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长征路|85年前两支红军在此会师 如今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决心再“会师”
1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重庆市采访活动走进酉阳南腰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流连于这些历史遗迹中,追古思今,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际会的年代。

再走长征路|85年前两支红军在此会师 如今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决心再“会师”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7-1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8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红军街、红军寨、红军亭、红军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红军纪念塔……这里几乎有着所有和红军有关的记忆,虽经世事沧桑、岁月磨砺,但红军精神一直萦绕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这里的人民。1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重庆市采访活动走进酉阳南腰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流连于这些历史遗迹中,追古思今,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际会的年代。

当地居民在红军井边洗衣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当地居民在红军井边洗衣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85年前 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

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自治县西南部,地处渝黔结合部山区,境内溪流纵横,层峦叠嶂,草木繁茂,土地肥沃。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有一万二千多亩良田,但长期以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却被不到人口百分之十的少数地主豪绅霸占着,广大穷苦农民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地主以佃二主八,甚至佃一主九的租率来盘剥农民,名目繁多的“铁板租”“滚滚息”“跟斗息”更是压得农民抬不起头来。

红军街上,当年红军用毛笔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军街上,当年红军用毛笔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1934年6月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进驻南腰界,陆续开辟了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纵横100公里、10万余人口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当年各路军阀反动派军队在南腰界强吃强赊,欺辱百姓,搞得人心惶惶。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组织民众与土豪、恶霸斗争,开粮仓、分田地,极大鼓舞了乡亲们的革命热情。

红军街长约300米,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军街长约300米,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1934年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会师大会上,宣读中央来电,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

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并肩战斗,使得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抽调重兵对其进行围堵,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遇敌重兵围追堵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红二、六军团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内的贺龙办公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内的贺龙办公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56处红军文物遗址 默默讲述传承着当年的故事

当年贺龙和他领导的红三军虽然在南腰界驻扎只有不到5个月。但是,却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如今,南腰界现存的和红军有关的文物遗址就有56处,有红军寨、红军亭、红军井等。

在南腰界镇南界村,有一条长约300米的古街,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它叫“红军街”。

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在红军医院旧址进行采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在红军医院旧址进行采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据当地群众介绍,当年红三军驻扎在南腰界,很多机关、机构都设在了这条街上,红军指战员与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帮乡亲们干农活、打扫院子,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这条街上看到,当年很多机构的牌子依然挂在老百姓家门口,有“红三军宣传队旧址”“没收委员会旧址”等。

南腰界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南腰界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如今,红军街上有30多户,近百位居民,生活宁静祥和。64岁的罗武状从小就生活在这条街上,他说,当年红军驻扎在南腰界时,他的父亲只有八九岁。他常听父亲讲起,当年红军刚来时,有些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以为和那些军阀没什么区别,有些人就跑到了外地躲起来。红军一方面通过宣传安抚民心,告诉大家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扭转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红军不但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给乡亲们发粮食。

在南腰界,还有一处和红军有关的文物建筑至今令百姓们津津乐道。那就是在当地杨氏宗祠内创办的红军医院,它不仅为红军指战员治病疗伤,还给当地群众免费看病防病。红军不但组织当地祖传草药医生上山采药,对红军伤员和群众进行更好地救治护理,还积极给群众宣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理,为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位于南腰界的“红军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位于南腰界的“红军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当年红军会师地 思想和行动上的新“会师”在上演

如今,距离当年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已过去了85年,但是,当地人民一直传颂着红军的故事,秉承着长征的精神。

当地群众纷纷表示,红色基因代代传,新时代有新使命,今天他们更要完成这种“长征精神”和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决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会师”,去迎接新的挑战。

据南腰界镇党委书记秦勇说,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南腰界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现状,一条条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在此落地生根,并不断延伸开来,走进了南腰界的千家万户。

位于南腰界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位于南腰界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历届领导班子围绕产业、教育、党建、基础设施援建等方面着力,帮助南腰界调整产业结构,让南腰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秦勇表示,南腰界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绿色生态有机方向,围绕茶叶、油茶、青花椒、蔬菜、土鸡、猪、牛、羊等种植、养殖重点,大力发展一批品种好、品质好、品牌好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农产品变商品步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有岗位、有事做、有收入,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要吃海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在颈子上,眉毛不皱眼不眨。”这是一首在南腰界流传多年的民歌。80多年前,在这首歌曲的感召下,无数当地的土家、苗、汉儿女弃农从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

而今,透过这歌声,越来越多的南腰界人正秉承着当年的红军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开始了他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再走长征路|85年前两支红军在此会师 如今长征精神与脱贫攻坚决心再“会师”

