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刘永刚曾参与完成“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铝合金锻件材料试制 曾刷新世界纪录,成功研制“世界第一铝环” “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

工匠刘永刚曾参与完成“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铝合金锻件材料试制 曾刷新世界纪录,成功研制“世界第一铝环” “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7-26

巡回报告会上的刘永刚

▲他在锻压工作过程中,离这些超高温度的材料只有一根钳子的距离。

▲他与撬杠、大钳、高温模具、铝合金铸锭打交道35年。

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正在进行。其中,一位来自中铝集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的水压机锻压工,身穿工人服,以一颗平常心,坦然地站上了宣讲台。

在与这位基层工匠对话之前,我了解到关于他的一段往事。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那一刻,举国欢腾,成为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当晚,在北海出差的几位劳模在旅馆看直播,大家难掩激动,唯有一位劳模微笑着,久久不作声,盯着屏幕里发生的一切。直至直播结束,这位劳模才淡淡说出一句话:“神七上,有我制造的零件。”身旁的人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他便是刘永刚,一位与高温模具、铝合金铸锭、3万吨模锻水压机打了35年交道的基层工匠。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刷新世界纪录的“直径10米级整体铝合金锻环”、C919大飞机新材料、“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鲲鹏运-20铝合金锻件材料等生产试制任务;也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第三届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回想这些所得所获,你有什么感触?”7月17日下午,我与刘永刚有了第一次对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过硬的军工装备是不行的,当个锻压工,也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刘永刚非常庆幸,当年在职业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还告诉我,其实,这35年,他过得很简单,不过是做好本职,尽了一名党员的本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坚守初心。”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邹飞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中铝西南铝提供

“尤其党员应该打起精神来,冲锋在前”

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目前有183名党员,刘永刚党龄22年,充当着厂里的党员先锋,也就是“领头羊”的角色。

7月19日,在该厂走访时,我发现,受到全厂职工尊重的“刘师傅”,实际上在日常工作里,对班组成员和徒弟的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工艺技能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刘永刚所在的模压二班,劳动强度大,生产任务重,却是整个模压车间产量和质量最高的。他的大徒弟蒲伟,是刘永刚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师,由于刘永刚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蒲伟接了师傅的班,当上了工长。即便如此,蒲伟仍然认为:“师傅在的时候,有师傅严厉把关,我们工作起来是最放心的。”

蒲伟今年45岁,27年前进厂,他眼里的刘永刚,工作作风十年如一日。“每天,最早上班的是师傅,他会先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当天要解决的难题,琢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环节,等我们到齐了,把注意事项逐一交代给我们;下班后,他又会呆在车间做一天的总结,熟悉明天需要锻压的产品参数、尺寸和厚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回家。”为了培养蒲伟,刘永刚既用言语来教导他,又用行动来作示范。

锻压工是整个厂里最辛苦的工种,生产现场模温一般是250度到400度左右,料温在420度到480度左右,有时甚至超过500度,个别重点产品更是高达1000度。而锻压工在工作过程中,离这些超高温度的材料只有一根钳子的距离。“每天干活的时候,衣服湿了又湿,汗渍、汗迹、油渍层层叠加在上面。”蒲伟告诉我,几乎每天,班组成员要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中,工作至少6小时以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里,工人们多少会有转行的念头。

蒲伟说,之所以留下来,很大部分原因,源于刘永刚这样的老工匠、老党员,为工人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比如,无论在怎样的生产环境下,刘永刚从不叫苦,也不怨人。哪怕巨型锻造设备在耳边轰鸣,惹得人心烦躁,他也总是冲在前面,手持撬杠与大钳埋头苦干,挥汗如雨。“尤其党员应该打起精神来,冲锋在前。做事不能拖拉,也不应该懈怠。”刘永刚的这些话,早已深入工人们的心。

“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既要坚守,也要传承”

