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巴蜀灵气 兴天下荣昌

融巴蜀灵气 兴天下荣昌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6-06

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全国实时运行平台

荣昌夏布张义超创意作品发布会

荣昌陶精品

夏布装饰伞

万灵古镇大荣桥

图左:33公分夏布折扇 姜荣 摄 图右:安陶小镇景区大门 田鹏 摄

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色新。

荣昌,繁荣昌盛之意也。

自古以来,荣昌便是连接成渝两地的陆路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融合,使荣昌在悠长的历史脉络中,沉淀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折扇、陶器、夏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映射出“天下荣昌”的厚重与丰饶。

荣昌,以文化而荣,因文化而昌。

走过漫长的岁月长河,时至今日,那些精美的折扇、灵动的陶器、曼妙的夏布,依然在荣昌的城市特质里,充盈着绚烂的色彩。

它们存在于历史,更鲜活于现在。

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荣昌积极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的大文章,将文化繁荣的盛景,演绎为今日产业崛起的乐章。

一对花瓶 荣昌陶命运的“时间证人”

荣昌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对高1.4米的朱砂釉大花瓶,于门口静静伫立。

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身世,牵扯了荣昌陶一段最为跌宕起伏的历史。有辉煌的荣光,也有落寞的过往。

1976年,彼时的荣昌安陶厂受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烧制一对“朱砂釉大花瓶”,为确保安全,荣昌安陶厂一共烧制了4个,两个送到了北京,剩下的两个则留在了厂里的陈列馆。

朱砂釉是荣昌陶独有的特色彩釉。其在烧制过程中,对窑炉的温度和火候要求非常之高,有时一窑几百件,只有几件是成功的,获一件佳品更是难上加难。

能够接受如此重要的烧制任务,足以说明荣昌陶作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历史地位。

提起荣昌陶,荣昌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民谣,传唱的正是荣昌陶的制陶场景。

荣昌陶兴起于汉代,繁荣于唐宋。作为民窑,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也赢得“中国三大陶都”的美誉。

“天下荣昌”的兴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荣昌将30家私人陶器厂进行公私合营,组建市属国有企业荣昌安陶厂。荣昌陶器领域全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汇聚到了这里,最高峰时,职工有近2000人。

与此同时,四川省和重庆市向荣昌安陶厂派出了以四川美术学院梁启煜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从造型、装饰、技术、工艺等方面对荣昌陶进行了大量改进,先后研制出了上千种新产品,使荣昌陶由传统日用陶转型为工艺美术陶。

在此后的30余年里,荣昌安陶厂成为全国最成功的陶器厂之一,年产陶器最高达900万件,年出口陶器最高达40多万件,远销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十载的“高光”表现,没能抵得过市场洪流的瞬间漫卷。

上世纪90年代,荣昌安陶厂走向没落,破产关停。由此,荣昌陶进入了长达20年的沉寂等待。

当年的那一对“朱砂釉大花瓶”,也随着这场没落,无声无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4年5月的一天。

原安富镇文化站站长刘守琪接到一个匿名电话:有人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里面藏了几千件陶器,准备要拉走……

一个小时后,这批陶器被拦了下来,总共2760件。朱砂釉大花瓶,赫然在列。

刘守琪深知这批陶器的价值:它们正是过去荣昌安陶厂陈列馆里的陶瓷,是荣昌陶厂建厂数十年所研制的样品和精品,代表着近现代荣昌陶发展的最高成就。

这些“高货”的“重见天日”,深深唤醒了荣昌人对于荣昌陶的情结,和曾经的那份骄傲。

为保护好这批陶瓷,2004年,安富镇申请专项资金,启动荣昌陶博物馆建设。几经波折,博物馆2010年正式开馆。目前,荣昌陶博物馆共有馆藏陶瓷3325件,当年收缴的2760件,一件不落。

在修建荣昌陶博物馆的过程中,荣昌对荣昌陶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守住了一段磨砺的时光,荣昌陶,迎来新生。

近年来,荣昌大做“一片陶”文章,依靠传统产业优势,先后引进唯美集团、惠达卫浴、金意陶、日丰卫浴等一大批知名陶瓷企业,使之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陶瓷产区。

