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从警
虽然他们的工作年代不同 但守望良知初心始终不改

三代从警
虽然他们的工作年代不同 但守望良知初心始终不改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6-14

▲这是一个警察世家

▲言传身教

▲郭秋月爷爷郭进才的照片

▲郭建忠、郭秋月父女

九龙坡区,有个家庭三代人从警,虽然他们的工作年代不同,但守望良知的初心始终不改:爷爷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老同志;父亲1986年从警,是从小在邻居照看下成长起来的有为青年;女儿2006年从警,是长相甜美、人见人爱的邻家女孩。

三代人的从警经历,也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代

郭进才: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靠徒步、坐马车、牛车去办案,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

郭进才是郭秋月的爷爷,河南人,23岁参加革命工作,曾跟随刘伯承、邓小平打过仗,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当过班长、排长、连长、参谋长,先后参战42次,光荣负伤后留在了重庆,后分配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治安科工作,1979年4月离休,2004年因病去世。

“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会参加革命,他说那个时候河南老家很穷,兄弟姐妹多、吃不饱,才开始为了填饱肚子就跟着部队跑。后来思想觉悟发生变化,他还成了一名党员。”郭进才的儿子郭建忠说,解放战争结束后,部队开始接管公安机关,父亲在参加了干部文化培训班学习后,分配到分局治安科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

郭建忠介绍,那时的治安科与现在的治安支队不一样,因为建国初期土匪和特务比较多,不久后又搞运动,父亲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回家。危险不说,而且当时交通还不方便,说是公路,其实就是一条泥路,父亲经常靠徒步,偶尔能坐马车、牛车去办案,回来后常常满身是灰。

退休前,郭进才还担任过分局五科副科长兼看守所所长。一次,他一个朋友的孩子与别人打架斗殴被关进看守所。朋友专程拜访他,希望能为儿子送点衣物进去,可郭进才坚决没有开这个后门。“当时是不准许任何人为被关押的人送东西的,除非看守所有人愿意帮忙。”郭建忠说,父亲在当警察期间一直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占公家一根铁丝、一块砖,是一位受大家称赞的老公安。

第二代

郭建忠:分局第一批法制民警,办案材料全部手写,经常加班加点

“这是我年轻时的照片,当时的警服是橄榄绿。”说起自己当警察的情况,郭建忠满脸骄傲。

郭建忠生于1955年,由于父母工作忙,小时候就被委托给隔壁邻居照看,督促他吃饭、辅导他学习、帮他洗衣服等。1971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先当知青,后到化工厂保卫科工作。“当时,企业的保卫科要承担破案的职责,这也为我后来的公安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考试,他于1986年来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经济文化保卫科(也就是现在的内保科)工作,一年后调到秘书科(相当于现在的后勤科和办公室),主要负责案件审批。

上世纪90年代初,分局成立法制科,郭建忠成为第一批法制民警,后来还当上了科室科长。“起初的法制科,主要负责批捕前的事项,如批收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提捕。后来,治安案件也归到法制科,而那时作为一个法制科科长的权力还是比较大,全区所有的治安案子都由我们审批,先是对案件质量进行把关,然后手写材料,再向领导汇报,看是否批捕。”郭建忠说,由于那时的办案条件不好,加班加点是常事。

一次在审查案件时,郭建忠发现案件质量有问题,当即要求办案机构重新办理,并就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他说,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老百姓负责。由于警力不足,每逢节假日,郭建忠还要被抽调到各景区和镇街执勤,直至2015年退休。

第三代

郭秋月:直港大道第一个女片儿警,通过电脑自创人口管理档案,如今在出入境办事大厅工作

“你要么当军人、要么当警察,你选啥?”2003年高考前夕,郭进才专程来到儿子家中,给孙女郭秋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也许是生活在警察世家、血液里流淌着从警的基因,身材瘦小的郭秋月毅然选择了报考警察学院。

2006年,从重庆警察学院毕业后,郭秋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分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起初,她在杨家坪派出所任社区民警,主要负责直港大道片区。“当时的杨家坪还没有西城天街,直港大道很繁华,但情况也很复杂。在我来之前,这个片区从没安排过女民警,所以自己深感压力巨大。”郭秋月说,她一边向老同志学习工作方法,一边深入社区了解情况,与社区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社区居民建立沟通联系渠道,这为她后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便于管理,郭秋月还通过电脑自创了一套人口管理档案,将每家每户的信息全部记录其中。但凡片区内发生案件,能及时提供相应信息,办案效率进一步提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片区的发案率降低了,居民生活更和谐了,经济发展更好了。同时,她的这一做法也得到市级领导高度肯定,所在的社区还被评为重庆市模范先进社区。

“妹儿,你不就是我们社区的片儿警吗?”调到出入境办事大厅9年后,近日,家住直港大道的居民李阿姨还是一眼认出了正在大厅办公的郭秋月。调到办事大厅后,她主要负责材料审核与处理,以及24小时自助机的维修联系等。

虽然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少了,但她为民服务的心依旧。她说,“服务群众,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余珂静 通讯员 王远程 警方供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三代从警
虽然他们的工作年代不同 但守望良知初心始终不改