46岁的刘川,也是刘永刚培养出来的优秀技师,采访当日,他在操作台上谨慎完成任务后,方才与我进行交谈。他说:“师傅常说,安全第一,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刘川23岁进厂当锻压工,当年比较粗心、调皮,刘永刚没少批评他。起初,刘川不理解,心想不就是一份工作吗?后来,在刘永刚身上,他逐渐领会了“担当”两字的真正含意。要想当一名有经验的锻压工,得从“打印儿”做起。也就是说,想要入门,就得先学会识材和打标签。刘永刚总对年轻工人说,这种看似简单的活路,最练就一个人的耐心和责任心。

“当年,我每天打标签打成大花猫,油渍敷得满脸都是,心里面极其烦闷的时候,师傅看到了我这张脸,反倒很高兴很满意。”刘川永远记得,刘永刚告诉他,一个年轻人若能在困境下放手一搏,并能快速融入和应对各种未知的环境,说明这人敢拼敢闯,吃得苦,未来前景可观。通常来说,没有特殊任务的情况下,该厂的锻压工往往上六天休一天。“自从我到厂里来,几乎没见过师傅休班。”刘川说,厂里人都说,“刘师傅”是个奇人。

对此,我在该厂后勤部门了解到,刘永刚工作35年来,从未休过年假。不是没假可休,而是他主动不离岗,他的想法是,“班组里不能少了主心骨,哪怕一刻也不行。”在与刘永刚谈聊时,他曾提起,刚到工厂那会儿,因为操作不熟练,经常被烫伤,后来,他的手被烫得全是洞。现在,虽然锻造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由于每项锻件生产规格不同,为了更精准,部分工艺,仍需锻压工进行人工操作来完成。

“没有被烫伤过的锻压工,根本就不叫锻压工。”刘永刚说。

实际上,刘永刚内心,很是心疼班组成员的种种付出。但他心里很明白,他所在的西南铝锻造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从这里走出的锻件产品,至今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和国家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基于此,再难也要扛下去。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既要坚守,也要传承。”刘永刚说,只要还有力气,只要国家需要,他会继续把头带好。

“踏实认真地‘钉钉子’是成为一名工匠的基础”

提到工匠的传承之心,刘永刚告诉我,他1981年参军入伍,在云南某部队当兵,1984年退伍后,被分配到西南铝锻造厂当锻压工。他和而今许多年轻工人一样,刚进厂参加培训时,便被眼前一排庞大设备所震撼。他看到师傅们围在一起,在20 多米高的水压锻压机下,手拿撬杠翻动滚烫的金属,机器周围的最高温度达到400多度。

“我当时心想,我今后干活也这样的话,实在太辛苦了。”当年,刘永刚只有一百零几斤,瘦弱的他,有些犯难。

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主要负责翻动七八十公斤重的锻件,有时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一次,他正跟师傅们一起翻料,一位比他大20来岁的师傅看他有些疲倦,兴致不高,便说了几句打气的话鼓励他,其中一句,他至今难忘:“师傅说,我们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最终要装到飞机大炮上,一点都马虎不得哟!”听完这句话,刘永刚开始反思,他清醒意识到,自己也当过兵,更能感受到军工装备对国家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便开始跟自己“较真”,跟时间赛跑,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后来,刘永刚的工作拓宽到了锻压机操作,经常要与上千个规格的产品打交道。锻压产品有大有小,最大的重达10吨,最小的只有20公斤,并且精度要求都很高,误差需控制在10毫米以下。也就是说,若不能熟悉每一种产品的状态,便会增加报废率,浪费生产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的材料。“一次,我坐在操作室,看着操作台上70多个按钮,心想,若能把每个按钮都熟悉,准确拿捏‘火候’,会不会锻造出精准度更高的坯料?”带着疑问,刘永刚开始一点一滴总结经验,记住每一次操作感觉,直到闭着眼就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练出这样的技术后,刘永刚锻压出的毛坯,误差能控制在2毫米之内。

