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远方 渝藏都是故乡

天下没有远方 渝藏都是故乡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02

6月12日,援藏医生李春正在给医护人员讲解婴幼儿护理注意事项。(本组图片由记者陈国栋摄)

六月十三日,重庆援建的察雅县双语幼儿园第一分院,孩子们正愉快地玩耍。

三一八国道旁,重庆援建的朗顶康姆自驾营地一角。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着眼西藏工作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央把对口支援昌都的任务交给重庆,是对重庆的高度信任,是交给重庆的重大政治任务。

三年来,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昌都市争取帮扶资金10.18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12个,招商引资落地21.8亿元,组织培训干部人才1.4万人次,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帮助昌都市第一中学高考上线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浓浓民生情怀

立足昌都所需,尽重庆所能扶助民生

“谢谢你们!救了孩子一命。”6月12日上午,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67岁的泽旺曲扎感谢重庆援藏医生陈军华和旁边的医护人员救活了他早产3个月的外孙女。

针对昌都医疗设备匮乏、医疗技术实力不足等现状,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从我市各大医疗机构精心遴选出优秀医疗专家,“组团式”医疗援藏。

所谓“组团式”医疗援藏,指的是一个医院从院长到中层干部,到专家,全是援藏医疗人才。不仅如此,重庆市的11家医院还采取“以院包科”,“一对一”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11个重点科室。

重庆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易文强说,经过三年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建起了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儿童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目前,医院引进了一大批高新医疗设备,硬件设施配备逐步实现现代化,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的诊疗救治水平大大提高。

据了解,跟三年前相比,昌都市人民医院在院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实现大幅下降。去年,儿科共收治住院患儿1443人次,成功抢救488人次,抢救次数627次,抢救成功率达99%。

与此同时,针对昌都教育存在的短板,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开展了“组团式”教育援藏。

重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数十名优秀教师进入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促进该校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制度实现提升。

教育援藏受益的不仅是中学。6月13日下午,昌都市察雅县双语(汉语、藏语)幼儿园第一分院小二班教室,当孩子们听到音乐老师弹奏的《小脚踏踏》歌曲,开心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幼儿园由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援建。今年上半年开园,在当地共免费招收了282名幼儿。园长阿宗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入园难”的问题。目前,由重庆援建的察雅县双语幼儿园第二分院,也将于今年8月开园,可接收300名幼儿。

类乌齐县的年均气温不到4℃。2018年零下20℃的一天,类乌齐县人民医院的两名重庆援藏医生周青梅、刘燕在赴山区义诊时,发现这里的孩子冬天缺衣少穿,于是跟同事们一道,在网上发起“冬衣温暖类乌齐”爱心活动,筹集到2万件冬衣,并发放到孩子们手里。

为解决建卡贫困户居住条件差、生产生活不便等实际困难,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察雅县唐琼孜搬迁点,建设了配套完善的“重庆新村”,目前已有1017户、5267人入住。

在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援建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当地31户农牧民和1所幼儿园的吃水难问题。

……

“昌都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昌都,重庆援藏干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的心坎上,把重庆的无私援助送到千家万户,在雪域高原树立起良好口碑。

增强“造血”功能

打基础利长远,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6月13日,昌都市经开区E坝区,龙者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库房旁,10多辆大货车正排队等待装货。

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和建筑饰面材料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引进的最大项目,目前已投资3亿元,预计今年产值近3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落地后,吸纳了20多名藏族同胞就业,同时也为100多名藏族司机提供了发展门路。今年28岁,经营着一辆载重60吨的大卡车的曲结说,他从这家公司拉货到波密,每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感到生活很有奔头。

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引进的另一家企业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实力,在昌都建立起西藏特色食品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形成以西藏青稞为主的藏区特色农产品资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目前,该公司年产1万吨青稞面粉,产值1.8亿元。预计到2022年,年产能可达到10万吨,可带动原料产地农牧民增收约5.5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种植基地3万户以上贫困户增收,可直接为社会提供450多个工作岗位。

因地制宜助力脱贫攻坚,在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项目在昌都陆续落地、生根发芽。

类乌齐县滨达乡小学旁,10个阳光蔬菜大棚里,萝卜、丝瓜、番茄等蔬菜长势喜人。类乌齐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江世洪介绍,为建设这些大棚,重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这里的大棚一年可收五季,年产值2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

