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重庆宝贝”北京展风采
轨道交通李子坝站
C919大型飞机旅客观察窗窗框
三峡刺绣
綦江农民版画
涪陵榨菜
大足石刻卧佛
大足石刻全集 耗时14年 首次再现5万多尊造像真实面貌
14年时间才磨炼出的《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也在现场进行了展示。
《大足石刻全集》,首次再现5万多尊造像真实面貌。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已公布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处石窟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保存最完好。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于两宋,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1999年,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庆出版集团美术出版分社社长、总编辑郭宜告诉记者,为了忠实记录大足石刻这一规模巨大的艺术宝藏,2003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全面开展大足石刻考古学研究。2010年,重庆出版集团决定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启动《大足石刻全集》出版项目。
为编撰这本《全集》,专家们踏遍了包括北山、宝顶山、南山等在内的大足石刻主要分布点周围的山林,发现了20多处散落在偏僻山林里的佛龛铭文。除了20多处的新发现之外,在石窟造像内容的考释研究上也有更新。同时,专家们还对石窟遗存中有关建筑、服饰、器物、装饰图案等作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经过长达14年的考古调查、科学研究和编撰出版过程,重庆出版集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完成了《全集》编撰出版的各项工作。
14年才打造出《全集》,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拿北山245号佛龛来说,为了完整绘制出这个分布于20多平米崖壁之上的造像线绘图,测绘人员整整花了半年时间。”郭宜告诉记者,造像里500多尊大大小小的佛像《全集》一个都不缺,甚至连佛像服饰上的璎珞都与真实造像一丝不差。
《大足石刻全集》共11卷19册,版面文字1200万字,包括记录文字252万字,图件3539张,图版5100张。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
三峡刺绣
一针一线 彰显三峡特色文化
三峡刺绣亮相展示活动,展出的披肩、围巾和小手包上,绣着生动逼真的牡丹、玫瑰和玉兰。这一上一下、一针一线,绣出的是惊艳和故事。
关于三峡刺绣,三峡绣手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的掌舵人史磊提到一个民间传说。
东汉建安元年,羊渠县(今万州)长滩河畔有个名叫玉梅的村姑,早年没了父母,跟爷爷相依为命,在长滩河上以撑船摆渡为生。后来爷爷患了痨病,卧床不起,就把渡船变卖了。
玉梅为了维持爷孙俩的生计,就开始自学绣花,并在长滩村口摆了一个绣摊。由于玉梅手巧,绣什么像什么,绣摊生意日渐红火,并逐渐开始传授刺绣手艺。
到建安10年,玉梅已经在长滩街上开起了绣铺,名曰:峡江绣铺。
一日,东汉女诗人徐淑游历三峡,巧见绣铺,即席赋诗一首赠与玉梅。
从此,峡江绣铺名气大振。
三峡刺绣是蜀绣的一个分支,兼容了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的某些针法,既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又富有三峡特色的文化内涵。
2005年,史磊和两位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手工艺品公司,将掌握刺绣技艺的女人组织成“娘子军”,让三峡民间刺绣技艺规范化生产。但最终,80万元的投资打了水漂,合伙人也纷纷撤出。
不想放弃的史磊决心到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产地去寻找打开市场的“密钥”。
在刺绣之乡苏州,史磊把自己沉在乡镇里,挨家挨户看,看完又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商场里考察刺绣产品的销售市场。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后,史磊发现“传统技艺也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传承发展下去。”
回到万州后,史磊抱着这样的想法,重新调整三峡刺绣的发展方向,提出“三峡绣”的概念,通过研发设计团队,将单一的产品扩大到服饰、配饰、艺术装饰等领域,成功打开市场。
綦江农民版画
文化礼品 已有1500多幅被收藏
具有古朴稚拙,夸张浪漫艺术效果的綦江农民版画昨天也出现在展示活动上。它的背后又有何故事?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
迄今为止,己有15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省(市)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
1988年2月,綦江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从2003年起綦江农民版画被重庆市确定为对外文化交流礼品。
綦江农民版画发展到现在,创作群体也有了变化,以前是以农民作者为主,现在版画被纳入了綦江中小学课程,中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成为了綦江版画的创作者。
本次展示活动上亮相的作品《横山花海》的创作者张进就曾当过美术教师。
38岁的张进说,《横山花海》是她2016年创作的作品。
“当时綦江凤凰谷景区刚开放,我去采风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花海第一眼就被震撼了,就想用版画的形式记录下那个画面。”
印象版画产品部经理张健介绍,“綦江农民版画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也是一种含有巨大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起到了带动乡村振兴的作用。”
涪陵榨菜
匠心不变 众多竞品里脱颖而出
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序厅,小包装的涪陵榨菜,带来的不仅是重庆味道,还承载着涪陵老工艺人的精湛技艺。
涪陵榨菜以青菜头为原材料,经180天“三腌三榨”工艺发酵而成。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2008年6月,“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涪陵榨菜集团作为非遗传承单位,一直把榨菜当做道德产业来做!”涪陵榨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乌江”牌涪陵榨菜坚持走“精品战略”,尤其是“三清三洗三腌三榨”和高科技防腐工艺革命,给了市场一个又一个惊艳。
涪陵榨菜之所以能够在百家百味的咸菜竞品里脱颖而出,靠的完全是行业人士在工艺传承、变革中的可贵匠心。
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赵平,从事榨菜工艺制作20余年,多年来,他一直潜心于涪陵榨菜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技艺的研究,长期致力于涪陵榨菜制作技艺抢救保护工作。通过收徒授艺,培养后续传承人累计已超过50名。
城口山神漆器
以漆为魂 展现巴渝艺术风采
大红色的瓶身上,牡丹怒放、喜鹊闹枝、鸳鸯戏水、荷花并蒂……3000年传承的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城口漆器在成就展示活动上亮相,带去了重庆人民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浓浓的喜悦和祝福之情。
同时,这件名为“鸟语花香”的漆瓶,也向人们展示着重庆3000多年历史凝聚出的艺术之光。
相关负责人说,城口山神漆器是一种足以令全世界惊叹的工艺珍品,它充满着巴渝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工艺产品行列中的一张重庆名片。
