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

“21世纪的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7-24

◀向仲怀向参观者介绍蚕学宫栽种的桑树

向仲怀,82岁,中共党员(党龄3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家,我国蚕业科学界唯一的院士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他扎根西南劝课农桑60余载,专注科学埋头研究半个多世纪,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等三大基因组成果,建成了全球最大家蚕基因库,建立了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蚕桑人才。

向仲怀院士被人们亲切的称作“现代丝绸之父”,他为人类推开了通往蚕桑全新世界的那扇沉重的大门。正在进行的“牢记初心、不忘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向仲怀激动地说:“丝绸之路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为祖国至高荣誉,为民族文化传承,为我国蚕业发展,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一定要赢得竞争!21世纪的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

跟随向院士领略全新的家蚕世界

家蚕是昆虫,完全变态的昆虫。有国家将昆虫称为“21世纪最大的未利用资源”,强力推进以家蚕为主的“昆虫产业”,提出“以独创的昆虫制品挑战世界”。但这些设想,只有等到2009年家蚕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后,才具有关键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

蚕只能吐丝吗?现在,这是一个落后的问题。

地震频频,谁能准确地监测地震?是家蚕!研究发现,家蚕对地震非常敏感。一年四季可养蚕,投入不大。这一发现可能改变地震生物监测的路径。

家蚕真是一个敏感的“宝宝”,对毒素、毒物也敏感,换一种说法——识毒高手。古代用银针辨毒,今后可能改用家蚕,食物、饮用水以及医疗环境、土壤环境是否有毒,霉花生中的黄曲霉素、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动物或环境中的微量激素,辨识这些,对家蚕来说小菜一碟。

如果你用一根针刺一下家蚕,或者袭击它,它会迅速产生抗菌蛋白质以防御外敌(家蚕具有独特的自身防御机能),现已经发现200多种这样的抗菌蛋白质,它们可以生产出抗菌肽之类的高强抗菌力的药物。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你血糖、血压高吗?家蚕能给你安全的降糖、降压药。

你不喜欢自己变得苍老,那就用家蚕生产的抗衰老药物。

孩子免疫能力弱,怎么办?家蚕可以生产提高免疫力的物质。

感冒了,吃点家蚕抗病毒药物……

家蚕和人具有相似性。这是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透露出的最了不起的信息。作为最新的模式生物,“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等方面与人类有很大相似性。”家蚕遗传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突变,有瘤、尿酸代谢异常、发育畸形以及各类怪病,这与人的肿瘤、糖尿病、痛风、异常神经传导、异常行为、不孕不育、发育畸形等有着相似的疾病模型。显然,研究家蚕的病,有助于治疗我们的病。

家蚕更是一座工厂,生物工厂。家蚕是蛋白质“天才”,蛋白质转化能力极高,一头蚕可以生产0.5克绢丝蛋白质,纯度高,易精制,蚕丝蛋白可以修补人体器官;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蚕、蚕蛹含有某种特殊功能成分,成为高附加值的昆虫食品、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

运用基因技术,将编码有用蛋白质的基因整合到家蚕的基因中,高效生产出高纯度的药用蛋白质,这时,家蚕成为生物反应器,源源不断为我们生产各种蛋白质。

桑树呢?

它根生叶茂,抗污染、抗风沙、抗旱、耐盐碱、适生性强、易栽培,保水固土防沙。桑树改善空气,欧美一些国家选择桑树作为行道树。它全身是宝,桑叶、桑椹、桑皮、桑根是中药材,含有桑叶的中药材有10多种。对了,桑叶还是广式凉茶的重要成分。桑树还用于生产食品、饲料、木地板、套装门、蘑菇、香菇、木耳、灵芝、平菇、茶树菇等。

蚕不再是平常的蚕,桑不再是古老的桑。在向院士绘制的基因组框架图中,一个全新的桑蚕世界正在开启并不断延展。

“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向仲怀出生在涪陵城半边街。四年后,日机轰炸涪陵,向家被迫迁回武隆凤来乡。六十多年后,向仲怀和日本展开一场新的战争,历史的安排常常让人猜不透。

