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者
亲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坚持给孩子们讲述当年故事
◀望开德老人
▲孙女作文《我眼里的爷爷》获一等奖
◀年轻时的望开德(第二排右二)
▲第一张全家福
▶年轻时的望开德
日前,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高中组)高中组重庆赛区揭晓,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故事的作文《我眼里的爷爷》,获得一等奖。
作文中的爷爷,是83岁的望开德。“一声巨响,天边升腾起巨大的蘑菇云。燃,整个人都被点燃了,热血沸腾。”9月28日,望老向记者讲述了那段终生难忘的燃情岁月。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小平 文 李野 摄
在重庆学习通信技术
望老喜欢戴迷彩帽,不管走路还是坐着,腰背挺直,干练有神,一看就是军人出身。
前几天,望老陪女儿到机场办理行李托运。工作人员看着身份证,直接“过滤”他,往后排喊话寻人:“望开德老人家在哪儿?”“我就是,我就站在你面前的。”其实,不仅是机场工作人员,跟任何人说起自己的年龄,他们都摇头不信。
83岁高龄的望老,身体健朗,思维清晰。几十年来,无论是电视播放还是有人无意聊起原子弹话题,准能瞬间点燃他。
为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望老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1936年,望老出生于湖北宜昌,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飞行员。“总觉得在高空中飞行,很神秘威武。”20岁那年,部队招飞行员,他也报名了。经过层层选拔,在体检环节发现一个问题,他有过敏性鼻炎。
“当时针对我的这个情况,专家组还发生了一次争论。那时候,专家也不确定我这个状况对执飞会不会造成影响?”望老回忆,后来专家组决定试一试,带他上了飞机,在空中飞了一圈。结果,他的左鼻孔在冷空气下有些堵塞。尽管非常想当飞行员,但他还是将情况报告了专家组,就这样与飞行员擦肩而过。
后来,望老来到重庆通信兵技术学校深造学习。“在我们那一届毕业生中,包括我在内有11人分配到国防科委。”望老回忆,毕业后他们在位于重庆的国营716厂实习一年。
实习一年后,他们从菜园坝出发,经历半个多月,来到了罗布泊地区。
在戈壁滩上安营扎寨,首先得解决吃住问题。于是,一部分人打水井,种南瓜、土豆等植物解决生活问题。一部分人找来红柳树和泥土,开始修建房屋、医院搞基础建设。
在罗布泊荣立三等功
“戈壁滩条件很艰苦,缺水,每天用的水是定量的,每人一瓢水要管一天。”望老说,从他和战友们1961年到达罗布泊,直到1963年底才知道,一切准备工作都是为了第一颗原子弹,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大家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望老是一名无线电技师,负责维护试验基地通信畅通。在广袤的戈壁滩,大喇叭广播的声音很响,传得很远,需要他和战友们的技术支持。核爆试验前,诸如穿什么颜色的服装受到的光辐射最小、墙体建筑修多厚才能免受冲击波撞击,观看距离离多远才能免受核辐射伤害等,专家们都要经过反复论证。
“观看场地距离核爆点很远,为了让大家准确看到具体位置,在核爆炸中心点上空,还有一个直径大约10米的红色大气球作为坐标参考。”望老回忆。
1964年10月16日,一切准备就绪。望老在距离核爆点中心大约10公里的前线指挥所控制室。10分钟、9分钟、8分钟……倒计时进行中。“倒计时过程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望老说,距离正式爆炸还有90秒时,控制室发电机突然停了。好在望老反应迅速,把交流电闸转接直流供电,保证了报时声音正常发出。
“如果报时延误,就有可能延误大家戴护目镜,对眼睛的伤害很大。”望老说,当年他立下三等功。如今,发给家属的三等功喜报仍然珍藏着。
采访当天,望老坐在沙坪坝区梨树湾家中的沙发上,用双手比划着蘑菇云的形状,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他和战友们冲出前线指挥所控制室,欢呼,呐喊,奔走,跳跃,手舞足蹈。那是一片欢腾的海洋。多少年来,每次看到纪录片里密密麻麻欢呼的人群,望老虽然找不到自己在哪儿,但他确定,他就在人群中。那一年,那一刻,是他终生难忘的燃情岁月。
在试验基地举行婚礼
“我是1963年到达核试验基地的,和老望都在司令部通信处。原子弹爆炸那一刻,大家都沸腾了。做了那么久的准备工作,都盼着那一天的到来,很多人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现在想起来都很激动,也很骄傲。”75岁的侯恩全说,他们在核试验基地相识,共同经历过那段燃情岁月,后来都回到了重庆,转业到国营716厂成为同事。
望老在国营716厂实习时,认识了厂里的女孩唐忠秀。不过,仅仅是认识,知道对方而已,两人甚至没说过一句话。后来虽然去了罗布泊,但因为国营716厂生产通信设备,战友经常要回来运输设备,唐忠秀便委托战友带信给望老,大胆表白了心意。
书信往来,两人情投意合。因为望老不能离开试验基地,于是在1963年6月,唐忠秀千里迢迢从重庆赶到罗布泊。两个人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于当年7月1日结婚。结完婚没多久,妻子就回到了重庆。
随后几年里,无论大女儿出生,还是小儿子出生,望老都没能陪在妻子身边。1970年,望离开部队回到国营716厂,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闲时,他带着妻子去她想去的地方,让她穿上婚纱,到影楼补照了婚纱照。
“他们的爱情故事,厂里很多人都知道,也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退休后,我们老员工聚会,都是手牵手一起来。”国营716厂职工石永福说。
“在戈壁滩上吃的苦都是值得的”
27岁的罗希,是望老的外孙。他说,小时候一家团聚时,外公总会在饭桌上提起那段燃情岁月。起初他觉得,外公或许就跟万千家庭中的老人那样,喜欢回顾过往。直到自己懂事后,从教科书中了解到,那是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且载入了史册,意义重大。他瞬间觉得,外公亲历见证的这件事不寻常。
“外公,原子弹到底有多大呢”“它的威力真的那么大吗”“爆炸的时候,声音有好大”……后来,即便外公不主动提及,罗希都要扭着外公,问一串接着一串的问题。
望老讲述的故事,不仅外孙爱听,孙女也很感兴趣。望老没想到,听着自己故事长大的孙女佩洁,会把自己写进作文中。更令他骄傲的是,孙女写的作文还获得了一等奖。
上月,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孙女写的作文《我眼里的爷爷》获得(高中组)重庆赛区一等奖。作文讲述了爷爷走进卫星发射基地参与核试验的故事,也讲述了爷爷奶奶相识相爱的故事。
“我的青春奉献给了原子弹,能亲历见证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我很自豪,也很骄傲。那些年,在戈壁滩上吃的苦都是值得的。”如今,望老已是四世同堂,他希望今后也给小曾孙讲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故事,做孩子们最硬核的“科普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