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让“机器与人工互相增益”

机器换人,让“机器与人工互相增益”

来源:《工人日报》2019-06-14

年近50岁、家住重庆江北区大石坝的徐平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因为身体吃不消,他便有了转行进厂的想法。

“可我技能太单一了,不好进厂找工作。”初中文化的徐平对记者说,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他花费几千元参加了叉车驾驶培训,为的是多一样技能好找工作。

无人驾驶,无人超市,无人工厂……当人工智能加快向各行各业渗透,传统制造业也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加速升级,缓解了一度困扰企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但机器人上岗了,被替换下来的工人怎么办?这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机器换人”让生产效率大增

“以前没有这套智能系统时,每台设备至少需1人值守,实行自动化生产后,1人可同时值守3台。”重庆綦江齿轮传动公司智能制造厂房加工组组长全虹宇,真切感受到科技的进步。

作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因为“机器人”的加入,其生产过程被注入了“智能因子”。

“以前由人工生产的10万件产品中,往往有1000件左右不合格,改为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后,最多只有1件次品。”綦齿传动总经理刘韶东对记者说,自动化生产带来的,还有产品质量的提升。

在长安汽车两江新区生产基地,数百名工人与数百台机器人成为“同事”,在冲压、焊接、涂装等车间,随处可见忙碌的机器人——冲压车间整个生产过程几乎不需人工;在焊接车间机器人比工人还多;焊装车间200多台机器人在焊装线上连续24小时运转。

劳动密集型企业掀起的这场“机器换人”行动,是制造业市场需求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国际上常用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作为衡量该地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标准。目前,重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约为50台/万名产业工人,3年内有望提升到150台/万名产业工人,届时重庆市工业制造效率或将比现在提高3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重庆市内一家车企负责人以焊接为例算了笔账:一台焊接机器人平均售价40万元上下,加上维护、运营等成本,总成本约60万元,机器人平均使用年限10年,年均成本约6万元。聘用一名产业工人年薪支出在8万元上下,且还不一定能招到熟练工,加之人工操作难免出现产品损耗,这部分损耗以每年2万元计,聘用一名人工的总成本为每年10万元。

重庆市锋盈汽车配件公司就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这家企业自2016年起陆续换装智能化装备后,生产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节约了一半。

“机器换人”应与人工互相增益

无论如何,“机器换人”中更应关心的始终是“人”,而且“机器换人”也不应是简单替代,而是寻求两者平衡——重庆的不少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机器人取代了旧工种,但也诞生了操作机器等新工种。”京东集团重庆事业部负责人说,随着大批机器人投入应用,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安全、有效地工作,也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比如京东的全新工种“飞服师”,主要负责无人机的相关工作。

在重庆红江机械公司从业近20年的张正道,也逐步适应了从手持焊枪、扳手到动手指头操作机器人的转变。曾为一线技工的他,“活儿”虽被机器人做了,不过自己并未下岗,而是成了机器人的“上司”,操控它们干活儿。

“‘机器换人’不是简单地谁替代谁,而是追求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效平衡。”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忠表示,虽然企业某个生产环节可能由机器人操作,但它背后仍需要程序设计、管理、维护等,依然需要人工参与。

刘忠认为,“机器换人”的目的之一,是将工人从枯燥、高危的流水线岗位中脱离出来,而这些岗位此前一直存在招工难。通过机器替代人工,可以让人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他建议,企业在实现智能化改造的同时,要为员工提出不同方案,比如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再生产,把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员工安排到新增生产线上,或是为员工提供再培训,掌握与机器协作的新技能。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胜向记者表示,机器人并不会完全取代人工,而是与人工互相增益。他认为,要适应“机器换人”趋势,当前政、企双方要为被机器代替的员工提供“回炉”培训机会,提高其再就业技能。

在“机器换人”中锻造不可替代的技能

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指出,最快到2025年,机器人承担的工作将会超过人类。特别是近年来,受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因素影响,企业大量购置现代化、自动化装备,已成为企业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目前虽然仍有不少制造企业喊缺人,但其实缺的是机器人技师、机器人工程师等高级技工。

既然“机器换人”带来了新的岗位,相应的一线作业人员亦需思考如何加强学习,锻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技能。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建议,可通过参加企业内部培训或外界培训机构培训,用新技能武装自己,适应从前台走向幕后、从产业工人转型为工程技师的转变,从而在“机器换人”趋势中延长职业生涯。

“我们的人才结构似也出了问题。”重庆市一家知名技校招生办负责人遗憾地说,现在发达国家75%的中学生选择上技校,而中国90%的中学生选择考大学。

当前,各地政府正想尽办法扩大技工院校的招生规模。2018年重庆市共有43所技工院校招生,计划招收新生3.3万人,招生对象既包括应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涵盖了具有同等学历者及适龄青年。

不仅如此,重庆还出台措施给予技工院校学生一系列补助,如对市公办技工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给予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免学费资助。同时,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记者获悉,下一步重庆将推进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3年开展政府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机器换人,让“机器与人工互相增益”

