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他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
“小巷总理”王迪 靠“走路”发现问题

工作日,他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
“小巷总理”王迪 靠“走路”发现问题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08-30

王迪在“小巷办公”中排查社区楼栋安全、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记者 张莎 摄

近日上午,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党委书记王迪拿着一个小本子,又开始在社区“小巷办公”了。

排查社区楼栋安全、检查居民区垃圾分类情况……短短两个小时,王迪的笔记本里就记录了5条需要注意的问题,备注了9个待整改的点。

工作日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81个单元楼都看一看,王迪已坚持了两年。

“说实话,走到群众中间,比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上门累得多。不过,多听听群众意见,解决问题的效率会提高不少。”从23岁到36岁,王迪已在社区扎根13年。

创建“小巷办公”工作模式

“社区里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一个小伙子干得下来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还不是在基层镀个金,干一段时间就走了。”

2006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王迪作为西部志愿者到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工作,见他是个毛头小子,居民们竞相议论起来。

新一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基础设施老化,有一大堆民生问题:社区内分布着数个垃圾堆;社区公共用地上,各种违法建筑林立……难题当前,居民们不相信眼前这位23岁的年轻人能有所作为。

为方便工作,王迪从每月800元薪水中抽出一半,就近在社区居民楼租了房子。

由于工作认真,吃苦耐劳,2007年11月,他当选为新一社区党委书记并郑重承诺:“老百姓的事无小事,随叫随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还要做好!”

王迪说,“小巷总理”这个头衔听上去酷炫,但做起工作来却是实打实的千头万绪。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四下去走访。

走访中,王迪了解到新一社区有2700多位老人,其中大部分为空巢老人,经常吃冷饭剩菜。王迪反复考虑后,在社区办公楼挤出150平方米,以“公办民营”的模式开办了重庆首家“社区惜福食堂”。除了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中午无人看管的孩子或是没时间做饭的社区居民,只花成本价就能吃上营养健康的饭菜。

像这样的创新,王迪还搞了不少:重庆首家“三合一”老年服务机构——新一社区心怡老年人照料中心开始试运营,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和居家上门服务;率先引进了新型儿童托管模式“放学来吧”,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的托管问题;建立了社区文化墙,在上面种下“幸福树”,晒出居民的幸福照片,传递社区内的正能量,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王迪逐渐总结出一套社区干部“小巷办公”工作模式。

“走”出来的环境大改善

因工作出色,各方递来的“橄榄枝”也多了,王迪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到其他岗位,但他都拒绝了。2016年,重庆市从优秀社区书记中招录公务员,王迪通过公选考录为公务员,本有机会到街道机关工作,他却向街道递交书面申请,要求继续扎根社区。

2017年,王迪调任沪汉社区任党委书记。当时的沪汉社区相当于新一社区过去的“翻版”。上任后,王迪正式推行“小巷办公”,工作日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81个单元楼都要看一看。

垃圾清运不及时、路灯不亮、墙面乱涂乱画,王迪每天带着放大镜去找问题,社区环境中的不少瑕疵都是在他走路中发现的。

新山村小区旁的6家烧烤店让居民“又爱又恨”,虽方便了生活,但滋生的噪音、油烟污染却愈演愈烈。王迪走访了解到,6家烧烤店老板都愿意安装油烟管道,无奈门面无法加装。

继续走访中,王迪找到6个地段当道、租金便宜的门面,又一一与6家烧烤店对接,3个月内,他们全部搬迁至新店。

7月的一个高温天,王迪走至辖区友谊大厦,闻到浓烈的沼气臭味。“我马上去观察化粪池,发现其即将封顶溢出。”他将此事上报给街道,第二天化粪池就清掏完毕。

新山村467-473栋建在一个堡坎上,居民回家要步行100多步梯坎。还是在走路中,王迪发现上了年纪的居民都靠近堡坎内侧走。为让居民放心走路、消除安全隐患,7月底,社区为堡坎安装上扶手。