依托陶瓷产业的“文”,打造风情小镇的“旅”,集文化、旅游、产业、体验、教育于一体的“荣昌安陶小镇”也实现开街。借力荣昌陶这个国家级品牌,助推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荣昌安陶小镇至今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作为“荣昌安陶小镇”的核心景点,荣昌陶博物馆高调进入人们视野。朱砂釉大花瓶的故事,在时间沉淀之后,越发鲜活而精彩。

一位村民 夏布新生的“重要使者”

“活”着的,不仅是荣昌陶。

被称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夏布,同样在荣昌,积淀出长久的生命力。

夏布又称麻布,是用葛、大麻纤维手工纺织而成,由于古代常用它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因而得名夏布。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

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可见,当时的荣昌夏布就已经形成品牌,名扬海内外。

民国时期,经营荣昌夏布而设在县内的商号有40余家,其中有7家是京、沪等地驻荣昌采购处,主要销往京、津、沪、穗、港等地,也远销到欧美及亚太地区。

“田园稻香送机抒,男女老幼抛棕梳。致富门路千万条,寸金难买一寸布。”这是对荣昌夏布繁荣盛景的描述。

这种凝聚和倾注无数智慧和心血造就的织造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有序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孕育它的土地上。

荣昌北部的盘龙镇,因织造夏布远近闻名。这里的每个人回忆童年,基本都是从“挽麻芋子”(缠绕用于放在梭子里的麻线团)开始。而荣昌夏布能够延续至今,也与当地一个名叫黄良谓的人,息息相关。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荣昌夏布的命运,与国内曾经的大多数夏布主产区并没有什么不同:随着机器布的流行,夏布逐渐淡出消费市场,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除了在农村还有少量夏布蚊帐之外,其生产和流通已濒临消失。

1987年,正在缅甸做花布生意的黄良谓听到一个风声:有香港老板想到内地来找麻布。

就是这么一个不确切的消息,黄良谓办好边防证,背着两匹夏布,跑到了深圳。

因为没有目标,他顶着烈日,挨个跑到写字楼里去问。可一连跑了七八天,都没人认识他手里的夏布。

有一天,一个湖北人一眼就认出了他背在背上的夏布,此人是武汉棉麻公司驻深圳办事处的销售人员。当天,这个销售人员就拿着这两匹夏布,与香港老板见了面。之后,这名销售人员给了黄良谓一张10万元的汇票,要大量收购夏布,双方商定的交易价格为100元一匹。而当时荣昌的夏布销售价为70元一匹。

交完第一批货后,夏布价格很快就抬升至120元一匹、150元一匹,黄良谓将大部分利润都转移给织布农民,从而大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一时之间,盘龙镇及周边多达数万人参与织布。

“老祖宗留下的‘家当’不能丢,只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对无数和黄良谓一样的荣昌人来说,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经一代代传承,融入到骨子里的创新与坚韧。

1992年,中韩建交,黄良谓与时任荣昌县委书记立即到北京办理签证,直接找韩国人做生意。当时,韩国凭借世界领先的夏布脱胶、印染等加工技术,将夏布加工成高端服装、窗帘和床上用品,占领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时至今日,71岁的黄良谓已退出夏布生意多年,但包括他女儿黄秀英在内的荣昌夏布企业家仍在和韩国人做生意,盘龙一带的农民仍在织布。不同的是,他们已不再只是卖坯布,而是在借鉴韩国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的脱胶、印染等加工技术,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高端产品。

如今以荣昌夏布为原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巴渝文化精髓,运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制作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文化产品,通过大胆创新,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其设计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当下时代特色,让传统夏布回归现代生活。

目前,这些产品除了出口,也行销国内市场,并以自主品牌频频活跃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舞台上,产品附加值比以前提高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不仅如此,荣昌夏布还成了上海世博会、亚洲艺术节及中东欧地方领导人会议等国际性特选赠品。

今年1月,国内最大的麻纺企业湖南华升集团正式签约落户荣昌,投资5亿元建设纺纱、织布、针织生产基地。这也意味着,荣昌夏布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将由此活出新精彩。

一方石碑 折扇兴盛的历史记录

在时间里沉淀,在创新中传承。荣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旧瓶承新酿,旧瓶历久弥新,新酿脉香绵长。

