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服务群众的热血和初心不变——一个农村派出所25年的坚守

时代在变,服务群众的热血和初心不变——一个农村派出所25年的坚守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12

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民警郑凯耐心地给前来咨询户口问题的群众作讲解。记者 齐岚森 摄

“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7月8日,郑凯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

郑凯是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的民警。1994年,郑凯从部队退役,被安排到土主派出所工作,与刚从警校毕业的杨红军成为同事。当时,郑凯28岁,杨红军20岁。

土主派出所是重庆成立的第一批农村派出所之一,郑凯和杨红军则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民警。25年来,郑凯和杨红军两人见证了土主镇的沧桑变迁,但他们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前,当时还归属老巴县的土主镇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的民警需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才能抵达土主镇。

“当时有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派出所。”现年45岁的杨红军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之一。

“派出所是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郑凯给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是一道宽约一米五的对开门,门的右边挂着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当时当地政府从土主电影院腾出了三个房间给派出所办公用,满足了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求。

但和城镇派出所相比,土主派出所的条件依然很差。杨红军回忆,那时派出所没有食堂,他的家不在当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只能到单位同事家里或附近餐馆“打游击”。

恶劣的治安环境是成立之初的土主派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的治安环境很复杂,涉黄、打架的案件很多。”杨红军告诉记者,“当时派出所每天值班的人就一名民警和一名协勤,处理起来相当困难”。

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土主派出所民警克服人员少、条件差的困难,重拳出击,仅成立半年就打击了12人。“这里的打击,是指被处理人员最终被判刑。”郑凯告诉记者,随着时间推移,土主的治安有了好转,派出所民警处理得最多的治安问题开始变成村民的纠纷。

让杨红军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调解发生在1997年下半年,土主镇观音岩村(现已拆迁,成为西部物流园的辖区)的一家农户在修建住房时将房屋附近的一条便道改了道,影响了邻居的出行,两家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

“每逢赶场天,邻居就到我们派出所来报案。”杨红军回忆说,当时年轻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便向所里的老民警请教,最终在村社干部的帮助下,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双方先后四次到村委会进行调解,达成了和解协议。

“当时的协议是:建房的村民同意房屋修好后,对进出道路进行修缮,并铺上石板。”杨红军说,“以前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改道后虽然绕了一点,但铺上石板后路更好走了,双方都得到了实惠,问题才解决了。”

隧道通了上班通勤时间短了

25年来,土主路的变化给郑凯和杨红军两位老民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岁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里外的一户人家。出警时,郑凯只用了1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但处理完实务后回派出所却用了4个小时。

原来,郑凯当天处理完事务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那时候土主镇山路居多,路上光线很差,晚上还起了雾,路况就更差了,郑凯在山里迷了路。“以前道路通行情况差,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修得多,到哪儿出警都方便。”郑凯说。

“我也和当地的交通磨了10年。”杨红军笑着说。

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区天星桥一带。大学城隧道开通之前,每周一到派出所上班的经历让杨红军记忆深刻。

“那时候每周一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出发,先坐公交车到新桥医院,然后转车到团结村再换中巴车,这样才能保证在9点前赶到派出所。”杨红军介绍。

因为交通不便,每周工作日期间,杨红军会住在所里,直到周末才回家。“最困难的时候,如果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在巴县公安局召开的会议,我得提前一天出发。”杨红军说。

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这种情况得到了好转,杨红军的通勤时间比以前少了一个多小时。

“老家伙”笑谈新问题

25年间,变化的不仅是派出所的民警数量和当地的交通情况,警务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1月之前,土主派出所并没有配备办公电脑,所里的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的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郑凯回忆说,1997年11月,土主派出所配上了电脑,由所里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工作。

那之后,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皮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蓝皮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但因为所里人少事多,杨红军也只能抽时间进行户籍信息录入工作,户口本和身份证替换工作成了漫长的攻坚战。据杨红军回忆,土主派出所5名民警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当地两万多人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替换工作。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土主派出所的民警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在经济状况好了,群众间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比如今天有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有人电视声音太大扰了民。就像派出所的宣传方法一样——以前通过黑板报融洽警群关系,然后是横幅、电子提词板,到现在的全彩展板。”郑凯举例说,在这些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上门服务群众的老经验,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

弹指一挥间,今年是郑凯和杨红军共同坚守在土主派出所一线的第25年。

25年中,郑凯和杨红军两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变幻。派出所所址变迁过两次,所领导换了10个,不断有老同事离开,年轻同事到来。

“那时候所里人少,大家都是‘万金油’,什么工作都得干,什么都得学。”杨红军告诉记者,现在所里共有26名民警和48名辅警,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25年间,变化很多,也很大。黑板报变成了横幅,之后变成提词板,现在成了全彩展板。但也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过,比如郑凯和杨红军心中的热血和服务群众的初心。

25年来,郑凯和杨红军一直坚守在土主派出所,看着当年的小娃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而后又守护新的幼苗慢慢成长。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和杨红军说,“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时代在变,服务群众的热血和初心不变——一个农村派出所25年的坚守

2019-07-12 09:37:11 来源: 0 条评论

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民警郑凯耐心地给前来咨询户口问题的群众作讲解。记者 齐岚森 摄

“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如果可以,我还想再来25年。”7月8日,郑凯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

郑凯是沙坪坝区土主派出所的民警。1994年,郑凯从部队退役,被安排到土主派出所工作,与刚从警校毕业的杨红军成为同事。当时,郑凯28岁,杨红军20岁。

土主派出所是重庆成立的第一批农村派出所之一,郑凯和杨红军则是重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民警。25年来,郑凯和杨红军两人见证了土主镇的沧桑变迁,但他们守护一方百姓平安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前,当时还归属老巴县的土主镇没有自己的派出所。如果有当地群众报警,青木关派出所或陈家桥派出所的民警需要花一两个小时,经319国道绕歌乐山才能抵达土主镇。