他在家乡开始孔孟儒家诗书礼的启蒙教育,读完四书四经,“唯缺《易经》,所以现在我不知风水,不知风向。”传统文化浸润其成长,他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在建立新蚕桑学的同时也开启了蚕丝文化研究,他风趣地将培育的家蚕唤作“夏芳、秋白”。

1962年,大学毕业四年后,因为研究能力突出,他成了国际知名家蚕遗传学家蒋同庆教授的助手,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与一样学蚕桑的陈祖佩完婚,两人恩爱一生。同事说:“向院士直接由讲师破格升为教授,从普通老师提拔为蚕学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又从院长破格提拔为校长,没有任过副职,唯一担任过的副职,可能就是在家里当了个二把手。”

这个时候,日本蚕桑科学快速发展(近百年来,日本是蚕业最先进的国家)。1982年,向仲怀“带着振兴祖国蚕业的使命”留学日本信州大学,20年后,他打赢了日本挑起的那场决定“21世纪丝绸之路出发点”的科技战。

1995年,向仲怀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年他提出家蚕基因组计划,这太超前了——四年后人类基因组草图才发布。基因成为新世纪第一个科学热点,生物科学的基因组时代到来,家蚕基因组成为国际竞争热点。“基因草图就像跑马圈地,谁先绘出图,就相当于谁占领了这个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向院士说。

日本先站了出来。2001年,在法国里昂召开家蚕基因组国际会议,8个国家20多位科学家参会,唯独没有中国。“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也难有地位,但中国作为蚕丝大国,不能缺席!”向院士说,2002年,我们紧急启动家蚕EST项目,完成了10万条EST的测序,超过日本五倍,他们无论怎么追赶,也赶不上,这就是实力。在筑波,日本先讲,讲完后,我们再讲,所有人震惊了,没人相信我们会超过日本。日本当晚把他们的科学家召集起来和我们一起开会,讨论到12点,最后达成中日合作完成家蚕基因组的国际合作计划。双方各占一半。

2003年,日本突然撕毁协议,单独启动了基因组测序,并将这一年确定为“日本21世纪丝绸之路元年”。

“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家蚕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遗产,丝绸之路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岂容篡改!”向院士专程去日本协调,但日方避而不见。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你不把这个事情做成,历史上没有第二次机会。”

一场围绕丝绸之路的争夺战悄然打响。21世纪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向仲怀决定:“我们自己干!”

120多名技术人员和项目组300多名工作人员苦战100天,2003年国庆前完成了家蚕基因组6倍测序计划,11月15日在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比日本的计划提前了一年。

2011年,当年日本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三田教授到蚕学宫工作。日本东京大学岛田教授感慨地对向仲怀院士说:“我们现在已没法同你们竞争了!”

蚕学宫和家蚕基因资源库里全是宝贝

“蚕学宫”坐落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外形古朴壮观,令人敬仰。这里是桑蚕之宫。“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蚕学科学家来此取经交流。

蚕学宫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与人文气息。一楼大厅右边,袁隆平院士送来的巨幅湘绣“国魂花魁”,靠里边墙上是刻写于金丝楠木的《蚕学宫赋》,第一句是“入此门兮情何以寄,登此殿兮君谁与师”。大厅左边,一幅气势恢宏的国画《雄关漫道》,“开始他们准备画白帝城,我没有同意。虽然景观好,但白帝城托孤,和这里不搭。”向院士说。

向院士的办公室在三楼。他虽退了,可每天依旧按时上下班。“他坐在这里,大家才安心。”老师们这样说。

办公室侧边的会议室有两件特殊物品:一是书法《兰亭集序》,当年王羲之在茧纸上完成这一鸿篇巨制,如今向院士在转基因的茧纸上一挥而就;二是一幅三人合影照,向院士、袁隆平和吴明珠三位院士,三位都毕业于西南大学,都做育种。