时至今日,荣昌依旧是我国少数几个还在生产折扇的地区,即是证明。

1979年,荣昌县城出土一块“颖风公所”石碑。

石碑高2.2米,宽1米,全碑330字。石碑的标题为“特授四川重庆府荣昌县正堂加五级又军功随带加三级记录十次余”,落款为“实贴颖风公所晓谕告示”,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其主要内容是,约定将颖风公所30串底钱放借生息,一间店房招佃收租,轮到科场值年,将租息买银8两,用于科场差事。

这块石碑见证的,恰是荣昌折扇的辉煌历史。

何谓颖风公所?颖为禾本科植物基部的两枚苞片,具有保护作用,以示扇夹用于保护扇面之意。也就是说,这是荣昌折扇批子工种(即削竹以成扇夹的基础工种)的行会。公所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荣昌折扇生产已由家庭副业转向专业生产。

荣昌折扇的制扇工艺流程共有16个大工段、145个操作工序,几乎每个工段都成立有自己的行会,如以削楠竹扇骨为主的青山会、写画工种组成的丹青会、糊白扇页组成的熏风会、漆刻雕工组成的三仙会等。

这些行会既代表行内艺人的共同利益,又对行内从业资格、制作标准、制作技艺、经营服务进行严格监管,使荣昌折扇早早就实现了专业化、组织化生产。而这种专业化、组织化生产也推动了荣昌折扇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

历史上,荣昌折扇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被誉为“三大名扇”。据光绪年间《荣昌县志》载“闻折扇始于永乐中……邑中职此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间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它处发卖。”

在清光绪年间,荣昌城中就已有专业扇铺200多家,生产半成品的摊子老板百余户,专业生产人员2000多人,年产各种折扇400万把,远销云、贵、陕等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荣昌折扇还长期保持在200万把左右的年产量。

然而,随着电风扇、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买扇子消暑的人越来越少,折扇受到巨大冲击,面临行业性的生存困境。

面对危机,荣昌折扇何去何从?

答案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结合折扇的传统文化功能,荣昌大胆融合创新,逐步将其从日用品变成工艺品。

1997年,荣昌折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子福研发出了夏布折扇。此后,折扇艺人们整合折扇、夏布、中国传统绘画等艺术资源,将夏布作为折扇扇面,并在夏布扇面上创作山水、花鸟、人物,从而研发出了适应现代家居、酒楼、宾馆、旅游、收藏、礼品等行业的工艺品折扇。折扇这一传统文化产业,由此打开了新市场。

目前,荣昌仍有折扇企业11家,年产折扇50多万把。

一座古镇 古老岁月的鲜活见证

重庆古镇众多,各有厚重的文化传承。而万灵古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所在。

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古寨、古桥和灵动的河水融汇成一幅水墨画卷,让“水墨万灵,烟雨古镇”流淌在时光里,活出了特别的韵味。

万灵之特,特在哪儿?

一是水。一条秀美的濑溪河贯穿全境。作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灵动水乡风光的古镇,万灵享有“移民水乡”的美誉。早在南宋时期,万灵境内的濑溪河就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既通漕运,又出产宫廷贡品蜂蜜,万灵成为当时著名的码头与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均汇集于此,形成了古镇最初的形貌。

二是寨。万灵镇的“大荣寨”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少有的、保留完整的,且由原住民居住的“汉寨”。万灵镇是川渝之间典型以水兴市、以市兴镇的寨堡式古镇。古镇青山环抱,依山就势,建设时分阶筑台、临坎吊脚,呈现出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当地绅士及乡民为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在水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了大荣寨,在四周修砌了城墙,使古镇历经多次战火得以保存,从而让万灵镇在兼具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的同时,又增添了独具特色的寨堡文化。

三是人。万灵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方灵动的水土,可谓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古镇人创造了万灵独特的历史文化。缠丝拳、万灵游艺、杀年猪、赛龙舟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镇传承至今。明代刑部尚书喻茂坚、革命先驱赵宗楷、抗日英雄柳乃夫、“中国石油之父”赵宗燠等名人享誉古今。“天下清官”喻茂坚为代表的古镇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被中纪委全国推广,成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万灵镇:风清气正》的拍摄主线。如今,“守本心、行正道”的万灵人传承着祖辈们的优秀品质和文化,续写着古镇的历史。