“师傅们曾说,建厂时,条件非常艰苦,工厂建在一片农田里,工人们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稻田水,比起当时的生产环境,现在的我们幸福太多了。”是老一辈锻压工教会刘永刚做事多一分付出。

什么是工匠精神?刘永刚是这样理解的:“踏实认真地‘钉钉子’是成为一名工匠的基础;始终精益求精地工作,是一名工匠的追求。”

“被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荣誉”

35年工作生涯中,刘永刚不但摸到了重型水压机的“脾性”,还发现不少其中可以改进的环节。他先后优化生产操作60余项,参与工艺革新和质量攻关40余项。期间,在某特大规格反挤压管材成产试制中,成品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一直困扰着工厂生产。刘永刚主动请缨,迎难而上,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研究,反复试验,最终独创出“卡环操作法”。此后,由他锻压出的毛坯,产品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

作为一名模锻高级技师,刘永刚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用5米~6米级大型铝合金锻环生产试制过程中,在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工艺难度大的情形下,积极与技术人员一道研发创新,最终成功生产试制出直径达6.12米的“亚洲第一铝环”,使研制周期缩短18个月,节省大型设备投资费用3000万元,确保了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按期交货。

在参与“神舟”系列航天锻件的研制开发时,刘永刚每天连班作业10小时以上,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后,他带领团队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实现了行业的5项历史性突破,甚至打破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技术壁垒。

2016年8月,刘永刚参与研制的直径10米级铝合金环件研制成功,它是连接重型运载火箭贮箱的筒段、前后底与火箭的箱间段之间的关键结构件,成为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能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性材料,在国内乃至世界航天领域都属首例,刷新了世界纪录,被称作“世界第一铝环”。

他还先后参与完成了C919大飞机新材料、“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运-20铝合金锻件材料等生产试制任务。其实,由于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涉密的原因,刘永刚操作制成的锻件,最终用在哪,会装在哪台尖端重型装备上,他无从而知。他只是时刻谨记,他和班组成员手上锻造的每件产品,出不得一丝纰漏:“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才能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被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荣誉。”

记者手记

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先锋的力量

跳出本职工作,刘永刚是怎样一个人呢?走访中,我发现,刘永刚是个热心肠,为给行业培育年轻的技术人才,他积极把责任揽在了身上。

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的生产副厂长杨成曦,是厂里年轻的80后管理者,从重庆理工大学毕业后,初到这家生产厂,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杨成曦显得很焦虑。刘永刚曾主动带着他熟悉工艺和流程,并激励他:“在一线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个劲往前冲,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杨成曦说,而今他略有所成,多亏了“刘师傅”当年的关心和指点。

据我所知,“刘永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锻压工属于特殊工种,国家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今年56岁的刘永刚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并且,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不留余力地为行业培养着后备人才。在徒弟们心中,“刘师傅”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也有所下降,但那颗对职业执着的心,依然那么年轻。

我从刘永刚的妻子安晓燕处得知,刘永刚的父亲因患重病已离世。从其父亲进医院治疗直至去世前,刘永刚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仅在父亲临逝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这是他内心最遗憾、最自责的事,也是最不愿提起的事。”安晓燕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妻子,她很理解爱人身上的责任。听从党和国家的指挥和安排,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是他的爱人刘永刚,一生的责任与使命。

“情绪低落的时候,怎么调节呢?”我忍不住问刘永刚。

“现在周末偶尔钓钓鱼,心情舒畅多了。”他告诉我,其实,一旦认真工作起来,他就会瞬间忘记烦恼。

“我不知道退休后又会有什么样的身份,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时刻谨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刘永刚说,他会为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献出一切。

在刘永刚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先锋的力量。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工匠刘永刚曾参与完成“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等铝合金锻件材料试制 曾刷新世界纪录,成功研制“世界第一铝环” “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