社区环境慢慢变了样,王迪觉得,靠他一个人“走路”还不够。他发动社区的网格长和楼栋长也行动起来,成为他的眼睛和耳朵。于是,哪家遇到了什么难处,王迪都会第一时间得知。

2018年,“小巷办公”在沪汉社区推广,10名社区干部开始在工作日每天走家串巷。不少居民表示,平时没事不会特地去居委会,看到社区书记在楼下办公,就顺便过来提提意见,挺好。

“走”出来的邻里和谐

在王迪和同事们走路中,社区“老吾老”建立起来了,残疾人“工疗站”动起来了,微型少年宫热闹起来了,社区文化节办起来了。

一次走进社区通知居民停水,王迪见钟国英夫妇特地多存了几桶水,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给邻居留的。“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类好事,何不发掘出来,让芝麻小事也发挥正能量?”

2018年,针对居民凝聚力不够强情况,王迪设置了“五互”善行义举榜,号召居民长幼互学、夫妻互赏、婆媳互夸、邻里互帮、朋友互助。目前已评出20对身边好人,挖掘出的韩光耀家庭更是获得“重庆市最美家庭”称号。

92岁的王国发和83岁的张根弟是一对恩爱夫妻。“老太婆是乐天派,无论家里人还是邻居找到她帮忙,总是乐呵呵的,我就欣赏这种性格!”“老头子是个信仰坚定的人,我欣赏他对党组织忠诚,只要我们走得动,任何时候党组织召唤,我们都会主动参加组织生活。”老两口毫不讳言对对方的欣赏爱慕。

吴礼碧患病在家多年,邻居杜益珍每天都会去问一声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外出看见新鲜的水果不忘给吴礼碧带些回来,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也会给她送上一些。几年下来,她们从邻居慢慢变成了亲人。

“社区居民就是我的父母、兄弟和子女,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人人都爱、人人都想来的幸福家园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王迪花13年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治理带头人。沪汉社区的民意调查从全区40余名,上升到全区11、街道第二的好成绩。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工作日,他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
“小巷总理”王迪 靠“走路”发现问题

2019-08-30 07:54:07 来源: 0 条评论

王迪在“小巷办公”中排查社区楼栋安全、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记者 张莎 摄

近日上午,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沪汉社区党委书记王迪拿着一个小本子,又开始在社区“小巷办公”了。

排查社区楼栋安全、检查居民区垃圾分类情况……短短两个小时,王迪的笔记本里就记录了5条需要注意的问题,备注了9个待整改的点。

工作日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81个单元楼都看一看,王迪已坚持了两年。

“说实话,走到群众中间,比在办公室里坐等问题上门累得多。不过,多听听群众意见,解决问题的效率会提高不少。”从23岁到36岁,王迪已在社区扎根13年。

创建“小巷办公”工作模式

“社区里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一个小伙子干得下来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还不是在基层镀个金,干一段时间就走了。”

2006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王迪作为西部志愿者到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工作,见他是个毛头小子,居民们竞相议论起来。

新一社区是典型的老社区,基础设施老化,有一大堆民生问题:社区内分布着数个垃圾堆;社区公共用地上,各种违法建筑林立……难题当前,居民们不相信眼前这位23岁的年轻人能有所作为。

为方便工作,王迪从每月800元薪水中抽出一半,就近在社区居民楼租了房子。

由于工作认真,吃苦耐劳,2007年11月,他当选为新一社区党委书记并郑重承诺:“老百姓的事无小事,随叫随到,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做,而且还要做好!”

王迪说,“小巷总理”这个头衔听上去酷炫,但做起工作来却是实打实的千头万绪。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四下去走访。

走访中,王迪了解到新一社区有2700多位老人,其中大部分为空巢老人,经常吃冷饭剩菜。王迪反复考虑后,在社区办公楼挤出150平方米,以“公办民营”的模式开办了重庆首家“社区惜福食堂”。除了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中午无人看管的孩子或是没时间做饭的社区居民,只花成本价就能吃上营养健康的饭菜。