在重庆支持下,察雅县烟多镇兴建了一个扶贫开发产业园,引进银器、木雕、唐卡、藏香制作等企业,还配套有技能培训中心、“双创”孵化池,察雅县麦堆金银打造制作技艺是昌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邓巴多吉,在这里开了一家银器打造制作公司,带动了32个贫困群众就业。察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杨鸥说,目前,这个产业园经营状况良好,已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人就业。

这几天,听说恩师马颖要回重庆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年轻医生张琪十分不舍,一有空就去找他聊天。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不仅为这家医院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还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为加快医院的学科建设,重庆援藏医疗队采取了“1+2+1”和双向选择的跟师培养模式,共结成103个帮扶对子。此举共培养出38名全科医生,35名本地医生均已熟练掌握1-2项核心技术,能独立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等42项新技术。如在54岁的重医附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马颖的传授下,张琪的临床医疗技能和水平快速提升。目前,他已能独立为患者实施侧脑室穿刺引流、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手术,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昌都市委副书记、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黎勇介绍,三年来,在历届援藏的基础上,重庆援藏队考虑到昌都的各类配套政策体系及特殊优惠政策,立足重庆实际与昌都所需,在招商引资、脱贫攻坚、培养人才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昌都的“造血”功能,推动昌都可持续发展。

永怀赤子之心

满腔热血而来,我们已是昌都人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长期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上了青藏高原,走路只能慢慢走,不敢跳,更不敢跑,否则呼吸不畅;半夜醒多次,头痛,无法入睡;空气干燥,早上起来鼻腔满是血痂……6月11日至1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昌都采访期间,切身感受到在高原上工作、生活的不容易。

6月12日,记者乘车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朱角拉山,沿途所见,让人后怕。几十公里长的土路在悬崖峭壁间蜿蜒盘旋,令人头昏目眩。道路没护栏、没水沟,勉强能并行两辆越野车;深沟里,随处可见车辆残骸……

一周时间内,记者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拉乌山、邦达草原、红拉山以及5000多米的东达山等高山,感觉比较艰辛。而这对长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昌都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而言,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走快了气喘吁吁,出门把性命交给司机,躺下可能一睡不起,但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止……”黎勇这样形容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的艰辛和精神的坚韧。

“在西藏,大家都不言苦。长期工作、生活在当地的干部群众都不说苦,我们没有理由叫苦,只有实干!”重庆援藏干部、芒康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王代兵说。

援藏期间,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对口援助的类乌齐县于2018年7月成功“摘帽”脱贫;完成6个小康示范村、20个贫困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

重庆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抽调110名医务骨干赴昌都开展技术指导,协调15名医生到昌都开展包虫病筛查30000余例……

教育援藏对口援建4所幼儿园;将昌都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考总上线比例提高到99.7%……

先后引进83家企业落地,实现协议投资137亿元,到位投资21.8亿元,增加税收2亿多元……

为昌都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0.18亿元,组织培训干部人才1.4万人次,援建类乌齐康巴花都自驾营地、芒康如美旅游小镇、朗顶康姆自驾营地……

“我们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唯一遗憾的是,无法将全部队友带回重庆……”黎勇动情地说,援藏过程中,璧山区安监局副局长颜广宇、北碚区交委副主任杨建伟,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献给了他们挚爱的援藏事业。

据统计,目前,重庆常年在昌都对口支援的就有200多人。援藏期间,每一个援藏队员,都不同程度患上高原疾病,但大家都无怨无悔。三年里,大家秉持“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的优良传统,用热血和奉献,诠释忠诚与担当。

“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早已把自己当成昌都人。”江世洪的话,代表了重庆众多援藏干部的心声。

“面对昌都这片苍天厚土,我们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都有一种滚烫的情怀……今天,用一切努力和心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明天,接力奋进,决不拿援藏当谈资……”回渝前,在芒康的重庆援藏队员们道出肺腑之言。

“援藏队队员身上体现出了很强的政治责任、政治担当和家国情怀。”昌都市市长陈军说,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队员们,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安排,始终以建设、发展、造福昌都为己任,舍小家顾大家,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带来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干出了显著成效,留下很多藏汉友谊、民族团结的好故事,“我代表78万昌都儿女,衷心感谢他们!”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天下没有远方 渝藏都是故乡

2019-07-02 06:12:02 来源:

6月12日,援藏医生李春正在给医护人员讲解婴幼儿护理注意事项。(本组图片由记者陈国栋摄)

