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的力量|一心只想修好汽车发动机的木匠 才是好“中医”
张永忠。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5日12时讯(记者 王玮)他是人们眼中的“土专家”,也是将“望闻听切”的绝技推广到了全国汽车行业的“老中医”,看一看发动机、闻一闻汽车尾气、随手拿一颗螺丝……都能让他判断出发动机的状态、零部件的情况。今年55岁的张永忠虽是半路出家,但却一步一步成为了中国汽车发动机维修领域的顶级专家,也成长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岗位学雷锋示范标兵”。
木工转行做发动机维修 搞出大名堂
1984年,长安汽车研制发动机之初,张永忠从部队退役,进入当时的江陵机器厂工作,做起了木工的活儿。张永忠介绍,那会儿主要是做座钟、木凳、木椅。对于老一辈重庆人而言,不少人家里都有“江龙牌”座钟,而这种座钟正是他和当时的同事们一起生产的。“榔头敲、推板,整个工序都是全手工,非常辛苦的,粉尘严重到你衣服上没有一片干净的地方,全是灰。”
由于勤学肯干,一年后他从木工岗位调动到汽车发动机的组装调试岗位上。非“科班出身”的张永忠成为长安汽车最早一批懂得发动机技术的人。
“那时候都是第一次见,别说组装,认都认不到。”说起刚调岗时的情况,张永忠仍然记得当时的艰难。一台发动机里有上千个零件,大货车将十套发动机零部件送到厂里时,他和刚调岗的同事们大眼瞪小眼,对发动机本来就陌生的他们,还要一一对照上面的日语进行学习。
“没得法,在这个岗位还是得干啊!既然组织相信我们,就去尝试吧。”张永忠为了搞清楚所有零部件,他从零开始,对照着日本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在翻译的帮助下,把零件排在一起,当成电报密码一样挨着记。然后学着装配、磨合、调试。
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干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工房里面刺鼻的汽油味,让人恶心难受,以至于回家吃不下饭;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废气常常熏得眼泪直流……但这些都在张永忠尝到一点“甜头”后被他当作是笑谈的故事。
回忆起多年的经历,有一件事令张永忠印象很深。发动机气门调整螺钉不合格率一度高达30%,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由于生产线是从日本引进的,工厂和日本代理商交涉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日本公司回应:问题不在合同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另付高额的研发费用,而且还不保证一定成功。
蛮横刁钻的答复没有难倒张永忠和同事们,“不求别人,我自己来!没有外国技术,难道我们中国人就干不成吗?”大家心里卯着一股劲儿夜以继日地研究,反复探寻解决方案,画图、试验、修改,甚至推翻重来。“当时就像着了魔一样,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攻克这个瓶颈。”张永忠和同事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了难关,实现了100%的装配合格率,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张永忠正在给年轻员工讲解发动机技术知识。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发。
“老中医”培育专家团队 让技术不“退休”
在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中,张永忠发明了一套“望闻听切”的绝活,专门为发动机“看病”——“望”即看发动机外观,比如点火时可以看有没有什么问题;“闻”即闻汽车尾气味,如果味道很呛人就是有问题;“听”即听发动机工作异响;“切”即找原因把脉,比如某个发动机需要调试。
这套方法,不但能快速、准确地找出和排除发动机故障,在实际工作中也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如今已被命名为“重庆市职工经典操作法”,并在全国汽车行业推广。张永忠也从一个对汽车修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维修发动机的“土专家”“老中医”,并获得了大量荣誉。
随着技术经验的提升、业务能力的发展,张永忠的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从一开始没想过入党,到后来发现差距很大不敢入党,再到后来积极地争取入党。2007年11月14日,张永忠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如今,张永忠也像原来师傅带他一样,把自己30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员工们,“这也是一个工人党员责无旁贷的义务,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也是今后的方向。”张永忠介绍称,目前,长安汽车发动机调修骨干中,有80%以上都接受过他的指点。他所带的徒弟中已有5人成为公司发动机维修领域的技能型专家人才,还带出了一支熟练掌握发动机调修的国家级全能团队。
胡印是张永忠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学徒之一,“我已经跟着师傅三年多了。他是属于实干型,只要拿着一个事情就会一直干下去,非常刻苦。”为了教好徒弟们,胡印还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师傅现在已经很少外出了,大多数时间都和我们在一起,一旦有技术问题马上就和我们围在一起讨论解决。”
张永忠说,自己快退休了,他现在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徒弟们,让技术永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