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6-12

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五月二十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中央宣传部6月11日启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参加采访的新闻记者将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回顾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深入挖掘艰苦卓绝斗争历程中的感人事迹,以生动鲜活的全媒体报道,展现长征沿线的历史变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集中播发我社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这里的桥,让远征者跨越汹涌波涛,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里的桥,见证苦难与辉煌,象征着民心党心息息相通。

6月1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启动。

于都河静静地流淌,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出发的渡口旁,一段浮桥无声地诉说着85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传扬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佳话。

桥相连

于都县贡江镇建国路上一处没有门板的老房子,如今成了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长征的去处。客家老宅内,“两井三厅”保存完好,进门处却没有门板。这是红军后人刘光沛家的祖屋。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门?”幼年时刘光沛问,母亲告诉他:“门板被你爷爷拆下来给红军搭桥了。”

桥,决定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4年10月,在于都河北岸集结着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此时的外围,敌军重兵正围追堵截,步步紧逼。

桥,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通过8个主要渡口、5座浮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

于都河,由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85年,弹指一挥间。紧挨着“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巍屹立,述说着苏区军民一心、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桥,见证着于都的沧海桑田。

“如今所有渡口都建起了大桥。”从5座浮桥到35座大桥,2017年落成的梓山贡江大桥是最年轻的一座……1996年参加工作的于都县交通局干部丁石荣对于都河上的桥梁如数家珍。

“村里的蔬菜无论是北送南昌,还是南下广东,能少走100公里路程。”距离大桥不到10公里的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梓山镇潭头村村支书刘连云对这座大桥感触最深,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都参与了蔬菜产业。

红土蝶变,桥并非唯一的见证。85年前的一个夜晚,距离瑞金叶坪不到10公里的黄沙村华屋自然村,17个青年踏上血染的征程。出发前,他们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如今走进村口,青松掩映,一栋栋白墙黛瓦客家小楼拔地而起,数代人住着低矮破旧、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华屋已处处皆“华屋”。

“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80多年前,毛泽东为解决当地老百姓喝水问题,带领红军战士挖了一口井,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老百姓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80多年后,“共和国摇篮”瑞金市初心不改,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解决54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和长期“低电压”问题……长期以来困扰赣南苏区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从过河的桥,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出台,大到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小至村民住房、百姓喝水、孩子上学……一条主线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中央苏区史专家凌步机看来,这就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心相通

“喜书记”不姓喜,而姓许。

“他给大伙办了很多事,村民有喜事都愿和他说,加上客家话中‘许’和‘喜’谐音,大伙习惯叫他‘喜书记’。”下乡扶贫两年,江西理工大学驻兴国县崇贤乡崇义村扶贫第一书记许立新有了新称呼。

类似的“别称”不在少数:自然资源部“80后”干部李兆宜曾担任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打井发展甜叶菊产业,被称为“打井书记”;江西省投资集团驻瑞金叶坪乡大胜村第一书记刘欢迎,为五保户、低保户以及无房贫困户筹建“梦想家园”,被称为“欢迎书记”……

赣南是长征出发地,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源地。一个个带着亲昵的别称背后,是一道道心心相印的干群“连心桥”。

这一鱼水深情的密码,写在时任红1军团2师4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将军的《别了,于都河》中:“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甚至待我们胜过亲人——他们帮我们补衣裳,教我们打草鞋,像逢年过节迎亲人一样,给我们捧来香喷喷的红薯、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

这一鱼水深情的密码,写在80多年前的山歌声中:“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在艰苦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与工农群众一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很多苏区干部自带粮食去办公,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群众衷心拥护。

85年后,“苏区干部好作风”再写新篇。赣州市3509个行政村(社区)都有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8.59万名干部与29.04万户贫困户结对,实现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85年前,老区人民为支持革命,把自家的年轻人源源不断送上战场,跨过于都河的8.6万余人,赣南籍红军达5万多人。