2019-07-26 09:12:18 来源: 0 条评论

巡回报告会上的刘永刚

▲他在锻压工作过程中,离这些超高温度的材料只有一根钳子的距离。

▲他与撬杠、大钳、高温模具、铝合金铸锭打交道35年。

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正在进行。其中,一位来自中铝集团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的水压机锻压工,身穿工人服,以一颗平常心,坦然地站上了宣讲台。

在与这位基层工匠对话之前,我了解到关于他的一段往事。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那一刻,举国欢腾,成为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当晚,在北海出差的几位劳模在旅馆看直播,大家难掩激动,唯有一位劳模微笑着,久久不作声,盯着屏幕里发生的一切。直至直播结束,这位劳模才淡淡说出一句话:“神七上,有我制造的零件。”身旁的人还以为他在开玩笑。

他便是刘永刚,一位与高温模具、铝合金铸锭、3万吨模锻水压机打了35年交道的基层工匠。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刷新世界纪录的“直径10米级整体铝合金锻环”、C919大飞机新材料、“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鲲鹏运-20铝合金锻件材料等生产试制任务;也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重庆市第三届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称号。

“回想这些所得所获,你有什么感触?”7月17日下午,我与刘永刚有了第一次对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过硬的军工装备是不行的,当个锻压工,也能作出自己的贡献。”刘永刚非常庆幸,当年在职业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他还告诉我,其实,这35年,他过得很简单,不过是做好本职,尽了一名党员的本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必须坚守初心。”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琅 邹飞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中铝西南铝提供

“尤其党员应该打起精神来,冲锋在前”

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目前有183名党员,刘永刚党龄22年,充当着厂里的党员先锋,也就是“领头羊”的角色。

7月19日,在该厂走访时,我发现,受到全厂职工尊重的“刘师傅”,实际上在日常工作里,对班组成员和徒弟的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工艺技能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刘永刚所在的模压二班,劳动强度大,生产任务重,却是整个模压车间产量和质量最高的。他的大徒弟蒲伟,是刘永刚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师,由于刘永刚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蒲伟接了师傅的班,当上了工长。即便如此,蒲伟仍然认为:“师傅在的时候,有师傅严厉把关,我们工作起来是最放心的。”

蒲伟今年45岁,27年前进厂,他眼里的刘永刚,工作作风十年如一日。“每天,最早上班的是师傅,他会先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当天要解决的难题,琢磨操作中需要注意的环节,等我们到齐了,把注意事项逐一交代给我们;下班后,他又会呆在车间做一天的总结,熟悉明天需要锻压的产品参数、尺寸和厚度等,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回家。”为了培养蒲伟,刘永刚既用言语来教导他,又用行动来作示范。

锻压工是整个厂里最辛苦的工种,生产现场模温一般是250度到400度左右,料温在420度到480度左右,有时甚至超过500度,个别重点产品更是高达1000度。而锻压工在工作过程中,离这些超高温度的材料只有一根钳子的距离。“每天干活的时候,衣服湿了又湿,汗渍、汗迹、油渍层层叠加在上面。”蒲伟告诉我,几乎每天,班组成员要在这样的高温环境中,工作至少6小时以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里,工人们多少会有转行的念头。

蒲伟说,之所以留下来,很大部分原因,源于刘永刚这样的老工匠、老党员,为工人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比如,无论在怎样的生产环境下,刘永刚从不叫苦,也不怨人。哪怕巨型锻造设备在耳边轰鸣,惹得人心烦躁,他也总是冲在前面,手持撬杠与大钳埋头苦干,挥汗如雨。“尤其党员应该打起精神来,冲锋在前。做事不能拖拉,也不应该懈怠。”刘永刚的这些话,早已深入工人们的心。

“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既要坚守,也要传承”

