重庆首批农村派出所民警眼中的坚守与变迁

重庆首批农村派出所民警眼中的坚守与变迁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6-04

郑凯

杨红军

▲最初的土主派出所,位于土主电影院(已拆除)。

▲如今的土主派出所

1996年7月,土主派出所搬迁至土主西街,民警在门前合影留念。

使用电脑处理户籍工作的杨红军

从1994年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成立,到现在已25年。郑凯和杨红军,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民警。从1994年到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工作至今,两人是所里仅存的见证该派出所成立的民警。25年来,当地发展日新月异,两人也亲眼目睹了土主的沧桑变迁,而不变的,是两人在街上巡逻的身影。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余珂静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资料由警方提供

5个人的派出所

1994年7月前,还归属原巴县的土主镇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从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出警的民警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才能抵达土主。

今年45岁的杨红军说:“当年有相关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一乡一镇一所,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之一。”

“是1994年7月19日。”今年53岁的郑凯不假思索地报出这个日期。那是土主派出所——他已工作25年的地方——挂牌成立的日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政府从电影院划了3个房间用以办公。办公室、候问室和值班室,满足了这个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要。在电影院楼上一个狭窄的门脸儿旁,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挂了出来,宣示着土主派出所的成立。

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平均年龄31岁。时年28岁、从部队退役的郑凯,和时年20岁、从警校毕业的杨红军,就在这里相遇了。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将和对方共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25年,乃至更久。

挨打的年轻警察

“站住!你们干什么?”

歌舞厅前,一位穿着绿色警服的年轻人厉声喝问面前4个醉醺醺的大汉。

这四个大汉凭着酒劲,正逃票硬闯歌舞厅,眼见有人阻止,为首一姓宋的汉子往地上啐一口,回道:“你算老几?”带头逼上去,突然一拳打在年轻警察脸上,年轻警察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

这位年轻警察是部队出身,性子刚猛,也不退让,一手抹去挡住视线的血,往地上一甩,冲上去阻止这几个醉汉扰乱秩序。但他还是寡不敌众,节节败退。等到同事闻讯赶来时,年轻警察的模样甚是狼狈。

回忆起自己1995年被袭的那场经历,郑凯笑着说:“当时现场的群众都很遵守秩序,他却突然上来对着我就是一拳。”一旁的杨红军接话:“他们打了郑凯就跑,但怎么跑得脱哦?!我们当晚就把这4个人全抓住了,领头的那个后来被判了刑。”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当地治安环境恶劣的问题。杨红军说:“当年的治安很有特点,但是不难处理。土主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非常遵纪守法的,但个别害群之马的存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比如说郑凯被打那次,在大家都规规矩矩排队买票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几个人动手打警察,那个影响就太坏了。”

杨红军说,当时所有人都用十二分力气去做治安方面的工作,派出所成立半年就打击了12人。这里所谓的打击,是指被处理人员最终被判刑。直到1995年末,这些害群之马被民警扫除得差不多了,当地治安迅速好转。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民警处理得最多的治安问题,就是村民间的口角纠纷。

不断变化的路

25年来,两位老民警都对当地的路,有深刻的印象。

1994年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里远的一户人家。当郑凯处理完事务准备离开时,已是晚上8点过。去时只走了1个小时,回来却用了4个小时——郑凯迷路了!

那时的土主镇,山路居多,一路上又没有路灯,偏偏又赶上那晚起了雾,郑凯在山里转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回忆起那次迷路的经历,郑凯说:“以前道路不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修得多,到哪儿出警都方便。”

杨红军说,自己和当地落后的交通环境磨了十多年。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天星桥一带,周一上班得早上6点起床出发,先坐公交到新桥医院,转车到团结村再换乘中巴车,才能在9点之前赶到土主派出所。由于交通不便,杨红军周一到了派出所就在所里住下,直到周末才会回家。在最困难的时候,要从土主派出所去巴县公安局开上午的会,得提前一天出发。

也因为这种生活节奏,杨红军直到29岁才通过相亲解决了个人问题。他说:“没办法,长期住在所里,没机会认识对象。经别人介绍了几位,对方又总是因为我老不在城里,吹了。最后总算跟一位在江北公安机关工作的女生有缘,她也是干这行的,理解我,才总算是结了婚。”