像这样的创新,王迪还搞了不少:重庆首家“三合一”老年服务机构——新一社区心怡老年人照料中心开始试运营,为老人提供全托、日托和居家上门服务;率先引进了新型儿童托管模式“放学来吧”,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后的托管问题;建立了社区文化墙,在上面种下“幸福树”,晒出居民的幸福照片,传递社区内的正能量,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王迪逐渐总结出一套社区干部“小巷办公”工作模式。

“走”出来的环境大改善

因工作出色,各方递来的“橄榄枝”也多了,王迪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到其他岗位,但他都拒绝了。2016年,重庆市从优秀社区书记中招录公务员,王迪通过公选考录为公务员,本有机会到街道机关工作,他却向街道递交书面申请,要求继续扎根社区。

2017年,王迪调任沪汉社区任党委书记。当时的沪汉社区相当于新一社区过去的“翻版”。上任后,王迪正式推行“小巷办公”,工作日每天用两个小时走遍社区,81个单元楼都要看一看。

垃圾清运不及时、路灯不亮、墙面乱涂乱画,王迪每天带着放大镜去找问题,社区环境中的不少瑕疵都是在他走路中发现的。

新山村小区旁的6家烧烤店让居民“又爱又恨”,虽方便了生活,但滋生的噪音、油烟污染却愈演愈烈。王迪走访了解到,6家烧烤店老板都愿意安装油烟管道,无奈门面无法加装。

继续走访中,王迪找到6个地段当道、租金便宜的门面,又一一与6家烧烤店对接,3个月内,他们全部搬迁至新店。

7月的一个高温天,王迪走至辖区友谊大厦,闻到浓烈的沼气臭味。“我马上去观察化粪池,发现其即将封顶溢出。”他将此事上报给街道,第二天化粪池就清掏完毕。

新山村467-473栋建在一个堡坎上,居民回家要步行100多步梯坎。还是在走路中,王迪发现上了年纪的居民都靠近堡坎内侧走。为让居民放心走路、消除安全隐患,7月底,社区为堡坎安装上扶手。

社区环境慢慢变了样,王迪觉得,靠他一个人“走路”还不够。他发动社区的网格长和楼栋长也行动起来,成为他的眼睛和耳朵。于是,哪家遇到了什么难处,王迪都会第一时间得知。

2018年,“小巷办公”在沪汉社区推广,10名社区干部开始在工作日每天走家串巷。不少居民表示,平时没事不会特地去居委会,看到社区书记在楼下办公,就顺便过来提提意见,挺好。

“走”出来的邻里和谐

在王迪和同事们走路中,社区“老吾老”建立起来了,残疾人“工疗站”动起来了,微型少年宫热闹起来了,社区文化节办起来了。

一次走进社区通知居民停水,王迪见钟国英夫妇特地多存了几桶水,一问才知道他们是给邻居留的。“我们身边有太多这类好事,何不发掘出来,让芝麻小事也发挥正能量?”

2018年,针对居民凝聚力不够强情况,王迪设置了“五互”善行义举榜,号召居民长幼互学、夫妻互赏、婆媳互夸、邻里互帮、朋友互助。目前已评出20对身边好人,挖掘出的韩光耀家庭更是获得“重庆市最美家庭”称号。

92岁的王国发和83岁的张根弟是一对恩爱夫妻。“老太婆是乐天派,无论家里人还是邻居找到她帮忙,总是乐呵呵的,我就欣赏这种性格!”“老头子是个信仰坚定的人,我欣赏他对党组织忠诚,只要我们走得动,任何时候党组织召唤,我们都会主动参加组织生活。”老两口毫不讳言对对方的欣赏爱慕。

吴礼碧患病在家多年,邻居杜益珍每天都会去问一声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外出看见新鲜的水果不忘给吴礼碧带些回来,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也会给她送上一些。几年下来,她们从邻居慢慢变成了亲人。

“社区居民就是我的父母、兄弟和子女,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人人都爱、人人都想来的幸福家园是我一生最大的梦想。”王迪花13年时间,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治理带头人。沪汉社区的民意调查从全区40余名,上升到全区11、街道第二的好成绩。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