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意境创作 ■重庆民族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主创主演
大型民族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首演在即

■根据本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意境创作 ■重庆民族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主创主演
大型民族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首演在即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6-21

6月20日晚,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内灯火通明,重庆民族乐团与中央民族乐团等演出团体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6月22日晚,重庆民族乐团根据本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意境创作的大型民族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经过近一年半的创作排练,将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首次公演。

2017年,重庆日报推出“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记者走遍重庆各区县寻访古诗地图,挖掘历代巴渝诗歌名篇,将诗意重庆的璀璨文化呈现给广大读者,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为进一步弘扬巴渝优秀传统文化,重庆日报与重庆演艺集团合作,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的系列报道内容为主线,创作了这台由重庆民族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主创主演的高水平大型民族音乐会。

“整个音乐会的舞台设计给我意外惊喜。”中央民族乐团青年胡琴演奏家、乐队副首席李超说,从4月开始,重庆民族乐团团长,本次音乐会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何建国多次前往北京,与中央民族乐团一起排练本台音乐会11首曲目。李超原以为诗词画面只能在脑海中呈现,到现场排练后,古香古色的舞台设计将诗中意境呈现在眼前,让他颇感意外。“音乐会中还加入了吟诵、吉他弹唱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得本台音乐会更加立体。”李超说。

何建国介绍,《思君不见下渝州》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东升,重庆民乐团驻团作曲家及创作室主任梁仲祺,青年作曲家罗麦朔、张艺馨、孙晶等国内名家共同完成创作。整台音乐会由序曲《候人兮猗》及《思君不见下渝州》《巴山夜雨》《字水宵灯》《道是无晴却有晴》《神女赋》《巫山离思》《登高感怀》《我住长江头》《万家灯火》《早发白帝城》等10首独立的作品组成,将器乐与吟唱、古典与时尚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对巴渝人文风情从多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刻画。

“题意源自战国词人宋玉所作楚辞《神女赋》,该词由梦遇巫山神女而入……”当晚排练间隙,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董晓琳拿着一张《神女赋》创作简介反复琢磨。董晓琳告诉记者,《神女赋》把原辞分为由引子似的“曲引”与“梦遇、惊艳、飘逝”结构的三段式音乐段落,音乐吸纳三峡神女峰周边的民歌元素,在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一幅民族管弦乐的《神女赋》音乐画卷。“在舞台上琵琶独奏时,仿佛自己就是诗中的古人。”董晓琳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根据本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意境创作 ■重庆民族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主创主演
大型民族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首演在即

2019-06-21 10:10:14 来源: 0 条评论

6月20日晚,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内灯火通明,重庆民族乐团与中央民族乐团等演出团体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6月22日晚,重庆民族乐团根据本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报道意境创作的大型民族音乐会《思君不见下渝州》,经过近一年半的创作排练,将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首次公演。

2017年,重庆日报推出“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记者走遍重庆各区县寻访古诗地图,挖掘历代巴渝诗歌名篇,将诗意重庆的璀璨文化呈现给广大读者,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为进一步弘扬巴渝优秀传统文化,重庆日报与重庆演艺集团合作,以“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的系列报道内容为主线,创作了这台由重庆民族乐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主创主演的高水平大型民族音乐会。

“整个音乐会的舞台设计给我意外惊喜。”中央民族乐团青年胡琴演奏家、乐队副首席李超说,从4月开始,重庆民族乐团团长,本次音乐会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何建国多次前往北京,与中央民族乐团一起排练本台音乐会11首曲目。李超原以为诗词画面只能在脑海中呈现,到现场排练后,古香古色的舞台设计将诗中意境呈现在眼前,让他颇感意外。“音乐会中还加入了吟诵、吉他弹唱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得本台音乐会更加立体。”李超说。

何建国介绍,《思君不见下渝州》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东升,重庆民乐团驻团作曲家及创作室主任梁仲祺,青年作曲家罗麦朔、张艺馨、孙晶等国内名家共同完成创作。整台音乐会由序曲《候人兮猗》及《思君不见下渝州》《巴山夜雨》《字水宵灯》《道是无晴却有晴》《神女赋》《巫山离思》《登高感怀》《我住长江头》《万家灯火》《早发白帝城》等10首独立的作品组成,将器乐与吟唱、古典与时尚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对巴渝人文风情从多个侧面进行了深入刻画。

“题意源自战国词人宋玉所作楚辞《神女赋》,该词由梦遇巫山神女而入……”当晚排练间隙,中央民族乐团琵琶首席董晓琳拿着一张《神女赋》创作简介反复琢磨。董晓琳告诉记者,《神女赋》把原辞分为由引子似的“曲引”与“梦遇、惊艳、飘逝”结构的三段式音乐段落,音乐吸纳三峡神女峰周边的民歌元素,在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一幅民族管弦乐的《神女赋》音乐画卷。“在舞台上琵琶独奏时,仿佛自己就是诗中的古人。”董晓琳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曾家琪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