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腰界红军故事志愿讲解员何立双为近百名媒体记者讲解——红军为何能让“云开太阳照”

南腰界红军故事志愿讲解员何立双为近百名媒体记者讲解——红军为何能让“云开太阳照”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18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采访团队在红二、六军团会师遗址采访。本版图片由记者龙帆摄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记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贺龙办公室拍照。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塔。

  酉阳南腰界镇,红二、六军团会师路线图。

  “今天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特别的日子留下特别的回忆……”

  7月17日,在为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近百名央媒和市属媒体记者讲解完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后,何立双发朋友圈感叹道。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纪念塔是这次主题活动重庆行酉阳站的最后一个采访点。

  何立双是一名红军故事志愿讲解员。当天,是他39岁的生日。

  志愿讲解红军故事

  只为把红色历史传承下去

  “这座纪念塔,高20.6米,总造价152.8万元,是酉阳全体党员干部捐资修建的。”17日下午,站在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纪念塔前,何立双为记者们讲解其历史。

  何立双本职工作是南腰界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讲解员是他从事了一年半的“兼职”。

  2015年,何立双被选派到县里参加一次纪念活动,当时他讲了“红旗与大刀”的故事。“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大刀是革命的武器。”他告诉记者,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他对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年游击队队员的儿女中,在世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何立双说,“作为南腰界人,应该把这段红色历史传承下去,如果置之不理,那么后人就会遗忘。”

  通过查阅大量史籍,从游击队员子女口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等地实地走访……何立双对南腰界的红色历史愈加熟悉。

  2017年12月,酉阳文管所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国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以下简称“司令部旧址”)中为观众讲解那段红色历史。看到这一消息后,何立双很兴奋:“我想把自己所了解的南腰界的红军故事与游客分享。”

  2018年2月,何立双正式“上岗”。每到周末,观众总会在司令部旧址中看到他的身影。

  “一块银元”的故事见证军民鱼水情

  史料记载,1934年6月,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来到酉阳南腰界,以南腰界为中心,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司令部就驻扎在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清末秀才余兰城的私宅,即余家桶子,部队则分散住在方圆几里的村寨中。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之所以选择以南腰界为中心建革命根据地,原因之一是这里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结合地带,人口多、兵员广,有利于队伍的壮大。”酉阳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说。

  在司令部旧址,何立双讲得最多的是“一块银元”的故事。当天,他也将这个故事讲给了记者们听。

  当年,红三军初到南腰界时水土不服、缺医少药,不少红军战士染上痢疾。当地的黄永富老人见状,便把自己酿的米酒加水煮热,送给红军战士喝。起初,红军拒绝了,原因是“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之后,在黄永富家人的多次盛情邀请下,红军战士才喝下米酒。令人欣慰的是,米酒很快治好了战士们的病。

  为了表示感谢,红军送给黄永富一块银元。这块银元,黄永富始终不舍得用。上世纪80年代,黄家把银元捐了出来,如今陈列在司令部旧址中。

  打土豪分田地

  南腰界响彻“云开太阳照”的歌声

  在司令部旧址一旁,便是红军街。这条街道十分开阔,街道两侧,是一栋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民居。据介绍,红军曾在这里生活战斗半年之久。

  走在红军街上,一处悬挂着“红三军没收委员会旧址”门牌的建筑吸引了记者注意。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做到头,不见来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外啃树皮,死在路当中。”

  “这就是当年南腰界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何立双说,红三军没收委员会负责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1934年6月,红军到南腰界后,随即发动群众,展开了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武装、建立人民政权的活动。贺龙还从部队抽调了1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了一支武装工作队,分赴酉阳等地各乡村发动群众。工作队每到一地,皆大力宣传红军主张,到处贴满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

  “在红军街上有一处《十大政纲》题刻遗址。”何立双介绍,其中就书写着“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等标语。

  红军在分田分地的同时,还镇压了劣绅罗汝崇、伪乡长罗汝祥、大恶霸陈良仲等人。通过这些斗争,大长了穷人的志气。一时间,“云开太阳照,魔鬼无处逃,官绅财佬嗷嗷叫,贺龙的红军专门打土豪”的歌声,响彻南腰界的村寨。

  红三军没收委员会旧址一旁,有一口红军井,不时有人前去饮水。“井水从来没断过,我已经喝了50多年了。”家住红军街附近的居民冉启英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的恩情咱们老百姓不能忘。”

  小知识》》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

  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震撼力的革命老区。”7月17日,酉阳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多次挂牌保护,现遗存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大坝祠堂战斗遗址等文物共56处。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因何建立?

