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几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现重庆开埠史

《城门几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现重庆开埠史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8-19

核心提示

9月2日—6日,“重庆造”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将登录央视。该片为观众呈现了100多年前重庆城的老影像,是迄今最为完整地记录重庆开埠历史的电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将告诉人们:100多年来,重庆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历经了哪些变化?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是如何开启的?它是如何使中国西部与世界相连?

100多年前长江三峡船工号子的声音,100多年前来到重庆的外国人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100多年前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的艰难谈判……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字和影像,如今都可以在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中目睹。

《城门几丈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联合出品,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纪录片产业基地承制,将于9月2日—6日每晚20:05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该片由此前获得各方赞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现象级电视纪录片《大后方》拍摄团队倾力打造,历时3年拍摄、修改,共分为5集,展现了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历经清末到民国初年,直至抗战结束的历史画卷,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现重庆开埠史。

重庆人拍重庆

以影像存照城市历史

“重庆开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重庆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这段历史还没有人拍过,你们可以考虑一下。”

2015年年底,纪录片《大后方》总策划周勇和导演徐蓓,受邀在重庆工商大学讲解该片的创作历程。活动结束后,周勇向徐蓓提出了新的纪录片选题。

周勇的提议让徐蓓动了心。但是,关于重庆开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徐蓓也只是略知一二。

“我们拍摄团队的成员都是重庆人,都想为重庆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徐蓓说,拍摄电视纪录片是重庆电视界的特色,讲述与重庆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还没有一部完整讲述重庆开埠史的纪录片。

于是,周勇以重庆开埠史为新片拍摄题材的建议,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不久,《大后方》原班人马组成了《城门几丈高》的拍摄团队。

作为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研究重庆开埠史40年。此次,他继续与徐蓓团队合作,担任《城门几丈高》总策划。“城门的打开意味着重庆融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潮流,迈上了自身发展的新阶段。”他建议,该片以城门为依托,讲述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历程。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既然以九开八闭的城门为依托讲述重庆开埠史,这首重庆人都十分熟悉的童谣,立刻浮现在《城门几丈高》总导演徐蓓的脑海中,片名《城门几丈高》也由此确立。

“《城门几丈高》讲的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是一个立体空间,跨度长、范围广,不仅限于人物故事,所需掌握的知识面也相应更加宽广。”徐蓓说,开埠使重庆成为中国西部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地区。

为立体展现重庆城,该片从历史、建筑、经济、文学等角度描述重庆近代化历程,分为“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5集,讲述了重庆开埠的全过程,展现了近代化浪潮冲击下重庆城市发展的剧烈变化,西方列强和资本如何进来,民族资本和企业家如何发展这座城市;还描绘了抗战时期八方人士汇聚重庆,抗战胜利后,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了,而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

打开尘封的历史

寻找百多年前外籍人士来渝痕迹

“涌动的行人呀、轿子呀,运货的骡呀、驴呀、马呀,还有无数的棒棒……”在《城门几丈高》第一集“朝天门”中,英国商人立德乐在日记中,留下了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那时,中国和英国已于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确定了重庆开埠的前提——“轮船上驶”(谈判之际,英国向清廷提出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要求而未得偿所愿,双方协商的结果是等到轮船能够上驶川江时再行议办)。1889年初,立德乐试图推动“轮船上驶”,带着新婚妻子来到重庆,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早期的影像及文字记录。

“以影像方式呈现《立德乐日记》,这还是首次。”徐蓓介绍,《城门几丈高》中既有立德乐及其夫人拍摄的老重庆,又穿插着今日重庆的街头景象,让观众看到今天和过去的对比,“有的是脱胎换骨,有的又能看到和过去的联系。”

1890年3月31日,《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在北京签订,重庆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标志着英国从法理上初步取得了梦寐以求的重庆开埠的条约权利。”周勇介绍。

片中,观众可以清楚看到《中英烟台条约》和《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全部内容。而在2018年以前,这两份条约一直沉睡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

“为了寻找这两份条约,我花了近40年时间。”周勇说,从1980年起,他便开始研究重庆开埠的历史,找遍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都只见到上述条约的文字内容,而没找到条约的原始文本。2018年4月,他率队赴英国,最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才见到了这两份条约的原件。

