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土木结构平房到城里的洋房 小家的变迁让她深深感受国家的强大
小档案
姓名:舒云
出生年:1989年
职业:企业白领
她心中的家与国
从老家的土木结构平房到城里的高楼洋房,小家的变化就是国家的强大。而只有国家强大,才有小家的幸福美满。
距离重庆主城100公里的潼南区别口镇花院村,舒云带着儿子再一次回到童年的老屋前。“现在我们一年也就过年上坟的时候才会回老家一趟。”舒云抱着3岁的儿子念叨着,这是妈妈小时候打水的地方,那是妈妈和舅舅栽的李子树。
两个小时后,她回到位于巴南区石桥附近的家里。这栋洋房的负一层至二层,不仅开间敞亮,还带前后两个花园。
对于舒云来说,家的变化是幸福的开始,也是祖国强大的直接体现。
破旧老屋
承担大家族的美好时光
“我的爷爷舒安相之前是一名军人,1954年底为了全家团聚,选择退伍,回到老家。”
回到老家的舒安相,始终保持着部队练就的优良作风。随着包产到户推开,几亩地、一栏猪和几头羊成了舒安相继续发挥战斗精神的主阵地。后来,舒安相被推选为村长。
1970年,舒安相的第5个孩子出生、长大,家里土木结构的平房开始显得拥挤——盖一座更大的新房成了一家人的愿望。
1986年,在110平方米的宅基地上,一家人的新房动工。新房设计为两层,采用石木结构,墙面由砖和藤条构成,房顶还用上了当时最流行的预制板。很快,新房落成,5间卧室、1间厨房、1间堂屋的大户型在当地成了村民们羡慕的对象。这也为舒安相的2个儿子和3个女儿的婚嫁提供了优势,上门说亲的人络绎不绝。
随着5个儿女陆续结婚,这座房子被一分为二,舒云的父亲舒邦洪分得了4间卧室。后来,舒云的姐姐和弟弟陆续出生,父母也开始外出打工。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在姐弟俩的记忆里,幼时与父母相处的故事并不多,但与这座房子的故事却不少。
1996年秋,这座房子迎来了升级改造,承重部位用上了钢筋,还多了一个二层露台。这个露台也成了姐弟俩做功课的地方。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老房子也陆续出现问题。预制板之间的裂缝扩大,每当遇上下雨天,家里就会下小雨。
对舒云来说,老房子留给她最幸福的回忆,当数与兄弟姐妹一起过年的时光。每当这时,家族里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会聚在老房子里打牌、聊天,孩子们便聚在一起做游戏,正月初一则默契地排好队,挨个向大人讨压岁钱。
从老家到县城
大家族成了小家庭
2007年,舒云迎来了第一次搬家。这一年,舒云考上了县城中学,刚好可以和已经在读中专的姐姐一起。
于是,远在昆明打工的父母决定在县城买一套三居室。“这套房子看起来挺简陋的,而且没有电梯,每次上下楼都要爬5层楼。”舒云介绍,当时潼南县城一片尚待开发,多是当地村民依山势修建的自建房。由于房屋之间修得过于紧密,采光和通风也成了一大问题。
由于过去收入水平的限制,家里也没有几件像样的家用电器。不过即便如此,一家人也过得很充实。
“特别是搬家那天,从老家到县城,感觉一下就到了。而且我上学也方便,一切的记忆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在舒云印象中,家里人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街坊邻居》和《山城棒棒军》。由于电视信号不稳定,电视机有时会“犯病”,电视画面出现雪花时,拍电视机用多大的力气、扯线路朝哪个角度可是项技术活。
结婚生子
她的家离城市更近了
2013年,舒云大学毕业,选择留在重庆主城发展。
“当时就和现在的老公在南岸六公里买了三室一厅的商品房。”2014年10月,当从开发商手里接过钥匙的时候,一股无比踏实的暖流涌上舒云的心头。这是舒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新房,也是居住条件的又一次提升。
这个新家也见证了儿子的出生,在为这个家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幸福的烦恼:卧室太小,也逐渐不够用了……
住房矛盾再次上升为这个家的主要矛盾。
2018年3月,舒云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再次得到改善——一家人买下了位于巴南某小区的一套洋房。
这套洋房共三层,200多平方米,不仅全屋通透,还带前后花园。洋房有5个大开间卧室,3个客厅,能充分满足一家人的居住需求。
2019年3月,经过一年装修,这套洋房达到了入住条件。按计划,2020年春节,亲戚们将在此一起过节。每想到此,便也勾起舒云幼时与兄弟姐妹排队要压岁钱的美好回忆。
“我们家从农村土木结构的平房到城市里的新房,这就是最根本的变化。”谈到变化时,舒云表示,通过房子的变化,能感受到我们国家70年来的巨大变化。“房子肩负着一个家庭的欢乐时光,从梦想有一栋房子,到真真切切地住在这里,享受生活。感谢国家和每一个建设者,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曲鸿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