  白明跃介绍,1932年,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红三军被迫撤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转战湘鄂川黔边区。

  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缩编后的红七师、九师入驻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设在余家桶子。1934年7月黔东特区成立后,陆续成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纵横100公里、10万余人口的地区,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红三军在黔东南苏区,紧密团结干部、战士,广泛发动各族群众,百折不挠地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胜利实现了红三军向湘鄂川黔边的战略转移,度过了湘鄂西红军建军以来最困难的阶段。

  1934年10月27日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宣读中央来电,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并肩战斗,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白明跃表示。

  媒体视角》》

  央媒记者将“再走长征路”作为践行“四力”的生动课堂——

  脚上沾泥土 作品有温度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中央电视台记者海霞:

  这次再走长征路,于我而言,是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绝佳机会。

  如何增强“四力”呢?我认为,应该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全国媒体同行一起参与此次“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我切身感受到“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只有迈开腿、俯下身、察实情、动真情,以现场感动增加思想力量,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虽然这次是我第一次到酉阳来,但我被当地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习俗深深感动。我相信,当年,酉阳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热情接待红军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南腰界竟然保存了众多和红军相关的点,如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红军街等,让我深受感动。希望有机会再次到这里采访。

  《半月谈》副总编辑丁玫:

  忠实记录红军故事很有意义。这次“再走长征路”活动把一些感人的红军故事生动地挖掘了出来,作为媒体人,忠实记录这些故事,并呈现给年轻一代是很有意义的。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时代,信仰的力量都非常重要。不仅有信念,还要有为信念献身的决心,这样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记者邝西曦:

  参加“再走长征路”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磨炼,也让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更是我们践行“四力”的生动课堂,我要用心、用情、用功采访,通过手中的笔去再现生动史实和感人事例,讲好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南腰界红军故事志愿讲解员何立双为近百名媒体记者讲解——红军为何能让“云开太阳照”

2019-07-18 09:30:21 来源: 0 条评论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采访团队在红二、六军团会师遗址采访。本版图片由记者龙帆摄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记者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的贺龙办公室拍照。

  7月17日,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塔。

  酉阳南腰界镇,红二、六军团会师路线图。

  “今天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特别的日子留下特别的回忆……”

  7月17日,在为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近百名央媒和市属媒体记者讲解完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后,何立双发朋友圈感叹道。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纪念塔是这次主题活动重庆行酉阳站的最后一个采访点。

  何立双是一名红军故事志愿讲解员。当天,是他39岁的生日。

  志愿讲解红军故事

  只为把红色历史传承下去

  “这座纪念塔,高20.6米,总造价152.8万元,是酉阳全体党员干部捐资修建的。”17日下午,站在红二、六军团南腰界会师纪念塔前,何立双为记者们讲解其历史。

  何立双本职工作是南腰界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讲解员是他从事了一年半的“兼职”。

  2015年,何立双被选派到县里参加一次纪念活动,当时他讲了“红旗与大刀”的故事。“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大刀是革命的武器。”他告诉记者,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他对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年游击队队员的儿女中,在世的已经越来越少了。”何立双说,“作为南腰界人,应该把这段红色历史传承下去,如果置之不理,那么后人就会遗忘。”

  通过查阅大量史籍,从游击队员子女口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等地实地走访……何立双对南腰界的红色历史愈加熟悉。

  2017年12月,酉阳文管所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在“国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以下简称“司令部旧址”)中为观众讲解那段红色历史。看到这一消息后,何立双很兴奋:“我想把自己所了解的南腰界的红军故事与游客分享。”

  2018年2月,何立双正式“上岗”。每到周末,观众总会在司令部旧址中看到他的身影。

  “一块银元”的故事见证军民鱼水情

  史料记载,1934年6月,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来到酉阳南腰界,以南腰界为中心,开辟了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司令部就驻扎在建于清咸丰年间、原清末秀才余兰城的私宅,即余家桶子,部队则分散住在方圆几里的村寨中。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之所以选择以南腰界为中心建革命根据地,原因之一是这里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结合地带,人口多、兵员广,有利于队伍的壮大。”酉阳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说。

  在司令部旧址,何立双讲得最多的是“一块银元”的故事。当天,他也将这个故事讲给了记者们听。

  当年,红三军初到南腰界时水土不服、缺医少药,不少红军战士染上痢疾。当地的黄永富老人见状,便把自己酿的米酒加水煮热,送给红军战士喝。起初,红军拒绝了,原因是“我们不能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之后,在黄永富家人的多次盛情邀请下,红军战士才喝下米酒。令人欣慰的是,米酒很快治好了战士们的病。

