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红军桥!

啊,红军桥!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10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七月二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再走长征路,沿途不时出现的一座座“红军桥”,让记者难忘。

红军长征涉越过近百条河流,逢水架桥成了家常便饭。这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信任之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0多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多年来全靠这座红军桥。”上少寨村民吴锡焰说,当年他爷爷和伯伯参与了修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当地人大多躲到山上,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

“红军讲话和气,留寨的人就把外面躲藏的人喊了回来,找些树、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吴锡焰说,有的村民还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80多年来,这座红军桥经多次维修,现在1.5米宽,50米长,有18个木制桥墩。吴锡焰说:“寨子有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洪水来了,就把桥板拿走存起来,水一退再架上去。为了纪念红军为我们架桥的情谊,这座桥我们会一直用好、保护好。”

记者了解,在少寨村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一座可以通行汽车的水泥桥刚刚落成。桥还未命名,当地村民已经叫它“新红军桥”了。

恩情之桥

1934年12月,湘江战役后,红军西进至桂北越城岭山区。

当时,广西军阀把瑶族民众驱赶到荒山上,百姓民不聊生。红军先遣部队来后,为瑶族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宣讲了少数民族政策,瑶族民众受到感动。

兴安县同仁村瑶族等民众得知,红军要在龙塘江上修桥迎接大部队,便义务帮助红军修桥。国民党军发现桥被修整了,派人拆桥。当地民众又连夜把桥修好。

红军大部队听说这件事,很感动,派工兵上山伐木,重建并加固桥梁。就这样,同仁村有了一座红军桥。

98岁的村民赵旺财说:“当时我们住在乌岭背附近,我爷爷和父亲还帮先遣部队带过路。奶奶告诉我,红军从我们家门前路过,在门外生火煮饭,还请她一起吃饭。”

20世纪70年代,由于道路硬化需要,木质的红军桥要改建成水泥桥。当地共产党员、基干民兵与瑶族村民又一次共同修桥。这座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红军桥,让瑶族同胞世代铭记。

胜利之桥

桥的故事,写满长征路。

1934年10月,在江西,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几乎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拿来搭设浮桥。部队开始渡河,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1934年11月,在广西,湘江界首渡口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凭靠这座浮桥抢渡湘江。搭桥时木板不够用,红军借用当地群众家的门板时,在门板上都编好号,归还时丝毫不差。

1935年1月,在贵州,红军西渡赤水河,发动群众征集架桥物资和船只,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经过一夜努力,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一座轻便浮桥,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3月,在四川,红军与当地百姓建了一个造船厂,1个月内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扎浮桥,军民肩扛手抬这些船和桥,夜走山路运至嘉陵江边。

……  

这一座座红军桥,体现了工农红军与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这是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采访记者:张瑞杰、李黔渝、朱超、齐健)(据新华社贵阳7月9日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啊,红军桥!

2019-07-10 09:22:43 来源: 0 条评论

 

村民走过位于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的红军桥(七月二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再走长征路,沿途不时出现的一座座“红军桥”,让记者难忘。

红军长征涉越过近百条河流,逢水架桥成了家常便饭。这些桥,每一座都有故事。  

信任之桥

贵州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0多年前红军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上少寨村和下少寨村村民出行,多年来全靠这座红军桥。”上少寨村民吴锡焰说,当年他爷爷和伯伯参与了修桥。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先遣连进寨。那时,国民党造谣,说红军杀人放火,当地人大多躲到山上,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先遣连进寨后宣讲红军是穷人的部队。战士们看到八舟河上的桥又矮又小,提议修整。

“红军讲话和气,留寨的人就把外面躲藏的人喊了回来,找些树、木板,跟红军一起修桥。”吴锡焰说,有的村民还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做桥面。

80多年来,这座红军桥经多次维修,现在1.5米宽,50米长,有18个木制桥墩。吴锡焰说:“寨子有村规民约,要保护好这座桥,洪水来了,就把桥板拿走存起来,水一退再架上去。为了纪念红军为我们架桥的情谊,这座桥我们会一直用好、保护好。”

记者了解,在少寨村红军桥下游约200米处,一座可以通行汽车的水泥桥刚刚落成。桥还未命名,当地村民已经叫它“新红军桥”了。

恩情之桥

1934年12月,湘江战役后,红军西进至桂北越城岭山区。

当时,广西军阀把瑶族民众驱赶到荒山上,百姓民不聊生。红军先遣部队来后,为瑶族民众做了很多好事,宣讲了少数民族政策,瑶族民众受到感动。

兴安县同仁村瑶族等民众得知,红军要在龙塘江上修桥迎接大部队,便义务帮助红军修桥。国民党军发现桥被修整了,派人拆桥。当地民众又连夜把桥修好。

红军大部队听说这件事,很感动,派工兵上山伐木,重建并加固桥梁。就这样,同仁村有了一座红军桥。

98岁的村民赵旺财说:“当时我们住在乌岭背附近,我爷爷和父亲还帮先遣部队带过路。奶奶告诉我,红军从我们家门前路过,在门外生火煮饭,还请她一起吃饭。”

20世纪70年代,由于道路硬化需要,木质的红军桥要改建成水泥桥。当地共产党员、基干民兵与瑶族村民又一次共同修桥。这座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红军桥,让瑶族同胞世代铭记。

胜利之桥

桥的故事,写满长征路。

1934年10月,在江西,红九军团抵达瑞金市武阳镇武阳村绵江时,简易的小木桥无法满足1万多人马过桥所需。这时,百姓主动送来门板、床板,几乎把家中所有可用的木料都拿来搭设浮桥。部队开始渡河,村里小伙子分成十几个组,每组两人,扛起木板,用身体支撑桥墩,以保证桥面更稳固。这是一座用木板、门板和血肉之躯搭起的红军渡桥。

1934年11月,在广西,湘江界首渡口群众帮助红军用小船和木板搭建浮桥,红军主力凭靠这座浮桥抢渡湘江。搭桥时木板不够用,红军借用当地群众家的门板时,在门板上都编好号,归还时丝毫不差。

1935年1月,在贵州,红军西渡赤水河,发动群众征集架桥物资和船只,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经过一夜努力,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一座轻便浮桥,揭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935年3月,在四川,红军与当地百姓建了一个造船厂,1个月内造出70多艘木船和3座竹扎浮桥,军民肩扛手抬这些船和桥,夜走山路运至嘉陵江边。

……  

这一座座红军桥,体现了工农红军与各族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这是长征乃至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采访记者:张瑞杰、李黔渝、朱超、齐健)(据新华社贵阳7月9日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