46岁的刘川,也是刘永刚培养出来的优秀技师,采访当日,他在操作台上谨慎完成任务后,方才与我进行交谈。他说:“师傅常说,安全第一,这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刘川23岁进厂当锻压工,当年比较粗心、调皮,刘永刚没少批评他。起初,刘川不理解,心想不就是一份工作吗?后来,在刘永刚身上,他逐渐领会了“担当”两字的真正含意。要想当一名有经验的锻压工,得从“打印儿”做起。也就是说,想要入门,就得先学会识材和打标签。刘永刚总对年轻工人说,这种看似简单的活路,最练就一个人的耐心和责任心。

“当年,我每天打标签打成大花猫,油渍敷得满脸都是,心里面极其烦闷的时候,师傅看到了我这张脸,反倒很高兴很满意。”刘川永远记得,刘永刚告诉他,一个年轻人若能在困境下放手一搏,并能快速融入和应对各种未知的环境,说明这人敢拼敢闯,吃得苦,未来前景可观。通常来说,没有特殊任务的情况下,该厂的锻压工往往上六天休一天。“自从我到厂里来,几乎没见过师傅休班。”刘川说,厂里人都说,“刘师傅”是个奇人。

对此,我在该厂后勤部门了解到,刘永刚工作35年来,从未休过年假。不是没假可休,而是他主动不离岗,他的想法是,“班组里不能少了主心骨,哪怕一刻也不行。”在与刘永刚谈聊时,他曾提起,刚到工厂那会儿,因为操作不熟练,经常被烫伤,后来,他的手被烫得全是洞。现在,虽然锻造设备越来越先进,但由于每项锻件生产规格不同,为了更精准,部分工艺,仍需锻压工进行人工操作来完成。

“没有被烫伤过的锻压工,根本就不叫锻压工。”刘永刚说。

实际上,刘永刚内心,很是心疼班组成员的种种付出。但他心里很明白,他所在的西南铝锻造厂,建于上世纪60年代,从这里走出的锻件产品,至今为我国国防军工事业和国家民族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基于此,再难也要扛下去。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既要坚守,也要传承。”刘永刚说,只要还有力气,只要国家需要,他会继续把头带好。

“踏实认真地‘钉钉子’是成为一名工匠的基础”

提到工匠的传承之心,刘永刚告诉我,他1981年参军入伍,在云南某部队当兵,1984年退伍后,被分配到西南铝锻造厂当锻压工。他和而今许多年轻工人一样,刚进厂参加培训时,便被眼前一排庞大设备所震撼。他看到师傅们围在一起,在20 多米高的水压锻压机下,手拿撬杠翻动滚烫的金属,机器周围的最高温度达到400多度。

“我当时心想,我今后干活也这样的话,实在太辛苦了。”当年,刘永刚只有一百零几斤,瘦弱的他,有些犯难。

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主要负责翻动七八十公斤重的锻件,有时要连续工作六七个小时。一次,他正跟师傅们一起翻料,一位比他大20来岁的师傅看他有些疲倦,兴致不高,便说了几句打气的话鼓励他,其中一句,他至今难忘:“师傅说,我们生产出来的这些东西,最终要装到飞机大炮上,一点都马虎不得哟!”听完这句话,刘永刚开始反思,他清醒意识到,自己也当过兵,更能感受到军工装备对国家的重要性。从那以后,他便开始跟自己“较真”,跟时间赛跑,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后来,刘永刚的工作拓宽到了锻压机操作,经常要与上千个规格的产品打交道。锻压产品有大有小,最大的重达10吨,最小的只有20公斤,并且精度要求都很高,误差需控制在10毫米以下。也就是说,若不能熟悉每一种产品的状态,便会增加报废率,浪费生产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的材料。“一次,我坐在操作室,看着操作台上70多个按钮,心想,若能把每个按钮都熟悉,准确拿捏‘火候’,会不会锻造出精准度更高的坯料?”带着疑问,刘永刚开始一点一滴总结经验,记住每一次操作感觉,直到闭着眼就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练出这样的技术后,刘永刚锻压出的毛坯,误差能控制在2毫米之内。

“师傅们曾说,建厂时,条件非常艰苦,工厂建在一片农田里,工人们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稻田水,比起当时的生产环境,现在的我们幸福太多了。”是老一辈锻压工教会刘永刚做事多一分付出。