这种情况直到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才有所好转,让杨红军的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1个多小时。而他彻底告别住派出所的日子,则是2014年买车之后了。

两位民警见证着当地道路条件的变迁,也见证着当地的快速发展。

“老家伙”的新问题

25年的发展变迁,也给警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1月以前,土主派出所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直到1997年11月,所里配上电脑,由所里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的工作。

随着电脑的使用,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壳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掉以前的蓝壳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本来所里就人少事多,杨红军只能抽时间进行户籍信息录入工作,于是这项替换录入工作就成了一场漫长的攻坚战。用了一年多时间,土主派出所的5名民警总算是把当地23000多人的户口本全部替换掉。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也给土主派出所民警带来了新问题。

郑凯说:“一些以前根本没有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强而出现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群众之间的纠纷多样化。以前总体来说,大家都不是很富裕,能扯起来的纠纷种类很少。现在经济发展起来,群众间起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可能今天这个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那个人电视声音太大扰民,这些都是以前几乎不会发生的纠纷。”

郑凯举例说,以前是通过黑板报来宣传融洽警群关系,后来发展到用横幅、电子题词板,到现在则多是全彩展板。其实,在搞好警群关系方面,以及处理新出现的纠纷方面,只要在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服务群众的老经验,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不变的真心热血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郑凯和杨红军也在土主派出所坚守了25年。这25年,两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变化。蓦然回首细数,派出所搬迁过两次,领导换了10轮,有更多的老同事离开,年轻的同事到来。

杨红军回忆:“那个时候人少,大家都是‘万金油’,派出所的什么工作都得干、都得学。”反观现在,土主派出所已经有26名民警,杨红军、郑凯两人一直在这里,看着当年的小娃成家生子,又守护着新的幼苗长大成人。

杨红军表示,虽然这里变化很多,很大,但总有些东西是从未变过的。就像黑板报变成横幅,变成电子题词板,变成全彩展板,但这些东西后面的真心热血从未改变。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只用淡淡两句话作为自己的事业总结:“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首批农村派出所民警眼中的坚守与变迁

2019-06-04 09:07:08 来源: 0 条评论

郑凯

杨红军

▲最初的土主派出所,位于土主电影院(已拆除)。

▲如今的土主派出所

1996年7月,土主派出所搬迁至土主西街,民警在门前合影留念。

使用电脑处理户籍工作的杨红军

从1994年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成立,到现在已25年。郑凯和杨红军,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民警。从1994年到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工作至今,两人是所里仅存的见证该派出所成立的民警。25年来,当地发展日新月异,两人也亲眼目睹了土主的沧桑变迁,而不变的,是两人在街上巡逻的身影。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余珂静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资料由警方提供

5个人的派出所

1994年7月前,还归属原巴县的土主镇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从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出警的民警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才能抵达土主。

今年45岁的杨红军说:“当年有相关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一乡一镇一所,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之一。”

“是1994年7月19日。”今年53岁的郑凯不假思索地报出这个日期。那是土主派出所——他已工作25年的地方——挂牌成立的日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政府从电影院划了3个房间用以办公。办公室、候问室和值班室,满足了这个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要。在电影院楼上一个狭窄的门脸儿旁,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挂了出来,宣示着土主派出所的成立。

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平均年龄31岁。时年28岁、从部队退役的郑凯,和时年20岁、从警校毕业的杨红军,就在这里相遇了。当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过,自己将和对方共同坚守在这片土地上25年,乃至更久。

挨打的年轻警察

“站住!你们干什么?”

歌舞厅前,一位穿着绿色警服的年轻人厉声喝问面前4个醉醺醺的大汉。

这四个大汉凭着酒劲,正逃票硬闯歌舞厅,眼见有人阻止,为首一姓宋的汉子往地上啐一口,回道:“你算老几?”带头逼上去,突然一拳打在年轻警察脸上,年轻警察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

这位年轻警察是部队出身,性子刚猛,也不退让,一手抹去挡住视线的血,往地上一甩,冲上去阻止这几个醉汉扰乱秩序。但他还是寡不敌众,节节败退。等到同事闻讯赶来时,年轻警察的模样甚是狼狈。