饮水思源,初心不改。为了苏区的发展,如今4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已有3批12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

当挂职期满,所在村子也整村脱贫,中国日报社挂职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第一书记的冯宗伟却选择再留一年,一定要等荷花长廊建起、大棚蔬菜基地市场稳定再说。

面对扶贫“新长征”,来到长征出发地的干部倾心接力。

再出发

2019年赣州开出的第100列中欧班列,较2018年开出的第100列整整提早了7个月。

来自赣州海关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赣州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赣州)72班、标准集装箱6356个、货值12.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0%、227%、192%,中欧班列(赣州)跑出了“开门红”。

发出班列的赣州港是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个内陆口岸。2016年班列开通后,南康与欧洲的来往运输时间从过去的45天降至15天。不靠海、不沿边,缺乏木材资源的赣州南康,依靠“买全球、卖全球”“无中生有”出千亿级的家具产业集群。

“赣南苏区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底蕴,当时的政权、教育制度、生产合作社制度等,都是白纸上建立起来的。”凌步机说。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

赣州港的诞生,是赣州市在新征程中敢想敢干的生动写照。依托稀土、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立足产业优势,致力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紧贴国家产业导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赣南大地异军突起。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被列入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打造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赣州市累计获国家、省级层面批复的重大平台达220个,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省级层面重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新变化、新气象,在红土地上不断涌现。

曾经关山重重的长征出发地,正天堑变通途,驶上跨越发展“快车道”:2011年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指标增幅居江西省第一。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赣南大地正奋力前行。

新华社记者 李兴文 胡锦武 高皓亮 邬慧颖 

(新华社南昌6月11日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2019-06-12 09:18:14 来源: 0 条评论

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五月二十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中央宣传部6月11日启动“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参加采访的新闻记者将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回顾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深入挖掘艰苦卓绝斗争历程中的感人事迹,以生动鲜活的全媒体报道,展现长征沿线的历史变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专栏,集中播发我社记者采写的相关报道。今天推出第一篇《跨越“第一渡” 长征出发地“换了人间”》。

这里的桥,让远征者跨越汹涌波涛,到达胜利的彼岸。

这里的桥,见证苦难与辉煌,象征着民心党心息息相通。

6月1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启动。

于都河静静地流淌,当年中央红军主力出发的渡口旁,一段浮桥无声地诉说着85年前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传扬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佳话。

桥相连

于都县贡江镇建国路上一处没有门板的老房子,如今成了游客慕名而来感受长征的去处。客家老宅内,“两井三厅”保存完好,进门处却没有门板。这是红军后人刘光沛家的祖屋。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门?”幼年时刘光沛问,母亲告诉他:“门板被你爷爷拆下来给红军搭桥了。”

桥,决定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4年10月,在于都河北岸集结着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8.6万余人。此时的外围,敌军重兵正围追堵截,步步紧逼。

桥,承载着军民的鱼水深情。

红军长征出发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几乎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用来搭设了浮桥。通过8个主要渡口、5座浮桥,红军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途。

于都河,由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85年,弹指一挥间。紧挨着“长征第一渡”,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巍屹立,述说着苏区军民一心、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桥,见证着于都的沧海桑田。

“如今所有渡口都建起了大桥。”从5座浮桥到35座大桥,2017年落成的梓山贡江大桥是最年轻的一座……1996年参加工作的于都县交通局干部丁石荣对于都河上的桥梁如数家珍。

“村里的蔬菜无论是北送南昌,还是南下广东,能少走100公里路程。”距离大桥不到10公里的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中,一排排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梓山镇潭头村村支书刘连云对这座大桥感触最深,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09户,都参与了蔬菜产业。

红土蝶变,桥并非唯一的见证。85年前的一个夜晚,距离瑞金叶坪不到10公里的黄沙村华屋自然村,17个青年踏上血染的征程。出发前,他们栽下17棵松树,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如今走进村口,青松掩映,一栋栋白墙黛瓦客家小楼拔地而起,数代人住着低矮破旧、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华屋已处处皆“华屋”。

