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红军洞见证一段血肉情缘
红军洞救红军 红军桥谢乡亲

秀山红军洞见证一段血肉情缘
红军洞救红军 红军桥谢乡亲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19

  七月十八日,秀山雅江镇江西村红军洞遗址,采访团队正在参观红军洞。

  这是段苏权邮寄给李之文的信件和书籍。(本组图片由记者龙帆摄)

  1934年底的一天,秀山雅江镇江西村,土家族农民李木富陷入纠结:一位踝骨中弹的红军流落至他家附近,他已照顾了两天,还要不要继续救助?

  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坚持。“我把他背到屋后的岩洞里,这个洞洞口前有个竹棚,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我在洞里铺上厚厚的草让他躺着舒服一些。”李木富生前曾向儿子李之文讲述起当时的情景。

  在李木富悉心照料一个多月后,受伤的红军总算躲过一劫,不久康复归队。这名红军就是段苏权(1916-1993),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7月18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近百名央媒和市属媒体记者来到秀山雅江镇江西村,雨中探访段苏权曾养伤的岩洞,聆听李木富之子、今年70岁的李之文讲述父亲救助段苏权的故事。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们纷纷弯腰进入洞穴,只见洞中空间狭小,湿气弥漫,洞体顶部不时有水珠坠落。“救助红军可是有生命危险的。父亲当年把竹子和树枝堆放在洞口,这样敌人就发现不了段苏权了。”李之文说。

  段苏权是如何受伤的呢?史料记载,1934年11月,红军黔东独立师二、六军团东征湖南后,奉命东进湘西与主力会合。11月25日,黔东独立师在邑梅(今秀山县梅江镇,位于雅江镇南部)遭遇敌人埋伏,该师政委段苏权左踝骨中弹受伤,次日行至雅江附近再次遭遇袭击,段苏权与部队失散。

  1934年11月27日,听闻有红军伤员流落到家附近,李木富急忙赶去,将他背至自家屋前的灵官庙救治。两天后,为安全起见,李木富在夜里将段苏权背至屋后的岩洞藏身。李木富对段苏权说:“你就在这里睡着,千万莫出去,我早晚给你送饭来。”

  李之文告诉记者,当时家中生活困难,只有红苕和苞谷吃,“父母除了偷偷给段苏权送吃的外,还给他求医问药。”就这样,一个多月后,段苏权的身体基本痊愈,坚持要去找部队。李木富只好到邻居苏仕华家,请他帮忙做了一副拐杖。段苏权在苏家住了一天后,拄着拐杖离开。

  每当看到脚上那块伤疤,段苏权就会想起远在武陵山区的救命恩人一家。1983年10月,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岗位离休的段苏权将军从北京来到秀山。他在当地领导陪同下查看了雅江一带的多个山洞,不过既没能确认当年养伤的地方,也没打听到李木富的下落。

  直到段苏权返京后,李木富才知道了当年的红军伤员故地寻亲的消息。李木富让儿子向县里介绍了自己当年掩护红军的经过,秀山县有关部门才终于弄清了这一段土家族农民与红军伤员的血肉情缘。在李木富去世一年前的1984年,秀山县政府将一块写有“红军的亲人”的牌匾赠送给他。这块牌匾被李之文珍藏至今。

  李木富生前,段苏权曾委托当地领导问李木富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李木富捎话给段苏权说:“我个人啥也不要,就是希望在村前的河上给村里架一座桥。”于是,段苏权个人出资,在村前的车田河上为村民架起了一座桥。当地群众把段苏权当年住过的山洞称为“红军洞”,将段苏权出资兴建的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记者手记》》

  宣言 宣传 播种

  ——“再走长征路”激励众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赵迎昭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这样评价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7月1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结束重庆的行程。4天时间,近百名媒体记者先后走进綦江、酉阳、秀山,用全媒体的形式生动呈现红军在巴渝大地留下的足迹。

  4天中,媒体记者走访长征路,探访红军洞……这是媒体记者践行“四力”的宣言,是对红军故事的宣传,是对红军精神的播种。正如一位采访对象所言:“青少年一代中,有些人仅仅知道红军长征这4个字,但不明白红军为何长征、长征有多艰辛、长征为何胜利。”而媒体记者要做的,就是要怀着一片真情、一腔热血,怀着对红军的敬仰,深度挖掘红军故事,展现给万千读者。

  可以说,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的时代担当。

  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近代以来,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更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2018年6月,在党的生日前夕,重庆日报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以守正创新的积极态度,充分挖掘重庆光荣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基因,策划推出“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28期、10多万字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的责任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史,将激励更多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秀山红军洞见证一段血肉情缘
红军洞救红军 红军桥谢乡亲

2019-07-19 09:40:20 来源: 0 条评论

  七月十八日,秀山雅江镇江西村红军洞遗址,采访团队正在参观红军洞。

  这是段苏权邮寄给李之文的信件和书籍。(本组图片由记者龙帆摄)

  1934年底的一天,秀山雅江镇江西村,土家族农民李木富陷入纠结:一位踝骨中弹的红军流落至他家附近,他已照顾了两天,还要不要继续救助?