古镇,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或清晰,或模糊,掩藏在那些小巷长街中。天长日久,这些故事积淀成小镇的文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便因此多了读之不尽、品之不竭的韵味与厚重。

数百年过去,一如濑溪河的生生不息,时光也在万灵流淌出深刻的印记,标记在这里的平凡生活中。

太平门、烟雨巷、大荣桥……青石板蜿蜒曲折,伸展至座座深宅大院和条条幽深小巷。老屋、老街、古寨……一种宁静而超脱的距离,为万灵引来众多访古探幽之客。

更妙的是,万灵的古典雅韵,不仅因为旧有的古镇格局基本未变,甚至这里的社会生活模式,都仍然带有传统遗风。漫步石板街,在古老的宅院门口,在雕花的木窗之下,在青砖黛瓦间,有茶馆、有食店、有斜倚门框的老人……岁月的流转被深刻记录在檐额、窗栏和这些小商铺里,唯一不变的是小镇里生活的人们,仿佛依然沉浸在古老年月,迈着悠然的步子。

万灵是“活”在时光里的。

如何更好地守护它的过去,关照它的未来?“旅游+文化”的路径,让古镇“活”得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发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内容和体验项目,万灵正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

融巴蜀灵气 兴天下荣昌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 时间:2019-06-06

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市场全国实时运行平台

荣昌夏布张义超创意作品发布会

荣昌陶精品

夏布装饰伞

万灵古镇大荣桥

图左:33公分夏布折扇 姜荣 摄 图右:安陶小镇景区大门 田鹏 摄

昌元建邑几经春,百里封疆秀色新。

荣昌,繁荣昌盛之意也。

自古以来,荣昌便是连接成渝两地的陆路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交汇融合,使荣昌在悠长的历史脉络中,沉淀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折扇、陶器、夏布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映射出“天下荣昌”的厚重与丰饶。

荣昌,以文化而荣,因文化而昌。

走过漫长的岁月长河,时至今日,那些精美的折扇、灵动的陶器、曼妙的夏布,依然在荣昌的城市特质里,充盈着绚烂的色彩。

它们存在于历史,更鲜活于现在。

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荣昌积极做好“一头猪”“一片陶”“一匹布”“一把扇”的大文章,将文化繁荣的盛景,演绎为今日产业崛起的乐章。

一对花瓶 荣昌陶命运的“时间证人”

荣昌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对高1.4米的朱砂釉大花瓶,于门口静静伫立。

很少有人知道,它的身世,牵扯了荣昌陶一段最为跌宕起伏的历史。有辉煌的荣光,也有落寞的过往。

1976年,彼时的荣昌安陶厂受命为毛主席纪念堂烧制一对“朱砂釉大花瓶”,为确保安全,荣昌安陶厂一共烧制了4个,两个送到了北京,剩下的两个则留在了厂里的陈列馆。

朱砂釉是荣昌陶独有的特色彩釉。其在烧制过程中,对窑炉的温度和火候要求非常之高,有时一窑几百件,只有几件是成功的,获一件佳品更是难上加难。

能够接受如此重要的烧制任务,足以说明荣昌陶作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历史地位。

提起荣昌陶,荣昌人都会有一种自豪感。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民谣,传唱的正是荣昌陶的制陶场景。

荣昌陶兴起于汉代,繁荣于唐宋。作为民窑,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云南建水五彩陶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也赢得“中国三大陶都”的美誉。

“天下荣昌”的兴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荣昌将30家私人陶器厂进行公私合营,组建市属国有企业荣昌安陶厂。荣昌陶器领域全部的能工巧匠几乎都汇聚到了这里,最高峰时,职工有近2000人。

与此同时,四川省和重庆市向荣昌安陶厂派出了以四川美术学院梁启煜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专家,从造型、装饰、技术、工艺等方面对荣昌陶进行了大量改进,先后研制出了上千种新产品,使荣昌陶由传统日用陶转型为工艺美术陶。

