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护理病人,她失去当母亲的权利 如今她已是很多人的“赵妈妈”

因护理病人,她失去当母亲的权利 如今她已是很多人的“赵妈妈”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9-07-16

  赵庆华(左四)在工作中。

  重庆市医学院路马路上方,连接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人行天桥已“站立”了三十多年。

  7月11日下午3点多钟,刚刚下班的赵庆华匆匆从天桥上走过,一如这三十多年间的每一天,一座桥上的数十米,完成了她从重庆医科大学护理部主任到护理学教育专家的转变,一如她37年与护理学结缘的人生,“我这四十年中90%以上的时光,全都奉献在这天桥的两边了。”

  学生

  1979年 全校第一的她想穿白大褂

  2019年 她做博导迎来第一个学生

  7月中旬的医学院路两旁风景迥异,马路这边的重医附一院每一天都是车水马龙,马路那边的医科大学却已进入了清净的暑假。

  对于56岁的赵庆华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暑假,9月初开学,2018年刚刚取得护理学博导资格的她,将迎来她的第一位博士生。

  “四十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医学院路,开始我的求学生涯,那时怎么也想象不出现在的光景?”1979年,16岁的赵庆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家乡四川蓬安初中毕业,进入当时的重庆医学院护士学校学护理。“那会儿想穿白大褂,就知道护士也有整洁的白色制服。”16岁的赵庆华独自一人走进了医学院路,并在三年后的1982年,成为了一名护士,

  护士专科的学习结束了,但赵庆华人生的学习却才刚刚开始。1987年,已在心内科做护士的赵庆华考上了夜大。下班后的赵庆华拿着厚厚专业书的身影总会匆匆跑过马路,在医学院的大门后迅速消失不见,她要赶时间,因为要迟到了,“读夜大的四年,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上课,日子过得特别快。”那几年,赵庆华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护士白天的工作繁忙,赵庆华就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复习功课,从上、下班的路上她要复习一个操作流程,从每晚入睡前及清晨前,她都要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并可以背几个专业词汇。

  赵庆华四年间每年除了节日学校放假时,都没有休息过,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花了四年读完夜大,又在1997年花了3年以同样的方式读完专升本。

  老师

  1997年 跋山涉水为乡村护理编教材

  2019年 领头开设远程教育普惠基层

  7月11日,下午4点不到,赵庆华已站在重庆医科大学的示教室里,远程教学系统已打开,赵庆华开始例行和对面的学生交流,“怎么样?上节课的东西还能吸收吗?”视频对面,开州区人民医院护理科的“学生们”点了点头,赵庆华把视线转向另一个角度,那里,陕西渭南一家医院的护士们正在等待上课。

  和所有的学员交流完,赵庆华退到了一边,另一位护理部的专家站在远程教学系统前,开始授课,这样的远程教学护理部每周有两次,每次两节课。远程教育系统那一边,是十四个不同医院的护士们。

  这样的远程教育是从2014年开始的。2014年以前,赵庆华一直承担着重医附一院对乡村护士的培训工作,而为了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早在1995年9月,赵庆华就前往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进行了7个多月的大学师资专门培训后,开始从一位“受教者”向一位“教师”慢慢转变。

  转变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承担重庆第一部针对乡村医务人员的培训手册中的护理学部分的编写,“那时交通不发达,很多地方到重庆路上就要一天多。”而和城市相比,乡村医务人员面对的患者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大多数医院的培训教材,和实际相差很大。

  从1997年开始,赵庆华大多数时间都颠簸在各地的乡村公路上,当时开州、万州、云阳的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她和同事们有时需要先坐船,再坐车,再走路,两天才能到一个村上,在那里的乡村医院实地调查,并与当地的医护、居民交流,来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材的编写很成功,赵庆华也在这次编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乡村医院护士们渴望学习技术却因为环境、路途等各种原难以到大医院学习的苦楚。1997年以后,赵庆华牵头,在重医附一院开设了每年一次的护理培训班,但每年三个月的培训,对于偏远山区的护士来说,也很不便,“2014年,我才那么迫切想做护理学的远程教育,我们给区县的医院安系统,配置相关的软件,他们不离开医院,就能学习。”

  母亲

  1991年 为护理病人她无缘当妈

  2019年 数十年她将病人当孩子

  重医附一院有2800多名护士,他们大多都有赵庆华的电话号码,很多时候,护理部主任赵庆华更像一个马大姐,“衣食住行,工作心理都要管。”

