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在古代是不是情人节? 三峡博物馆展览告诉你真相

七夕在古代是不是情人节? 三峡博物馆展览告诉你真相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9-08-07

民国蓝绸双面绣牡丹菊花蝙蝠汗巾。 上游新闻记者 刘力 摄

清代蓝缎绣花蝶荷包。

清代红缎海水双瓜葛喜字荷包。

今日,是列入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如今被赋予了太多中国“情人节”意味的节日,其实在古代是专属闺阁女子们的“乞巧节”。

那么古代的重庆女孩子们,是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呢?

在今年“七夕节”当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了微展览——“七夕·裁成艳思偏应巧”,向观众们展示这个传统节日的本来面貌。

上元上巳

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近年来,“七夕”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中国情人节”。可是,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里,这个节日真的是“情人节”吗?

三峡博物馆相关专家表示,“七夕节”被当成“情人节”当然是错误的。其实,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也就是“乞巧节”。

不过,中国古代确实有“情人节”。关于这个节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如今我们所称的“元宵节”,也就是古代的“上元节”;还有一个则是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

为什么会是这两天呢?

专家表示,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能出门,这几天就包括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但并不包括“七夕”。

所以,可以让闺阁女子名正言顺出门的上元节和上巳节,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从我们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就能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上元节时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巳节时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去博物馆

看古代女子如何“乞巧”

被现代人们当作“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中国的“女儿节”。

专家表示,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为了能让市民们更好地感受“七夕”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三峡博物馆在今日专门推出“七夕·裁成艳思偏应巧”微展览,这个展览将在博物馆中庭生态廊内免费对外开放。

展览中,博物馆专门选取了馆藏的十五件精美绣品,向观众们展示古代闺阁女子们的灵思妙想和出色女红。这些绣品包括了荷包、手帕、汗巾、绣球等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展出的展品中,包括红缎海水双瓜葛喜字荷包、蓝缎绣花蝶荷包等在内的三个荷包是故宫博物院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拨交的清代展品,它们不仅极具宫廷气质,而且精美异常。同时,展品中还有两件来自民国时期的双面绣丝绸汗巾,它们质地轻薄柔软、绣工精湛,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精品之作。”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七夕在古代是不是情人节? 三峡博物馆展览告诉你真相

2019-08-07 09:45:19 来源: 0 条评论

民国蓝绸双面绣牡丹菊花蝙蝠汗巾。 上游新闻记者 刘力 摄

清代蓝缎绣花蝶荷包。

清代红缎海水双瓜葛喜字荷包。

今日,是列入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如今被赋予了太多中国“情人节”意味的节日,其实在古代是专属闺阁女子们的“乞巧节”。

那么古代的重庆女孩子们,是如何度过这个节日的呢?

在今年“七夕节”当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了微展览——“七夕·裁成艳思偏应巧”,向观众们展示这个传统节日的本来面貌。

上元上巳

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近年来,“七夕”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视为“中国情人节”。可是,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里,这个节日真的是“情人节”吗?

三峡博物馆相关专家表示,“七夕节”被当成“情人节”当然是错误的。其实,这个节日的真正意义是中国传统的“女儿节”,也就是“乞巧节”。

不过,中国古代确实有“情人节”。关于这个节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如今我们所称的“元宵节”,也就是古代的“上元节”;还有一个则是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

为什么会是这两天呢?

专家表示,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能出门,这几天就包括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但并不包括“七夕”。

所以,可以让闺阁女子名正言顺出门的上元节和上巳节,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从我们古代的诗词歌赋里,就能找到不少的例子,比如上元节时的‘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巳节时的‘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去博物馆

看古代女子如何“乞巧”

被现代人们当作“中国情人节”的“七夕节”,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中国的“女儿节”。

专家表示,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为了能让市民们更好地感受“七夕”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三峡博物馆在今日专门推出“七夕·裁成艳思偏应巧”微展览,这个展览将在博物馆中庭生态廊内免费对外开放。

展览中,博物馆专门选取了馆藏的十五件精美绣品,向观众们展示古代闺阁女子们的灵思妙想和出色女红。这些绣品包括了荷包、手帕、汗巾、绣球等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展出的展品中,包括红缎海水双瓜葛喜字荷包、蓝缎绣花蝶荷包等在内的三个荷包是故宫博物院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拨交的清代展品,它们不仅极具宫廷气质,而且精美异常。同时,展品中还有两件来自民国时期的双面绣丝绸汗巾,它们质地轻薄柔软、绣工精湛,可以说是民国时期的精品之作。”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秋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