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成渝说成渝 67岁重庆南站 如今摄影地标

听成渝说成渝 67岁重庆南站 如今摄影地标

来源:华龙网-重庆晚报2019-09-27

▶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

▲扳道员进行要道还道

▲重庆南站正在进行线路拨接施工

▶以前,重庆南站客运工作人员在为旅客服务。

▲上世纪,重庆南站女子扳道组正在进行手动扳道作业。

◀重庆南站全景图

◀独立车组正从南站驼峰解体溜放

▲重庆南站

成渝

“我叫成渝,非常荣幸和幸运,我和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名字一模一样,这也让我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为巧合的是,我日夜工作的地方——重庆南站,是成渝铁路通车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这座老站,我太熟悉了,她饱经沧桑,却赞誉无数。”

——成渝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南站(以下简称重庆南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通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不知不觉已伴随我们走过67年。从曾经的重庆最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到铁路货运量逐步向外转移,再到如今的热门打卡地,她一直见证着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变迁,也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货物。

作为重庆南站目前最后一批扳道员中的一员,今年51岁的成渝与成渝铁路同名,工作28年,他用8个字概括心目中的重庆南站:“饱经沧桑,载誉无数。”近日,记者对成渝进行了采访,听成渝说成渝线上这座老站的过往、现在和将来。

成渝铁路通车 首发列车从重庆南站启程

从青春年华步入半百之年,对自己工作的地方,成渝再熟悉不过。用他的话来说,重庆南站“饱经沧桑,载誉无数”。

“许多人知道,成渝铁路连通成都和重庆,但很少人清楚,成渝铁路通车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就是在重庆南站。”成渝说,重庆南站原来名叫九龙坡站,“你去九龙坡黄桷坪附近打听一下,现在周边居民大多还称呼其为‘九龙坡站’。”

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的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元帅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工人们便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九龙坡等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由重庆开出的首趟机车,就是从重庆南站(九龙坡站)始发。“听以前的老师傅讲,当天,重庆市各界3万多人在这里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场面别提多盛大壮观了。”成渝自豪地说。

成渝和成渝铁路 28年的不解之缘

9月23日上午,记者在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兴隆场车站见到了成渝。成渝原本在位于九龙坡区的重庆南站工作,今年5月重庆南站驼峰“退役”,不久之后,他被调入兴隆场车站工作。

框架眼镜、橙色工作服、解放鞋,身上带有铁路工作者一贯的沉稳严肃,见到成渝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以上这些方面,似乎还有点不健谈。这让记者多少有些担忧接下来的采访,可一说起重庆南站,成渝却像打开了话匣子,工作中经历的种种故事,也慢慢铺陈开来……

“你名字叫成渝,是不是跟成都和重庆有关?”记者好奇地问。“嗯。”成渝点点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在隶属于成都铁路局的天回镇站工作,母亲则留在重庆,一家人成渝两地来回跑,“所以,我出生时就取名成渝。”

22岁时,按照当时铁路部门的接班顶替制度,成渝接替退休的父亲,成为成渝铁路重庆南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的名字,第一次直接与成渝铁路挂上钩。截至今年5月,成渝在重庆南站工作了整整28年。

曾是重要客货集散中心 最多时停靠列车达50多对

重庆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重庆南站(九龙坡站)最为兴盛的时期。那时,重庆南站也是重庆最为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特别是川黔线竣工后,凭借紧邻九港码头、电厂的地理优势,重庆南站的货物列车解编压力逐年上升,人们经常调侃“九龙坡站一感冒,重庆货运就发烧”。

在客运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南站停靠的列车每天可达到40多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停靠列车达50多对,重庆南站无疑为成渝铁路沿线居民出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作为长期承担重庆铁路枢纽货物车流解体、编组重任的驼峰,也见证了成渝铁路首趟列车在重庆南站始发的光辉荣耀。

据重庆南站党总支书记黄游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业务最繁忙的时候,驼峰一天要办理800多辆车的调车作业。“最忙的时候,我和搭档一天要办理200到300辆车的调车作业。”成渝告诉记者。

什么是驼峰?采访时,成渝特意指了指铁路线上一个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解释道:“它就是驼峰。它是调车设备,小山丘上的坡度,可以辅助机车,让其完成车列解体,然后再自动溜放。”

重庆铁路枢纽最老驼峰 今年光荣退役

为了让溜出的车组与铁路线路上停留的车连挂,除了需要制动员实行手闸制动,还需要扳道员提前将道岔手动扳至指定状态,确保车组溜放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成渝从事的,就是扳道工作。长期和驼峰打交道,他和同事们都称呼驼峰为“老伙计”。