拍摄团队还多次前往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格拉斯哥造船厂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地,搜集与查阅拍摄所需的相关资料,使影片更加严谨与丰满。

瞄准汇费差商机

重庆人创办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

外籍人士进来了,本土的民族资本家们也纷纷投身到这场城市近代化的浪潮中。

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解放东路的聚兴诚银行,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该银行由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出资创办。

100多年前,重庆本地商人常常需要通过远在1500公里以外的上海商业银行完成资金转账,当时重庆直汇上海,每千元的汇费达80元,而重庆汇到汉口,每千元汇费仅为30元,汉口汇到上海,每千元的汇费才5元。聚兴诚银行开业之初便瞅准了这个汇费差商机,与传统银行以存贷为主业不同,聚兴诚银行看中的则是汇兑业务。

凭着汇兑业务,聚兴诚逐渐成为川帮银行中实力最厚、信誉最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几年之后,聚兴诚银行又将目光转向了国际贸易出口,银行职员也派遣至全国各地。

100多年前,普通话还未普及,重庆商人与外地商人如何交流?重庆文史研究者肖能铸在《城门几丈高》中介绍,聚兴诚银行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学生——学生子,黄包车——王包磋,耍——白相……”聚兴诚银行将“渝申方言对照表”等重庆与各地方言对照表,印刷在其行业内刊《聚兴刊》中,前往外地出差的银行职员拿着内刊,即可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展现重庆人拼搏精神

修火巷构建城市道路格局

“影片生动展现了面对任何困难挫折,重庆人不屈服、不气馁、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和坚韧气质。”看完《城门几丈高》样片后,重庆文化学者何智亚评价。

片中呈现了抗战时期轰炸之下的重庆城市画面:四处蔓延着火焰,燃烧弹从空中不断降落……可是,轰炸过后,人们又在废墟上搭建房屋,修火巷和防空洞,重建家园。

徐蓓称,这些珍贵的画面体现了重庆人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和坚韧的性格。

当日军的燃烧弹从天而降,强劲的热力和火焰传递扩散开去。城市人口多,道路却十分促狭,疏散和逃生的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城门几丈高》中讲述,为了防止火灾,重庆人想到了应对的方法——用马路将整个城市一块一块隔离开来,即修建火巷。

火巷的建设,不仅使城市遭遇轰炸时,能方便快速地救灾,同时也改造了城市的道路格局。之前,上下半城的联系,只有打铜街和十八梯;而当时两条南北向火巷(即今天的凯旋路和中兴路)的建成,让被山脊阻隔的上下半城之间的道路变得通畅起来。

影片中像这些展现重庆人不屈、坚韧与智慧的场面还有不少。

“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要想走得更远,一定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徐蓓表示,“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把重庆打造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重庆开放历史悠久,是中国西部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文化资源富集,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周勇认为,整理拍摄重庆开埠史纪录片,就是以实际行动保护利用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提升重庆开放的人文内涵,让优秀历史文化对接现代开放,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新时代重庆开放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对话》》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的上乘之作

本报记者 王丽

从《大后方》到《城门几丈高》,周勇与徐蓓导演团队已是二度合作,作为《城门几丈高》的总策划,此次拍摄,周勇想在片中传达怎样的理念?8月7日,周勇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普及重庆开埠历史

重庆日报:为何会想到以重庆开埠史作为此片的主题?

周勇: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尤其是研究城市历史的学者,我始终坚持如下理念,即历史学者应该为城市存史,就是要保存好城市的真实历史;为市民立言,就是要把历史上重庆人民的思考、奋斗、追求,通过我们的学术成果记录下来、表达出来;为后代续传统,城市的先人创造了历史,形成了传统,需要一代一代的人来传承下去、延续下去;为国事添篇章,任何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像重庆这样的城市的历史更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把这样的历史记载下来可以丰富完善国家民族的历史,为国家民族增光添彩。

我1979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从1980年起就开始研究帝国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1982年写出了《重庆开埠史》,1983年出版,至今已经近40年。那是一部纯学术的专著,我觉得还应该也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告诉给更多的人。