历史在这里开启。

向院士带我们到二楼看桑树。桑树室非常凉爽,空调日夜开着。几百颗桑树,栽在几百个玻璃瓶里,它们还没有一颗豆芽高,那么稚嫩,绿得那么纯粹。它们的科学价值不亚于家蚕。

从蚕学宫出来,穿过一片不大的湖,上一小段儿缓坡,就到了家蚕基因资源库。这里有近740个品系的家蚕,“全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也是最漂亮的。”向院士说。

基因库大楼一侧是工地,路边堆了钢筋。在建什么呢?“这里是最早的基因库,我进大学那会儿,蒋老就在这儿培育、研究家蚕遗传学,后来很多院校的基因库都相继关了,只有我们的一直保存了下来。”向院士说:“现在学校要重建,恢复当年的样貌,算是历史文物了。”

五层楼,共有30间蚕室。每间蚕室养有各种品系的家蚕。这些蚕孵出刚5天,一只蚂蚁那么长,黝黑,从覆盖的桑叶下面慢慢爬上来。别看它们现在这么小,一天翻一倍地长,25天长大,色彩斑斓。

这里保存了全世界90%的家蚕品种,有日本、美国送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过去保存下来的,另一部分为“我们新发现的品种”。

“如今要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发现了有新品,别人都会送来,因为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向院士说。

这是全世界重要的宝贝,“我们无论如何要守住。”

“我只是丝路驼队的一枚驼铃”

向院士从办公桌上抽出一本书——他的博士论文,封面写的日文,日期2000年6月。他笑着说:这个论文很有故事,日本非要我拿一个博士学位,我多次拒绝。1994年,日本方面又想叫我过去,给三个月时间,每月40万日元,我拒绝了,确实没有时间,我那个时候已经是博导了。1999年,我当年留学的老师把几位教授找来,提出要我一定拿这个博士学位。他说:这个学位,对你没有好处,但是对我的学校有好处,我这个学校一定要你这个博士。既然我的老师都出面了,我再无法拒绝,就把当年的研究当论文,“我的博士学位比我的博士生拿学位还要晚。”

这说明什么?人才争夺的激烈——即使得不到你整个人,也要得到你一点东西。

向院士曾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自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其它地方给我好的位置,我也不去呢?因为我总觉得,蒋老先生教给了我们这些,又教了我基因库这一整套,我去了,对不起老先生,也对不起学校。”

7月17日上午,在他的办公室,向院士再次回答这一问题:“我到哪里去都比在这里的待遇要好。但是,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土壤在这里,我所有的研究、团队在这里,基因库在这里。这些都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走?!”像每一种珍奇的花朵,必须生长在适合它的独特的土壤和环境。

据介绍,向院士不仅自己回来了,还要求在日本的女儿和女婿放弃在日本的工作,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西南大学做科研。

“您的初心是什么?”

“把祖先留下来的产业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好好守住这份遗产。”

谈到人生感悟,向院士说:“自己该做什么一定要清楚,位置摆正,不要着意去追求什么,不为名利所困,这样路就平坦了,自己这样去做,慢慢地总会遇见好的机遇。做一件事情不能像抽烟一样,抽一支就扔了。”

多年前,中国蚕桑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向院士为团长,当印方以最高礼节热情接待他,向他行“吻足礼”,并称他为“现代丝绸之父”的时候,向院士谦逊地说:“我只是丝路驼队的一枚驼铃”。向院士在他谱写的《丝路驼铃》这首歌曲中唱到:驼铃叮当,原野回荡、丝绸古道,笛声悠扬……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涛 杨新宇 摄影报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21世纪的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

2019-07-24 09:24:53 来源: 0 条评论

◀向仲怀向参观者介绍蚕学宫栽种的桑树

向仲怀,82岁,中共党员(党龄3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家,我国蚕业科学界唯一的院士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他扎根西南劝课农桑60余载,专注科学埋头研究半个多世纪,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等三大基因组成果,建成了全球最大家蚕基因库,建立了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蚕桑人才。