在此后的30余年里,荣昌安陶厂成为全国最成功的陶器厂之一,年产陶器最高达900万件,年出口陶器最高达40多万件,远销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数十载的“高光”表现,没能抵得过市场洪流的瞬间漫卷。

上世纪90年代,荣昌安陶厂走向没落,破产关停。由此,荣昌陶进入了长达20年的沉寂等待。

当年的那一对“朱砂釉大花瓶”,也随着这场没落,无声无息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4年5月的一天。

原安富镇文化站站长刘守琪接到一个匿名电话:有人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里面藏了几千件陶器,准备要拉走……

一个小时后,这批陶器被拦了下来,总共2760件。朱砂釉大花瓶,赫然在列。

刘守琪深知这批陶器的价值:它们正是过去荣昌安陶厂陈列馆里的陶瓷,是荣昌陶厂建厂数十年所研制的样品和精品,代表着近现代荣昌陶发展的最高成就。

这些“高货”的“重见天日”,深深唤醒了荣昌人对于荣昌陶的情结,和曾经的那份骄傲。

为保护好这批陶瓷,2004年,安富镇申请专项资金,启动荣昌陶博物馆建设。几经波折,博物馆2010年正式开馆。目前,荣昌陶博物馆共有馆藏陶瓷3325件,当年收缴的2760件,一件不落。

在修建荣昌陶博物馆的过程中,荣昌对荣昌陶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并于201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守住了一段磨砺的时光,荣昌陶,迎来新生。

近年来,荣昌大做“一片陶”文章,依靠传统产业优势,先后引进唯美集团、惠达卫浴、金意陶、日丰卫浴等一大批知名陶瓷企业,使之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陶瓷产区。

依托陶瓷产业的“文”,打造风情小镇的“旅”,集文化、旅游、产业、体验、教育于一体的“荣昌安陶小镇”也实现开街。借力荣昌陶这个国家级品牌,助推荣昌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荣昌安陶小镇至今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作为“荣昌安陶小镇”的核心景点,荣昌陶博物馆高调进入人们视野。朱砂釉大花瓶的故事,在时间沉淀之后,越发鲜活而精彩。

一位村民 夏布新生的“重要使者”

“活”着的,不仅是荣昌陶。

被称为中国纺织“活化石”的夏布,同样在荣昌,积淀出长久的生命力。

夏布又称麻布,是用葛、大麻纤维手工纺织而成,由于古代常用它制作夏季服装和蚊帐,因而得名夏布。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上千年。

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可见,当时的荣昌夏布就已经形成品牌,名扬海内外。

民国时期,经营荣昌夏布而设在县内的商号有40余家,其中有7家是京、沪等地驻荣昌采购处,主要销往京、津、沪、穗、港等地,也远销到欧美及亚太地区。

“田园稻香送机抒,男女老幼抛棕梳。致富门路千万条,寸金难买一寸布。”这是对荣昌夏布繁荣盛景的描述。

这种凝聚和倾注无数智慧和心血造就的织造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有序传承,早已深深烙印在孕育它的土地上。

荣昌北部的盘龙镇,因织造夏布远近闻名。这里的每个人回忆童年,基本都是从“挽麻芋子”(缠绕用于放在梭子里的麻线团)开始。而荣昌夏布能够延续至今,也与当地一个名叫黄良谓的人,息息相关。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荣昌夏布的命运,与国内曾经的大多数夏布主产区并没有什么不同:随着机器布的流行,夏布逐渐淡出消费市场,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除了在农村还有少量夏布蚊帐之外,其生产和流通已濒临消失。

1987年,正在缅甸做花布生意的黄良谓听到一个风声:有香港老板想到内地来找麻布。

就是这么一个不确切的消息,黄良谓办好边防证,背着两匹夏布,跑到了深圳。

因为没有目标,他顶着烈日,挨个跑到写字楼里去问。可一连跑了七八天,都没人认识他手里的夏布。

有一天,一个湖北人一眼就认出了他背在背上的夏布,此人是武汉棉麻公司驻深圳办事处的销售人员。当天,这个销售人员就拿着这两匹夏布,与香港老板见了面。之后,这名销售人员给了黄良谓一张10万元的汇票,要大量收购夏布,双方商定的交易价格为100元一匹。而当时荣昌的夏布销售价为70元一匹。