历史的真实是历史文献纪录片核心所在

重庆日报:作为《城门几丈高》总策划,您认为创作过程中最核心以及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周勇:重庆开埠的原因、过程、条约、实施,是这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这是由40年前开始研究的《重庆开埠史》完成的。

但要拍成历史文献纪录片,必须靠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作为支撑。这是纪录片与学术专著最大的不同。重庆开埠这个历史事件距今已经100多年,当年留下的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凤毛麟角,想要找寻实属不易。比如《中英烟台条约》,学术研究只需要内容即可,而纪录片必须要实物供拍摄。《中英烟台条约》的原件是我花了40年时间才找到的。它真正的名称并不叫《中英烟台条约》,而是《大清国、大英国会议条款》。我是这项条约签订100多年来接触到原件的第一个重庆人。这就是历史纪录片的魅力。这一点徐蓓团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国内外广泛搜集,收获不小。

重庆日报:看完《城门几丈高》成片后,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周勇:电视纪录片表达的历史比学术著作更直观、更生动。这就启发我历史著作还要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城门几丈高》就是历史联袂电视,从而创新创造出来的纪录片力作。

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重庆日报:通过《城门几丈高》,您希望观众可以收获什么?

周勇:希望通过此片,给社会传递正确的历史观:第一,重庆开埠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向内陆延伸的结果,重庆开埠开启了内陆地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第二,重庆开埠在客观上又是加速中国,尤其是内陆地区近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扮演了一个加速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化进程的角色;第三,重庆开埠与中国内陆近代化这两种力量,推动了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历史;第四,重庆开埠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促使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门几丈高》的播出让我们可以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了解我们民族的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同时,《城门几丈高》创作团队着力于原创,着力于重庆题材的开掘,着力于表现方式的创新创造,这值得很多文艺创作者学习。该片是重庆历史学界、电视艺术界联袂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的上乘之作。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城门几丈高》首度用影像完整呈现重庆开埠史

2019-08-19 10:29:33 来源: 0 条评论

核心提示

9月2日—6日,“重庆造”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将登录央视。该片为观众呈现了100多年前重庆城的老影像,是迄今最为完整地记录重庆开埠历史的电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将告诉人们:100多年来,重庆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历经了哪些变化?这座城市的近代化进程是如何开启的?它是如何使中国西部与世界相连?

100多年前长江三峡船工号子的声音,100多年前来到重庆的外国人对这座城市最初的印象,100多年前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的艰难谈判……这些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字和影像,如今都可以在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中目睹。

《城门几丈高》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联合出品,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责任公司、重庆纪录片产业基地承制,将于9月2日—6日每晚20:05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该片由此前获得各方赞誉、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现象级电视纪录片《大后方》拍摄团队倾力打造,历时3年拍摄、修改,共分为5集,展现了19世纪末,重庆开埠以来,历经清末到民国初年,直至抗战结束的历史画卷,首次完整地用影像呈现重庆开埠史。

重庆人拍重庆

以影像存照城市历史

“重庆开埠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重庆这座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这段历史还没有人拍过,你们可以考虑一下。”

2015年年底,纪录片《大后方》总策划周勇和导演徐蓓,受邀在重庆工商大学讲解该片的创作历程。活动结束后,周勇向徐蓓提出了新的纪录片选题。

周勇的提议让徐蓓动了心。但是,关于重庆开埠,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徐蓓也只是略知一二。

“我们拍摄团队的成员都是重庆人,都想为重庆这座城市做些什么。”徐蓓说,拍摄电视纪录片是重庆电视界的特色,讲述与重庆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还没有一部完整讲述重庆开埠史的纪录片。

于是,周勇以重庆开埠史为新片拍摄题材的建议,得到了团队的一致认可。不久,《大后方》原班人马组成了《城门几丈高》的拍摄团队。

作为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研究重庆开埠史40年。此次,他继续与徐蓓团队合作,担任《城门几丈高》总策划。“城门的打开意味着重庆融入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潮流,迈上了自身发展的新阶段。”他建议,该片以城门为依托,讲述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历程。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既然以九开八闭的城门为依托讲述重庆开埠史,这首重庆人都十分熟悉的童谣,立刻浮现在《城门几丈高》总导演徐蓓的脑海中,片名《城门几丈高》也由此确立。