向仲怀院士被人们亲切的称作“现代丝绸之父”,他为人类推开了通往蚕桑全新世界的那扇沉重的大门。正在进行的“牢记初心、不忘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向仲怀激动地说:“丝绸之路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为祖国至高荣誉,为民族文化传承,为我国蚕业发展,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一定要赢得竞争!21世纪的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

跟随向院士领略全新的家蚕世界

家蚕是昆虫,完全变态的昆虫。有国家将昆虫称为“21世纪最大的未利用资源”,强力推进以家蚕为主的“昆虫产业”,提出“以独创的昆虫制品挑战世界”。但这些设想,只有等到2009年家蚕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后,才具有关键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

蚕只能吐丝吗?现在,这是一个落后的问题。

地震频频,谁能准确地监测地震?是家蚕!研究发现,家蚕对地震非常敏感。一年四季可养蚕,投入不大。这一发现可能改变地震生物监测的路径。

家蚕真是一个敏感的“宝宝”,对毒素、毒物也敏感,换一种说法——识毒高手。古代用银针辨毒,今后可能改用家蚕,食物、饮用水以及医疗环境、土壤环境是否有毒,霉花生中的黄曲霉素、蔬菜中的残留农药、动物或环境中的微量激素,辨识这些,对家蚕来说小菜一碟。

如果你用一根针刺一下家蚕,或者袭击它,它会迅速产生抗菌蛋白质以防御外敌(家蚕具有独特的自身防御机能),现已经发现200多种这样的抗菌蛋白质,它们可以生产出抗菌肽之类的高强抗菌力的药物。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你血糖、血压高吗?家蚕能给你安全的降糖、降压药。

你不喜欢自己变得苍老,那就用家蚕生产的抗衰老药物。

孩子免疫能力弱,怎么办?家蚕可以生产提高免疫力的物质。

感冒了,吃点家蚕抗病毒药物……

家蚕和人具有相似性。这是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透露出的最了不起的信息。作为最新的模式生物,“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等方面与人类有很大相似性。”家蚕遗传资源丰富,存在大量突变,有瘤、尿酸代谢异常、发育畸形以及各类怪病,这与人的肿瘤、糖尿病、痛风、异常神经传导、异常行为、不孕不育、发育畸形等有着相似的疾病模型。显然,研究家蚕的病,有助于治疗我们的病。

家蚕更是一座工厂,生物工厂。家蚕是蛋白质“天才”,蛋白质转化能力极高,一头蚕可以生产0.5克绢丝蛋白质,纯度高,易精制,蚕丝蛋白可以修补人体器官;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蚕、蚕蛹含有某种特殊功能成分,成为高附加值的昆虫食品、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

运用基因技术,将编码有用蛋白质的基因整合到家蚕的基因中,高效生产出高纯度的药用蛋白质,这时,家蚕成为生物反应器,源源不断为我们生产各种蛋白质。

桑树呢?

它根生叶茂,抗污染、抗风沙、抗旱、耐盐碱、适生性强、易栽培,保水固土防沙。桑树改善空气,欧美一些国家选择桑树作为行道树。它全身是宝,桑叶、桑椹、桑皮、桑根是中药材,含有桑叶的中药材有10多种。对了,桑叶还是广式凉茶的重要成分。桑树还用于生产食品、饲料、木地板、套装门、蘑菇、香菇、木耳、灵芝、平菇、茶树菇等。