黄游说,重庆南站驼峰属简易驼峰类型,自1952年建成时投用,后来为满足不断增加的车列解体需求,陆续对其进行升级改造,1960年改造完毕,它是重庆铁路枢纽历史最长的驼峰。今年5月15日,随着最后一组车列解体,溜放作业的结束,重庆南站驼峰正式结束了自己67年的光荣使命,正式告别铁路舞台,此后,重庆南站驼峰解体作业变为平面调车作业。“停用驼峰,是在前期对重庆南站生产局部调整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而做出的决定。”黄游解释。

此前,重庆南站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重庆南站电厂专用线正式停用;2018年,接轨九港码头专用线关闭,重庆南站货运作业量和往昔再不可同日而语,货运量在逐步向外转移。同时,随着重庆几大客运站的加快建设并陆续投用,高铁、动车也成为了现在铁路出行的主要方式,如今,每天仅有1对半列车会在重庆南站停靠。

有了新任务的扳道员 重庆南站并不落寞

随着驼峰的停用,成渝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工作调整。和“老伙计”告别不久,成渝和其他几十位同事就和重庆南站分开了,他和几位同事被调入兴隆场车站,现在主要负责货检工作,虽然如往昔一样,仍旧行走在铁轨附近,但他也在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30日,全面投入运营的兴隆场编组站接过了重庆南站、重庆西编组站的交接棒,承担起了重庆铁路枢纽运输发展的重担。而兴隆场车站采用的驼峰自动化系统,已经不需要扳道员。“会不会觉得自己被时代淘汰了?”记者问成渝。成渝摇摇头回应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自动化系统比人工操作效率更高,经过调度,我们也被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学习,重新掌握新的岗位技能,然后发挥最大的价值。换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学习,永远停止不前。”

前一段时间,成渝和同事还回到了重庆南站,再一次看了看附近的风景。“她其实并不落寞。”成渝感慨道,因为临近黄桷坪涂鸦街、交通茶馆等重庆热门打卡地,重庆南站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拍照的、拍婚纱的,相当文艺。另外,在重庆南站乘坐5612次列车,感受绿皮火车的慢节奏、欣赏沿途景点,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兴隆场车站融媒体工作室供图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听成渝说成渝 67岁重庆南站 如今摄影地标

2019-09-27 07:47:25 来源: 0 条评论

▶成渝铁路通车纪念章

▲扳道员进行要道还道

▲重庆南站正在进行线路拨接施工

▶以前,重庆南站客运工作人员在为旅客服务。

▲上世纪,重庆南站女子扳道组正在进行手动扳道作业。

◀重庆南站全景图

◀独立车组正从南站驼峰解体溜放

▲重庆南站

成渝

“我叫成渝,非常荣幸和幸运,我和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名字一模一样,这也让我和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为巧合的是,我日夜工作的地方——重庆南站,是成渝铁路通车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这座老站,我太熟悉了,她饱经沧桑,却赞誉无数。”

——成渝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南站(以下简称重庆南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开通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不知不觉已伴随我们走过67年。从曾经的重庆最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到铁路货运量逐步向外转移,再到如今的热门打卡地,她一直见证着重庆铁路枢纽的发展变迁,也迎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货物。

作为重庆南站目前最后一批扳道员中的一员,今年51岁的成渝与成渝铁路同名,工作28年,他用8个字概括心目中的重庆南站:“饱经沧桑,载誉无数。”近日,记者对成渝进行了采访,听成渝说成渝线上这座老站的过往、现在和将来。

成渝铁路通车 首发列车从重庆南站启程

从青春年华步入半百之年,对自己工作的地方,成渝再熟悉不过。用他的话来说,重庆南站“饱经沧桑,载誉无数”。

“许多人知道,成渝铁路连通成都和重庆,但很少人清楚,成渝铁路通车后,首趟列车的始发地就是在重庆南站。”成渝说,重庆南站原来名叫九龙坡站,“你去九龙坡黄桷坪附近打听一下,现在周边居民大多还称呼其为‘九龙坡站’。”

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的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元帅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工人们便高举“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九龙坡等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由重庆开出的首趟机车,就是从重庆南站(九龙坡站)始发。“听以前的老师傅讲,当天,重庆市各界3万多人在这里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场面别提多盛大壮观了。”成渝自豪地说。

成渝和成渝铁路 28年的不解之缘

9月23日上午,记者在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兴隆场车站见到了成渝。成渝原本在位于九龙坡区的重庆南站工作,今年5月重庆南站驼峰“退役”,不久之后,他被调入兴隆场车站工作。