“《城门几丈高》讲的是一座城市的故事,是一个立体空间,跨度长、范围广,不仅限于人物故事,所需掌握的知识面也相应更加宽广。”徐蓓说,开埠使重庆成为中国西部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地区。

为立体展现重庆城,该片从历史、建筑、经济、文学等角度描述重庆近代化历程,分为“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5集,讲述了重庆开埠的全过程,展现了近代化浪潮冲击下重庆城市发展的剧烈变化,西方列强和资本如何进来,民族资本和企业家如何发展这座城市;还描绘了抗战时期八方人士汇聚重庆,抗战胜利后,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了,而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

打开尘封的历史

寻找百多年前外籍人士来渝痕迹

“涌动的行人呀、轿子呀,运货的骡呀、驴呀、马呀,还有无数的棒棒……”在《城门几丈高》第一集“朝天门”中,英国商人立德乐在日记中,留下了对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

那时,中国和英国已于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确定了重庆开埠的前提——“轮船上驶”(谈判之际,英国向清廷提出开放重庆为通商口岸的要求而未得偿所愿,双方协商的结果是等到轮船能够上驶川江时再行议办)。1889年初,立德乐试图推动“轮船上驶”,带着新婚妻子来到重庆,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早期的影像及文字记录。

“以影像方式呈现《立德乐日记》,这还是首次。”徐蓓介绍,《城门几丈高》中既有立德乐及其夫人拍摄的老重庆,又穿插着今日重庆的街头景象,让观众看到今天和过去的对比,“有的是脱胎换骨,有的又能看到和过去的联系。”

1890年3月31日,《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在北京签订,重庆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标志着英国从法理上初步取得了梦寐以求的重庆开埠的条约权利。”周勇介绍。

片中,观众可以清楚看到《中英烟台条约》和《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全部内容。而在2018年以前,这两份条约一直沉睡在英国国家档案馆里。

“为了寻找这两份条约,我花了近40年时间。”周勇说,从1980年起,他便开始研究重庆开埠的历史,找遍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都只见到上述条约的文字内容,而没找到条约的原始文本。2018年4月,他率队赴英国,最终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才见到了这两份条约的原件。

拍摄团队还多次前往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格拉斯哥造船厂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地,搜集与查阅拍摄所需的相关资料,使影片更加严谨与丰满。

瞄准汇费差商机

重庆人创办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

外籍人士进来了,本土的民族资本家们也纷纷投身到这场城市近代化的浪潮中。

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解放东路的聚兴诚银行,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私人商业银行,该银行由重庆富商杨文光及其族人出资创办。

100多年前,重庆本地商人常常需要通过远在1500公里以外的上海商业银行完成资金转账,当时重庆直汇上海,每千元的汇费达80元,而重庆汇到汉口,每千元汇费仅为30元,汉口汇到上海,每千元的汇费才5元。聚兴诚银行开业之初便瞅准了这个汇费差商机,与传统银行以存贷为主业不同,聚兴诚银行看中的则是汇兑业务。

凭着汇兑业务,聚兴诚逐渐成为川帮银行中实力最厚、信誉最高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几年之后,聚兴诚银行又将目光转向了国际贸易出口,银行职员也派遣至全国各地。

100多年前,普通话还未普及,重庆商人与外地商人如何交流?重庆文史研究者肖能铸在《城门几丈高》中介绍,聚兴诚银行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学生——学生子,黄包车——王包磋,耍——白相……”聚兴诚银行将“渝申方言对照表”等重庆与各地方言对照表,印刷在其行业内刊《聚兴刊》中,前往外地出差的银行职员拿着内刊,即可与当地人进行交流。

展现重庆人拼搏精神

修火巷构建城市道路格局

“影片生动展现了面对任何困难挫折,重庆人不屈服、不气馁、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和坚韧气质。”看完《城门几丈高》样片后,重庆文化学者何智亚评价。

