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担皮箩:九旬侗族老人忆红军“小阿哥”
人们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通道转兵纪念馆内参观、拍摄湘江战役场景(六月十八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侗族人杨昌彬今年98岁了。他身材瘦小,穿整洁的藏蓝色衣服,除了有些驼背,口齿和思路清晰,跟人握手很有力气。
他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流源村村民。他仍然完整记得85年前一担皮箩与红军“小阿哥”的往事。
皮箩并不是皮做的,而是一种用又薄又细的竹篾打的箩筐,比一般的粗篾箩要精致皮实,以前是湘南百姓的日常用具。一对好皮箩可以用上一辈子,甚至几代人。
1934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十几岁的杨昌彬和父亲正在家中做饭,突然看见门外有一个受伤的年轻人。
“老乡,给我一口吃的吧!”这位年轻人的衣服破得到处是布条,头上却仍戴着一顶有五角星的军帽。杨昌彬和父亲明白过来,这是一位红军战士。
“你进来吃点吧,我家有饭。”父子俩让战士进了门,发现他伤势严重,左小腿被子弹打穿,伤口流脓生蛆。原来,他是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叫邱显达,22岁,江西人。
此前也有红军经过流源村。在接触中,村民们发现这些战士纪律严明,不拿老百姓的东西,不进老百姓家门,只是在路边、凉亭休息。不假思索地,父子俩决定收留照顾邱显达。
找不到医生,杨昌彬父子就上山给邱显达采草药,并且每天给他清洗三次伤口。一次他们采药时,不小心滚下山坡。两人受了轻伤。但是第二天,父子俩又忍着疼痛上山采药。
杨昌彬管邱显达叫“阿哥”。养伤的几个月里,红军阿哥给他讲共产党带领穷人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
过了几个月,邱显达的伤痊愈了。杨昌彬说:“阿哥你别走,留下来吧!”邱显达用伤腿蹬地,跳着说:“你看,我的伤全好了,我得去追上队伍!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没什么可报答你们的,给你们织一担皮箩,留个念想吧。”
红军阿哥的手艺好,打的皮箩又密又牢,像指甲壳一样光滑。皮箩打好了,阿哥也要走了。杨昌彬依依不舍,邱显达对杨昌彬父子说:“等革命胜利了,我回来看你们。”
85年过去,邱显达一走再无消息,流源村却已发生许多变化:道路拓宽、学校提质、危房改造、文化扶贫、网络进村……杨昌彬住的吊脚楼也翻新了。
人们把皮箩故事编成歌:“门前青山坡连坡,我送红军出山窝。我的侗家老阿哥,你的恩情记在我的心窝。我的红军小阿哥,你负重伤痛在我心窝……收下这担小皮箩,看见皮箩就想起我的哥。”
这担皮箩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好看的深红色,像上了漆一样。如今,它静静躺在通道转兵纪念馆的展厅里,成为红军与百姓深情的见证。
(新华社长沙6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