蚕不再是平常的蚕,桑不再是古老的桑。在向院士绘制的基因组框架图中,一个全新的桑蚕世界正在开启并不断延展。

“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

抗日战争爆发那一年,向仲怀出生在涪陵城半边街。四年后,日机轰炸涪陵,向家被迫迁回武隆凤来乡。六十多年后,向仲怀和日本展开一场新的战争,历史的安排常常让人猜不透。

他在家乡开始孔孟儒家诗书礼的启蒙教育,读完四书四经,“唯缺《易经》,所以现在我不知风水,不知风向。”传统文化浸润其成长,他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儒雅,在建立新蚕桑学的同时也开启了蚕丝文化研究,他风趣地将培育的家蚕唤作“夏芳、秋白”。

1962年,大学毕业四年后,因为研究能力突出,他成了国际知名家蚕遗传学家蒋同庆教授的助手,这也是很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与一样学蚕桑的陈祖佩完婚,两人恩爱一生。同事说:“向院士直接由讲师破格升为教授,从普通老师提拔为蚕学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又从院长破格提拔为校长,没有任过副职,唯一担任过的副职,可能就是在家里当了个二把手。”

这个时候,日本蚕桑科学快速发展(近百年来,日本是蚕业最先进的国家)。1982年,向仲怀“带着振兴祖国蚕业的使命”留学日本信州大学,20年后,他打赢了日本挑起的那场决定“21世纪丝绸之路出发点”的科技战。

1995年,向仲怀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年他提出家蚕基因组计划,这太超前了——四年后人类基因组草图才发布。基因成为新世纪第一个科学热点,生物科学的基因组时代到来,家蚕基因组成为国际竞争热点。“基因草图就像跑马圈地,谁先绘出图,就相当于谁占领了这个领域,抢占了制高点。”向院士说。

日本先站了出来。2001年,在法国里昂召开家蚕基因组国际会议,8个国家20多位科学家参会,唯独没有中国。“没有实力,就没有话语权,也难有地位,但中国作为蚕丝大国,不能缺席!”向院士说,2002年,我们紧急启动家蚕EST项目,完成了10万条EST的测序,超过日本五倍,他们无论怎么追赶,也赶不上,这就是实力。在筑波,日本先讲,讲完后,我们再讲,所有人震惊了,没人相信我们会超过日本。日本当晚把他们的科学家召集起来和我们一起开会,讨论到12点,最后达成中日合作完成家蚕基因组的国际合作计划。双方各占一半。

2003年,日本突然撕毁协议,单独启动了基因组测序,并将这一年确定为“日本21世纪丝绸之路元年”。

“我不能接受21世纪丝绸之路从日本出发。家蚕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无比珍贵的遗产,丝绸之路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岂容篡改!”向院士专程去日本协调,但日方避而不见。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你不把这个事情做成,历史上没有第二次机会。”

一场围绕丝绸之路的争夺战悄然打响。21世纪丝绸之路必须从中国出发!向仲怀决定:“我们自己干!”

120多名技术人员和项目组300多名工作人员苦战100天,2003年国庆前完成了家蚕基因组6倍测序计划,11月15日在重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比日本的计划提前了一年。

2011年,当年日本基因组计划的首席科学家三田教授到蚕学宫工作。日本东京大学岛田教授感慨地对向仲怀院士说:“我们现在已没法同你们竞争了!”

蚕学宫和家蚕基因资源库里全是宝贝

“蚕学宫”坐落在西南大学校园内,外形古朴壮观,令人敬仰。这里是桑蚕之宫。“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此。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蚕学科学家来此取经交流。

蚕学宫的每一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历史与人文气息。一楼大厅右边,袁隆平院士送来的巨幅湘绣“国魂花魁”,靠里边墙上是刻写于金丝楠木的《蚕学宫赋》,第一句是“入此门兮情何以寄,登此殿兮君谁与师”。大厅左边,一幅气势恢宏的国画《雄关漫道》,“开始他们准备画白帝城,我没有同意。虽然景观好,但白帝城托孤,和这里不搭。”向院士说。