什么是工匠精神?刘永刚是这样理解的:“踏实认真地‘钉钉子’是成为一名工匠的基础;始终精益求精地工作,是一名工匠的追求。”

“被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荣誉”

35年工作生涯中,刘永刚不但摸到了重型水压机的“脾性”,还发现不少其中可以改进的环节。他先后优化生产操作60余项,参与工艺革新和质量攻关40余项。期间,在某特大规格反挤压管材成产试制中,成品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一直困扰着工厂生产。刘永刚主动请缨,迎难而上,与技术人员一起分析研究,反复试验,最终独创出“卡环操作法”。此后,由他锻压出的毛坯,产品合格率由70%提高到95%以上。

作为一名模锻高级技师,刘永刚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用5米~6米级大型铝合金锻环生产试制过程中,在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工艺难度大的情形下,积极与技术人员一道研发创新,最终成功生产试制出直径达6.12米的“亚洲第一铝环”,使研制周期缩短18个月,节省大型设备投资费用3000万元,确保了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按期交货。

在参与“神舟”系列航天锻件的研制开发时,刘永刚每天连班作业10小时以上,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后,他带领团队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实现了行业的5项历史性突破,甚至打破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技术壁垒。

2016年8月,刘永刚参与研制的直径10米级铝合金环件研制成功,它是连接重型运载火箭贮箱的筒段、前后底与火箭的箱间段之间的关键结构件,成为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能否取得新突破的关键性材料,在国内乃至世界航天领域都属首例,刷新了世界纪录,被称作“世界第一铝环”。

他还先后参与完成了C919大飞机新材料、“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工程、运-20铝合金锻件材料等生产试制任务。其实,由于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涉密的原因,刘永刚操作制成的锻件,最终用在哪,会装在哪台尖端重型装备上,他无从而知。他只是时刻谨记,他和班组成员手上锻造的每件产品,出不得一丝纰漏:“国家在进步,我们也要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才能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被国家所需,是我最大的荣誉。”

记者手记

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先锋的力量

跳出本职工作,刘永刚是怎样一个人呢?走访中,我发现,刘永刚是个热心肠,为给行业培育年轻的技术人才,他积极把责任揽在了身上。

中铝西南铝锻造厂的生产副厂长杨成曦,是厂里年轻的80后管理者,从重庆理工大学毕业后,初到这家生产厂,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杨成曦显得很焦虑。刘永刚曾主动带着他熟悉工艺和流程,并激励他:“在一线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只要不怕苦不怕累,一个劲往前冲,就能找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杨成曦说,而今他略有所成,多亏了“刘师傅”当年的关心和指点。

据我所知,“刘永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已培养出3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锻压工属于特殊工种,国家规定55岁就可以退休,今年56岁的刘永刚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并且,他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不留余力地为行业培养着后备人才。在徒弟们心中,“刘师傅”虽然年纪大了,体力也有所下降,但那颗对职业执着的心,依然那么年轻。

我从刘永刚的妻子安晓燕处得知,刘永刚的父亲因患重病已离世。从其父亲进医院治疗直至去世前,刘永刚因工作原因脱不开身,仅在父亲临逝时,见了父亲最后一面。

“这是他内心最遗憾、最自责的事,也是最不愿提起的事。”安晓燕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的妻子,她很理解爱人身上的责任。听从党和国家的指挥和安排,以严格的工作标准要求自己,是他的爱人刘永刚,一生的责任与使命。

“情绪低落的时候,怎么调节呢?”我忍不住问刘永刚。

“现在周末偶尔钓钓鱼,心情舒畅多了。”他告诉我,其实,一旦认真工作起来,他就会瞬间忘记烦恼。

“我不知道退休后又会有什么样的身份,但我唯一知道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时刻谨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刘永刚说,他会为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献出一切。

在刘永刚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先锋的力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