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旅增强城市能级 “近悦远来”方兴未艾
游客乘船畅游风景旖旎的巫山县大宁河小三峡,小三峡历来以雄、险、秀、奇、深、幽著称。通讯员 王忠虎 摄
大足石刻景区,游人在观赏石刻。记者 齐岚森 通讯员 黄舒 摄
万盛经开区黑山景区八角露营基地迎来大批纳凉的市民。特约摄影 曹永龙
彭水蚩尤九黎城景区,独特的民俗展演吸引不少游客体验苗族竹竿舞。通讯员 赵勇 摄
九龙坡区天赐温泉景区,游客正在泡温泉。(资料图片)
国庆长假将至,重庆旅游再上热搜,携程、途牛、驴妈妈等多家机构发布大数据预测报告,“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上全国魅力值热榜。
从不知旅游为何物,到“外事接待”懵懂起步;从改革开放破冰产业先行先试,到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入境游一枝独秀,到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70年来,重庆旅游发展波澜壮阔,留下诸多珍贵记忆。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响亮打出“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以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3%、11.3%,不仅领跑全市经济增速,还连续两年被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评为“全球旅游增长最快城市”。
“行千里·致广大”!重庆旅游,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井喷式增长 重庆成为“全球最具潜力旅行地”
“长江创造了中国最伟大的人文自然奇观,气势磅礴的三峡;武隆喀斯特,有着激动人心的景色,锯齿状的石灰岩岩溶地层直冲云霄;重庆火锅,让你的头都在燃烧的辣椒,浸入了美味的新鲜食材……”近日,年过八旬的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在世界顶级旅行杂志《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上,读到一篇由美国旅行作家艾米莉·玛切尔(Emily Matchar)写的重庆旅游文章。
70年来,重庆旅游业从外交事业的延伸与补充,到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再到现在全面融入大重庆发展战略体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第一次接到接待通知,说有外国人来看石刻时,人都是懵的。”郭相颖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旅游还没有产业概念与经济属性,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未萌芽。直到改革开放前,为满足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探亲访友和来访外宾需求,旅游业才以“外事接待”的形态开始萌芽。
1980年,国旅社长江重庆支社成立;1988年,重庆市政府组建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1990年,重庆市旅游局正式成立……重庆现代旅游的市场化取向运营模式逐渐成形,也拉开了旅游发展的帷幕。
而重庆旅游业真正驶上“快车道”,则是在重庆直辖之后。1998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成立了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培育和发展重庆市旅游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树立大旅游产业形象,使重庆成为中国旅游大市。重庆旅游业进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换挡、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在“旅游+”战略推动下,旅游业不断敞开边界,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并擦出业态创新的火花,重庆旅游因势利导、精准发力,迎来井喷式增长机遇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1.3%。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2.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32.7%。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发布报告,重庆连续两年位列全球发展最快的10个旅游城市榜首。国际权威旅行杂志《Frommer's》和《孤独星球》先后将重庆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
打出五张牌 重庆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推动新需求和新业态加速形成,也加速了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消解和重构。为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重庆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注重全域化发展、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重庆响亮地打出了‘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可谓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称。
作为年近六旬的旅游“老兵”,廖伟也见证了重庆旅游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他回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旅游家底依然很薄,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三星级涉外酒店仅有重庆饭店、重庆宾馆、渝州宾馆三家;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车只有4台,都是40座的日野客车,俗称“大日野”;主城区的观光游览景点,也仅限于解放碑、大礼堂等少数地方。
旅游经济要发展,产业是基础。直辖后,我市实施了“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策略,加速推进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大足石刻、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酉阳桃花源等一大批景区应运而生。
尤其是近年来,重庆在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中,旅游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目前全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242个,其中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92个;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17个;有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长江内河游轮27艘,其中五星级游轮22艘;建成并营业的温泉旅游项目36个;有星级饭店21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8家,数量位列西部第二、全国前十。
市场主体持续壮大,全市旅行社达到625家,其中出境游旅行社95家;有百亿级旅游投资企业4个,旅游主题乐园产业集群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旅游带动效应逐步凸显,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和23.5%,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示范点2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4个、名村7个,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30万人,带动33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2018年,全市签约文旅项目109个,签约金额4861亿元,涵盖康养小镇、滑雪场、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旅游基金、演艺项目等多个领域,为重庆旅游业下一步发展提供着强劲动力。
