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力量|大山走出的“书生”回乡做农民 带村民一起种下“金山银山”
戴个眼镜、文绉绉的书生一头钻进田里种地,20年前杨大可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儿子竟然选择回村当农民。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不仅把“农民”这个职业干得风生水起,还让家乡更多农民尝到了这片土地带来的“甜头”。

先锋的力量|大山走出的“书生”回乡做农民 带村民一起种下“金山银山”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7-16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6时讯(记者 王玮)戴个眼镜、文绉绉的书生一头钻进田里种地,20年前杨大可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儿子竟然选择回村当农民。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不仅把“农民”这个职业干得风生水起,还让家乡更多农民尝到了这片土地带来的“甜头”。明天(17日),杨大可和重庆乡村振兴报告团的成员一起发展培育的仙桃李就要开园了,电话那头,他高兴地说,预计今年乌牛村收益很不错。

1、挂满枝头的仙桃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挂满枝头的仙桃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带着女朋友回村做农民

云阳县双土镇无量村是杨大可的出生地,在那里,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回穷山沟了。

1999年,从四川大学毕业的杨大可算是走出了大山,就在家人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兴时,他却做了一个让家人难以接受的决定——辞去成都的工作,带着女朋友回老家种果树创业。

杨大可家三辈人都在无量山种果树,他回乡创业并不是头脑发热,大学时候,他就对果树相关产业十分热爱,看到成都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得好,他早就动了把成都模式复制到云阳的念头。“家乡有那么好的环境、那么好的自然资源,就是想回去发展产业,也带乡亲们致富,改变大家对无量村‘穷山沟’的印象。”他最初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可是一个“书生”走出大山是多少人的希望,他又决定回乡,最大的阻碍就是家人的不理解。从瞒着父母辞掉工作,到摊牌,再到瞒着女友家人,杨大可种果树这条路似乎并不顺利。

但是家人的不理解、村里的风言风语,都没有动摇杨大可的决心,他把所有积蓄都投进梨园基地,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实现最初所想。

带着乡亲搞种植增收

带着思考回到无量村的杨大可,没有盲目的大搞产业,他白天上山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种植技术。几个月的考察调研学习,也找到了现有产品的缺陷。“最重要的是,现有的梨树品种不好,果实保质期太短,根本无法外销。”作为一个家里四代人都种植梨树,对梨树相当了解的人,杨大可深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无量山的梨子走不出这大山。

2、丰收时节,杨大可帮果农采摘水果。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丰收时节,杨大可帮果农采摘水果。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一番考察、学习和思考后,他将原来近5000株的黄花梨通过嫁接技术全部变成大果水晶梨。一年后,梨园终于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水果批发商排队上门收购。2005年,杨大可注册了无量山第一个品牌“大可牌”水晶梨,还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号召乡亲们都加入。那一年,杨大可还入了党。

为了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杨大可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教给了他们,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订合作协议。

如今,在无量村,随处可见的小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洋房,泥泞狭窄的村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农村电商从无到强,基地的农副产品销到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切都变好了、变美了,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3、杨大可正在检查嫁接种苗是否有病虫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杨大可正在检查嫁接种苗是否有病虫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带着青年扎根农村建设

无量村的水晶梨产业走上了正轨,村民也越干越起劲儿,但杨大可却没有闲下来。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庆市迅速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便是6位宣讲人之一。

“做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更要做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实践人。”杨大可告诉记者,通过宣讲,已经陆续有二十多名青年主动回到农村搞建设,大家彼此间还经常交流心得和对未来的想法,杨大可说,大家都动起来了,自己也不能停。

在宣讲过程中,宣讲团成员接触到了渝北区乌牛村,这里仙桃李差销路、差技术、差专业管理团队、差品牌运作等因素导致销售难的情况让大家觉得是一个实践乡村振兴的最好机会。

和村党总支书记、村民了解仙桃李的发展和种植,了解存在的问题,短短几个月时间,包括杨大可在内的6名宣讲团成员就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目标一致的方案,那就是用一两年的时间将这里的仙桃李生意做大做强,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三变改革”的示范点。

有这样的雄心并非异想天开,因为作为全市5个“三变改革”的示范村之一,乌牛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而且仙桃李世当地特色品牌,有很好的基础。

有技术、有团队、有信心,成员们迅速成立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700多亩土地进行一体化整治,村民以土地、果树、鱼塘等资源入股变股东,公司负责资金、技术、劳动力、品牌和运作。

4、杨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给种植户讲解仙桃李的管护知识。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杨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给种植户讲解仙桃李的管护知识。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除了改良品种、抓种植技巧外,宣讲团还专门为乌牛仙桃李搭建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在李树下,还种上了果树盆景。此外,乌牛村还种上了大可水晶梨、蒙娜丽莎李等20余个品种的果树50000余株,实现了“四季有李”。

看着马上就要开园的李子,杨大可说:“今年的商品果至少20万斤以上,卖得好的话,预计村里可以收益近200万元。”还有育苗的收益、未来盆景以及果实收益,想想不久的未来,杨大可越来越有干劲儿。

目前,杨大可和村民们正在对李园引进一体化设施进行精准化管理,采用App控制温度、保持湿度、防止杂草等,同时控制化肥使用,施用有机肥,用诱捕器捕杀害虫,村民们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把我们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一直做的事。”被晒得黝黑的杨大可已经驻扎乌牛村半年多了,他说,接下来要做的仍然是不断实现自己当初所想。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先锋的力量|大山走出的“书生”回乡做农民 带村民一起种下“金山银山”

