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轩狱中家书感动无数国人 网友:家书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许晓轩狱中家书感动无数国人 网友:家书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02

  许晓轩狱中给妻子姜绮华的信。此信写于1947年,由一位同狱难友带出。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赵迎昭摄)

  游客在白公馆瞻仰许晓轩等烈士的事迹。

  “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让你苦痛了这么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安慰你……”1947年,红岩英烈许晓轩给妻子姜绮华写下一封家书。

  写信时,许晓轩已入狱7年。

  “原以为他写给妻子的信应该通篇是正义凛然的辞藻。然而,此信的字里行间却尽显温情,透露出的是一个离家7年之久的男人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和无限思念,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女儿寄予的殷切希望,以及一个革命者乐观向上的精神。”7月1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许晓轩这个铁血男儿的一腔柔情。

  “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许晓轩,191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935年到无锡公益铁工厂当会计,参加了抗日救亡组织“无锡学社”。

  这位江苏籍英烈和重庆结缘于1937年。“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许晓轩随公益铁工厂迁至重庆,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庆职业互助会的活动。”王浩介绍,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

  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后被押往国民党军统贵州息烽集中营。他被逮捕时,与姜绮华结婚仅仅6年,女儿许德馨出生刚刚8个月。

  作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每当危险的时候,许晓轩就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1946年7月,许晓轩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监狱。”王浩说,敌人为切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面对严刑拷打,许晓轩始终坚强不屈,不为所动。

  1949年11月27日,临刑前的许晓轩对狱友说:“胜利以后,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随后,许晓轩从容就义,年仅33岁。许晓轩牺牲后三天,重庆解放。

  “对党忠诚是党员的根本政治担当,在这一点上,许晓轩是新时代党员的榜样。”王浩表示,广大党员只有做到对党忠诚,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勇挑重担,才能做出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业绩,才能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

  “多年的监禁生活,许晓轩不仅没有淡化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反而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党性教育基地教员苏予说,“2018年,我在参加一个讲解比赛时,查阅到许晓轩1947年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反复看过几十遍之后仍有新的感触。”

  在苏予的带领下,重庆日报记者在白公馆曾经关押过许晓轩的牢房看到了这封家信的复印件。这封纵20厘米、横16.3厘米的家信,字迹娟秀,很难想象许晓轩写下这封信时,已经在狱中遭受了7年的非人折磨。

  许晓轩在信中写道:“我想到馨儿(许德馨)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而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她在面前,是可靠的。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

  “这不仅是一封家信,更是许晓轩对革命信仰的表达,对家人的牵挂,对下一代的殷殷嘱托。”苏予说,这封信的情感表达十分含蓄内敛,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能量,“我相信这是许晓轩久经思考才下笔写成的,凝结着他对家人深沉的爱。”

  在王浩看来,“许晓轩在信中希望女儿继承和发扬自己的革命理想,在长大成人之后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成为有用之人,这体现出家风的传承。”

  许德馨也没有辜负父亲的遗志和母亲的教诲,曾任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为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作出了贡献。

  家风正,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清;家风正,则政风淳。当前,家风建设纳入党的纪律规矩,以党纪制度的刚性约束,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深学之、细照之、笃行之。

  “许晓轩对家风的重视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王浩说,这启示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家人立家规、树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

  “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

  其实,许晓轩在狱中苦熬时,姜绮华也在狱外苦盼。有人见她们孤儿寡母,生活实在艰难,劝她早点改嫁。但是姜绮华坚决拒绝了,并一直期盼着,丈夫有一天能够平安回来。

  1947年9月,姜绮华曾向当时重庆市地方法院发出申诉状,要求释放许晓轩。然而,法院以军统局已撤销,无法办理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她绝望了,不久,因生活所迫,她带着女儿,离开重庆,去了上海。上海解放后,她更加思念在重庆的亲人,关注着重庆的消息。

  1949年底,许晓轩牺牲的消息传到姜绮华耳边,她彻底崩溃了,导致肺病复发,无法赴重庆认领丈夫的遗体,但回到魂牵梦萦的重庆是她的愿望。

  1981年,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来到白公馆曾经关押过丈夫的牢房,用手摩挲着展出的丈夫照片时,泪如雨下,很久才泣不成声地说道:“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陪同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如果说,许晓轩身上体现了家国情怀,那么姜绮华身上则体现出对爱情的坚守、对丈夫从事革命事业的支持。”苏予说。

  白公馆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据称,这棵树就是许晓轩悄悄种下的。姜绮华来到白公馆时,曾把从上海带来的泥土撒在这棵树下。如今,这棵高大挺拔的石榴树每年还会开花结果。

  许晓轩的这封信感动着无数国人。演员吴刚就曾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深情朗读这封信。听了他的朗读,有网友评论道:“家书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许晓轩狱中家书感动无数国人 网友:家书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2019-07-02 09:04:19 来源: 0 条评论

  许晓轩狱中给妻子姜绮华的信。此信写于1947年,由一位同狱难友带出。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赵迎昭摄)

  游客在白公馆瞻仰许晓轩等烈士的事迹。

  “七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我实在对不起你,让你苦痛了这么久,而就是现在,我还是没有办法安慰你……”1947年,红岩英烈许晓轩给妻子姜绮华写下一封家书。