2019-07-18 06: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7月18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红军街、红军寨、红军亭、红军井、红军医院、红军烈士墓、红军纪念塔……这里几乎有着所有和红军有关的记忆,虽经世事沧桑、岁月磨砺,但红军精神一直萦绕在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激励着这里的人民。1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重庆市采访活动走进酉阳南腰界,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流连于这些历史遗迹中,追古思今,仿佛又回到了那风云际会的年代。

当地居民在红军井边洗衣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当地居民在红军井边洗衣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85年前 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

南腰界位于重庆市酉阳自治县西南部,地处渝黔结合部山区,境内溪流纵横,层峦叠嶂,草木繁茂,土地肥沃。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有一万二千多亩良田,但长期以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却被不到人口百分之十的少数地主豪绅霸占着,广大穷苦农民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靠租种地主的土地过活,地主以佃二主八,甚至佃一主九的租率来盘剥农民,名目繁多的“铁板租”“滚滚息”“跟斗息”更是压得农民抬不起头来。

红军街上,当年红军用毛笔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军街上,当年红军用毛笔书写的“共产党十大政纲”遗迹。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1934年6月4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进驻南腰界,陆续开辟了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纵横100公里、10万余人口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当年各路军阀反动派军队在南腰界强吃强赊,欺辱百姓,搞得人心惶惶。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后,组织民众与土豪、恶霸斗争,开粮仓、分田地,极大鼓舞了乡亲们的革命热情。

红军街长约300米,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军街长约300米,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1934年10月2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转战到达川黔边区,与红三军共8000余人,在南腰界胜利会师。会师大会上,宣读中央来电,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

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并肩战斗,使得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抽调重兵对其进行围堵,从而减轻了中央红军遭遇敌重兵围追堵截的压力,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红二、六军团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内的贺龙办公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内的贺龙办公室。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56处红军文物遗址 默默讲述传承着当年的故事

当年贺龙和他领导的红三军虽然在南腰界驻扎只有不到5个月。但是,却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如今,南腰界现存的和红军有关的文物遗址就有56处,有红军寨、红军亭、红军井等。

在南腰界镇南界村,有一条长约300米的古街,两旁木质结构的古建筑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它叫“红军街”。

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在红军医院旧址进行采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在红军医院旧址进行采访。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据当地群众介绍,当年红三军驻扎在南腰界,很多机关、机构都设在了这条街上,红军指战员与老百姓吃住在一起,帮乡亲们干农活、打扫院子,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这条街上看到,当年很多机构的牌子依然挂在老百姓家门口,有“红三军宣传队旧址”“没收委员会旧址”等。

南腰界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南腰界的红二、六军团会师广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如今,红军街上有30多户,近百位居民,生活宁静祥和。64岁的罗武状从小就生活在这条街上,他说,当年红军驻扎在南腰界时,他的父亲只有八九岁。他常听父亲讲起,当年红军刚来时,有些群众对红军不了解,以为和那些军阀没什么区别,有些人就跑到了外地躲起来。红军一方面通过宣传安抚民心,告诉大家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另一方面用实际行动扭转了大家对他们的看法,红军不但对老百姓秋毫无犯,还给乡亲们发粮食。

在南腰界,还有一处和红军有关的文物建筑至今令百姓们津津乐道。那就是在当地杨氏宗祠内创办的红军医院,它不仅为红军指战员治病疗伤,还给当地群众免费看病防病。红军不但组织当地祖传草药医生上山采药,对红军伤员和群众进行更好地救治护理,还积极给群众宣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理,为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位于南腰界的“红军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位于南腰界的“红军街”。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当年红军会师地 思想和行动上的新“会师”在上演

如今,距离当年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会师已过去了85年,但是,当地人民一直传颂着红军的故事,秉承着长征的精神。

当地群众纷纷表示,红色基因代代传,新时代有新使命,今天他们更要完成这种“长征精神”和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决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会师”,去迎接新的挑战。

据南腰界镇党委书记秦勇说,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南腰界交通不便、基础薄弱等现状,一条条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在此落地生根,并不断延伸开来,走进了南腰界的千家万户。

位于南腰界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jpg

位于南腰界的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摄

历届领导班子围绕产业、教育、党建、基础设施援建等方面着力,帮助南腰界调整产业结构,让南腰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秦勇表示,南腰界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绿色生态有机方向,围绕茶叶、油茶、青花椒、蔬菜、土鸡、猪、牛、羊等种植、养殖重点,大力发展一批品种好、品质好、品牌好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农产品变商品步伐,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有岗位、有事做、有收入,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

“要吃海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架在颈子上,眉毛不皱眼不眨。”这是一首在南腰界流传多年的民歌。80多年前,在这首歌曲的感召下,无数当地的土家、苗、汉儿女弃农从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

而今,透过这歌声,越来越多的南腰界人正秉承着当年的红军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开始了他们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