六月十三日,重庆援建的察雅县双语幼儿园第一分院,孩子们正愉快地玩耍。

三一八国道旁,重庆援建的朗顶康姆自驾营地一角。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着眼西藏工作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中央把对口支援昌都的任务交给重庆,是对重庆的高度信任,是交给重庆的重大政治任务。

三年来,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昌都市争取帮扶资金10.18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12个,招商引资落地21.8亿元,组织培训干部人才1.4万人次,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帮助昌都市第一中学高考上线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浓浓民生情怀

立足昌都所需,尽重庆所能扶助民生

“谢谢你们!救了孩子一命。”6月12日上午,昌都市人民医院儿科病房,67岁的泽旺曲扎感谢重庆援藏医生陈军华和旁边的医护人员救活了他早产3个月的外孙女。

针对昌都医疗设备匮乏、医疗技术实力不足等现状,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从我市各大医疗机构精心遴选出优秀医疗专家,“组团式”医疗援藏。

所谓“组团式”医疗援藏,指的是一个医院从院长到中层干部,到专家,全是援藏医疗人才。不仅如此,重庆市的11家医院还采取“以院包科”,“一对一”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11个重点科室。

重庆援藏干部、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易文强说,经过三年援建,昌都市人民医院建起了孕产妇、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儿童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目前,医院引进了一大批高新医疗设备,硬件设施配备逐步实现现代化,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的诊疗救治水平大大提高。

据了解,跟三年前相比,昌都市人民医院在院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实现大幅下降。去年,儿科共收治住院患儿1443人次,成功抢救488人次,抢救次数627次,抢救成功率达99%。

与此同时,针对昌都教育存在的短板,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开展了“组团式”教育援藏。

重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数十名优秀教师进入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促进该校学生综合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制度实现提升。

教育援藏受益的不仅是中学。6月13日下午,昌都市察雅县双语(汉语、藏语)幼儿园第一分院小二班教室,当孩子们听到音乐老师弹奏的《小脚踏踏》歌曲,开心地跟着手舞足蹈起来。幼儿园由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援建。今年上半年开园,在当地共免费招收了282名幼儿。园长阿宗说,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入园难”的问题。目前,由重庆援建的察雅县双语幼儿园第二分院,也将于今年8月开园,可接收300名幼儿。

类乌齐县的年均气温不到4℃。2018年零下20℃的一天,类乌齐县人民医院的两名重庆援藏医生周青梅、刘燕在赴山区义诊时,发现这里的孩子冬天缺衣少穿,于是跟同事们一道,在网上发起“冬衣温暖类乌齐”爱心活动,筹集到2万件冬衣,并发放到孩子们手里。

为解决建卡贫困户居住条件差、生产生活不便等实际困难,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在察雅县唐琼孜搬迁点,建设了配套完善的“重庆新村”,目前已有1017户、5267人入住。

在芒康县嘎托镇巴拉村,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援建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当地31户农牧民和1所幼儿园的吃水难问题。

……

“昌都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昌都,重庆援藏干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送到西藏各族群众的心坎上,把重庆的无私援助送到千家万户,在雪域高原树立起良好口碑。

增强“造血”功能

打基础利长远,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6月13日,昌都市经开区E坝区,龙者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库房旁,10多辆大货车正排队等待装货。

该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和建筑饰面材料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引进的最大项目,目前已投资3亿元,预计今年产值近3亿元。

据了解,该项目落地后,吸纳了20多名藏族同胞就业,同时也为100多名藏族司机提供了发展门路。今年28岁,经营着一辆载重60吨的大卡车的曲结说,他从这家公司拉货到波密,每年纯收入30万元左右,感到生活很有奔头。

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引进的另一家企业昌都市君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实力,在昌都建立起西藏特色食品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形成以西藏青稞为主的藏区特色农产品资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目前,该公司年产1万吨青稞面粉,产值1.8亿元。预计到2022年,年产能可达到10万吨,可带动原料产地农牧民增收约5.5亿元以上,直接带动种植基地3万户以上贫困户增收,可直接为社会提供450多个工作岗位。

因地制宜助力脱贫攻坚,在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扶贫项目在昌都陆续落地、生根发芽。

类乌齐县滨达乡小学旁,10个阳光蔬菜大棚里,萝卜、丝瓜、番茄等蔬菜长势喜人。类乌齐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江世洪介绍,为建设这些大棚,重庆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这里的大棚一年可收五季,年产值2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

