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黑溪镇扶贫巧“授渔”——
65岁学养蜂 贫困户成了脱贫领路人

黔江区黑溪镇扶贫巧“授渔”——
65岁学养蜂 贫困户成了脱贫领路人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7-22

王贞六将蜜蜂转场到新地方。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花丛中,蜜蜂“嗡嗡嗡”地忙个不停;林荫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

老人叫王贞六,是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养蜂大户。7月9日,带着蜂群“赶花”的他,来到了临近的彭水县郁山镇清洁村。“养蜂不‘赶花’,如同空养嗒!”王贞六说,年中为赶花期,自己至少要带着蜂群赶4次场。

起初,他只是带着蜜蜂去赶花期,成功地赶走了自己的贫困;不久后,王贞六开始主动传授技术,带领乡邻们一起养蜂“赶花”,帮助25户贫困户摘了贫困帽。

家庭重担压身

帮扶人助力养蜂脱贫

“我们这里的小地名叫担子坪,从对面看过来,这座山像极了一个人担着担子。山是这样,何况人呢?”今年69岁的王贞六,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做事雷厉风行。

因大儿子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残疾,从部队退伍回来的王贞六一直留在担子坪。没多久,王贞六考取了爆破相关资格证书,成为专业爆破工人,依靠技术撑起家中重担。一直到2006年,老王因年龄过大而丢了工作。

“没了工作,一家人靠啥子养活?”王贞六说,大儿子残疾、老婆罗啟碧又体弱多病,自己又没了稳定的收入,几年下来,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差。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王贞六的身上,为此,他时刻都在琢磨致富门路——养猪、种果树、打短工。

2014年,当地政府针对老王家的实际困难,将其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当年3月,王贞六家迎来了帮扶人——“老乡镇”张孝华。回忆第一次走进王家时的情境,张孝华顿时没了信心:“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这一家什么时候能脱贫?”

看到院里的3箱蜜蜂,又试探了王贞六的想法,最终,张孝华心里有了底。“是个上进的人!”张孝华决定推一把试试看。不久后,市扶贫办在黔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张孝华试着打电话给王贞六询问其想法,王贞六一口答应了下来:“去!”

对于王贞六而言,这无疑是“瞌睡遇到枕头”——当地自然环境好,养蜂投入不多、体力劳动不大,唯一缺的就是技术。经过培训,王贞六初步掌握了规范的养蜂技能。回家后,他第一时间购买了巢框,将传统的圆桶改为方桶,又四处学技术,将蜂群扩大到8桶。

当年底,8桶蜜蜂为王贞六带来8000元的收入。捏着一叠厚实的钞票,他心中暗喜“这路对头!”。

拜师学艺拉钩立誓

成立合作社做大产业

路子对了头,生活有奔头。

第二年,王贞六支出前一年卖蜂蜜和养猪的收入,又找亲戚借了一些,加上政府帮扶的2000元产业发展金,买回35桶蜜蜂。当年,他家共取蜂蜜700多斤,实现收入8万余元,全家由此一举脱了贫。

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下,2016年,王家的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桶。

刚刚“吹冷了自家的稀饭”,王贞六又开始思忖“吹冷大家的汤圆”。“我一辈子都在担子坪生活,忘不了父老乡亲的情!”他说。

了解到王贞六的想法后,当地政府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政策补贴。用这笔钱,老王又购回64桶蜂,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随后,合作社陆续吸收社员52名,其中,有25人为建卡贫困户。

同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来到担子坪调研脱贫攻坚。得知王贞六靠养蜜蜂仅两年就脱贫后,他说:“老王,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我有信心!”王贞六当即和他“拉钩”,并相互留了联系方式。

从此,为兑现“拉钩”的承诺,王贞六除参加市、区组织的专业培训外,还特地到各地拜养蜂大户为师。为学好养蜂技术,他还买了智能手机,打印了1000多页的专业技术资料,并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琢磨。

如今,王贞六带着107桶蜜蜂,不停地四处“赶花”,并将养蜂技术传到所到之处。一路走、一路学、一路传,现在,老王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专家”。

由己达人润乡邻

帮助2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王贞六说,小时候猜这条谜语,让他对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

为兑现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的承诺,2017年4月起,王贞六面向社区内的贫困户开始无偿“送蜂”,先后为陈福碧、王元海、付耀安等25名建卡贫困户送去蜜蜂35桶。“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能力,分别送1-3桶。”王贞六介绍说,只要跟着他学养蜂,保证半年后养蜂规模可扩大一倍,1桶蜂一年最少可以收入1000元。

之后,王贞六又成了养蜂贫困户们的义务技术指导员。收到老王送的蜜蜂后,贫困户黄宽寿一门心思扑到养蜂上,去年,他家的蜜蜂发展到4桶,年收入达6000多元。跟着老王学养蜂的村民罗登权介绍,自己以前也养蜂,但从未达到过5桶,现在掌握了核心技术,养蜂数量已超过40桶。“贞六哥是我们的领路人!”罗登权说。

“扶贫让我走上致富路。带动更多贫困户养蜂增收,是我最好的回报方式。”这是王贞六给村民培训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今,最让他高兴的是,那些建卡贫困户们都摘了帽,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学技术告别贫困,又向其他贫困户无偿送蜜蜂,带动他们脱贫摘帽。”黔江区扶贫办负责人说,王贞六为村民传授技术、提供服务,大大加速了社区脱贫攻坚进程。如今,胜地社区已全部脱贫。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黔江区黑溪镇扶贫巧“授渔”——
65岁学养蜂 贫困户成了脱贫领路人