  晚上7点,赵庆华打完一个电话后,才发现手机上又多了两条未读信息,“赵妈妈,这个点下班了吗?天气越来越热别太累啦!”微信是干女儿梁婷发来的,赵庆华心里暖暖的,回了个“好,你也要注意身体”。

  2019年,是赵庆华和梁婷认识的第十一年,两人相识于2008年5月18日的凌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深夜中迎来了从绵阳转至重庆的第一批5·12地震重伤员。还在上中学的梁婷就在这156个重伤员中。

  当时已是护理部主任的赵庆华每天都要到地震伤员的病房巡查,对于梁婷和另外几个孩子格外注意,“我那会儿对谁都没好脸色,但她每次都特别耐心和我聊天,我不说话她就自己说,跟我说要好好配合医生,这样才有可能保住腿。”

  梁婷记得,赵庆华那时每天就跟定了闹钟一样,至少会卡着点出现在她病床边三次,每次都有同一个任务,逼着她喝牛奶,“我以前从来都不喝牛奶,但是她说必须喝,为了补充营养。”每一次,赵庆华都要看着她把一瓶牛奶喝完才会走,就这样,在赵庆华特殊的关注下,梁婷和当时一起到医院的几个小伙伴最终都完全康复出院,没有一个人截肢,“赵妈妈那时比我家里人给了我更多力量。”

  出院以后,最开始的“那个护士”也变成了他们口中的“赵妈妈”,随后14年,赵庆华和几个小朋友都密切联系着,大家一有空,就会回重庆看她。梁婷最终报考了重庆的大学,并留在重庆工作生活,“是这里的人,让我在回到绵阳读书后,也想要回到重庆。”梁婷很多不能给家人说的苦恼,赵庆华总是她第一个想要倾述的人。

  “赵妈妈”,是很多病人和护士对赵庆华的称呼,这是对赵庆华人生最大遗憾的慰藉,“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当妈妈了,可我真的很喜欢孩子。”1991年,随着腹中已3个月大的胎儿的离去,赵庆华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母亲。

  1991年1月,当时28岁的赵庆华已怀孕两个月,在心血管内科工作。她主动照顾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并冠心病的病人郏秀云。“她很担心因为化疗而导致脱发。”赵庆华回忆,为了减少每次化疗对郏秀云头皮的伤害,她只能每次都用止血带结扎病人的发际。

  这个病人做第二次化疗时,赵庆华突然感到小腹剧烈疼痛,血沿着腿流下,染红了她的护士服。此时,这位病人才发现,一直帮助自己完成化疗任务的护士,是一个孕妇。

  赵庆华流产了,“我当时想着自己还年轻,休养了两天多,就回去继续照顾郏阿姨了。”八个月后,颊阿姨顺利出院,而赵庆华却因为小产后没有得到及时休养而落下并发症,造成终身不孕。

  没法有自己的孩子,赵庆华就把自己的病人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着那些小孩儿因为病痛被折磨,心都揪到一起了。”赵庆华说,她喜欢当“赵妈妈”。

  护士

  2015年 获得“南丁格尔”奖

  未来 想为护理学正名

  在赵庆华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就是一整摞比成年人手臂还高许多的专业书籍,直到现在,赵庆华也会把所有的碎片化时间拿来学习,“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

  踏进护理学专业的四十年,赵庆华编写了十多本专著和教材,也在非典、H1N1等重大事故到来时参与了重庆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从无到有的发展。2015年5月12日,赵庆华获得了作为一个护士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没有护士不知道南丁格尔,南丁格尔奖章,是作为护士最大的认可。”

  现在,这枚奖章被珍藏在赵庆华的办公室里,激励她继续往前走,去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这些年,赵庆华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学术上,“我希望,能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为护理学正名,让人们知道,它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是一个伟大的学科。”赵庆华说,她希望有一天,人们看到一个护士,不会只觉得“他是打下手的”,而是像对待医生那样,尊重她背后的专业。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人物简介

  ▲

  赵庆华,女,四川蓬安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护理学首届学术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2015年获得南丁格尔奖章,2019年初在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2018寻找最美医生”,成为唯一获选的护士。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因护理病人,她失去当母亲的权利 如今她已是很多人的“赵妈妈”