“重庆宝贝”
亮相北京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专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同步举行的还有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市发展成就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来了不少“重庆宝贝”。这些宝贝有何故事?我们对部分深度揭秘。
轨道2号线
创造历史 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轻轨穿楼”模型,在昨日的展示活动上吸引了众多目光,模型上的轻轨列车“穿楼而过”,让人惊叹不已。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车站是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位于嘉陵江畔李子坝,于2004年3月建成。因为“轻轨穿楼”的独特景观,李子坝站最近几年声名远扬,吸引了大批游客到访。每天日均客流近2.5万人次,最大日客流达到7万人次,在这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游客。
来看“轻轨穿楼”,游客们最常问的,就是到底先有楼房还是先有车站。
于2004年3月建成的李子坝站,是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跨座式单轨高架车站,车站与商住楼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用,采用“站桥分离”的结构形式,轨道车站桥梁与商住楼结构支撑体系分开设置,有效解决两者结构传力及振动问题。作为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号线填补了国内跨座式单轨技术空白,并创造了世界跨座式单轨交通建设史的先例——翻山越岭、跨江过河、穿绕楼群,并逐步实现装备制造产业的自主化,以及满足重庆特大城市客运需求的高密度、大运量、大编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技术。
李子坝“轻轨穿楼”的美景,未来还会更美。
该景观还将进一步升级,不仅将会出现“加长版”的“轻轨穿楼”,还将新增炫酷的夜景。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正在运行的列车为4辆编组和6辆编组。根据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的《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运营设备大修和更新改造项目车辆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显示,项目将采购完整的12列8编组跨座式单轨列车。项目完成后,游客可以在李子坝站看到“加长版”的“轻轨穿楼”。
渝中区城市管理局还将对轨道交通李子坝站附近山体的景观绿化进行进一步提升,另外,景观照明工程也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工程完工后,“轻轨穿楼”的夜景将更加迷人。
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
打破垄断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量产
昨日亮相的20多件“重庆宝贝”,有不少看似不起眼实则代表我国前沿科技水平。这其中就包括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它由重庆川仪研发生产,具有全球高端水平。
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作为半导体传感器技术、工业网络通讯技术、先进工艺制造技术、智能控制及软件技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自动化仪表“皇冠上的明珠”。但因为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高精度智能压力变送器过去一直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光靠“引进”是不行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此,四联集团深有感触。
上世纪90年代,数字电容式变送器成了公司智能压力变送器研究的开端。但由于当时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经济调整影响,承担开发任务的重庆川仪也正面临极大的经营困境,从研究所和分厂抽调年轻的技术人员组建了最初班底。
就这样,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几十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研发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而带领团队攻关的,便是当时的研发主管、现任川仪智能压力变送器首席专家的聂绍忠。
聂绍忠说,虽然他们艰难地拿下了一个又一个“山头”,但发现“皇冠上的明珠”还似前方群峰环绕的山巅,遥不可及。
更令他们绝望的是,国外企业对电容压力传感器进行了几十项专利保护,高储能弹性材料和诸多特殊制造工艺技术等也受到瓶颈制约。
“不行就另辟蹊径,开放性开展技术创新。”聂绍忠带领团队,在国家863项目支持下,依托产学研结合,重新瞄准硅压阻原理变送器进行研究。尽管还是阶段性失败,但研发团队在高精度铣磨机、自动焊机、充灌机、补偿装置及系统等专用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研究上打下了坚实基础,并锻炼出了一支专门的人才队伍。然而,硅压阻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同样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匣子”。其间,研发团队进行了上千次大大小小的实验,累计了数万条测试数据,错误、失败如影随形。遭受无数次失败的打击,研发团队没有退却,反而愈战愈勇,最终掌握了高精度传感器核心应变元件的综合特性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传感器组建的系统设计能力和方案,产品精度达到当时领先的0.075%,一举改变了“以市场换技术”的被动局面。
但在智能压力变送器生产领域,先进的制造设备同样遭遇了技术“壁垒”。如果不彻底解决生产制造的成套工艺装备,设计成果难以产业化,“怎么办?自己造。”聂绍忠说,经过技术团队的努力,PDS生产线上30多台(套)自行研制的自动化加工和测试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量产,国产高端智能压力变送器在市场上成功破局,受到用户广泛欢迎,应用于国内重大工程。目前,聂绍忠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把产品精度提升到了0.04%。
C919大型飞机旅客观察窗窗框
坚持创新 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空白
在国新办序厅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庆市发展成就展示活动中,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银灰色椭圆形金属件,就是中铝西南铝试制成功的C919大型飞机提供的旅客观察窗窗框。看起简单的一个金属件,其实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长期以来,国内飞机窗框等铝合金精密模锻件均依赖进口,且国外也只有极个别专业锻造厂家能够生产该类锻件,并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要在精密模锻件这一领域的研发取得突破绝非易事。
“我们坚持实施自主创新,通过开展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模锻和润滑工艺优化,经过一年的攻关,成功锻造出C919大飞机用窗框精密模锻件,接近进口水平,确保了首轮研发任务的完成。”中铝西南铝锻造厂主管工程师陈丽芳介绍。
还有这些“重庆造”科技产品
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陈翔 罗薛梅 刘波 郭发祥 王梓涵 黎静 王淳 李晟
图/上游新闻记者 高科 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