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白鹤梁“重生”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白鹤梁“重生”记

来源:《工人日报》2019-07-01

在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门前,参观过后许多游客都会感叹:“这里是怎么修出来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水中。这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它是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水标的古代水文站,上面有日积月累形成的横跨1200多年的水文记录,还有诗词题刻165段。

躺在水下的“历史故事书”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在修建三峡大坝的过程中,许多文物面临被淹没损毁的危险,白鹤梁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专家们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是水下博物馆的核心,它会利用容器将白鹤梁题刻罩住,容器内的水和容器外的长江相连,当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一致时,两者便会发生抵消,意味着容器和水不会对白鹤梁题刻造成任何压力。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告诉记者,在当地许多人眼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的白鹤梁题刻,就像是一本躺在水下、记录了1000多年历史的故事书。“白鹤梁题刻弥补了史书典籍中的空缺,为后人研究古代长江建设提供了翔实依据。这些题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时期长江涪陵段水文资讯、农情预报、气候气象、文脉传承等内容。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这些题刻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杨邦德说。

水下博物馆让白鹤梁“重生”

记者走进这座水下博物馆时,这里正在举行“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拓片展”,展出白鹤梁题刻中的44件作品拓片。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鹤梁题刻早已成为涪陵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5000多平方米石面上,现存文字书法题刻163幅,文字约1.2万字;还有石鱼雕刻14尾,白鹤雕刻1幅,观音雕刻2幅。题刻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通过水下博物馆把这些珍贵遗迹展示给世人,让白鹤梁得以“重生”。

“为了给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等工作。观察窗、题刻等由专人定期清理。博物馆还与高校等合作,把高科技运用到文物保护中,使科技保护水平处于同类文化遗产最前沿。”该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还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展览展示水平。目前,博物馆开发了由“白鹤梁的由来”“水下重生”“水下畅游”3部分组成的VR项目,让观众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推动申遗,提升文化影响力

据了解,重庆涪陵区在不久前召开了以“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意在推动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相关申遗工作正有序进行。

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蔡其帜介绍,自白鹤梁题刻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涪陵区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断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硬件进行升级,通过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学术交流、打造文艺产品等方式,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提升白鹤梁题刻文化影响力。

“此前,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表示,能通过建立水下遗址博物馆的方式,让世人在水下看到白鹤梁题刻,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还有文物保护专家认为,白鹤梁题刻的原址保护与展示,不仅是保存题刻的物质形态,还是以先进的科技保护手段来延长石刻的“生命”历程。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白鹤梁“重生”记

2019-07-01 02:06:25 来源: 0 条评论

在重庆市涪陵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门前,参观过后许多游客都会感叹:“这里是怎么修出来的?”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水中。这道天然石梁全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它是一座以“石鱼”作为枯水水标的古代水文站,上面有日积月累形成的横跨1200多年的水文记录,还有诗词题刻165段。

躺在水下的“历史故事书”

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在修建三峡大坝的过程中,许多文物面临被淹没损毁的危险,白鹤梁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专家们提出了“无压容器”保护方案,修建一座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是水下博物馆的核心,它会利用容器将白鹤梁题刻罩住,容器内的水和容器外的长江相连,当内部的压力与外部的压力一致时,两者便会发生抵消,意味着容器和水不会对白鹤梁题刻造成任何压力。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告诉记者,在当地许多人眼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里的白鹤梁题刻,就像是一本躺在水下、记录了1000多年历史的故事书。“白鹤梁题刻弥补了史书典籍中的空缺,为后人研究古代长江建设提供了翔实依据。这些题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个时期长江涪陵段水文资讯、农情预报、气候气象、文脉传承等内容。为利用长江进行灌溉、航运、发电以及城市、桥梁建设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此外,这些题刻还具有较高书法和文学艺术价值,是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杨邦德说。

水下博物馆让白鹤梁“重生”

记者走进这座水下博物馆时,这里正在举行“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拓片展”,展出白鹤梁题刻中的44件作品拓片。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鹤梁题刻早已成为涪陵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5000多平方米石面上,现存文字书法题刻163幅,文字约1.2万字;还有石鱼雕刻14尾,白鹤雕刻1幅,观音雕刻2幅。题刻以宋代居多,次为元、明、清三代和近现代。通过水下博物馆把这些珍贵遗迹展示给世人,让白鹤梁得以“重生”。

“为了给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开展了水环境现状研究等工作。观察窗、题刻等由专人定期清理。博物馆还与高校等合作,把高科技运用到文物保护中,使科技保护水平处于同类文化遗产最前沿。”该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还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展览展示水平。目前,博物馆开发了由“白鹤梁的由来”“水下重生”“水下畅游”3部分组成的VR项目,让观众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推动申遗,提升文化影响力

据了解,重庆涪陵区在不久前召开了以“水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意在推动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相关申遗工作正有序进行。

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蔡其帜介绍,自白鹤梁题刻启动申遗工作以来,涪陵区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不断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硬件进行升级,通过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加强学术交流、打造文艺产品等方式,加大申遗工作力度,提升白鹤梁题刻文化影响力。

“此前,白鹤梁常年淹没于江水中,仅在冬春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兴亮表示,能通过建立水下遗址博物馆的方式,让世人在水下看到白鹤梁题刻,本身就是一个创举。

还有文物保护专家认为,白鹤梁题刻的原址保护与展示,不仅是保存题刻的物质形态,还是以先进的科技保护手段来延长石刻的“生命”历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海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