交完第一批货后,夏布价格很快就抬升至120元一匹、150元一匹,黄良谓将大部分利润都转移给织布农民,从而大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一时之间,盘龙镇及周边多达数万人参与织布。

“老祖宗留下的‘家当’不能丢,只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对无数和黄良谓一样的荣昌人来说,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历经一代代传承,融入到骨子里的创新与坚韧。

1992年,中韩建交,黄良谓与时任荣昌县委书记立即到北京办理签证,直接找韩国人做生意。当时,韩国凭借世界领先的夏布脱胶、印染等加工技术,将夏布加工成高端服装、窗帘和床上用品,占领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时至今日,71岁的黄良谓已退出夏布生意多年,但包括他女儿黄秀英在内的荣昌夏布企业家仍在和韩国人做生意,盘龙一带的农民仍在织布。不同的是,他们已不再只是卖坯布,而是在借鉴韩国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的脱胶、印染等加工技术,开发出了数以百计的高端产品。

如今以荣昌夏布为原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巴渝文化精髓,运用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手法,精心制作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夏布文化产品,通过大胆创新,赋予传统工艺以新的生命。其设计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当下时代特色,让传统夏布回归现代生活。

目前,这些产品除了出口,也行销国内市场,并以自主品牌频频活跃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舞台上,产品附加值比以前提高了数倍甚至数十倍。

不仅如此,荣昌夏布还成了上海世博会、亚洲艺术节及中东欧地方领导人会议等国际性特选赠品。

今年1月,国内最大的麻纺企业湖南华升集团正式签约落户荣昌,投资5亿元建设纺纱、织布、针织生产基地。这也意味着,荣昌夏布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将由此活出新精彩。

一方石碑 折扇兴盛的历史记录

在时间里沉淀,在创新中传承。荣昌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旧瓶承新酿,旧瓶历久弥新,新酿脉香绵长。

时至今日,荣昌依旧是我国少数几个还在生产折扇的地区,即是证明。

1979年,荣昌县城出土一块“颖风公所”石碑。

石碑高2.2米,宽1米,全碑330字。石碑的标题为“特授四川重庆府荣昌县正堂加五级又军功随带加三级记录十次余”,落款为“实贴颖风公所晓谕告示”,时间为“道光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其主要内容是,约定将颖风公所30串底钱放借生息,一间店房招佃收租,轮到科场值年,将租息买银8两,用于科场差事。

这块石碑见证的,恰是荣昌折扇的辉煌历史。

何谓颖风公所?颖为禾本科植物基部的两枚苞片,具有保护作用,以示扇夹用于保护扇面之意。也就是说,这是荣昌折扇批子工种(即削竹以成扇夹的基础工种)的行会。公所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荣昌折扇生产已由家庭副业转向专业生产。

荣昌折扇的制扇工艺流程共有16个大工段、145个操作工序,几乎每个工段都成立有自己的行会,如以削楠竹扇骨为主的青山会、写画工种组成的丹青会、糊白扇页组成的熏风会、漆刻雕工组成的三仙会等。

这些行会既代表行内艺人的共同利益,又对行内从业资格、制作标准、制作技艺、经营服务进行严格监管,使荣昌折扇早早就实现了专业化、组织化生产。而这种专业化、组织化生产也推动了荣昌折扇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

历史上,荣昌折扇与苏州绢绸扇、杭州书画扇被誉为“三大名扇”。据光绪年间《荣昌县志》载“闻折扇始于永乐中……邑中职此者不下千家万户。每年春间各郡县客商云集于斯,贩往它处发卖。”

在清光绪年间,荣昌城中就已有专业扇铺200多家,生产半成品的摊子老板百余户,专业生产人员2000多人,年产各种折扇400万把,远销云、贵、陕等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荣昌折扇还长期保持在200万把左右的年产量。

然而,随着电风扇、空调逐渐进入千家万户,买扇子消暑的人越来越少,折扇受到巨大冲击,面临行业性的生存困境。

面对危机,荣昌折扇何去何从?

