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新时代油画艺术的成就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昨日举行 中国油画要有更大的作为
九月二十二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区学术研讨会现场。记者 龙帆 齐岚森 摄
闫平
尚辉
谢东明
郑工
张楠木
黄宗贤
重庆日报讯 (记者 赵迎昭 黄琪奥 王丽)9月22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展区,“守正创新:新时代油画艺术的成就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美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艺委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会上总结新时代中国油画艺术取得的成就,并为推动中国油画发展提出了建议。
研讨会分为对本届油画展的基本评析、当前中国油画发展现状及问题、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油画话语体系的构建3个分议题。
“感动我的作品,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表示,回顾往届全国美展,获得金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的角度,表现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而不是僵硬地反映某个主题。
中国油画艺委会副主任谢东明建议,艺术家的眼界应该更加开阔,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重视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让油画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何红舟说,本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的一些参展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现实和历史的理解。“一些作品看似表现是肖像画,但仔细观赏,会发现其体现着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说,全国美展是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大检阅。他表示,中国油画要有更大的作为,必须处理好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互动等方面的关系。
中国美协副主席闫平表示,本次研讨会围绕新时代油画艺术成就与展望主题展开,对现状和未来的评价、判断将引发社会更广层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油画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当天,重庆日报记者对出席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专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闫平:
青年艺术家要保持好奇心
“观看此次美展,我真的相当感动。”闫平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自己未能有作品入选,但依然在观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惊喜。
这样的惊喜来源于何处呢?“主要还是来源于那些参加美展的青年画家。通过观赏他们的作品,我不仅能大致猜出他们的出生地,了解他们的受教育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品,我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闫平说。
如今,青年艺术家应该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呢?闫平认为,艺术家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是关键。“在这个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年代,我们与青年画家一样,对于不少新生事物都是首次接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在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没有高低之分。年轻人在创作时需保持自己的风格,不要轻易被他人所影响,才能创作出更多充满个性的作品。”
闫平还认为,当今的青年画家如果想继续用绘画的方式去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还是可以好好研究历史文脉,研究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在提高自身绘画水平的同时,更加敏锐地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
展出作品表现“稳健”
“这次的油画展区展出作品,用‘稳健’二字概括比较恰当。”尚辉说,所谓稳健,是指油画艺术水平的发展、油画艺术在贴近人民生活的表现上,以一种稳健的态势在发展。这次展出的百分之八十的油画作品都是再现主义。这种再现主义的油画原本来自欧美,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通过国内画家的重塑,进行了艺术的转化,融入中国元素,表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传达时代精神、见证中国的发展。
“美展中有没有让人震惊、过目难忘的作品?”不论是普通观众还是油画爱好者,总会在观展中提出这样的疑问。对此,尚辉表示,不要过分期待在一个有经典艺术的画展里面,感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我们恰恰应该在这样的一个油画作品展览里面,看看传统的画展能不能接近民众、表达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呈现出这个社会的人文表情,这些才是全国美术展览的重要社会价值所在。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油画展区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是可以记入艺术发展史的一次展览。”尚辉说,从罗中立的《父亲》开始,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在当代油画艺术史上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谢东明:
艺术创作要更加注重多样性
“纵观今年美展的参赛作品,我有个特别深刻的体会——作品题材和创作技巧趋同化较为明显。仿佛大家都在高原上,但却没有高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多。”谢东明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抽象绘画在这几年的发展势头相当好,但这次展览里抽象性的绘画却并不多,而且质量也不高。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教育模式虽然在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依然还是在西方语境中进行,跟我们民族、地域、文化的多样化并不相符。”谢东明说。
“究其根本,相比较于整个时代,我们目前的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谢东明说,要克服这个问题,就需要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加注重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老师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并把这些观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进而在丰富创作题材的同时,让作品拥有自己的个性。”
“在创作技法上,我们也不应对学生进行过多限制,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尝试。尝试用不同的技法去创作作品,在创作和市场需求之中寻求平衡点,不盲目的迎合市场,用画笔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谢东明建议,艺术家追求与所处时代的距离,才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工:
艺术家的作品要代表时代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重庆美术在油画、版画、雕塑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作品涌现。”郑工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郑工看来,能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重庆艺术家对于写实性的追求。“纵观重庆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总是力求通过作品还原现实生活,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特别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四川美术学院涌现出的以罗中立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更是把这种写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庆美术的另一大特点是相当讲究诗意,习惯于用把人物诗意化,进而摆脱对某种风格化语言的依赖,更好表达现实题材中的人物精神。”郑工说,艺术作品通过诗意化地表达,把文本语言转换为视觉形象,让作品更为直观感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艺术家应该利用手中的画笔,为群众展现新中国这7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郑工说,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要通过手中的画笔,把自身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贯穿到艺术作品中,塑造一系列代表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楠木:
全国美展走进重庆意义重大
“重庆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全国美展走进重庆意义重大。”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楠木说,全国美展的最大特点是“小切口,大社会”,艺术家们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关照,在作品中表达出对社会的深度思考,传达出人文关怀。
农民、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等,亮相本届全国美展的很多油画作品聚焦社会基层人物,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张楠木表示,从一幅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艺术家对基层人物的关注;从普通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张楠木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区很好地体现了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将影响专业教育和大众品位。
如何看待重庆美术70年来的发展成就呢?张楠木说,重庆美术受到中国美术界瞩目,这和重庆美术的深厚积淀有关。抗战时期,徐悲鸿等一大批艺术家在渝工作、生活,将艺术的火种播种在巴渝大地上,在战火硝烟中传承了艺术文脉;新中国成立后,重庆也涌现出一批艺术家。他们中很多人走上教师岗位后,又影响了莘莘学子。
张楠木说,艺术家们应该聚焦时代发展,真正地扎根基层、扎根人民,沉下心来,用心用情描绘真正打动自己的时代风貌。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
重庆美术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
黄宗贤表示,中国油画要有大的作为,要在注重发展主旋律作品的同时,考虑如何在作品中丰富中国油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互动;在全球化时代,艺术家必须要有开放视野,同时要有中国立场,建构中国艺术的话语体系。
黄宗贤对重庆美术发展感受颇深。他表示,新中国社会发展为重庆美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语境,重庆美术创作以生动的形式将社会变革与发展历程形象化、视觉化。图像与历史、形式与观念在重庆美术家的作品里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时代风貌、现实关怀,铺垫了重庆美术鲜亮的底色。
黄宗贤说,重庆美术界之所以在中国美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于重庆美术界包容的气度、创新的意识。因为包容,就有多元格局;因为创新,主旋律与多样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在重庆美术创作中得到了有效的统合。
“在许多个时期,重庆的美术创作都在全国美术界发挥着引领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黄宗贤说,70年来的重庆美术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祖国发展同行,形象地记录了社会变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为塑造新中国美术的基本面相,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本版稿件由记者赵迎昭、黄琪奥、王丽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