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半个多世纪
我们流泪听完红嫂的故事

传承半个多世纪
我们流泪听完红嫂的故事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7-30

▲展室陈列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

▲参观人员络绎不绝

▲主流媒体参观红嫂纪念馆

“微弱的热气在渐渐地消失,伤员的嘴唇,像烤焦的树皮,他多么需要一点热汤水的滋养啊!可哪里有汤水啊……

红嫂的面孔红一阵又白一阵,最后她下定决心,毫不迟疑地靠近伤员,把他的头轻轻地搬起,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开了衣襟,把上身向伤员的头部伏下去……”

对于红嫂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在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亲耳听到讲解员讲述小说《红嫂》中的情节时,我们却难掩感动,不禁泪目。因为这本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

这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国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山东行活动的其中一站。7月25日上午,重庆晚报、齐鲁晚报、封面新闻、新京报、羊城晚报等14家主流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起,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听了一节红色教育的特别课程。

“平凡”红嫂的故事,让我们流泪

对于南方人来说,纪念馆的建筑让人感到新奇。房屋没有石灰和水泥,而是用石块整齐地垒砌,石块之间错缝勾连,丝丝入扣,将粗糙得起皱纹的墙面连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几十年前的革命年代,这里便是如此的面貌。

但我们眼前的石屋很新,村子里原来的居民都搬到了不远处的新家。常山庄村的面貌被“重组”,却修旧如旧,保留了那个年代应有的风貌,以便让这里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重庆人熟知红岩,也知道红嫂与红岩都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我们并未料到,在现场重新听到这样熟悉的故事,却能一下勾起内心最深处的感动与尊重。原因或许就在讲解员的口中,她们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农民,所做的是最质朴奉献,但组合在一起,却足以震撼人心。

红嫂的称谓,起源于沂南县妇女明德英的故事。1941年11月,明德英在家里救了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小战士因负伤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这便是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1960年,作家刘知侠据此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于是,红嫂的名字由此传开。

但红嫂却又不是一个人的称谓,而是人们给予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妇女的共同荣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红嫂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女人们柔弱的双肩托起了人民军队胜利的桥梁的故事;感动着红嫂王换于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的传奇;惊叹于“沂蒙红嫂群体”展室陈列的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她们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

“为了养育革命后代,王换于不让两个儿媳给自己的孩子奶水吃,而是留给那些革命者的后代,3年间王换于的4个孙子因饥饿和照颀不周而夭折。她对儿媳说:‘我们的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但烈士的孩子没了,烈士就断了根!’”

讲解员的一段讲述,让现场所有人无不动容。一位女记者一边抹泪一边自语:“为了救别人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能做得到?”

红嫂精神不是怀念,

它在我们身边

红嫂纪念馆其中一个展馆的墙上,还悬挂着另一群女性的照片和事迹。她们生活的年代,已不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但这些沂蒙女性,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践行了新时代的红嫂精神。

2009年,“十一”国庆阅兵前夕,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遇上了不大不小的难题。当时,有二十多名官兵距离要求的标准身高差一厘米,为求完美的展示效果,部队首长犯了难。这时,突然有两位妇女一口气送来了280双鞋垫,官兵们穿上鞋垫,正好弥补了这个小小的问题。

这是山东当地媒体同行给我们讲述的一件轶事。送鞋垫的便是两位红嫂。一位叫做于爱梅,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亲孙女。1953年出生的于爱梅曾在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任教,2005年退休后,她便走上了拥军优属的道路。十多年来,于爱梅自费和向爱心人士及企业筹集钱物共达100多万元,并像她的祖辈一样,给老英模、老红嫂和困难群众送去关心和温暖。

2010年,她被聘为沂南县沂蒙精神宣讲团成员,先后为机关、学校等作报告46场。2011年,她开始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充当义务宣讲员,用自己的感悟,讲述沂蒙红嫂的的故事。几年来,她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等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0多场。2016年,她又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建立了沂蒙精神宣讲团,将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2016年,于爱梅全家因“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她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是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之一。

另一位红嫂叫李秀莲。1985年,李秀莲组织成立了红娘组,共为412对大龄军人牵线搭桥,以独特的方式支援部队。2001年退休后,她作为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子、外甥、孙子等亲属38人参军入伍。

十几年来,她走访军人家庭1000多户,帮助40多名军嫂、复转军人找到工作,资助230名失学女童。20余年来,李秀莲自费购买布料、花线,和女儿、儿媳及30多位亲属制做拥军鞋垫数万双,先后用坏了4台缝纫机。