  写信时,许晓轩已入狱7年。

  “原以为他写给妻子的信应该通篇是正义凛然的辞藻。然而,此信的字里行间却尽显温情,透露出的是一个离家7年之久的男人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和无限思念,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女儿寄予的殷切希望,以及一个革命者乐观向上的精神。”7月1日,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许晓轩这个铁血男儿的一腔柔情。

  “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许晓轩,1916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935年到无锡公益铁工厂当会计,参加了抗日救亡组织“无锡学社”。

  这位江苏籍英烈和重庆结缘于1937年。“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许晓轩随公益铁工厂迁至重庆,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庆职业互助会的活动。”王浩介绍,1938年5月,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刊物《青年生活》的编辑和发行工作。1939年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书记。

  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后被押往国民党军统贵州息烽集中营。他被逮捕时,与姜绮华结婚仅仅6年,女儿许德馨出生刚刚8个月。

  作为狱中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每当危险的时候,许晓轩就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

  “1946年7月,许晓轩被转押至重庆白公馆监狱。”王浩说,敌人为切断他与狱中地下党组织的联系,将他关进终日不见阳光的地牢。面对严刑拷打,许晓轩始终坚强不屈,不为所动。

  1949年11月27日,临刑前的许晓轩对狱友说:“胜利以后,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随后,许晓轩从容就义,年仅33岁。许晓轩牺牲后三天,重庆解放。

  “对党忠诚是党员的根本政治担当,在这一点上,许晓轩是新时代党员的榜样。”王浩表示,广大党员只有做到对党忠诚,才能为党和人民事业勇挑重担,才能做出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业绩,才能以奉献精神召唤亿万人民接续奋斗,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

  “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

  “多年的监禁生活,许晓轩不仅没有淡化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反而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讲解员、党性教育基地教员苏予说,“2018年,我在参加一个讲解比赛时,查阅到许晓轩1947年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反复看过几十遍之后仍有新的感触。”

  在苏予的带领下,重庆日报记者在白公馆曾经关押过许晓轩的牢房看到了这封家信的复印件。这封纵20厘米、横16.3厘米的家信,字迹娟秀,很难想象许晓轩写下这封信时,已经在狱中遭受了7年的非人折磨。

  许晓轩在信中写道:“我想到馨儿(许德馨)长大了,她长得很结实,比你我都强。她读我读过的书,做我做过的事,而且相当能干,一切不落人后……最后我还要请你少记挂我,多关心孩子,把希望多放在孩子身上,她在面前,是可靠的。少把希望放在我身上吧,因为我是身不由己的人……”

  “这不仅是一封家信,更是许晓轩对革命信仰的表达,对家人的牵挂,对下一代的殷殷嘱托。”苏予说,这封信的情感表达十分含蓄内敛,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能量,“我相信这是许晓轩久经思考才下笔写成的,凝结着他对家人深沉的爱。”

  在王浩看来,“许晓轩在信中希望女儿继承和发扬自己的革命理想,在长大成人之后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成为有用之人,这体现出家风的传承。”

  许德馨也没有辜负父亲的遗志和母亲的教诲,曾任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党组书记、秘书长,为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作出了贡献。

  家风正,则作风优;家风正,则党风清;家风正,则政风淳。当前,家风建设纳入党的纪律规矩,以党纪制度的刚性约束,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深学之、细照之、笃行之。

  “许晓轩对家风的重视在今天仍具有启示意义。”王浩说,这启示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生活上严格要求家人立家规、树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形成守德、守纪、守法的家庭风气。

  “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

  其实,许晓轩在狱中苦熬时,姜绮华也在狱外苦盼。有人见她们孤儿寡母,生活实在艰难,劝她早点改嫁。但是姜绮华坚决拒绝了,并一直期盼着,丈夫有一天能够平安回来。

  1947年9月,姜绮华曾向当时重庆市地方法院发出申诉状,要求释放许晓轩。然而,法院以军统局已撤销,无法办理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她绝望了,不久,因生活所迫,她带着女儿,离开重庆,去了上海。上海解放后,她更加思念在重庆的亲人,关注着重庆的消息。

  1949年底,许晓轩牺牲的消息传到姜绮华耳边,她彻底崩溃了,导致肺病复发,无法赴重庆认领丈夫的遗体,但回到魂牵梦萦的重庆是她的愿望。

  1981年,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来到白公馆曾经关押过丈夫的牢房,用手摩挲着展出的丈夫照片时,泪如雨下,很久才泣不成声地说道:“晓轩,我回来看你来了。”陪同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如果说,许晓轩身上体现了家国情怀,那么姜绮华身上则体现出对爱情的坚守、对丈夫从事革命事业的支持。”苏予说。

  白公馆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石榴树,据称,这棵树就是许晓轩悄悄种下的。姜绮华来到白公馆时,曾把从上海带来的泥土撒在这棵树下。如今,这棵高大挺拔的石榴树每年还会开花结果。

  许晓轩的这封信感动着无数国人。演员吴刚就曾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深情朗读这封信。听了他的朗读,有网友评论道:“家书传递出信仰的力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