2019-06-14 05:33:13 来源: 0 条评论

年近50岁、家住重庆江北区大石坝的徐平一直在建筑工地干活,因为身体吃不消,他便有了转行进厂的想法。

“可我技能太单一了,不好进厂找工作。”初中文化的徐平对记者说,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他花费几千元参加了叉车驾驶培训,为的是多一样技能好找工作。

无人驾驶,无人超市,无人工厂……当人工智能加快向各行各业渗透,传统制造业也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加速升级,缓解了一度困扰企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但机器人上岗了,被替换下来的工人怎么办?这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机器换人”让生产效率大增

“以前没有这套智能系统时,每台设备至少需1人值守,实行自动化生产后,1人可同时值守3台。”重庆綦江齿轮传动公司智能制造厂房加工组组长全虹宇,真切感受到科技的进步。

作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因为“机器人”的加入,其生产过程被注入了“智能因子”。

“以前由人工生产的10万件产品中,往往有1000件左右不合格,改为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后,最多只有1件次品。”綦齿传动总经理刘韶东对记者说,自动化生产带来的,还有产品质量的提升。

在长安汽车两江新区生产基地,数百名工人与数百台机器人成为“同事”,在冲压、焊接、涂装等车间,随处可见忙碌的机器人——冲压车间整个生产过程几乎不需人工;在焊接车间机器人比工人还多;焊装车间200多台机器人在焊装线上连续24小时运转。

劳动密集型企业掀起的这场“机器换人”行动,是制造业市场需求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到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国际上常用万名产业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作为衡量该地区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标准。目前,重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约为50台/万名产业工人,3年内有望提升到150台/万名产业工人,届时重庆市工业制造效率或将比现在提高3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用机器人代替人工?

重庆市内一家车企负责人以焊接为例算了笔账:一台焊接机器人平均售价40万元上下,加上维护、运营等成本,总成本约60万元,机器人平均使用年限10年,年均成本约6万元。聘用一名产业工人年薪支出在8万元上下,且还不一定能招到熟练工,加之人工操作难免出现产品损耗,这部分损耗以每年2万元计,聘用一名人工的总成本为每年10万元。

重庆市锋盈汽车配件公司就尝到了机器人的“甜头”。这家企业自2016年起陆续换装智能化装备后,生产效率提升30%,人力成本节约了一半。

“机器换人”应与人工互相增益

无论如何,“机器换人”中更应关心的始终是“人”,而且“机器换人”也不应是简单替代,而是寻求两者平衡——重庆的不少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虽然机器人取代了旧工种,但也诞生了操作机器等新工种。”京东集团重庆事业部负责人说,随着大批机器人投入应用,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安全、有效地工作,也催生了一批新岗位。比如京东的全新工种“飞服师”,主要负责无人机的相关工作。

在重庆红江机械公司从业近20年的张正道,也逐步适应了从手持焊枪、扳手到动手指头操作机器人的转变。曾为一线技工的他,“活儿”虽被机器人做了,不过自己并未下岗,而是成了机器人的“上司”,操控它们干活儿。

“‘机器换人’不是简单地谁替代谁,而是追求人与机器之间的有效平衡。”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忠表示,虽然企业某个生产环节可能由机器人操作,但它背后仍需要程序设计、管理、维护等,依然需要人工参与。

刘忠认为,“机器换人”的目的之一,是将工人从枯燥、高危的流水线岗位中脱离出来,而这些岗位此前一直存在招工难。通过机器替代人工,可以让人在更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他建议,企业在实现智能化改造的同时,要为员工提出不同方案,比如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扩大再生产,把被机器替换下来的员工安排到新增生产线上,或是为员工提供再培训,掌握与机器协作的新技能。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胜向记者表示,机器人并不会完全取代人工,而是与人工互相增益。他认为,要适应“机器换人”趋势,当前政、企双方要为被机器代替的员工提供“回炉”培训机会,提高其再就业技能。

在“机器换人”中锻造不可替代的技能

来自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指出,最快到2025年,机器人承担的工作将会超过人类。特别是近年来,受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因素影响,企业大量购置现代化、自动化装备,已成为企业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目前虽然仍有不少制造企业喊缺人,但其实缺的是机器人技师、机器人工程师等高级技工。

既然“机器换人”带来了新的岗位,相应的一线作业人员亦需思考如何加强学习,锻造自身不可替代的技能。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建议,可通过参加企业内部培训或外界培训机构培训,用新技能武装自己,适应从前台走向幕后、从产业工人转型为工程技师的转变,从而在“机器换人”趋势中延长职业生涯。

“我们的人才结构似也出了问题。”重庆市一家知名技校招生办负责人遗憾地说,现在发达国家75%的中学生选择上技校,而中国90%的中学生选择考大学。

当前,各地政府正想尽办法扩大技工院校的招生规模。2018年重庆市共有43所技工院校招生,计划招收新生3.3万人,招生对象既包括应届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又涵盖了具有同等学历者及适龄青年。

不仅如此,重庆还出台措施给予技工院校学生一系列补助,如对市公办技工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给予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免学费资助。同时,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

记者获悉,下一步重庆将推进全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力争3年开展政府补贴类职业技能培训150万人次以上,到2021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海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