于爱梅与李秀莲,是新时代红嫂的代表。在和平年代,沂蒙山区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红嫂,有教子戍边卫国的戚洪桂、有被誉为最美兵妈妈的朱呈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她们作为新时代红嫂的代表,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她们的事迹通过主流媒体,更为广泛地传播。

“沂蒙红嫂的精神在沂蒙是不断档的!”20多岁的女解说员长相清秀,她骄傲地说,学习红嫂精神不是为了怀念,它实实在在地就在我们身边。

红色文化传承 带来发展机遇

工作人员介绍,红嫂精神的传承不仅给了沂南人精神上的自豪,同时红色文化还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基础与机遇,旅游与教育,便是核心内容。

沂南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遗址众多,史料富集,红色资源深厚。据了解,沂南县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以红色为魂、旅游为核、产业为本,组建沂蒙红嫂旅游开发公司、山东智圣旅游投资公司和朱家林乡建公司三个国有公司。

除了沂蒙红嫂纪念馆,这里先后建成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新立村红色研学体验区、《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以党性教育、历史纪念、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当地的教育部门还联合红色旅游景点,成立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题组,编制《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教材。采取“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的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员置身抗战古村,亲身体验红色文化。

参与者可以身着八路军服装,参与飞架火线桥、推小推车支前、担架救伤员、挑担运粮等拥军支前活动,参加列队、射击、徒步行军等军事化训练。课程还将沂蒙山区特色的推碾、推磨、烙煎饼、点豆腐、纺线等民俗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并根据农时设置耕种、收割、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

截至去年底,红嫂家乡旅游区接待中小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旅行及红色拓展活动已达100余批次,5000余人次。先后获评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如今,这里已建成以红嫂家乡旅游区为核心,占地2平方公里,辐射10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片区,在贫困山村走出“强企带村、产业引领、金融助推、共建共享”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路子,有效地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蓉 彭光瑞 活动主办方供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传承半个多世纪
我们流泪听完红嫂的故事

2019-07-30 09:35:27 来源:

▲展室陈列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

▲参观人员络绎不绝

▲主流媒体参观红嫂纪念馆

“微弱的热气在渐渐地消失,伤员的嘴唇,像烤焦的树皮,他多么需要一点热汤水的滋养啊!可哪里有汤水啊……

红嫂的面孔红一阵又白一阵,最后她下定决心,毫不迟疑地靠近伤员,把他的头轻轻地搬起,放在自己的腿上,她迅速地解开了衣襟,把上身向伤员的头部伏下去……”

对于红嫂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但在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亲耳听到讲解员讲述小说《红嫂》中的情节时,我们却难掩感动,不禁泪目。因为这本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

这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国主流媒体践行“四力”山东行活动的其中一站。7月25日上午,重庆晚报、齐鲁晚报、封面新闻、新京报、羊城晚报等14家主流新闻媒体的记者、编辑一起,来到沂蒙山革命老区,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听了一节红色教育的特别课程。

“平凡”红嫂的故事,让我们流泪

对于南方人来说,纪念馆的建筑让人感到新奇。房屋没有石灰和水泥,而是用石块整齐地垒砌,石块之间错缝勾连,丝丝入扣,将粗糙得起皱纹的墙面连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几十年前的革命年代,这里便是如此的面貌。

但我们眼前的石屋很新,村子里原来的居民都搬到了不远处的新家。常山庄村的面貌被“重组”,却修旧如旧,保留了那个年代应有的风貌,以便让这里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纪念馆是国内迄今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的专题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

重庆人熟知红岩,也知道红嫂与红岩都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我们并未料到,在现场重新听到这样熟悉的故事,却能一下勾起内心最深处的感动与尊重。原因或许就在讲解员的口中,她们只是中国最普通的农民,所做的是最质朴奉献,但组合在一起,却足以震撼人心。

红嫂的称谓,起源于沂南县妇女明德英的故事。1941年11月,明德英在家里救了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小战士因负伤流血过多昏了过去,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这便是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1960年,作家刘知侠据此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于是,红嫂的名字由此传开。

但红嫂却又不是一个人的称谓,而是人们给予战争年代无数沂蒙妇女的共同荣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红嫂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女人们柔弱的双肩托起了人民军队胜利的桥梁的故事;感动着红嫂王换于照料抚养了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工作人员和革命烈士的近百名后代,被誉为“沂蒙母亲”的传奇;惊叹于“沂蒙红嫂群体”展室陈列的200多位红嫂的感人事迹。

据不完全统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沂蒙红嫂几乎承担了作战部队所有的后勤工作,她们共做了315万双军鞋、122万件军衣,碾米碾面11716万斤,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掩护革命同志9.4万人,瓦解敌方9.8万多人。

“为了养育革命后代,王换于不让两个儿媳给自己的孩子奶水吃,而是留给那些革命者的后代,3年间王换于的4个孙子因饥饿和照颀不周而夭折。她对儿媳说:‘我们的孩子没了可以再生,但烈士的孩子没了,烈士就断了根!’”

