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炮从研制到走上天安门,他们攻克了无数个难题,花了近9年时间 望江厂攻关9年

高炮从研制到走上天安门,他们攻克了无数个难题,花了近9年时间 望江厂攻关9年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19-09-27

“建设的枪,长电的弹,空压厂的坦克,望江厂的炮……”

大炮,是很多老重庆人对望江厂的印象。

望江厂的前身为广东第二兵工厂,简称粤二厂,是广东地方军阀陈济棠委托莱茵炮厂筹办的一个制炮厂,位于广州附近的清远县潖江口。1938年奉命迁往重庆,现在叫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望江厂”)。

拂去岁月的尘埃,望江厂可以说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望江厂生产的高炮作为现代武器装备出现在了天安门前,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防空高炮。

9月23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望江厂,找寻当年国庆阅兵的记忆。

时光记忆

来自北京阅兵总指挥部的一封感谢信

“国营xxx厂:在举国欢庆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公元199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阅兵装备保障工作中,你厂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随叫随到,排除大故障不超过24小时、一般故障不超过4小时。我们仅代表全体受阅官兵向为受阅部队提供现代武器装备、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和全面技术支持的贵厂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望江报1999年10月23日的头版,刊发了一封来自北京阅兵总指挥部的感谢信。

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但回忆起当年的阅兵,每个“望江人”都记忆犹新。

“当看到我们厂研制的高炮从天安门前经过时,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自豪和荣光。”曾担任重庆望江厂副厂长的黄新民说。

临时受命

产品还未定型就接到阅兵任务

荣誉的背后必定少不了艰辛的付出。

据了解,高炮从研制到走上天安门,花了近9年时间,其间遇到了重重难关,而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的,就是望江厂戴高工。

“当时引进外国技术,实行国产化研制是我国军品发展的方向,在研制中创新更是我国军品科研的一个重大课题。”

戴高工说,1990年,厂里引进先进技术,开始研制该高炮。他当时34岁,从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分配到科研所设计九室,一干就是13年。

戴高工回忆说,当时技术引进后,他接到通知去领资料时,看到厚厚的资料摆了一满桌,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德文,自己都看傻眼了。

因为资料繁多,厂里请来了几十个翻译,花了一年多时间将德文翻译成中文,拿到翻译资料后,技术组100多个技术人员开始消化这些资料。

那两年,他起早贪黑地看资料,研究技术点,几乎每天都是抱着资料睡着,拿着资料醒来,身上随时都揣着笔,方便做笔记。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紧把资料看完,早点把高炮做出来。”

戴高工说,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聚集在一起开会分析,开展头脑风暴,有时候一讨论就是一个通宵,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年多,他们才基本上消化了全部资料。

资料看完了,下一步就是着手画设计图,设计图又画了近一年时间。图纸出来后,还要进行加工、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焊接、铸造等工艺,1994年,第一台样机才终于出炉。但这只是第一步,样机还要经历检测、正样等环节,直到1997年,产品才正式进入国家试验场。

“一旦产品正样出来,就要拿到试验场接受各种测试,才能最终定型,定型后才能批量生产。”然而,就在定型过程中,望江厂接到了国庆阅兵的任务。

“当时定型还没完成,这就意味着产品还达不到批量生产的标准。”戴高工说,当时在没有成熟的工装,量具、刀具和辅助加工材料不全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小批量生产。

攻克难关

多项不转让技术研制过程受制约

由于国外企业有多项不转让技术,在研制过程中,很多工艺技术受到瓶颈制约,犹如重重关山阻隔。

戴高工印象最深的,就是攻克火炮发射的润滑系统问题,在研制过程中,他发现液压装置的保压、喷油量力量都不够,时间久了还漏油。

“技术团队不停地改设计、改零件,错误、失败如影随形,多少次以为成功近在咫尺,到了最后关头却发现仍然行不通。”

全厂职工家属上万人收看阅兵,很多人闪着泪花,荣誉属于每个“望江人”

研发的防空高炮1999年驶过天安门

大量的时间,他都在车间试错,改进,然后再试。

“当时望江厂一共有数个车间,分布在相距10里的山沟里,总装车间在里区,装调车间又在外区。每一次在外区改进后,我要拿着零部件到里区车间装配试验,不行再拿回来重新改。”

当时两个车间相距10里远,戴高工每天晚上都要抱着零部件来回跑四五趟,就这样连续跑了3个通宵,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那几天跑下来,人都快散架了,双脚肿胀,一走路就痛。”戴高工说。

一个难题刚解决,另一个又迎面而来。

在研制过程中,高炮传动机构的柔性连接轴又遇到了问题,照理说,用粘接剂将连接轴两边连起来后是可以扭动的,但由于当时技术不过关,只要一扭动连接轴就会断,不管怎么试都不行。

“经历多次失败后,我们决定改结构,将粘接剂改成焊接技术。”戴高工说,本以为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谁知焊接后设备又出现了变形的情况,他们前后进行了大大小小上百次试验,经过多次工艺攻关才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戴高工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如期完成了任务。