答案是,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结合折扇的传统文化功能,荣昌大胆融合创新,逐步将其从日用品变成工艺品。

1997年,荣昌折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子福研发出了夏布折扇。此后,折扇艺人们整合折扇、夏布、中国传统绘画等艺术资源,将夏布作为折扇扇面,并在夏布扇面上创作山水、花鸟、人物,从而研发出了适应现代家居、酒楼、宾馆、旅游、收藏、礼品等行业的工艺品折扇。折扇这一传统文化产业,由此打开了新市场。

目前,荣昌仍有折扇企业11家,年产折扇50多万把。

一座古镇 古老岁月的鲜活见证

重庆古镇众多,各有厚重的文化传承。而万灵古镇,无疑是一个特别的所在。

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交融,古寨、古桥和灵动的河水融汇成一幅水墨画卷,让“水墨万灵,烟雨古镇”流淌在时光里,活出了特别的韵味。

万灵之特,特在哪儿?

一是水。一条秀美的濑溪河贯穿全境。作为一个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灵动水乡风光的古镇,万灵享有“移民水乡”的美誉。早在南宋时期,万灵境内的濑溪河就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既通漕运,又出产宫廷贡品蜂蜜,万灵成为当时著名的码头与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均汇集于此,形成了古镇最初的形貌。

二是寨。万灵镇的“大荣寨”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少有的、保留完整的,且由原住民居住的“汉寨”。万灵镇是川渝之间典型以水兴市、以市兴镇的寨堡式古镇。古镇青山环抱,依山就势,建设时分阶筑台、临坎吊脚,呈现出层楼叠宇的群体风貌。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当地绅士及乡民为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在水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了大荣寨,在四周修砌了城墙,使古镇历经多次战火得以保存,从而让万灵镇在兼具商埠文化、移民文化的同时,又增添了独具特色的寨堡文化。

三是人。万灵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方灵动的水土,可谓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古镇人创造了万灵独特的历史文化。缠丝拳、万灵游艺、杀年猪、赛龙舟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镇传承至今。明代刑部尚书喻茂坚、革命先驱赵宗楷、抗日英雄柳乃夫、“中国石油之父”赵宗燠等名人享誉古今。“天下清官”喻茂坚为代表的古镇传统家风家训文化,被中纪委全国推广,成为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万灵镇:风清气正》的拍摄主线。如今,“守本心、行正道”的万灵人传承着祖辈们的优秀品质和文化,续写着古镇的历史。

古镇,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或清晰,或模糊,掩藏在那些小巷长街中。天长日久,这些故事积淀成小镇的文脉,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便因此多了读之不尽、品之不竭的韵味与厚重。

数百年过去,一如濑溪河的生生不息,时光也在万灵流淌出深刻的印记,标记在这里的平凡生活中。

太平门、烟雨巷、大荣桥……青石板蜿蜒曲折,伸展至座座深宅大院和条条幽深小巷。老屋、老街、古寨……一种宁静而超脱的距离,为万灵引来众多访古探幽之客。

更妙的是,万灵的古典雅韵,不仅因为旧有的古镇格局基本未变,甚至这里的社会生活模式,都仍然带有传统遗风。漫步石板街,在古老的宅院门口,在雕花的木窗之下,在青砖黛瓦间,有茶馆、有食店、有斜倚门框的老人……岁月的流转被深刻记录在檐额、窗栏和这些小商铺里,唯一不变的是小镇里生活的人们,仿佛依然沉浸在古老年月,迈着悠然的步子。

万灵是“活”在时光里的。

如何更好地守护它的过去,关照它的未来?“旅游+文化”的路径,让古镇“活”得更有创造力和生命力。

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发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内容和体验项目,万灵正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活动介绍】

为深入挖掘巴渝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从2019年3月25日起,全市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分为“书记晒文旅”专题宣传、“区县故事荟”专题报道和“炫彩60秒”区县文化旅游微视频大赛三大主要活动,每周一、周四各推出一个区县,每个区县的宣传周期为3天,持续至今年8月中旬结束。

【如何点赞】

第一步:下载新重庆客户端

第二步:打开客户端,点击右上角“我的”,用手机号进行注册(已注册用户可跳过此步骤)

第三步:在客户端“头条”栏目或“活动”栏目里找到页面,进入活动

第四步:点击栏目,为你喜爱的区县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