“当时有规定,全国公安机关要做到每个乡镇都有派出所。”现年45岁的杨红军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成立了第一批农村派出所,土主派出所就是其中之一。

“派出所是1994年7月19日成立的。”郑凯给记者展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是一道宽约一米五的对开门,门的右边挂着一块写着“巴县公安局土主派出所”的牌子。

土主派出所成立之初,只有5名民警。当时当地政府从土主电影院腾出了三个房间给派出所办公用,满足了派出所的基本运转需求。

但和城镇派出所相比,土主派出所的条件依然很差。杨红军回忆,那时派出所没有食堂,他的家不在当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只能到单位同事家里或附近餐馆“打游击”。

恶劣的治安环境是成立之初的土主派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派出所成立之初,当地的治安环境很复杂,涉黄、打架的案件很多。”杨红军告诉记者,“当时派出所每天值班的人就一名民警和一名协勤,处理起来相当困难”。

为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土主派出所民警克服人员少、条件差的困难,重拳出击,仅成立半年就打击了12人。“这里的打击,是指被处理人员最终被判刑。”郑凯告诉记者,随着时间推移,土主的治安有了好转,派出所民警处理得最多的治安问题开始变成村民的纠纷。

让杨红军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调解发生在1997年下半年,土主镇观音岩村(现已拆迁,成为西部物流园的辖区)的一家农户在修建住房时将房屋附近的一条便道改了道,影响了邻居的出行,两家人经常为此发生争吵。

“每逢赶场天,邻居就到我们派出所来报案。”杨红军回忆说,当时年轻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便向所里的老民警请教,最终在村社干部的帮助下,原本“水火不相容”的双方先后四次到村委会进行调解,达成了和解协议。

“当时的协议是:建房的村民同意房屋修好后,对进出道路进行修缮,并铺上石板。”杨红军说,“以前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改道后虽然绕了一点,但铺上石板后路更好走了,双方都得到了实惠,问题才解决了。”

隧道通了上班通勤时间短了

25年来,土主路的变化给郑凯和杨红军两位老民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岁末,郑凯出了一次警,目的地是距派出所十四、五公里外的一户人家。出警时,郑凯只用了1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但处理完实务后回派出所却用了4个小时。

原来,郑凯当天处理完事务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那时候土主镇山路居多,路上光线很差,晚上还起了雾,路况就更差了,郑凯在山里迷了路。“以前道路通行情况差,很多腿脚不便的老年人要办个什么手续,都是我们上门去。不像现在,路修得好、修得多,到哪儿出警都方便。”郑凯说。

“我也和当地的交通磨了10年。”杨红军笑着说。

杨红军家住沙坪坝区天星桥一带。大学城隧道开通之前,每周一到派出所上班的经历让杨红军记忆深刻。

“那时候每周一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出发,先坐公交车到新桥医院,然后转车到团结村再换中巴车,这样才能保证在9点前赶到派出所。”杨红军介绍。

因为交通不便,每周工作日期间,杨红军会住在所里,直到周末才回家。“最困难的时候,如果第二天上午要参加在巴县公安局召开的会议,我得提前一天出发。”杨红军说。

2006年,大学城隧道开通,这种情况得到了好转,杨红军的通勤时间比以前少了一个多小时。

“老家伙”笑谈新问题

25年间,变化的不仅是派出所的民警数量和当地的交通情况,警务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7年11月之前,土主派出所并没有配备办公电脑,所里的人口管理业务全靠纸笔。“当时还使用过一段时间的手写身份证和户口本。”郑凯回忆说,1997年11月,土主派出所配上了电脑,由所里唯一会使用电脑的杨红军操作,处理人口管理工作。

那之后,土主镇开始全面推行新一代红皮户口本和机打身份证,替换蓝皮户口本和手写身份证。但因为所里人少事多,杨红军也只能抽时间进行户籍信息录入工作,户口本和身份证替换工作成了漫长的攻坚战。据杨红军回忆,土主派出所5名民警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当地两万多人的户口本和身份证替换工作。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口涌入,人口流动性加大,土主派出所的民警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在经济状况好了,群众间的纠纷花样更多,也更复杂,比如今天有人占了别人的车位,明天有人电视声音太大扰了民。就像派出所的宣传方法一样——以前通过黑板报融洽警群关系,然后是横幅、电子提词板,到现在的全彩展板。”郑凯举例说,在这些新技术跟上的同时,配上“老家伙”们上门服务群众的老经验,就没有不好打交道的群众,没有处理不好的新问题。

时代在变初心不变

弹指一挥间,今年是郑凯和杨红军共同坚守在土主派出所一线的第25年。

25年中,郑凯和杨红军两人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变幻。派出所所址变迁过两次,所领导换了10个,不断有老同事离开,年轻同事到来。

“那时候所里人少,大家都是‘万金油’,什么工作都得干,什么都得学。”杨红军告诉记者,现在所里共有26名民警和48名辅警,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

25年间,变化很多,也很大。黑板报变成了横幅,之后变成提词板,现在成了全彩展板。但也有一些东西从未改变过,比如郑凯和杨红军心中的热血和服务群众的初心。

25年来,郑凯和杨红军一直坚守在土主派出所,看着当年的小娃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而后又守护新的幼苗慢慢成长。

“一辈子都在基层,都在一线。”郑凯和杨红军说,“保一方平安,没有遗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