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重回遵义会议现场

伟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重回遵义会议现场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15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84年前,黔北重镇遵义,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一次历史性抉择,中国革命实现从“谷底”步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之际,记者再走长征路来到遵义会议会址,重温来时路,寻找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信仰融入大地

  遵义市子尹路的贵州旧军阀柏辉章公馆。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确认会议的房间更是一波三折。1935年红军离开遵义后,柏辉章家族的一名亲戚较早进入公馆。他记得:“在厢房楼上一间屋内,桌凳摆设的情形有开过会的模样,墙壁上还有一张大胡子外国人的像。”

  几经查证,遵义会议会址和会议室最终确认。墙上的那张大胡子外国人像,就是马克思的画像。

  现在已无从查知,这张马克思画像从哪里由何人带来。也许,它来自红军出征的江西,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黎平会议,突破乌江天险,来到遵义城,贴在了会场里。

  风雨坎坷,九死一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坚如磐石。

  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这以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从那时起,我们党便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心推动转折

  记者瞻仰会址时,惊讶地发现,墙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仍然完好。红军离开遵义后,这些标语还能“幸存”?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解开了记者疑问:红军撤离后,柏辉章家人曾找当地群众来铲除这些标语。群众对红军有感情,从中“做了手脚”,用可清洗的石灰浆水将标语覆盖。解放后,经当地一名泥工指认,对墙壁进行清洗后,红军标语赫然重现。

  “能如此得民心,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会议,实现伟大转折,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绝不是偶然。”张小灵说。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城。“红军不打人不骂人,把地主的粮食和房子分给老百姓,我觉得这支队伍很好,愿意跟着红军走。”在遵义参加红军的李光生前回忆说。他中午参军,当天下午便打了一仗,这一仗正是为了保卫正在城内召开的遵义会议。

  “遵义群众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来帮助穷人翻身的,因此民众不光欢迎红军、拥护红军,还帮助筹集军费、充实物资,积极加入红军队伍,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后来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遵义市长征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说。

  坚定走向远方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我姓红,叫红军,我住在中国。”

  在遵义市绥阳县,当一名负责为部队断后的红军战士被捕,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竟如此镇定豪迈地回答,直到被推入滔滔河水中,英勇牺牲。

  在无数壮烈牺牲的红军英雄的心目中,为“中国”而死,为千千万万同胞更好地活下去而死,虽死犹生。

  生死关头,信念不移,浩然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一组数据令人惊叹:

  长征出发时,红军指战员每3人才有一支步枪,每支枪不到50发子弹;轻重机枪,平均每挺仅约300发子弹。湘江之战后,部队弹药所剩无几。到达遵义地区后,每支枪平均只剩3发子弹。

  而此时,国民党军40万重兵正急速向红军包围而来。红军用这“每支枪3发子弹”的装备,几乎是赤手空拳,与配备飞机、大炮的敌人展开搏斗。

  若要问,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来自哪里?答案是:信念。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认为,在遵义会议会址“既能寻找到初心,还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深刻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逐渐从幼年走向成熟。”黄先荣说,“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传统和优势,一直引领着这个国家前进,如今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参与记者:马云飞、齐健、李黔渝、张瑞杰)

  (据新华社贵阳7月14日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伟大转折是怎样发生的——重回遵义会议现场

2019-07-15 09:17:33 来源: 0 条评论

  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参观(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84年前,黔北重镇遵义,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一次历史性抉择,中国革命实现从“谷底”步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之际,记者再走长征路来到遵义会议会址,重温来时路,寻找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信仰融入大地

  遵义市子尹路的贵州旧军阀柏辉章公馆。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确认会议的房间更是一波三折。1935年红军离开遵义后,柏辉章家族的一名亲戚较早进入公馆。他记得:“在厢房楼上一间屋内,桌凳摆设的情形有开过会的模样,墙壁上还有一张大胡子外国人的像。”

  几经查证,遵义会议会址和会议室最终确认。墙上的那张大胡子外国人像,就是马克思的画像。

  现在已无从查知,这张马克思画像从哪里由何人带来。也许,它来自红军出征的江西,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湘江战役、黎平会议,突破乌江天险,来到遵义城,贴在了会场里。

  风雨坎坷,九死一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坚如磐石。

  会议作出了“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重要决定,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遵义会议,称之为“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这以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党史专家费侃如说,从那时起,我们党便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心推动转折

  记者瞻仰会址时,惊讶地发现,墙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等标语仍然完好。红军离开遵义后,这些标语还能“幸存”?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解开了记者疑问:红军撤离后,柏辉章家人曾找当地群众来铲除这些标语。群众对红军有感情,从中“做了手脚”,用可清洗的石灰浆水将标语覆盖。解放后,经当地一名泥工指认,对墙壁进行清洗后,红军标语赫然重现。

  “能如此得民心,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会议,实现伟大转折,进而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绝不是偶然。”张小灵说。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城。“红军不打人不骂人,把地主的粮食和房子分给老百姓,我觉得这支队伍很好,愿意跟着红军走。”在遵义参加红军的李光生前回忆说。他中午参军,当天下午便打了一仗,这一仗正是为了保卫正在城内召开的遵义会议。

  “遵义群众坚信,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来帮助穷人翻身的,因此民众不光欢迎红军、拥护红军,还帮助筹集军费、充实物资,积极加入红军队伍,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后来的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遵义市长征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说。

  坚定走向远方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我姓红,叫红军,我住在中国。”

  在遵义市绥阳县,当一名负责为部队断后的红军战士被捕,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他竟如此镇定豪迈地回答,直到被推入滔滔河水中,英勇牺牲。

  在无数壮烈牺牲的红军英雄的心目中,为“中国”而死,为千千万万同胞更好地活下去而死,虽死犹生。

  生死关头,信念不移,浩然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

  一组数据令人惊叹:

  长征出发时,红军指战员每3人才有一支步枪,每支枪不到50发子弹;轻重机枪,平均每挺仅约300发子弹。湘江之战后,部队弹药所剩无几。到达遵义地区后,每支枪平均只剩3发子弹。

  而此时,国民党军40万重兵正急速向红军包围而来。红军用这“每支枪3发子弹”的装备,几乎是赤手空拳,与配备飞机、大炮的敌人展开搏斗。

  若要问,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来自哪里?答案是:信念。

  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覃爱华认为,在遵义会议会址“既能寻找到初心,还能真切感受到我们党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深刻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逐渐从幼年走向成熟。”黄先荣说,“艰苦卓绝斗争中形成的传统和优势,一直引领着这个国家前进,如今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显示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参与记者:马云飞、齐健、李黔渝、张瑞杰)

  (据新华社贵阳7月14日电)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