2019-07-22 06:12:07 来源: 0 条评论

王贞六将蜜蜂转场到新地方。通讯员 李诗素 摄

花丛中,蜜蜂“嗡嗡嗡”地忙个不停;林荫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巡查蜂箱。

老人叫王贞六,是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的养蜂大户。7月9日,带着蜂群“赶花”的他,来到了临近的彭水县郁山镇清洁村。“养蜂不‘赶花’,如同空养嗒!”王贞六说,年中为赶花期,自己至少要带着蜂群赶4次场。

起初,他只是带着蜜蜂去赶花期,成功地赶走了自己的贫困;不久后,王贞六开始主动传授技术,带领乡邻们一起养蜂“赶花”,帮助25户贫困户摘了贫困帽。

家庭重担压身

帮扶人助力养蜂脱贫

“我们这里的小地名叫担子坪,从对面看过来,这座山像极了一个人担着担子。山是这样,何况人呢?”今年69岁的王贞六,腰不弯、背不驼,说话做事雷厉风行。

因大儿子脑膜炎留下后遗症——残疾,从部队退伍回来的王贞六一直留在担子坪。没多久,王贞六考取了爆破相关资格证书,成为专业爆破工人,依靠技术撑起家中重担。一直到2006年,老王因年龄过大而丢了工作。

“没了工作,一家人靠啥子养活?”王贞六说,大儿子残疾、老婆罗啟碧又体弱多病,自己又没了稳定的收入,几年下来,一家人的生活越过越差。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王贞六的身上,为此,他时刻都在琢磨致富门路——养猪、种果树、打短工。

2014年,当地政府针对老王家的实际困难,将其纳入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当年3月,王贞六家迎来了帮扶人——“老乡镇”张孝华。回忆第一次走进王家时的情境,张孝华顿时没了信心:“老的老、病的病、残的残,这一家什么时候能脱贫?”

看到院里的3箱蜜蜂,又试探了王贞六的想法,最终,张孝华心里有了底。“是个上进的人!”张孝华决定推一把试试看。不久后,市扶贫办在黔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张孝华试着打电话给王贞六询问其想法,王贞六一口答应了下来:“去!”

对于王贞六而言,这无疑是“瞌睡遇到枕头”——当地自然环境好,养蜂投入不多、体力劳动不大,唯一缺的就是技术。经过培训,王贞六初步掌握了规范的养蜂技能。回家后,他第一时间购买了巢框,将传统的圆桶改为方桶,又四处学技术,将蜂群扩大到8桶。

当年底,8桶蜜蜂为王贞六带来8000元的收入。捏着一叠厚实的钞票,他心中暗喜“这路对头!”。

拜师学艺拉钩立誓

成立合作社做大产业

路子对了头,生活有奔头。

第二年,王贞六支出前一年卖蜂蜜和养猪的收入,又找亲戚借了一些,加上政府帮扶的2000元产业发展金,买回35桶蜜蜂。当年,他家共取蜂蜜700多斤,实现收入8万余元,全家由此一举脱了贫。

在一家人的精心管理下,2016年,王家的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桶。

刚刚“吹冷了自家的稀饭”,王贞六又开始思忖“吹冷大家的汤圆”。“我一辈子都在担子坪生活,忘不了父老乡亲的情!”他说。

了解到王贞六的想法后,当地政府为他争取到10万元的政策补贴。用这笔钱,老王又购回64桶蜂,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随后,合作社陆续吸收社员52名,其中,有25人为建卡贫困户。

同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来到担子坪调研脱贫攻坚。得知王贞六靠养蜜蜂仅两年就脱贫后,他说:“老王,你有没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我有信心!”王贞六当即和他“拉钩”,并相互留了联系方式。

从此,为兑现“拉钩”的承诺,王贞六除参加市、区组织的专业培训外,还特地到各地拜养蜂大户为师。为学好养蜂技术,他还买了智能手机,打印了1000多页的专业技术资料,并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琢磨。

如今,王贞六带着107桶蜜蜂,不停地四处“赶花”,并将养蜂技术传到所到之处。一路走、一路学、一路传,现在,老王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专家”。

由己达人润乡邻

帮助2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王贞六说,小时候猜这条谜语,让他对蜜蜂有了很深的感悟和感情。

为兑现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的承诺,2017年4月起,王贞六面向社区内的贫困户开始无偿“送蜂”,先后为陈福碧、王元海、付耀安等25名建卡贫困户送去蜜蜂35桶。“根据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能力,分别送1-3桶。”王贞六介绍说,只要跟着他学养蜂,保证半年后养蜂规模可扩大一倍,1桶蜂一年最少可以收入1000元。

之后,王贞六又成了养蜂贫困户们的义务技术指导员。收到老王送的蜜蜂后,贫困户黄宽寿一门心思扑到养蜂上,去年,他家的蜜蜂发展到4桶,年收入达6000多元。跟着老王学养蜂的村民罗登权介绍,自己以前也养蜂,但从未达到过5桶,现在掌握了核心技术,养蜂数量已超过40桶。“贞六哥是我们的领路人!”罗登权说。

“扶贫让我走上致富路。带动更多贫困户养蜂增收,是我最好的回报方式。”这是王贞六给村民培训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如今,最让他高兴的是,那些建卡贫困户们都摘了帽,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学技术告别贫困,又向其他贫困户无偿送蜜蜂,带动他们脱贫摘帽。”黔江区扶贫办负责人说,王贞六为村民传授技术、提供服务,大大加速了社区脱贫攻坚进程。如今,胜地社区已全部脱贫。

重庆日报记者 王亚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