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红军后代段绍发——
23年义务宣讲红军故事红军精神
六月十一日,段绍发为媒体记者讲述老红军段德彰的事迹。记者 解小溪 摄
平日风平浪静的于都河,这几天波涛汹涌。600余米长的长征大桥横跨在河上,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数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跟随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脚步,追忆红军长征惊心动魄的历史……
6月11日,中宣部在江西于都、瑞金和福建长汀、宁化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于都主会场参加完启动仪式后,媒体记者首先来到长征大桥下的西门渡口,听红军后代讲述中央红军第三、八军团部分队伍1934年10月从这里出发长征的故事。
“1993年,在上海生活的爷爷收到家乡于都来信,信中说,于都准备在于都河长征渡口旧址修筑长征大桥,打通湘南、赣南、闽南要道,发展老区经济。这是造福于民的事,爷爷当即寄来了1000元,并写信鼓励家乡政府把这件造福老区人民的事办好。”老红军段德彰的侄孙、65岁的段绍发说。
段德彰1913年出生于于都车溪乡坳背村,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进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以及辽沈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逝世。
让媒体记者深感震撼的是,长征伊始,段德彰和同乡11人同时出发,但最后幸存的仅有他一人。于都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该县有67709人参加红军,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36人。
在结束西门渡口的采访后,媒体记者又乘车前往位于坳背村的段德彰故居参访。故居是一处赣派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大门左侧悬挂的“红色文化展览厅”引人注目,建筑一旁的荷花散发着淡淡清香。站在故居院落中,段绍发的思绪回到了1996年11月,“那一年,我去上海拜访爷爷,他题写了‘红军精神代代相传’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赠予我,嘱托我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段绍发说,这8个字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也践行在生活中。
如今,段绍发已在段德彰故居义务讲解了23年,讲述红军故事,宣讲红军精神,让当地的中小学生和前来参观的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6月11日发自江西于都)
新闻链接》》
三大主力红军在重庆的光辉业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的东南部、城口、綦江等地区,顺利完成了各自承担的重要战略任务,并在所在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苏维埃和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真理,播洒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成为红军长征史和重庆革命斗争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红四方面军攻占城口,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川东北,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活动在城口、开县(今开州区)等地的川东游击军紧密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1933年10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1934年6月,红三十三军和红四军、九军各一部解放城口全境,使城口与川陕苏区连成一片。9月,城口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得到健全,形成了完整的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城口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红色区域的扩大,使川陕革命根据地进一步拓展。
二、红二、六军团转战川东南,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1931年,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12月,红三军进入巫溪、巫山两县,1933年12月攻占黔江县城,1934年1月进入石柱县,1934年5月占领彭水县城,1934年6月进入酉阳南腰界,以此为大本营,创建了包括酉阳、秀山在内的黔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主力在贵州印江木黄汇合,于10月27日在酉阳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六军团东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先后粉碎敌人100多个团的围攻,有效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
三、中央红军一部挺进綦江,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
1935年1月初,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1月15日,红一军团派一师二团打散国民党松坎盐防军,进驻綦江县羊角乡,扼守川黔交界的酒店垭关隘,从而筑起严密防线,监视和防御川军及贵州盐防军的军事行动,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到了重要作用。1月21日,红一军团8000多人进入綦江县石壕镇,形成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主力的压力。22日,红一军团向赤水进军,与中央红军主力汇合,共同创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英勇战绩。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