2019-07-16 09:31:35 来源: 0 条评论

  赵庆华(左四)在工作中。

  重庆市医学院路马路上方,连接重庆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人行天桥已“站立”了三十多年。

  7月11日下午3点多钟,刚刚下班的赵庆华匆匆从天桥上走过,一如这三十多年间的每一天,一座桥上的数十米,完成了她从重庆医科大学护理部主任到护理学教育专家的转变,一如她37年与护理学结缘的人生,“我这四十年中90%以上的时光,全都奉献在这天桥的两边了。”

  学生

  1979年 全校第一的她想穿白大褂

  2019年 她做博导迎来第一个学生

  7月中旬的医学院路两旁风景迥异,马路这边的重医附一院每一天都是车水马龙,马路那边的医科大学却已进入了清净的暑假。

  对于56岁的赵庆华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暑假,9月初开学,2018年刚刚取得护理学博导资格的她,将迎来她的第一位博士生。

  “四十年前,我第一次踏上医学院路,开始我的求学生涯,那时怎么也想象不出现在的光景?”1979年,16岁的赵庆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家乡四川蓬安初中毕业,进入当时的重庆医学院护士学校学护理。“那会儿想穿白大褂,就知道护士也有整洁的白色制服。”16岁的赵庆华独自一人走进了医学院路,并在三年后的1982年,成为了一名护士,

  护士专科的学习结束了,但赵庆华人生的学习却才刚刚开始。1987年,已在心内科做护士的赵庆华考上了夜大。下班后的赵庆华拿着厚厚专业书的身影总会匆匆跑过马路,在医学院的大门后迅速消失不见,她要赶时间,因为要迟到了,“读夜大的四年,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上课,日子过得特别快。”那几年,赵庆华的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护士白天的工作繁忙,赵庆华就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复习功课,从上、下班的路上她要复习一个操作流程,从每晚入睡前及清晨前,她都要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并可以背几个专业词汇。

  赵庆华四年间每年除了节日学校放假时,都没有休息过,就这样夜以继日地花了四年读完夜大,又在1997年花了3年以同样的方式读完专升本。

  老师

  1997年 跋山涉水为乡村护理编教材

  2019年 领头开设远程教育普惠基层

  7月11日,下午4点不到,赵庆华已站在重庆医科大学的示教室里,远程教学系统已打开,赵庆华开始例行和对面的学生交流,“怎么样?上节课的东西还能吸收吗?”视频对面,开州区人民医院护理科的“学生们”点了点头,赵庆华把视线转向另一个角度,那里,陕西渭南一家医院的护士们正在等待上课。

  和所有的学员交流完,赵庆华退到了一边,另一位护理部的专家站在远程教学系统前,开始授课,这样的远程教学护理部每周有两次,每次两节课。远程教育系统那一边,是十四个不同医院的护士们。

  这样的远程教育是从2014年开始的。2014年以前,赵庆华一直承担着重医附一院对乡村护士的培训工作,而为了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早在1995年9月,赵庆华就前往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进行了7个多月的大学师资专门培训后,开始从一位“受教者”向一位“教师”慢慢转变。

  转变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承担重庆第一部针对乡村医务人员的培训手册中的护理学部分的编写,“那时交通不发达,很多地方到重庆路上就要一天多。”而和城市相比,乡村医务人员面对的患者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针对大多数医院的培训教材,和实际相差很大。

  从1997年开始,赵庆华大多数时间都颠簸在各地的乡村公路上,当时开州、万州、云阳的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公路,她和同事们有时需要先坐船,再坐车,再走路,两天才能到一个村上,在那里的乡村医院实地调查,并与当地的医护、居民交流,来获得第一手资料。

  教材的编写很成功,赵庆华也在这次编写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乡村医院护士们渴望学习技术却因为环境、路途等各种原难以到大医院学习的苦楚。1997年以后,赵庆华牵头,在重医附一院开设了每年一次的护理培训班,但每年三个月的培训,对于偏远山区的护士来说,也很不便,“2014年,我才那么迫切想做护理学的远程教育,我们给区县的医院安系统,配置相关的软件,他们不离开医院,就能学习。”

  母亲

  1991年 为护理病人她无缘当妈

  2019年 数十年她将病人当孩子

  重医附一院有2800多名护士,他们大多都有赵庆华的电话号码,很多时候,护理部主任赵庆华更像一个马大姐,“衣食住行,工作心理都要管。”