1999年3月15日,望江厂厂房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武器交付仪式,12门高炮顺利交付到了国庆阅兵办的人手上。

齐心协力

近万名工人昼夜加班造大炮

在黄新民看来,除了技术攻关,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当时来说实属不易。

1998年正是国企的制度改革时期,当时望江厂效益很差,机器设备落后,已经近20年没有订单,经营处于非常困难的阶段。

“厂里职工总数近1万人,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黄新民说。

“我们厂第一次接到这样光荣的任务,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完成。”

黄新民说,他们把这次任务称作“**工程”,呼吁全厂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苦干巧干的作风。

厂里从上到下行动起来,成立了阅兵专项服务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技术支持组、后勤保障组等,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时间紧,任务重。黄新民回忆说,当时全厂上万职工都是“5+2”、“白+黑”加班加点工作,每个月只休息一天。为了保障大家的生活,每个车间都自己煮饭,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确保了装备圆满交收。

接受检阅

排除故障1700余起胜利完成受阅任务

为了确保装备以最佳状态接受检阅,望江厂派驻了20多名技术保障人员去了国庆阅兵村,对装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

1999年8月的北京,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高温天气,阅兵训练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一天的训练中,装备突然出现了刹车漏油的情况,为了保证正常训练,技术人员头顶烈日,冒着被烫伤的危险,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检查,经过几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排除了故障。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做好每天的日常维护,汇集、梳理所有情况,再小的问题也绝不过夜。

留守望江的总装车间技术组员工随时待命,及时和前方沟通,制定维修方案,和派驻阅兵村的技术员一道,解决相关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训练期间,维护保养总工时达7000余小时,在阅兵村与部队保障人员一起对受阅装备进行了三次大的技术普查和两次全面喷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起排除装备的大小故障1700余起,使500多件大型受阅装备和2000余件大型保障装备的完好率、出动率均达到100%。确保了装备“零故障、零隐患”,胜利完成受阅任务。

10月1日,终于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望江厂全厂职工、家属,上万人收看了国庆阅兵,当高炮经过天安门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起身鼓掌,很多人的眼中都闪着泪花,这份荣誉,属于每个“望江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配图/视频 胡杰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高炮从研制到走上天安门,他们攻克了无数个难题,花了近9年时间 望江厂攻关9年

2019-09-27 10:26:54 来源: 0 条评论

“建设的枪,长电的弹,空压厂的坦克,望江厂的炮……”

大炮,是很多老重庆人对望江厂的印象。

望江厂的前身为广东第二兵工厂,简称粤二厂,是广东地方军阀陈济棠委托莱茵炮厂筹办的一个制炮厂,位于广州附近的清远县潖江口。1938年奉命迁往重庆,现在叫重庆望江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望江厂”)。

拂去岁月的尘埃,望江厂可以说有着辉煌的历史。

在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望江厂生产的高炮作为现代武器装备出现在了天安门前,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防空高炮。

9月23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望江厂,找寻当年国庆阅兵的记忆。

时光记忆

来自北京阅兵总指挥部的一封感谢信

“国营xxx厂:在举国欢庆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公元199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在阅兵装备保障工作中,你厂抽调的工程技术人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随叫随到,排除大故障不超过24小时、一般故障不超过4小时。我们仅代表全体受阅官兵向为受阅部队提供现代武器装备、强有力的物资保障和全面技术支持的贵厂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望江报1999年10月23日的头版,刊发了一封来自北京阅兵总指挥部的感谢信。

虽然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但回忆起当年的阅兵,每个“望江人”都记忆犹新。

“当看到我们厂研制的高炮从天安门前经过时,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自豪和荣光。”曾担任重庆望江厂副厂长的黄新民说。

临时受命

产品还未定型就接到阅兵任务

荣誉的背后必定少不了艰辛的付出。

据了解,高炮从研制到走上天安门,花了近9年时间,其间遇到了重重难关,而带领团队攻克难关的,就是望江厂戴高工。

“当时引进外国技术,实行国产化研制是我国军品发展的方向,在研制中创新更是我国军品科研的一个重大课题。”

戴高工说,1990年,厂里引进先进技术,开始研制该高炮。他当时34岁,从南京理工大学自动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后,就分配到科研所设计九室,一干就是13年。

戴高工回忆说,当时技术引进后,他接到通知去领资料时,看到厚厚的资料摆了一满桌,上面密密麻麻全是德文,自己都看傻眼了。

因为资料繁多,厂里请来了几十个翻译,花了一年多时间将德文翻译成中文,拿到翻译资料后,技术组100多个技术人员开始消化这些资料。

那两年,他起早贪黑地看资料,研究技术点,几乎每天都是抱着资料睡着,拿着资料醒来,身上随时都揣着笔,方便做笔记。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紧把资料看完,早点把高炮做出来。”