讲解员的一段讲述,让现场所有人无不动容。一位女记者一边抹泪一边自语:“为了救别人的孩子放弃自己的孩子,这怎么能做得到?”

红嫂精神不是怀念,

它在我们身边

红嫂纪念馆其中一个展馆的墙上,还悬挂着另一群女性的照片和事迹。她们生活的年代,已不是战火纷飞的岁月。但这些沂蒙女性,却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践行了新时代的红嫂精神。

2009年,“十一”国庆阅兵前夕,在北京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遇上了不大不小的难题。当时,有二十多名官兵距离要求的标准身高差一厘米,为求完美的展示效果,部队首长犯了难。这时,突然有两位妇女一口气送来了280双鞋垫,官兵们穿上鞋垫,正好弥补了这个小小的问题。

这是山东当地媒体同行给我们讲述的一件轶事。送鞋垫的便是两位红嫂。一位叫做于爱梅,她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亲孙女。1953年出生的于爱梅曾在临沂市沂南县第四中学任教,2005年退休后,她便走上了拥军优属的道路。十多年来,于爱梅自费和向爱心人士及企业筹集钱物共达100多万元,并像她的祖辈一样,给老英模、老红嫂和困难群众送去关心和温暖。

2010年,她被聘为沂南县沂蒙精神宣讲团成员,先后为机关、学校等作报告46场。2011年,她开始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充当义务宣讲员,用自己的感悟,讲述沂蒙红嫂的的故事。几年来,她为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群众等做革命传统教育报告3000多场。2016年,她又发起成立了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建立了沂蒙精神宣讲团,将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2016年,于爱梅全家因“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她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是全国十大“最美拥军人物”之一。

另一位红嫂叫李秀莲。1985年,李秀莲组织成立了红娘组,共为412对大龄军人牵线搭桥,以独特的方式支援部队。2001年退休后,她作为沂蒙红嫂协会的名誉会长,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子、外甥、孙子等亲属38人参军入伍。

十几年来,她走访军人家庭1000多户,帮助40多名军嫂、复转军人找到工作,资助230名失学女童。20余年来,李秀莲自费购买布料、花线,和女儿、儿媳及30多位亲属制做拥军鞋垫数万双,先后用坏了4台缝纫机。

于爱梅与李秀莲,是新时代红嫂的代表。在和平年代,沂蒙山区不断地涌现出更多的红嫂,有教子戍边卫国的戚洪桂、有被誉为最美兵妈妈的朱呈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她们作为新时代红嫂的代表,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她们的事迹通过主流媒体,更为广泛地传播。

“沂蒙红嫂的精神在沂蒙是不断档的!”20多岁的女解说员长相清秀,她骄傲地说,学习红嫂精神不是为了怀念,它实实在在地就在我们身边。

红色文化传承 带来发展机遇

工作人员介绍,红嫂精神的传承不仅给了沂南人精神上的自豪,同时红色文化还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基础与机遇,旅游与教育,便是核心内容。

沂南地处沂蒙山区腹地,革命遗址众多,史料富集,红色资源深厚。据了解,沂南县利用红色资源,把“红色旅游+”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以红色为魂、旅游为核、产业为本,组建沂蒙红嫂旅游开发公司、山东智圣旅游投资公司和朱家林乡建公司三个国有公司。

除了沂蒙红嫂纪念馆,这里先后建成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新立村红色研学体验区、《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推出以党性教育、历史纪念、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

当地的教育部门还联合红色旅游景点,成立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题组,编制《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教材。采取“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的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员置身抗战古村,亲身体验红色文化。

参与者可以身着八路军服装,参与飞架火线桥、推小推车支前、担架救伤员、挑担运粮等拥军支前活动,参加列队、射击、徒步行军等军事化训练。课程还将沂蒙山区特色的推碾、推磨、烙煎饼、点豆腐、纺线等民俗活动纳入教学体系,并根据农时设置耕种、收割、采摘等农事体验项目。

截至去年底,红嫂家乡旅游区接待中小学生参加红色研学旅行及红色拓展活动已达100余批次,5000余人次。先后获评中国研学旅行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如今,这里已建成以红嫂家乡旅游区为核心,占地2平方公里,辐射10平方公里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片区,在贫困山村走出“强企带村、产业引领、金融助推、共建共享”的红色旅游精准扶贫路子,有效地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蓉 彭光瑞 活动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 陈霞]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