2019-06-14 09:26:52 来源: 0 条评论

▲这是一个警察世家

▲言传身教

▲郭秋月爷爷郭进才的照片

▲郭建忠、郭秋月父女

九龙坡区,有个家庭三代人从警,虽然他们的工作年代不同,但守望良知的初心始终不改:爷爷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革命老同志;父亲1986年从警,是从小在邻居照看下成长起来的有为青年;女儿2006年从警,是长相甜美、人见人爱的邻家女孩。

三代人的从警经历,也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代

郭进才: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靠徒步、坐马车、牛车去办案,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

郭进才是郭秋月的爷爷,河南人,23岁参加革命工作,曾跟随刘伯承、邓小平打过仗,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当过班长、排长、连长、参谋长,先后参战42次,光荣负伤后留在了重庆,后分配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治安科工作,1979年4月离休,2004年因病去世。

“我问过父亲为什么会参加革命,他说那个时候河南老家很穷,兄弟姐妹多、吃不饱,才开始为了填饱肚子就跟着部队跑。后来思想觉悟发生变化,他还成了一名党员。”郭进才的儿子郭建忠说,解放战争结束后,部队开始接管公安机关,父亲在参加了干部文化培训班学习后,分配到分局治安科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警察。

郭建忠介绍,那时的治安科与现在的治安支队不一样,因为建国初期土匪和特务比较多,不久后又搞运动,父亲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才能回家。危险不说,而且当时交通还不方便,说是公路,其实就是一条泥路,父亲经常靠徒步,偶尔能坐马车、牛车去办案,回来后常常满身是灰。

退休前,郭进才还担任过分局五科副科长兼看守所所长。一次,他一个朋友的孩子与别人打架斗殴被关进看守所。朋友专程拜访他,希望能为儿子送点衣物进去,可郭进才坚决没有开这个后门。“当时是不准许任何人为被关押的人送东西的,除非看守所有人愿意帮忙。”郭建忠说,父亲在当警察期间一直坚持原则、秉公执法,不占公家一根铁丝、一块砖,是一位受大家称赞的老公安。

第二代

郭建忠:分局第一批法制民警,办案材料全部手写,经常加班加点

“这是我年轻时的照片,当时的警服是橄榄绿。”说起自己当警察的情况,郭建忠满脸骄傲。

郭建忠生于1955年,由于父母工作忙,小时候就被委托给隔壁邻居照看,督促他吃饭、辅导他学习、帮他洗衣服等。1971年从学校毕业后,他先当知青,后到化工厂保卫科工作。“当时,企业的保卫科要承担破案的职责,这也为我后来的公安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考试,他于1986年来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经济文化保卫科(也就是现在的内保科)工作,一年后调到秘书科(相当于现在的后勤科和办公室),主要负责案件审批。

上世纪90年代初,分局成立法制科,郭建忠成为第一批法制民警,后来还当上了科室科长。“起初的法制科,主要负责批捕前的事项,如批收审、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提捕。后来,治安案件也归到法制科,而那时作为一个法制科科长的权力还是比较大,全区所有的治安案子都由我们审批,先是对案件质量进行把关,然后手写材料,再向领导汇报,看是否批捕。”郭建忠说,由于那时的办案条件不好,加班加点是常事。

一次在审查案件时,郭建忠发现案件质量有问题,当即要求办案机构重新办理,并就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他说,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老百姓负责。由于警力不足,每逢节假日,郭建忠还要被抽调到各景区和镇街执勤,直至2015年退休。

第三代

郭秋月:直港大道第一个女片儿警,通过电脑自创人口管理档案,如今在出入境办事大厅工作

“你要么当军人、要么当警察,你选啥?”2003年高考前夕,郭进才专程来到儿子家中,给孙女郭秋月指出未来发展方向。也许是生活在警察世家、血液里流淌着从警的基因,身材瘦小的郭秋月毅然选择了报考警察学院。

2006年,从重庆警察学院毕业后,郭秋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分到九龙坡区公安分局。起初,她在杨家坪派出所任社区民警,主要负责直港大道片区。“当时的杨家坪还没有西城天街,直港大道很繁华,但情况也很复杂。在我来之前,这个片区从没安排过女民警,所以自己深感压力巨大。”郭秋月说,她一边向老同志学习工作方法,一边深入社区了解情况,与社区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社区居民建立沟通联系渠道,这为她后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便于管理,郭秋月还通过电脑自创了一套人口管理档案,将每家每户的信息全部记录其中。但凡片区内发生案件,能及时提供相应信息,办案效率进一步提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片区的发案率降低了,居民生活更和谐了,经济发展更好了。同时,她的这一做法也得到市级领导高度肯定,所在的社区还被评为重庆市模范先进社区。

“妹儿,你不就是我们社区的片儿警吗?”调到出入境办事大厅9年后,近日,家住直港大道的居民李阿姨还是一眼认出了正在大厅办公的郭秋月。调到办事大厅后,她主要负责材料审核与处理,以及24小时自助机的维修联系等。

虽然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少了,但她为民服务的心依旧。她说,“服务群众,这是我们的工作职责!”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余珂静 通讯员 王远程 警方供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小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