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旗山上五星红旗的故事
地处渝黔交界处的江津区山区小镇四屏镇里,有一个青堰村,村里有一座被称为插旗山的高山。抬头遥望山顶,最高峰处即可见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2015年5月以来,在现年91岁、64年党龄老党员丁文启的带领下,以他家庭为核心的部分当地党员与村民自发对插旗山上的五星红旗进行维护和更新。迄今已更换旗杆四次,更换国旗近20面。
插旗山上无国旗 曾是村民心中之憾
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插旗山原有山名已不可考,因山顶插有国旗而得名。
青堰村村民程德昌回忆说,插旗山顶峰国旗至少设立于50年前,他孩童时代就见过山上的五星红旗。
当时,这座山的主要作用为空军地标。然而,随着航行技术的日益发达,其地标作用日益淡化,最终相关队伍撤走,山顶国旗再无人管护,曾一度旗、杆均无,仅余数处插孔。
“从小看惯了山上国旗飘扬,那段时间看不到了,心里空落落的。”
山上的国旗什么时候再飘扬起来?许多村民都在问。
然而,通往插旗山顶峰仅有两条人工开凿的土路,其路宽仅容1人通行,山路陡峭之处大都为“后人抬头见前人脚底”,山上常年风力在6级以上,最高时甚至可达9级范畴,从山下步行上山,即使是惯走山路的村民,到达顶峰也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
可就在5年多前,当时86岁高龄的丁文启却带着儿孙重新登上了山顶,再次在这里立起了五星红旗。
把国旗立起来,表达对共产党对国家的敬意
1988年,丁文启退休了,虽说与老伴在江津城区买了房,摆开了安度晚年的架势,可青堰村的山水花草总让他牵挂,儿时记忆中山顶的那面国旗更是让他挂怀。
让山顶的国旗重新立起来,成为了丁文启心里一直的念想。
可时代似乎不一样了,退休之后,丁老也曾回过好多次青堰村,见到的是许多熟悉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孩子。
“就别给儿女和乡亲们添麻烦了”,丁老将这个念想压了又压。这一压,时间就过得飞快。
转眼到了2015年,年届86岁的他眼不花、耳不聋、手脚还硬朗。
更重要的是,2014年,江津区设立四屏镇,村民们盼望多年的环青堰村25公里乡村公路逐步贯通。路一通,乡亲们的口袋鼓了、笑容更多了。
上山立旗,这个念想似乎越来越清晰。终于,丁文启忍不住和儿女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村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全靠共产党和国家好政策!我们做不了啥子,上山把国旗立起来,大家过年过节时升个旗,也表达对共产党、对国家的敬意。”
六位儿女齐声赞同。
2015年5月1日,丁文启一家联合当地村民共20余人,带着崭新的五星红旗和木质旗杆,又一次走上了儿时的山路。
“我们都担心高龄的父亲能否顺利登顶,但让大家惊叹的是,他一直杵着拐杖走在队伍中间,直到山顶都没有掉队。”女儿丁光智说。
当旗杆重新立起来,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山顶时,丁文启欣喜地和儿孙们在旗杆下合了影,老人脸上每一条皱纹似乎都写满了笑意。
一代一代接力守护五星红旗
年岁不饶人,成功立旗后,尽管丁文启还想要多上山去看看,儿女们可坚决不允许了,一个劲地请他放心:“我们会接着做好这件事!”
于是,以丁文启大家庭为核心的部分党员与村民,自觉对插旗山上的五星红旗进行维护和更新。
老人的女婿邓孝成是江津区公安分局的民警,也是看着国旗飘扬长大的青堰村本地人。他说,最初的国旗旗杆为木质结构,后来改为不锈钢质结构,因为山路不好拿,金属旗杆还是大家分成两截扛上去,再在山顶现场焊接起来。国旗则常年保持整洁完整,旗杆下设立底座,周边有加固措施。
目前,丁文启因年迈前往江津城区居住,其65岁的长子丁光全仍居住于青堰村当地,传承起了维护国旗的重要使命。
丁光全告诉记者,他每天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望一望山上的国旗是否还在飘扬,如果头天刮风下雨了,他还要上山去看一看。如果国旗被风雨吹坏了,他就赶紧给弟弟妹妹们打电话,买齐所有材料,大家一起上山再换。
“这几年,光是旗杆就换了4根,国旗至少换了近20面。”一脸淳朴的丁光全提起这事非常自豪,5年多来,维护国旗、到山顶升国旗,不仅是丁家四辈人的约定,更带动青堰村900多村民自发参与进来。
现在,丁文启的长孙丁荣华也已34岁了,在距插旗山不远的双凤学校工作。“我也是入党5年的共产党员,爷爷、父亲年龄大了,接下来的护旗手该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