2019-07-16 06: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6日6时讯(记者 王玮)戴个眼镜、文绉绉的书生一头钻进田里种地,20年前杨大可的父亲怎么也想不到,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儿子竟然选择回村当农民。他更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不仅把“农民”这个职业干得风生水起,还让家乡更多农民尝到了这片土地带来的“甜头”。明天(17日),杨大可和重庆乡村振兴报告团的成员一起发展培育的仙桃李就要开园了,电话那头,他高兴地说,预计今年乌牛村收益很不错。

1、挂满枝头的仙桃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挂满枝头的仙桃李。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带着女朋友回村做农民

云阳县双土镇无量村是杨大可的出生地,在那里,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可以不回穷山沟了。

1999年,从四川大学毕业的杨大可算是走出了大山,就在家人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兴时,他却做了一个让家人难以接受的决定——辞去成都的工作,带着女朋友回老家种果树创业。

杨大可家三辈人都在无量山种果树,他回乡创业并不是头脑发热,大学时候,他就对果树相关产业十分热爱,看到成都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得好,他早就动了把成都模式复制到云阳的念头。“家乡有那么好的环境、那么好的自然资源,就是想回去发展产业,也带乡亲们致富,改变大家对无量村‘穷山沟’的印象。”他最初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干的。

可是一个“书生”走出大山是多少人的希望,他又决定回乡,最大的阻碍就是家人的不理解。从瞒着父母辞掉工作,到摊牌,再到瞒着女友家人,杨大可种果树这条路似乎并不顺利。

但是家人的不理解、村里的风言风语,都没有动摇杨大可的决心,他把所有积蓄都投进梨园基地,立志要做一番事业,实现最初所想。

带着乡亲搞种植增收

带着思考回到无量村的杨大可,没有盲目的大搞产业,他白天上山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种植技术。几个月的考察调研学习,也找到了现有产品的缺陷。“最重要的是,现有的梨树品种不好,果实保质期太短,根本无法外销。”作为一个家里四代人都种植梨树,对梨树相当了解的人,杨大可深知,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无量山的梨子走不出这大山。

2、丰收时节,杨大可帮果农采摘水果。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丰收时节,杨大可帮果农采摘水果。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一番考察、学习和思考后,他将原来近5000株的黄花梨通过嫁接技术全部变成大果水晶梨。一年后,梨园终于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水果批发商排队上门收购。2005年,杨大可注册了无量山第一个品牌“大可牌”水晶梨,还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号召乡亲们都加入。那一年,杨大可还入了党。

为了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杨大可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教给了他们,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订合作协议。

如今,在无量村,随处可见的小瓦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洋房,泥泞狭窄的村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农村电商从无到强,基地的农副产品销到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切都变好了、变美了,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3、杨大可正在检查嫁接种苗是否有病虫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杨大可正在检查嫁接种苗是否有病虫害。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带着青年扎根农村建设

无量村的水晶梨产业走上了正轨,村民也越干越起劲儿,但杨大可却没有闲下来。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重庆市迅速组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杨大可便是6位宣讲人之一。

“做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更要做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实践人。”杨大可告诉记者,通过宣讲,已经陆续有二十多名青年主动回到农村搞建设,大家彼此间还经常交流心得和对未来的想法,杨大可说,大家都动起来了,自己也不能停。

在宣讲过程中,宣讲团成员接触到了渝北区乌牛村,这里仙桃李差销路、差技术、差专业管理团队、差品牌运作等因素导致销售难的情况让大家觉得是一个实践乡村振兴的最好机会。

和村党总支书记、村民了解仙桃李的发展和种植,了解存在的问题,短短几个月时间,包括杨大可在内的6名宣讲团成员就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目标一致的方案,那就是用一两年的时间将这里的仙桃李生意做大做强,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三变改革”的示范点。

有这样的雄心并非异想天开,因为作为全市5个“三变改革”的示范村之一,乌牛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而且仙桃李世当地特色品牌,有很好的基础。

有技术、有团队、有信心,成员们迅速成立重庆聚牛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700多亩土地进行一体化整治,村民以土地、果树、鱼塘等资源入股变股东,公司负责资金、技术、劳动力、品牌和运作。

4、杨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给种植户讲解仙桃李的管护知识。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jpg

杨大可正在仙桃李基地中给种植户讲解仙桃李的管护知识。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除了改良品种、抓种植技巧外,宣讲团还专门为乌牛仙桃李搭建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在李树下,还种上了果树盆景。此外,乌牛村还种上了大可水晶梨、蒙娜丽莎李等20余个品种的果树50000余株,实现了“四季有李”。

看着马上就要开园的李子,杨大可说:“今年的商品果至少20万斤以上,卖得好的话,预计村里可以收益近200万元。”还有育苗的收益、未来盆景以及果实收益,想想不久的未来,杨大可越来越有干劲儿。

目前,杨大可和村民们正在对李园引进一体化设施进行精准化管理,采用App控制温度、保持湿度、防止杂草等,同时控制化肥使用,施用有机肥,用诱捕器捕杀害虫,村民们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把我们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一直做的事。”被晒得黝黑的杨大可已经驻扎乌牛村半年多了,他说,接下来要做的仍然是不断实现自己当初所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