  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坚持。“我把他背到屋后的岩洞里,这个洞洞口前有个竹棚,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我在洞里铺上厚厚的草让他躺着舒服一些。”李木富生前曾向儿子李之文讲述起当时的情景。

  在李木富悉心照料一个多月后,受伤的红军总算躲过一劫,不久康复归队。这名红军就是段苏权(1916-1993),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7月18日,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近百名央媒和市属媒体记者来到秀山雅江镇江西村,雨中探访段苏权曾养伤的岩洞,聆听李木富之子、今年70岁的李之文讲述父亲救助段苏权的故事。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们纷纷弯腰进入洞穴,只见洞中空间狭小,湿气弥漫,洞体顶部不时有水珠坠落。“救助红军可是有生命危险的。父亲当年把竹子和树枝堆放在洞口,这样敌人就发现不了段苏权了。”李之文说。

  段苏权是如何受伤的呢?史料记载,1934年11月,红军黔东独立师二、六军团东征湖南后,奉命东进湘西与主力会合。11月25日,黔东独立师在邑梅(今秀山县梅江镇,位于雅江镇南部)遭遇敌人埋伏,该师政委段苏权左踝骨中弹受伤,次日行至雅江附近再次遭遇袭击,段苏权与部队失散。

  1934年11月27日,听闻有红军伤员流落到家附近,李木富急忙赶去,将他背至自家屋前的灵官庙救治。两天后,为安全起见,李木富在夜里将段苏权背至屋后的岩洞藏身。李木富对段苏权说:“你就在这里睡着,千万莫出去,我早晚给你送饭来。”

  李之文告诉记者,当时家中生活困难,只有红苕和苞谷吃,“父母除了偷偷给段苏权送吃的外,还给他求医问药。”就这样,一个多月后,段苏权的身体基本痊愈,坚持要去找部队。李木富只好到邻居苏仕华家,请他帮忙做了一副拐杖。段苏权在苏家住了一天后,拄着拐杖离开。

  每当看到脚上那块伤疤,段苏权就会想起远在武陵山区的救命恩人一家。1983年10月,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岗位离休的段苏权将军从北京来到秀山。他在当地领导陪同下查看了雅江一带的多个山洞,不过既没能确认当年养伤的地方,也没打听到李木富的下落。

  直到段苏权返京后,李木富才知道了当年的红军伤员故地寻亲的消息。李木富让儿子向县里介绍了自己当年掩护红军的经过,秀山县有关部门才终于弄清了这一段土家族农民与红军伤员的血肉情缘。在李木富去世一年前的1984年,秀山县政府将一块写有“红军的亲人”的牌匾赠送给他。这块牌匾被李之文珍藏至今。

  李木富生前,段苏权曾委托当地领导问李木富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李木富捎话给段苏权说:“我个人啥也不要,就是希望在村前的河上给村里架一座桥。”于是,段苏权个人出资,在村前的车田河上为村民架起了一座桥。当地群众把段苏权当年住过的山洞称为“红军洞”,将段苏权出资兴建的这座桥叫做“红军桥”。

  记者手记》》

  宣言 宣传 播种

  ——“再走长征路”激励众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赵迎昭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这样评价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7月1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结束重庆的行程。4天时间,近百名媒体记者先后走进綦江、酉阳、秀山,用全媒体的形式生动呈现红军在巴渝大地留下的足迹。

  4天中,媒体记者走访长征路,探访红军洞……这是媒体记者践行“四力”的宣言,是对红军故事的宣传,是对红军精神的播种。正如一位采访对象所言:“青少年一代中,有些人仅仅知道红军长征这4个字,但不明白红军为何长征、长征有多艰辛、长征为何胜利。”而媒体记者要做的,就是要怀着一片真情、一腔热血,怀着对红军的敬仰,深度挖掘红军故事,展现给万千读者。

  可以说,让革命历史照进现实,用革命精神启迪未来,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的时代担当。

  重庆,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近代以来,革命文化、红色基因更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2018年6月,在党的生日前夕,重庆日报以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以守正创新的积极态度,充分挖掘重庆光荣革命历史和深厚的红色基因,策划推出“重走信仰之路 传承红色基因——追寻重庆红色记忆”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28期、10多万字的报道充分体现了党报的责任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重温长征史,将激励更多人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