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初心·情满藏东①|藏家来了重庆好“门巴”
编前语:
在推动重庆各项事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的征途上,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他们朴素的家国情怀,在高原,倾情用力,与昌都儿女一道,共同践行着党中央的治藏方略,书写着新时代的昌都画卷。
援藏三年来,重庆市211名援藏干部人才,秉持“老西藏精神”和重庆援藏工作队“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的优良传统,推动“输血”援藏向“造血”援藏转变,解决了一批援藏难题,见证着诸多美好变化,涌现了无数先进典型。
即日起,本网推出系列报道《巴渝初心·情满藏东》,带你走近这群奋斗在雪域高原的“最可爱的重庆人”。
现在的昌都市人民医院。 援藏工作队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6月24日6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2017年12月13日,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昌都邦达机场,由19名医疗人员组成的重庆医疗援藏工作组抵达这里。在人地生疏、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他们正式接棒,为当地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医学空白,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医疗记录,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无私付出,被三江各族人民亲切称为“好门巴”(好医生)。
一双“妙手”——
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 传递新生儿先进诊疗技术
重庆与昌都隔着千山万水。三年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从各大医疗机构精心遴选出53名优秀医疗专家,分三批次到昌都,奔赴对口支援的昌都市人民医院及芒康县、类乌齐县、察雅县的医疗机构。
李春(右)指导下级医生进行腰椎穿刺。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在知道本次援藏任务后,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李春主动报了名。他说,自己去过昌都,知道当地医疗水平受限,“我向科室申请加入,希望能尽量帮助他们提高医疗水平,帮助更多群众。”
2018年1月10日上午11点30分,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一名重度窒息新生藏族男婴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李春迅速进行抢救,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当天,一接到产科手术室电话,李春的第一反应是“跑”,因为重度窒息婴儿的死亡率极高,不能不与时间赛跑。
当他赶到产科手术室时,看见男婴面色苍白,连呼吸心跳都停止了。李春立即指挥抢救,在当地医生张安鹏及产科医生杨雪梅的辅助下,马上清理男婴的呼吸道、气管插管,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半小时后,男婴终于转危为安,暂时脱险。
但,抢救回来的孩子仍然昏迷。经检查,除重度窒息外,其还有肺炎、脑损伤等疾病,需要上呼吸机维持生命。当家长知道孩子病情后,一度想放弃救治。
“作为医生,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李春不希望家长放弃,由于语言不通,他只能通过当地医生护士多次与男婴父母沟通:“请再给我们几天时间,孩子目前心跳呼吸都已恢复,可能还有希望,我们一定竭尽全力让孩子好起来!”
男婴父亲土登江措最终同意了李春的建议。经过降颅内压、呼吸机辅助通气、镇静等治疗,3天后男婴成功撤掉呼吸机,5天后男婴苏醒,7天后男婴睁眼看东西。
通过这次抢救,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也传授给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
一颗“仁心”——
“我做你看,你做我看” 师带徒培养出骨干医生
马颖医生在社区义诊。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随医疗援藏工作组踏上高原的,有一位已年逾50的医生,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颖,是队伍中最年长的专家。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西藏昌都市。
“努力将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成三级甲等医院、培养出一支思想上过硬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带不走的医护队伍。”马颖目标明确,脚步铿锵。
每周一到周五加班两小时,周六全天加班,按照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的评审要求,逐款逐项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医院各项医疗质量管理的改进。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定期进行教学查房、疑难死亡病例讨论、常规术前讨论、组织专业讲座等,进一步提高昌都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
不管大小手术,不论白天深夜,都尽可能亲临现场指导,通过“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方式来规范医护人员基本操作、提高手术技能。
……
一天下午6点,医院来了一位急诊病人,是一位刚入伍的年轻战士。两天前的新兵训练,使他头部受到一次轻微外伤,之后便逐渐出现头痛、呕吐,来院时意识处于昏睡状态,头颅CT显示:右侧额、颞、顶急性硬膜下血肿。
“对于年轻人,一个轻微的外伤会造成这么大的颅内血肿吗?会不会伴有自身的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马颖思索着。然而,根据医院现有的检查手段,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确查出出血原因,可是,病情和时间都不等人,“立刻进行手术!”马颖当机立断。
在将自己的思路、想法以及术中注意点给张琪等科室年轻医生讲出来之后,当晚,马颖带领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对小战士进行大骨瓣开颅探查和血肿清除术,手术很成功,不仅减少了手术的并发症,还维护了小战士原有的英俊容貌,马颖高超的临床技术和应对突发严重疾病的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陈军华医生(右一)为孩子家属介绍患儿检查结果。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记者 罗杰 摄
黄智勇医生为藏族同胞检查身体。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随着类似病例增多,马颖和搭档、重庆市肿瘤医院医生黄智勇的现场带教,让张琪等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昌都市人民医院的外科骨干。
一项“责任”——
提升医疗整体水平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察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确立的目标之一。
易文强(右一)和医生们交流最近工作情况。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黄宇 摄
易文强(左五)在脊柱手术术中教学。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经过调研,援藏医疗队领队、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易文强说,从具体情况看,这些医院还达不到内地发达县(区)级医院的医疗水平,创建困难重重,“这些医院晋级必须‘大动血’,全面疏通医院‘脉络’。”
为此,在重庆市支持下,援藏医疗队争取了8800万元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依托“以院包科”模式,重庆市11家医院“一对一”指导11个重点科室建设。
三年来,昌都市人民医院先后开展新技术137项,在院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呈十倍下降,危重患者拯救成功率提升23%。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两降一升、三不出”目标。
“自从援藏医生来了以后,我们不出昌都也能治疗重病了。”藏族病人卓玛说,重庆援藏医生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好门巴”(好医生)。对于重庆医疗援藏人员来说,昌都也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