在重庆支持下,察雅县烟多镇兴建了一个扶贫开发产业园,引进银器、木雕、唐卡、藏香制作等企业,还配套有技能培训中心、“双创”孵化池,察雅县麦堆金银打造制作技艺是昌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邓巴多吉,在这里开了一家银器打造制作公司,带动了32个贫困群众就业。察雅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杨鸥说,目前,这个产业园经营状况良好,已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人就业。

这几天,听说恩师马颖要回重庆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年轻医生张琪十分不舍,一有空就去找他聊天。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不仅为这家医院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还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为加快医院的学科建设,重庆援藏医疗队采取了“1+2+1”和双向选择的跟师培养模式,共结成103个帮扶对子。此举共培养出38名全科医生,35名本地医生均已熟练掌握1-2项核心技术,能独立实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等42项新技术。如在54岁的重医附二医院神经外科专家马颖的传授下,张琪的临床医疗技能和水平快速提升。目前,他已能独立为患者实施侧脑室穿刺引流、开颅减压血肿清除等手术,成为医院的技术骨干。

昌都市委副书记、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黎勇介绍,三年来,在历届援藏的基础上,重庆援藏队考虑到昌都的各类配套政策体系及特殊优惠政策,立足重庆实际与昌都所需,在招商引资、脱贫攻坚、培养人才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升昌都的“造血”功能,推动昌都可持续发展。

永怀赤子之心

满腔热血而来,我们已是昌都人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长期在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上了青藏高原,走路只能慢慢走,不敢跳,更不敢跑,否则呼吸不畅;半夜醒多次,头痛,无法入睡;空气干燥,早上起来鼻腔满是血痂……6月11日至1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昌都采访期间,切身感受到在高原上工作、生活的不容易。

6月12日,记者乘车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朱角拉山,沿途所见,让人后怕。几十公里长的土路在悬崖峭壁间蜿蜒盘旋,令人头昏目眩。道路没护栏、没水沟,勉强能并行两辆越野车;深沟里,随处可见车辆残骸……

一周时间内,记者翻越了海拔4000多米的拉乌山、邦达草原、红拉山以及5000多米的东达山等高山,感觉比较艰辛。而这对长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昌都干部群众和援藏干部而言,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走快了气喘吁吁,出门把性命交给司机,躺下可能一睡不起,但前行的脚步永不停止……”黎勇这样形容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的艰辛和精神的坚韧。

“在西藏,大家都不言苦。长期工作、生活在当地的干部群众都不说苦,我们没有理由叫苦,只有实干!”重庆援藏干部、芒康县委常务副书记、政府常务副县长王代兵说。

援藏期间,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对口援助的类乌齐县于2018年7月成功“摘帽”脱贫;完成6个小康示范村、20个贫困村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

重庆通过“组团式”医疗援藏,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抽调110名医务骨干赴昌都开展技术指导,协调15名医生到昌都开展包虫病筛查30000余例……

教育援藏对口援建4所幼儿园;将昌都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考总上线比例提高到99.7%……

先后引进83家企业落地,实现协议投资137亿元,到位投资21.8亿元,增加税收2亿多元……

为昌都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0.18亿元,组织培训干部人才1.4万人次,援建类乌齐康巴花都自驾营地、芒康如美旅游小镇、朗顶康姆自驾营地……

“我们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唯一遗憾的是,无法将全部队友带回重庆……”黎勇动情地说,援藏过程中,璧山区安监局副局长颜广宇、北碚区交委副主任杨建伟,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献给了他们挚爱的援藏事业。

据统计,目前,重庆常年在昌都对口支援的就有200多人。援藏期间,每一个援藏队员,都不同程度患上高原疾病,但大家都无怨无悔。三年里,大家秉持“先做昌都人,再干昌都事;做好昌都人,干好昌都事”的优良传统,用热血和奉献,诠释忠诚与担当。

“梦里不知身是客,我们早已把自己当成昌都人。”江世洪的话,代表了重庆众多援藏干部的心声。

“面对昌都这片苍天厚土,我们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都有一种滚烫的情怀……今天,用一切努力和心血,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明天,接力奋进,决不拿援藏当谈资……”回渝前,在芒康的重庆援藏队员们道出肺腑之言。

“援藏队队员身上体现出了很强的政治责任、政治担当和家国情怀。”昌都市市长陈军说,重庆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队员们,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安排,始终以建设、发展、造福昌都为己任,舍小家顾大家,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带来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干出了显著成效,留下很多藏汉友谊、民族团结的好故事,“我代表78万昌都儿女,衷心感谢他们!”

[责任编辑: 杜漩]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