回忆起自己1995年被袭的那场经历,郑凯笑着说:“当时现场的群众都很遵守秩序,他却突然上来对着我就是一拳。”一旁的杨红军接话:“他们打了郑凯就跑,但怎么跑得脱哦?!我们当晚就把这4个人全抓住了,领头的那个后来被判了刑。”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当地治安环境恶劣的问题。杨红军说:“当年的治安很有特点,但是不难处理。土主绝大多数的群众都是非常遵纪守法的,但个别害群之马的存在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比如说郑凯被打那次,在大家都规规矩矩排队买票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几个人动手打警察,那个影响就太坏了。”

杨红军说,当时所有人都用十二分力气去做治安方面的工作,派出所成立半年就打击了12人。这里所谓的打击,是指被处理人员最终被判刑。直到1995年末,这些害群之马被民警扫除得差不多了,当地治安迅速好转。从那以后的很长时间,民警处理得最多的治安问题,就是村民间的口角纠纷。

不断变化的路

25年来,两位老民警都对当地的路,有深刻的印象。

1994年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里远的一户人家。当郑凯处理完事务准备离开时,已是晚上8点过。去时只走了1个小时,回来却用了4个小时——郑凯迷路了!

那时的土主镇,山路居多,一路上又没有路灯,偏偏又赶上那晚起了雾,郑凯在山里转了4个小时才走出来。回忆起那次迷路的经历,郑凯说:“以前道路不便,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修得多,到哪儿出警都方便。”

杨红军说,自己和当地落后的交通环境磨了十多年。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天星桥一带,周一上班得早上6点起床出发,先坐公交到新桥医院,转车到团结村再换乘中巴车,才能在9点之前赶到土主派出所。由于交通不便,杨红军周一到了派出所就在所里住下,直到周末才会回家。在最困难的时候,要从土主派出所去巴县公安局开上午的会,得提前一天出发。

也因为这种生活节奏,杨红军直到29岁才通过相亲解决了个人问题。他说:“没办法,长期住在所里,没机会认识对象。经别人介绍了几位,对方又总是因为我老不在城里,吹了。最后总算跟一位在江北公安机关工作的女生有缘,她也是干这行的,理解我,才总算是结了婚。”

这种情况直到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才有所好转,让杨红军的上班通勤时间减少了1个多小时。而他彻底告别住派出所的日子,则是2014年买车之后了。

两位民警见证着当地道路条件的变迁,也见证着当地的快速发展。

“老家伙”的新问题

25年的发展变迁,也给警务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1月以前,土主派出所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直到1997年11月,所里配上电脑,由所里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的工作。

随着电脑的使用,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壳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掉以前的蓝壳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本来所里就人少事多,杨红军只能抽时间进行户籍信息录入工作,于是这项替换录入工作就成了一场漫长的攻坚战。用了一年多时间,土主派出所的5名民警总算是把当地23000多人的户口本全部替换掉。

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也给土主派出所民警带来了新问题。

郑凯说:“一些以前根本没有的问题,随着人口流动性加强而出现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群众之间的纠纷多样化。以前总体来说,大家都不是很富裕,能扯起来的纠纷种类很少。现在经济发展起来,群众间起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可能今天这个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那个人电视声音太大扰民,这些都是以前几乎不会发生的纠纷。”

郑凯举例说,以前是通过黑板报来宣传融洽警群关系,后来发展到用横幅、电子题词板,到现在则多是全彩展板。其实,在搞好警群关系方面,以及处理新出现的纠纷方面,只要在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服务群众的老经验,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不变的真心热血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郑凯和杨红军也在土主派出所坚守了25年。这25年,两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变化。蓦然回首细数,派出所搬迁过两次,领导换了10轮,有更多的老同事离开,年轻的同事到来。

杨红军回忆:“那个时候人少,大家都是‘万金油’,派出所的什么工作都得干、都得学。”反观现在,土主派出所已经有26名民警,杨红军、郑凯两人一直在这里,看着当年的小娃成家生子,又守护着新的幼苗长大成人。

杨红军表示,虽然这里变化很多,很大,但总有些东西是从未变过的。就像黑板报变成横幅,变成电子题词板,变成全彩展板,但这些东西后面的真心热血从未改变。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只用淡淡两句话作为自己的事业总结:“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