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这座桥见证红军长征到綦江 也见证了红军严明军纪
“红军桥”见证了红军长征到綦江的那段历史。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红军长征有二万五千里,这座桥的跨度只有19米,整个长度在红军长征途中可谓微不足道。但是,正是这一段距离,见证了红军长征到綦江的这段历史,也见证了红军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因此,它才被命名为“红军桥”。15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重庆市采访活动首站来到綦江,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共同踏上“红军桥”,追寻红军足迹,感悟长征精神。
记者们沿着红军当年途经石壕的线路图再走长征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红军当年经此桥到石壕 乡亲们亲眼目睹红军严明军纪
在重庆綦江区石壕镇香树、高山、皂泥3个村交界处,有一座木石结构、南北走向的桥,横跨于两河口河沟上。桥高10米,宽3米,跨度19米。据老辈人说,这座桥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原名两河口大桥。1935年1月21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大部队长征从此桥经过,到达石壕。
红军在石壕期间,纪律严明,深得群众拥戴和赞扬。现年57岁的陈文全是綦江区石壕镇高山村村民,家就住在这座桥附近,他爷爷当年亲眼目睹了红军过桥到石壕的这段历史。陈文全从小听爷爷讲故事,常听说红军在农民家借灶做饭时,亲自挑水、劈柴,不给主人添一点麻烦,开拔前都要帮老乡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记者们在陡峭的山崖上跋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陈文全说,石壕民间一直流传着一首歌谣:“石壕哪年不过兵,过兵百姓不安宁,唯独当年红军过,一来一去很清静,不拿东西不拿钱,走时地下扫干净。”
由于这座桥见证了红军长征到綦江的这段历史,后人便将其命名为“红军桥”。
从小受长征故事熏陶 他17岁开始义务管护红军桥
因从小受到红军长征故事的熏陶,知道这座桥的重要意义,陈文全从17岁开始便参与义务管护红军桥,对破坏红军桥的行为加以制止,还曾经无偿提供了约5000块瓦翻盖红军桥。
石壕红军墓陈列室内陈列的当年红军的军服、军帽、草鞋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石壕红军墓陈列室内的展品。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谢鹏飞 摄
陈文全的侄儿陈万林也从小在长辈们讲述红军故事氛围中长大,潜移默化地被红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立志参军报国,他于2009年至2011年在新疆服役。
据綦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平介绍,綦江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过境重庆的唯一地方。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虽然只有短暂的七天多一点时间,像一次过境式的穿插,但是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造成了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红军的压力,保卫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同时,也确保了中央军委经赤水北上战略计划的完成,为四渡赤水制造了宝贵战机。因此,綦江是遵义会议的最前哨,中央红军到綦江是四渡赤水的前奏曲。
此外,中央红军长征到綦江,与綦江人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鱼水深情,给綦江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綦江人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