  晚上7点,赵庆华打完一个电话后,才发现手机上又多了两条未读信息,“赵妈妈,这个点下班了吗?天气越来越热别太累啦!”微信是干女儿梁婷发来的,赵庆华心里暖暖的,回了个“好,你也要注意身体”。

  2019年,是赵庆华和梁婷认识的第十一年,两人相识于2008年5月18日的凌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深夜中迎来了从绵阳转至重庆的第一批5·12地震重伤员。还在上中学的梁婷就在这156个重伤员中。

  当时已是护理部主任的赵庆华每天都要到地震伤员的病房巡查,对于梁婷和另外几个孩子格外注意,“我那会儿对谁都没好脸色,但她每次都特别耐心和我聊天,我不说话她就自己说,跟我说要好好配合医生,这样才有可能保住腿。”

  梁婷记得,赵庆华那时每天就跟定了闹钟一样,至少会卡着点出现在她病床边三次,每次都有同一个任务,逼着她喝牛奶,“我以前从来都不喝牛奶,但是她说必须喝,为了补充营养。”每一次,赵庆华都要看着她把一瓶牛奶喝完才会走,就这样,在赵庆华特殊的关注下,梁婷和当时一起到医院的几个小伙伴最终都完全康复出院,没有一个人截肢,“赵妈妈那时比我家里人给了我更多力量。”

  出院以后,最开始的“那个护士”也变成了他们口中的“赵妈妈”,随后14年,赵庆华和几个小朋友都密切联系着,大家一有空,就会回重庆看她。梁婷最终报考了重庆的大学,并留在重庆工作生活,“是这里的人,让我在回到绵阳读书后,也想要回到重庆。”梁婷很多不能给家人说的苦恼,赵庆华总是她第一个想要倾述的人。

  “赵妈妈”,是很多病人和护士对赵庆华的称呼,这是对赵庆华人生最大遗憾的慰藉,“我这一生,都不可能当妈妈了,可我真的很喜欢孩子。”1991年,随着腹中已3个月大的胎儿的离去,赵庆华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母亲。

  1991年1月,当时28岁的赵庆华已怀孕两个月,在心血管内科工作。她主动照顾罹患胃平滑肌肉瘤合并冠心病的病人郏秀云。“她很担心因为化疗而导致脱发。”赵庆华回忆,为了减少每次化疗对郏秀云头皮的伤害,她只能每次都用止血带结扎病人的发际。

  这个病人做第二次化疗时,赵庆华突然感到小腹剧烈疼痛,血沿着腿流下,染红了她的护士服。此时,这位病人才发现,一直帮助自己完成化疗任务的护士,是一个孕妇。

  赵庆华流产了,“我当时想着自己还年轻,休养了两天多,就回去继续照顾郏阿姨了。”八个月后,颊阿姨顺利出院,而赵庆华却因为小产后没有得到及时休养而落下并发症,造成终身不孕。

  没法有自己的孩子,赵庆华就把自己的病人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着那些小孩儿因为病痛被折磨,心都揪到一起了。”赵庆华说,她喜欢当“赵妈妈”。

  护士

  2015年 获得“南丁格尔”奖

  未来 想为护理学正名

  在赵庆华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就是一整摞比成年人手臂还高许多的专业书籍,直到现在,赵庆华也会把所有的碎片化时间拿来学习,“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个小时的学习。”

  踏进护理学专业的四十年,赵庆华编写了十多本专著和教材,也在非典、H1N1等重大事故到来时参与了重庆公共卫生应急系统从无到有的发展。2015年5月12日,赵庆华获得了作为一个护士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没有护士不知道南丁格尔,南丁格尔奖章,是作为护士最大的认可。”

  现在,这枚奖章被珍藏在赵庆华的办公室里,激励她继续往前走,去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这些年,赵庆华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了学术上,“我希望,能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为护理学正名,让人们知道,它和其他医学专业一样,是一个伟大的学科。”赵庆华说,她希望有一天,人们看到一个护士,不会只觉得“他是打下手的”,而是像对待医生那样,尊重她背后的专业。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人物简介

  ▲

  赵庆华,女,四川蓬安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护理学首届学术带头人。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2015年获得南丁格尔奖章,2019年初在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广播电台联合制作的“2018寻找最美医生”,成为唯一获选的护士。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苏桢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