  为了表示感谢,红军送给黄永富一块银元。这块银元,黄永富始终不舍得用。上世纪80年代,黄家把银元捐了出来,如今陈列在司令部旧址中。

  打土豪分田地

  南腰界响彻“云开太阳照”的歌声

  在司令部旧址一旁,便是红军街。这条街道十分开阔,街道两侧,是一栋栋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民居。据介绍,红军曾在这里生活战斗半年之久。

  走在红军街上,一处悬挂着“红三军没收委员会旧址”门牌的建筑吸引了记者注意。

  上世纪30年代,南腰界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年做到头,不见来一盅;财主官府逼,难度春和冬;卖儿又卖女,落得一场空;逃外啃树皮,死在路当中。”

  “这就是当年南腰界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何立双说,红三军没收委员会负责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

  1934年6月,红军到南腰界后,随即发动群众,展开了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农武装、建立人民政权的活动。贺龙还从部队抽调了1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了一支武装工作队,分赴酉阳等地各乡村发动群众。工作队每到一地,皆大力宣传红军主张,到处贴满了“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标语。

  “在红军街上有一处《十大政纲》题刻遗址。”何立双介绍,其中就书写着“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等标语。

  红军在分田分地的同时,还镇压了劣绅罗汝崇、伪乡长罗汝祥、大恶霸陈良仲等人。通过这些斗争,大长了穷人的志气。一时间,“云开太阳照,魔鬼无处逃,官绅财佬嗷嗷叫,贺龙的红军专门打土豪”的歌声,响彻南腰界的村寨。

  红三军没收委员会旧址一旁,有一口红军井,不时有人前去饮水。“井水从来没断过,我已经喝了50多年了。”家住红军街附近的居民冉启英说,“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的恩情咱们老百姓不能忘。”

  小知识》》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

  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是重庆市唯一建立省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震撼力的革命老区。”7月17日,酉阳红色景区管委会主任白明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多次挂牌保护,现遗存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大坝祠堂战斗遗址等文物共56处。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因何建立?

  白明跃介绍,1932年,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红三军被迫撤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转战湘鄂川黔边区。

  1934年6月4日,贺龙率领红三军缩编后的红七师、九师入驻酉阳南腰界,红三军司令部设在余家桶子。1934年7月黔东特区成立后,陆续成立了以南腰界为中心,在川黔纵横100公里、10万余人口的地区,建立了17个区苏维埃、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

  红三军在黔东南苏区,紧密团结干部、战士,广泛发动各族群众,百折不挠地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组建了地方革命武装,创建了广袤的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胜利实现了红三军向湘鄂川黔边的战略转移,度过了湘鄂西红军建军以来最困难的阶段。

  1934年10月27日在南腰界猫洞大田举行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宣读中央来电,恢复红三军为红二军团,10月28日,红二、六军团从南腰界出发,直入湘西,并肩战斗,由此走上胜利发展的新阶段,并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胜利地实现了红三军的战略转移,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胜利长征,确保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白明跃表示。

  媒体视角》》

  央媒记者将“再走长征路”作为践行“四力”的生动课堂——

  脚上沾泥土 作品有温度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中央电视台记者海霞:

  这次再走长征路,于我而言,是增强“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一次绝佳机会。

  如何增强“四力”呢?我认为,应该深入基层、深入老百姓、深入工作第一线。和全国媒体同行一起参与此次“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我切身感受到“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只有迈开腿、俯下身、察实情、动真情,以现场感动增加思想力量,才能让新闻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虽然这次是我第一次到酉阳来,但我被当地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习俗深深感动。我相信,当年,酉阳的老百姓也是这样热情接待红军的。出乎我意料的是,南腰界竟然保存了众多和红军相关的点,如司令部旧址、红军医院、红军街等,让我深受感动。希望有机会再次到这里采访。

  《半月谈》副总编辑丁玫:

  忠实记录红军故事很有意义。这次“再走长征路”活动把一些感人的红军故事生动地挖掘了出来,作为媒体人,忠实记录这些故事,并呈现给年轻一代是很有意义的。不管我们面对什么时代,信仰的力量都非常重要。不仅有信念,还要有为信念献身的决心,这样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记者邝西曦:

  参加“再走长征路”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磨炼,也让我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更是我们践行“四力”的生动课堂,我要用心、用情、用功采访,通过手中的笔去再现生动史实和感人事例,讲好长征故事,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