大文旅促品质化 增强城市发展能级
有人说,重庆像火锅,包容、混搭、杂糅着各种元素,矛盾中有和谐,混沌中有秩序,人间百味尽在其中,让人酣畅淋漓,难以忘记。
有人说,重庆是一座“站立着的城市”,江、山、城融为一体,别的城市“千城一面”,而她却是“一城千面”。
……
“其实无论怎么定义,作为创造美丽、传播美丽、分享美丽的幸福产业,旅游业都应该是她最灵动的注脚。”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表示,纵观全世界,但凡是国际性名城,也都是旅游名城。
70年风雨历程,让重庆站在世界“发展最快旅游城市”的潮头,重庆旅游业发展也正渐入佳境、蓄势待发,方兴未艾,好戏还在后头。
目前,我市正以“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作为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主战场,整体谋划、统筹力量、整合资源、打捆推进,并将其融入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板块中,打造三大特色区域旅游目的地。
在打造大三峡黄金旅游目的地上,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营销,促进旅游资源有效利用、旅游要素充分整合,变一线游为一片游,唱春赏花、夏消暑“四季歌”;在打造大都市国际旅游目的地上,以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巴渝文化等为载体,以“一岛、两江、四岸、四山、多温泉”为核心,建设都市全域旅游城和环城旅游休闲带;在打造大武陵精品旅游目的地上,聚焦渝东南民俗风情聚集区,突出喀斯特地貌、土苗风情、武陵风光、气候养生等元素,建设自然生态与民族风情相融合的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
此外,我市正在持续深化重庆旅游国际化发展水平,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全力完善公共服务、全力推进文旅扶贫、全力打造智慧文旅等,抓大文旅促品质化,以大文旅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重庆旅游,正以其先天禀赋与自我修养,变得卓尔不群,澎湃而来。
重庆旅游·口述
长江三峡千年美景焕发新风采
讲述人:重庆冠达世纪游轮有限公司总船长 唐建
我与我父亲两代人都在轮船上工作。如果要问我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的巨变,我最大的感触是长江航道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了。
我还在孩提时,父亲就驾驶着蒸汽机船穿梭在长江上,当时的长江航道全是自然河道,江水湍急、礁石密布,每每听见父亲的船响起汽笛,母亲都会领着我到港口,迎接父亲回家。我当时惦记的是父亲手中从上海、武汉等地买回来的糖果,丝毫没有在意母亲百感交集的眼神。
直到1985年,我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江渝2号”客船上的一名水手,才真正体会到每次回家父亲反复叮嘱的两句话——“注意安全”“注意身体”的深意。当时,江上轮船,货船以40米长的拖轮为主,客船以70多米长的内燃机船为主,船小、滩多、浓雾密,是最大风险。曾有一位老船长,驾船通过长寿柴盘子(长江知名“魔鬼”航道,枯水期最窄航道宽仅60多米,且航道弯曲)水域时,因巨大压力诱发高血压,当场倒在了驾驶室去世。
三峡工程蓄水成库后,高峡平湖让长江重庆段航道从“山区公路”变成了宽阔“高速路”,不仅大大提升了通航能力,也让受铁路、公路冲击的轮船客运市场迎来旅游的曙光。2003年,“世纪天子号”游轮成功驶进朝天门码头,开创重庆旅游船大型化的先河。该船长126.8米、宽17米(此前,因受航道限制,船长一般为八九十米),船在大型化后,乘坐舒适度大幅提升,客船变游轮成为现实。
此后,以旅游之名诞生的长江三峡内河豪华游轮迎来发展高峰,目前已形成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长江内河游轮庞大船队,其中五星级游轮就达22艘,每年接待数百万世界游客,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的风景线。
近日,冠达世纪游轮成功首航了新旗舰“世纪荣耀”号游轮。该船长149.98米、宽21米,在长江、中国和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创下多个“第一”,刷新多项纪录。比如,它是长江游轮中首艘装设电力推进集成“智能能效系统”、垃圾粉碎脱干机与撇油器、厨房油污水及洗衣用水存贮舱等先进设施设备的游轮;公区、双层餐厅、客房、阳光甲板、大剧院面积等指标,均创长江游轮新纪录;首次将客房区设置在前部,公共区设置在后部,让船体更加静音等。
随着重庆持续打好“三峡”牌,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千年美景焕发新风采、展现新魅力,我坚信大三峡黄金旅游目的地将愈发享誉全球。
重庆旅游·“数”说
1959年
接待华侨、外籍人士和港澳同胞603人
主要来自苏联、东欧、朝鲜、越南等40个国家和地区
1997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26.12万人
2012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2.9亿人次
同比增长30.73%
实现旅游总收入1662.15亿元
同比增长31.02%
2017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5.42亿人次
同比增长20.3%
实现旅游总收入3308亿元
同比增长25.1%
2018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5.9亿人次
同比增长10.13%
实现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
同比增长31.32%
2019年上半年
接待境内外游客2.9亿人次
同比增长10.82%
实现旅游总收入2552.92亿元
同比增长32.71%
党的十八大以来
重庆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3%
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1.3%
重庆旅游·大事记
1954年
重庆成立“中共重庆市委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负责全市对外接待工作。
1980年
国旅社长江重庆支社,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立,以经营旅游船,组织国际旅游者游览“长江三峡”为主要业务。
1981年
国际社大足支社经原永川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成立,以组织国际旅游者观赏大足石刻为主要业务。
1984年
大足县中国旅行社经中旅总社批准成立,主要业务是组织国际旅游者观赏大足石刻。
1988年
重庆市旅游事业管理局成立。
1990年
重庆市旅游局正式成立。
1991年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对外开放;开通了重庆至宜宾的旅游列车;新增了国际国内航空销售代理业务;新建了西南第一家娱乐城;开辟了“重庆免税外汇商场”,促进旅游朝多功能方向发展。
1998年
重庆成立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培育和发展重庆市旅游支柱产业的奋斗目标。
2012年
重庆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三大战略,加速推进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成功创建“世界温泉之都”。
2018年
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提出全力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唱响“山水之城·美丽之地”,让八方游客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
(本版稿件均由记者韩毅采写,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资料及数据由市文旅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