向院士的办公室在三楼。他虽退了,可每天依旧按时上下班。“他坐在这里,大家才安心。”老师们这样说。

办公室侧边的会议室有两件特殊物品:一是书法《兰亭集序》,当年王羲之在茧纸上完成这一鸿篇巨制,如今向院士在转基因的茧纸上一挥而就;二是一幅三人合影照,向院士、袁隆平和吴明珠三位院士,三位都毕业于西南大学,都做育种。

历史在这里开启。

向院士带我们到二楼看桑树。桑树室非常凉爽,空调日夜开着。几百颗桑树,栽在几百个玻璃瓶里,它们还没有一颗豆芽高,那么稚嫩,绿得那么纯粹。它们的科学价值不亚于家蚕。

从蚕学宫出来,穿过一片不大的湖,上一小段儿缓坡,就到了家蚕基因资源库。这里有近740个品系的家蚕,“全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也是最漂亮的。”向院士说。

基因库大楼一侧是工地,路边堆了钢筋。在建什么呢?“这里是最早的基因库,我进大学那会儿,蒋老就在这儿培育、研究家蚕遗传学,后来很多院校的基因库都相继关了,只有我们的一直保存了下来。”向院士说:“现在学校要重建,恢复当年的样貌,算是历史文物了。”

五层楼,共有30间蚕室。每间蚕室养有各种品系的家蚕。这些蚕孵出刚5天,一只蚂蚁那么长,黝黑,从覆盖的桑叶下面慢慢爬上来。别看它们现在这么小,一天翻一倍地长,25天长大,色彩斑斓。

这里保存了全世界90%的家蚕品种,有日本、美国送来的,还有一部分是过去保存下来的,另一部分为“我们新发现的品种”。

“如今要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发现了有新品,别人都会送来,因为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向院士说。

这是全世界重要的宝贝,“我们无论如何要守住。”

“我只是丝路驼队的一枚驼铃”

向院士从办公桌上抽出一本书——他的博士论文,封面写的日文,日期2000年6月。他笑着说:这个论文很有故事,日本非要我拿一个博士学位,我多次拒绝。1994年,日本方面又想叫我过去,给三个月时间,每月40万日元,我拒绝了,确实没有时间,我那个时候已经是博导了。1999年,我当年留学的老师把几位教授找来,提出要我一定拿这个博士学位。他说:这个学位,对你没有好处,但是对我的学校有好处,我这个学校一定要你这个博士。既然我的老师都出面了,我再无法拒绝,就把当年的研究当论文,“我的博士学位比我的博士生拿学位还要晚。”

这说明什么?人才争夺的激烈——即使得不到你整个人,也要得到你一点东西。

向院士曾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自己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其它地方给我好的位置,我也不去呢?因为我总觉得,蒋老先生教给了我们这些,又教了我基因库这一整套,我去了,对不起老先生,也对不起学校。”

7月17日上午,在他的办公室,向院士再次回答这一问题:“我到哪里去都比在这里的待遇要好。但是,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土壤在这里,我所有的研究、团队在这里,基因库在这里。这些都在这里,我为什么要走?!”像每一种珍奇的花朵,必须生长在适合它的独特的土壤和环境。

据介绍,向院士不仅自己回来了,还要求在日本的女儿和女婿放弃在日本的工作,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回到西南大学做科研。

“您的初心是什么?”

“把祖先留下来的产业牢牢地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好好守住这份遗产。”

谈到人生感悟,向院士说:“自己该做什么一定要清楚,位置摆正,不要着意去追求什么,不为名利所困,这样路就平坦了,自己这样去做,慢慢地总会遇见好的机遇。做一件事情不能像抽烟一样,抽一支就扔了。”

多年前,中国蚕桑代表团赴印度考察,向院士为团长,当印方以最高礼节热情接待他,向他行“吻足礼”,并称他为“现代丝绸之父”的时候,向院士谦逊地说:“我只是丝路驼队的一枚驼铃”。向院士在他谱写的《丝路驼铃》这首歌曲中唱到:驼铃叮当,原野回荡、丝绸古道,笛声悠扬……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涛 杨新宇 摄影报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谭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