“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80多年前,毛泽东为解决当地老百姓喝水问题,带领红军战士挖了一口井,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老百姓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80多年后,“共和国摇篮”瑞金市初心不改,从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解决54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解决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和长期“低电压”问题……长期以来困扰赣南苏区的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

“从过河的桥,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相关政策出台,大到战略定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小至村民住房、百姓喝水、孩子上学……一条主线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中央苏区史专家凌步机看来,这就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心相通

“喜书记”不姓喜,而姓许。

“他给大伙办了很多事,村民有喜事都愿和他说,加上客家话中‘许’和‘喜’谐音,大伙习惯叫他‘喜书记’。”下乡扶贫两年,江西理工大学驻兴国县崇贤乡崇义村扶贫第一书记许立新有了新称呼。

类似的“别称”不在少数:自然资源部“80后”干部李兆宜曾担任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打井发展甜叶菊产业,被称为“打井书记”;江西省投资集团驻瑞金叶坪乡大胜村第一书记刘欢迎,为五保户、低保户以及无房贫困户筹建“梦想家园”,被称为“欢迎书记”……

赣南是长征出发地,也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源地。一个个带着亲昵的别称背后,是一道道心心相印的干群“连心桥”。

这一鱼水深情的密码,写在时任红1军团2师4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将军的《别了,于都河》中:“这里的乡亲们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甚至待我们胜过亲人——他们帮我们补衣裳,教我们打草鞋,像逢年过节迎亲人一样,给我们捧来香喷喷的红薯、红米饭和可口的菜肴……”

这一鱼水深情的密码,写在80多年前的山歌声中:“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在艰苦的革命岁月,党员干部与工农群众一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很多苏区干部自带粮食去办公,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群众衷心拥护。

85年后,“苏区干部好作风”再写新篇。赣州市3509个行政村(社区)都有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8.59万名干部与29.04万户贫困户结对,实现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

85年前,老区人民为支持革命,把自家的年轻人源源不断送上战场,跨过于都河的8.6万余人,赣南籍红军达5万多人。

饮水思源,初心不改。为了苏区的发展,如今42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已有3批12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

当挂职期满,所在村子也整村脱贫,中国日报社挂职会昌县珠兰乡大西坝村第一书记的冯宗伟却选择再留一年,一定要等荷花长廊建起、大棚蔬菜基地市场稳定再说。

面对扶贫“新长征”,来到长征出发地的干部倾心接力。

再出发

2019年赣州开出的第100列中欧班列,较2018年开出的第100列整整提早了7个月。

来自赣州海关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赣州海关共监管中欧班列(赣州)72班、标准集装箱6356个、货值12.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0%、227%、192%,中欧班列(赣州)跑出了“开门红”。

发出班列的赣州港是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个内陆口岸。2016年班列开通后,南康与欧洲的来往运输时间从过去的45天降至15天。不靠海、不沿边,缺乏木材资源的赣州南康,依靠“买全球、卖全球”“无中生有”出千亿级的家具产业集群。

“赣南苏区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底蕴,当时的政权、教育制度、生产合作社制度等,都是白纸上建立起来的。”凌步机说。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

赣州港的诞生,是赣州市在新征程中敢想敢干的生动写照。依托稀土、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稀金谷”;立足产业优势,致力打造“赣粤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紧贴国家产业导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赣南大地异军突起。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被列入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创新启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打造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赣州市累计获国家、省级层面批复的重大平台达220个,成为全国获批国家、省级层面重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新变化、新气象,在红土地上不断涌现。

曾经关山重重的长征出发地,正天堑变通途,驶上跨越发展“快车道”:2011年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10项指标增幅居江西省第一。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赣南大地正奋力前行。

新华社记者 李兴文 胡锦武 高皓亮 邬慧颖 

(新华社南昌6月11日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