片中呈现了抗战时期轰炸之下的重庆城市画面:四处蔓延着火焰,燃烧弹从空中不断降落……可是,轰炸过后,人们又在废墟上搭建房屋,修火巷和防空洞,重建家园。

徐蓓称,这些珍贵的画面体现了重庆人义无反顾的拼搏精神和坚韧的性格。

当日军的燃烧弹从天而降,强劲的热力和火焰传递扩散开去。城市人口多,道路却十分促狭,疏散和逃生的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城门几丈高》中讲述,为了防止火灾,重庆人想到了应对的方法——用马路将整个城市一块一块隔离开来,即修建火巷。

火巷的建设,不仅使城市遭遇轰炸时,能方便快速地救灾,同时也改造了城市的道路格局。之前,上下半城的联系,只有打铜街和十八梯;而当时两条南北向火巷(即今天的凯旋路和中兴路)的建成,让被山脊阻隔的上下半城之间的道路变得通畅起来。

影片中像这些展现重庆人不屈、坚韧与智慧的场面还有不少。

“重庆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要想走得更远,一定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徐蓓表示,“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加从容、更加智慧地把重庆打造成一个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不忘本来,才能走向未来。重庆开放历史悠久,是中国西部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又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文化资源富集,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周勇认为,整理拍摄重庆开埠史纪录片,就是以实际行动保护利用开放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提升重庆开放的人文内涵,让优秀历史文化对接现代开放,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为新时代重庆开放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对话》》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的上乘之作

本报记者 王丽

从《大后方》到《城门几丈高》,周勇与徐蓓导演团队已是二度合作,作为《城门几丈高》的总策划,此次拍摄,周勇想在片中传达怎样的理念?8月7日,周勇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普及重庆开埠历史

重庆日报:为何会想到以重庆开埠史作为此片的主题?

周勇: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尤其是研究城市历史的学者,我始终坚持如下理念,即历史学者应该为城市存史,就是要保存好城市的真实历史;为市民立言,就是要把历史上重庆人民的思考、奋斗、追求,通过我们的学术成果记录下来、表达出来;为后代续传统,城市的先人创造了历史,形成了传统,需要一代一代的人来传承下去、延续下去;为国事添篇章,任何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像重庆这样的城市的历史更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把这样的历史记载下来可以丰富完善国家民族的历史,为国家民族增光添彩。

我1979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从1980年起就开始研究帝国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1982年写出了《重庆开埠史》,1983年出版,至今已经近40年。那是一部纯学术的专著,我觉得还应该也有责任把这段历史告诉给更多的人。

历史的真实是历史文献纪录片核心所在

重庆日报:作为《城门几丈高》总策划,您认为创作过程中最核心以及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

周勇:重庆开埠的原因、过程、条约、实施,是这部影片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这是由40年前开始研究的《重庆开埠史》完成的。

但要拍成历史文献纪录片,必须靠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作为支撑。这是纪录片与学术专著最大的不同。重庆开埠这个历史事件距今已经100多年,当年留下的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凤毛麟角,想要找寻实属不易。比如《中英烟台条约》,学术研究只需要内容即可,而纪录片必须要实物供拍摄。《中英烟台条约》的原件是我花了40年时间才找到的。它真正的名称并不叫《中英烟台条约》,而是《大清国、大英国会议条款》。我是这项条约签订100多年来接触到原件的第一个重庆人。这就是历史纪录片的魅力。这一点徐蓓团队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国内外广泛搜集,收获不小。

重庆日报:看完《城门几丈高》成片后,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周勇:电视纪录片表达的历史比学术著作更直观、更生动。这就启发我历史著作还要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城门几丈高》就是历史联袂电视,从而创新创造出来的纪录片力作。

传递正确的历史观

重庆日报:通过《城门几丈高》,您希望观众可以收获什么?

周勇:希望通过此片,给社会传递正确的历史观:第一,重庆开埠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向内陆延伸的结果,重庆开埠开启了内陆地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第二,重庆开埠在客观上又是加速中国,尤其是内陆地区近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也扮演了一个加速中国内陆地区近代化进程的角色;第三,重庆开埠与中国内陆近代化这两种力量,推动了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历史;第四,重庆开埠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促使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城门几丈高》的播出让我们可以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了解我们民族的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同时,《城门几丈高》创作团队着力于原创,着力于重庆题材的开掘,着力于表现方式的创新创造,这值得很多文艺创作者学习。该片是重庆历史学界、电视艺术界联袂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的上乘之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华小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