框架眼镜、橙色工作服、解放鞋,身上带有铁路工作者一贯的沉稳严肃,见到成渝时,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以上这些方面,似乎还有点不健谈。这让记者多少有些担忧接下来的采访,可一说起重庆南站,成渝却像打开了话匣子,工作中经历的种种故事,也慢慢铺陈开来……

“你名字叫成渝,是不是跟成都和重庆有关?”记者好奇地问。“嗯。”成渝点点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在隶属于成都铁路局的天回镇站工作,母亲则留在重庆,一家人成渝两地来回跑,“所以,我出生时就取名成渝。”

22岁时,按照当时铁路部门的接班顶替制度,成渝接替退休的父亲,成为成渝铁路重庆南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的名字,第一次直接与成渝铁路挂上钩。截至今年5月,成渝在重庆南站工作了整整28年。

曾是重要客货集散中心 最多时停靠列车达50多对

重庆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重庆南站(九龙坡站)最为兴盛的时期。那时,重庆南站也是重庆最为重要的客货集散中心,特别是川黔线竣工后,凭借紧邻九港码头、电厂的地理优势,重庆南站的货物列车解编压力逐年上升,人们经常调侃“九龙坡站一感冒,重庆货运就发烧”。

在客运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重庆南站停靠的列车每天可达到40多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天停靠列车达50多对,重庆南站无疑为成渝铁路沿线居民出行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作为长期承担重庆铁路枢纽货物车流解体、编组重任的驼峰,也见证了成渝铁路首趟列车在重庆南站始发的光辉荣耀。

据重庆南站党总支书记黄游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业务最繁忙的时候,驼峰一天要办理800多辆车的调车作业。“最忙的时候,我和搭档一天要办理200到300辆车的调车作业。”成渝告诉记者。

什么是驼峰?采访时,成渝特意指了指铁路线上一个如骆驼峰背形状的小山丘解释道:“它就是驼峰。它是调车设备,小山丘上的坡度,可以辅助机车,让其完成车列解体,然后再自动溜放。”

重庆铁路枢纽最老驼峰 今年光荣退役

为了让溜出的车组与铁路线路上停留的车连挂,除了需要制动员实行手闸制动,还需要扳道员提前将道岔手动扳至指定状态,确保车组溜放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成渝从事的,就是扳道工作。长期和驼峰打交道,他和同事们都称呼驼峰为“老伙计”。

黄游说,重庆南站驼峰属简易驼峰类型,自1952年建成时投用,后来为满足不断增加的车列解体需求,陆续对其进行升级改造,1960年改造完毕,它是重庆铁路枢纽历史最长的驼峰。今年5月15日,随着最后一组车列解体,溜放作业的结束,重庆南站驼峰正式结束了自己67年的光荣使命,正式告别铁路舞台,此后,重庆南站驼峰解体作业变为平面调车作业。“停用驼峰,是在前期对重庆南站生产局部调整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而做出的决定。”黄游解释。

此前,重庆南站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重庆南站电厂专用线正式停用;2018年,接轨九港码头专用线关闭,重庆南站货运作业量和往昔再不可同日而语,货运量在逐步向外转移。同时,随着重庆几大客运站的加快建设并陆续投用,高铁、动车也成为了现在铁路出行的主要方式,如今,每天仅有1对半列车会在重庆南站停靠。

有了新任务的扳道员 重庆南站并不落寞

随着驼峰的停用,成渝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工作调整。和“老伙计”告别不久,成渝和其他几十位同事就和重庆南站分开了,他和几位同事被调入兴隆场车站,现在主要负责货检工作,虽然如往昔一样,仍旧行走在铁轨附近,但他也在积极适应新的环境。

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30日,全面投入运营的兴隆场编组站接过了重庆南站、重庆西编组站的交接棒,承担起了重庆铁路枢纽运输发展的重担。而兴隆场车站采用的驼峰自动化系统,已经不需要扳道员。“会不会觉得自己被时代淘汰了?”记者问成渝。成渝摇摇头回应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自动化系统比人工操作效率更高,经过调度,我们也被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通过学习,重新掌握新的岗位技能,然后发挥最大的价值。换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学习,永远停止不前。”

前一段时间,成渝和同事还回到了重庆南站,再一次看了看附近的风景。“她其实并不落寞。”成渝感慨道,因为临近黄桷坪涂鸦街、交通茶馆等重庆热门打卡地,重庆南站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拍照的、拍婚纱的,相当文艺。另外,在重庆南站乘坐5612次列车,感受绿皮火车的慢节奏、欣赏沿途景点,也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兴隆场车站融媒体工作室供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