戴高工说,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聚集在一起开会分析,开展头脑风暴,有时候一讨论就是一个通宵,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年多,他们才基本上消化了全部资料。

资料看完了,下一步就是着手画设计图,设计图又画了近一年时间。图纸出来后,还要进行加工、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焊接、铸造等工艺,1994年,第一台样机才终于出炉。但这只是第一步,样机还要经历检测、正样等环节,直到1997年,产品才正式进入国家试验场。

“一旦产品正样出来,就要拿到试验场接受各种测试,才能最终定型,定型后才能批量生产。”然而,就在定型过程中,望江厂接到了国庆阅兵的任务。

“当时定型还没完成,这就意味着产品还达不到批量生产的标准。”戴高工说,当时在没有成熟的工装,量具、刀具和辅助加工材料不全的情况下,他们开始了小批量生产。

攻克难关

多项不转让技术研制过程受制约

由于国外企业有多项不转让技术,在研制过程中,很多工艺技术受到瓶颈制约,犹如重重关山阻隔。

戴高工印象最深的,就是攻克火炮发射的润滑系统问题,在研制过程中,他发现液压装置的保压、喷油量力量都不够,时间久了还漏油。

“技术团队不停地改设计、改零件,错误、失败如影随形,多少次以为成功近在咫尺,到了最后关头却发现仍然行不通。”

全厂职工家属上万人收看阅兵,很多人闪着泪花,荣誉属于每个“望江人”

研发的防空高炮1999年驶过天安门

大量的时间,他都在车间试错,改进,然后再试。

“当时望江厂一共有数个车间,分布在相距10里的山沟里,总装车间在里区,装调车间又在外区。每一次在外区改进后,我要拿着零部件到里区车间装配试验,不行再拿回来重新改。”

当时两个车间相距10里远,戴高工每天晚上都要抱着零部件来回跑四五趟,就这样连续跑了3个通宵,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那几天跑下来,人都快散架了,双脚肿胀,一走路就痛。”戴高工说。

一个难题刚解决,另一个又迎面而来。

在研制过程中,高炮传动机构的柔性连接轴又遇到了问题,照理说,用粘接剂将连接轴两边连起来后是可以扭动的,但由于当时技术不过关,只要一扭动连接轴就会断,不管怎么试都不行。

“经历多次失败后,我们决定改结构,将粘接剂改成焊接技术。”戴高工说,本以为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谁知焊接后设备又出现了变形的情况,他们前后进行了大大小小上百次试验,经过多次工艺攻关才解决这个问题。

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戴高工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如期完成了任务。

1999年3月15日,望江厂厂房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武器交付仪式,12门高炮顺利交付到了国庆阅兵办的人手上。

齐心协力

近万名工人昼夜加班造大炮

在黄新民看来,除了技术攻关,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在当时来说实属不易。

1998年正是国企的制度改革时期,当时望江厂效益很差,机器设备落后,已经近20年没有订单,经营处于非常困难的阶段。

“厂里职工总数近1万人,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足额发放。”黄新民说。

“我们厂第一次接到这样光荣的任务,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完成。”

黄新民说,他们把这次任务称作“**工程”,呼吁全厂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困难的勇气,苦干巧干的作风。

厂里从上到下行动起来,成立了阅兵专项服务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技术支持组、后勤保障组等,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时间紧,任务重。黄新民回忆说,当时全厂上万职工都是“5+2”、“白+黑”加班加点工作,每个月只休息一天。为了保障大家的生活,每个车间都自己煮饭,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值得欣慰的是,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确保了装备圆满交收。

接受检阅

排除故障1700余起胜利完成受阅任务

为了确保装备以最佳状态接受检阅,望江厂派驻了20多名技术保障人员去了国庆阅兵村,对装备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

1999年8月的北京,出现了多年来罕见的高温天气,阅兵训练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一天的训练中,装备突然出现了刹车漏油的情况,为了保证正常训练,技术人员头顶烈日,冒着被烫伤的危险,严格按照应急预案检查,经过几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排除了故障。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做好每天的日常维护,汇集、梳理所有情况,再小的问题也绝不过夜。

留守望江的总装车间技术组员工随时待命,及时和前方沟通,制定维修方案,和派驻阅兵村的技术员一道,解决相关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训练期间,维护保养总工时达7000余小时,在阅兵村与部队保障人员一起对受阅装备进行了三次大的技术普查和两次全面喷漆,与其他兄弟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起排除装备的大小故障1700余起,使500多件大型受阅装备和2000余件大型保障装备的完好率、出动率均达到100%。确保了装备“零故障、零隐患”,胜利完成受阅任务。

10月1日,终于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望江厂全厂职工、家属,上万人收看了国庆阅兵,当高炮经过天安门前时,大家不约而同地起身鼓掌,很多人的眼中都闪着泪花,这份荣誉,属于每个“望江人”。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 配图/视频 胡杰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丹丹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