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革命”让槽谷深处产业兴
产业扶贫让万州区龙驹镇实现从“一片空白”到“一村一品”
猕猴桃产业园 摄/冉孟军
食用菌大棚种植
紧邻高速公路的龙驹镇 摄/冉孟军
苕皮生产车间
龙驹百香果
龙驹镇龙溪茶叶茶山
向东村的百香果、梧桐村的芦花鸡、岭上村的红肉猕猴桃、玉合村的苕粉……从2017年万州区龙驹镇被列入市级深度贫困镇以来,全镇扶贫产业发展实现了面上提质、点上出彩,基本形成了“果椒菌药茶+生态畜禽”的产业格局。
龙驹镇地处万州、云阳、湖北省利川市交界处,地形多为“两山夹一槽”,坡地多、平地少,位置偏远、土地贫瘠,曾经农业产业呈零星发展,产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
两年时间,龙驹镇槽谷深处产业兴起,21个村居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全镇贫困户产业到户实现全覆盖。
大山深处
掀起了“田坎革命”
10月12日,又一个有机生态养殖项目落户龙驹镇梧桐村。两天后,当地村民主动清除地面灌木、杂草,将60亩产业用地交到了项目业主手中。
“以前可没这么爽快。”龙驹镇党委副书记郭代伯介绍,耍坝沟绵延8公里,一边是梧桐村、一边是岭上村,典型的“两山夹一槽”,在海拔800米的山腰有2000多亩的平缓地,是耕种粮食和发展产业的好地块,“都指望着种粮食填肚子,舍不得拿出来发展产业。”
2017年,岭上村发展450亩桃李示范园。好不容易做通了群众工作,但在平整土地时,因村民担心产业失败,推倒的田坎还不了原而“卡壳儿”。
去年初,灯台村“第一书记”骆建上任伊始提出发展产业,也遭到群众的反对。原来,之前有业主到村里流转100余亩田地发展蔬菜,结果欠下10多万元土地流转租金跑了,大家再不敢把土地拿出来发展产业。
在分水村,“第一书记”邓雪梅进村第一件事就面对村支部书记、村长准备辞职的尴尬局面。两人称,分水村道路都不畅,怎么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
“干部和群众都看不到希望。”龙驹镇党委书记张凤政坦言,过去,全镇基础设施滞后、发展主体缺失、产业技术支撑不够、市场拓展不足,以致产业发展不起来,或者发展失败,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他认为,必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化解遗留问题、转变产业发展观念,引领群众支持、参与扶贫产业的发展,“我们称之为一场‘田坎革命’!”
这之后,龙驹镇党政班子带领岭上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前往武陵、太安等地考察,大家发现农业产业都是成片规模化发展后,回到村里默默地挖掉了田坎,让“巴掌田”变成了大块地。
在向东村,“第一书记”姚茂瑜举办起了“产业大讲堂”,从种植技术到土地流转、资金使用、合作社建立、电商销售等讲起,渐渐消除了村民的疑虑,拿到了首批150亩产业用地。
在万州区公路局的支持下,分水村建起了10余公里的产业路,一条长19公里、宽7.5米,途经分水村,连接云阳龙岗景区和龙驹镇的沥青路顺利推进。路通了、希望有了,村民拿出500亩土地入股发展起了李子产业。
“群众基础是产业发展的前提。”过去,一个项目签约一年了企业都还进不了场;现在,业主两天就拿到了土地。张凤政说,“通过‘田坎革命‘,群众的信心回来了,积极性更高了!”
“三乡”工程
培育出经营主体
今年4月17日,龙驹镇农民工返乡扶贫创业园正式开园。据悉,创业园以“创业促就业,创业促发展,创业促脱贫”为导向,为创业者及企业公司提供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服务。短短半年时间,这里入驻了线圈制造、手机数据线加工、手工刺绣等54家企业。
“这是我们实施‘三乡’工程重要举措之一。”龙驹镇镇长丁时成称,之所以产业发展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市场经营主体,没有他们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撑、管理经营、市场渠道,偏远的山区很难把扶贫产业发展起来。为此,龙驹镇探索实施了以“在乡能人创业、外出返乡创业、市民下乡创业”为主体的“三乡”工程,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发展扶贫产业,首先解决谁来发展产业的问题。
花坪村山清水秀,周边有枇杷、乌泡等蜜源植物。近年来,村里又发展了李子、中药材等产业,养蜂蜜源更为丰富,但村民们都是零星养蜂。
关键时刻,蒲自鱼站了出来。他潜心学习技术,引进优质蜂种,经过摸索最终养蜂成功。随后,蒲自鱼成立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的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缺资金,他就为每户送两桶中蜂试养;大家缺技术,他就举办培训班手把手传授;对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合作社实行代养,每桶蜜蜂每年提供3斤保底蜂蜜。现在,合作社中蜂已经发展到300多桶,吸纳贫困户20多户。
三峡刺绣系中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术,是极富巴渝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来自黑龙江的史磊一直在万州城区挖掘传承“三峡绣”。今年3月,她在龙驹镇开设三峡绣龙驹镇扶贫车间,通过“公司+贫困群众+刺绣技艺”运营模式连接市场,以实现“精准扶贫、技艺传承”双促进。
“家门口就能挣钱了!”45岁的罗青容在扶贫车间学习了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刺绣了。她说,“三峡绣下乡带来了就业机会。”
2017年8月以来,龙驹镇先后培育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微型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114个,经营主体持续壮大,稳固解决辖区群众就近就地就业1500人。
探索“四个一”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今年初,赶场社区动员种植百香果。结果不到1个月时间,村民就把500多亩田地入股到了合作社。据悉,今年龙驹镇百香果产量将达到40万斤,产值约320万元。
“向东村150示范园发挥了引领作用。”赶场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美云称,过去动员群众发展产业,大家都怕发展不起来,疑虑重重。看到向东村的百香果种植成功了,群众都有了发展愿意。
龙驹镇探索发展扶贫产业,提出了“四个一”探索发展路径,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创建一片示范园,摸索技术、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开拓市场,让村民看到希望;扩建种养基地,向规模要效益,提高产业带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覆盖面;建设仓储或加工厂,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搭建一个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
9月17日,重庆市乡下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乡下香”)的苕粉加工项目在玉合村正式投产。乡下香老板杨飞称,过去全村零星种植红薯不到300亩,现在公司提供种子和技术带动全村种植红薯达800亩,并解决了40多名村民在加工厂就业。他说,乡下香每年支付给村民的红薯款和工人工资超过300万元,并带动村民用红薯渣养猪。
同样,梧桐村的鲁渝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项目芦花鸡,先期建起了390亩花园式汶上芦花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两年时间,该项目发放扶贫鸡苗1万余只,带动10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产值可达到100万元以上。
今年,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示范项目国家级汶上芦花鸡保种场西南基地又落户梧桐村。该项目拟投资1600万元,建成后芦花鸡生态养殖出栏量将达到10万只,向西南地区养殖户提供芦花鸡鸡苗100万只以上,梧桐村集体经济因此年增收将达到15万元以上。下一步,梧桐村将建加工厂,生产芦花鸡休闲食品等。
“产业起来了,产品丰富了,销售必须跟上。”龙驹镇人大副主席汪金欢介绍,2017年,镇里引导钟关昌、匡敬鑫、方令、祝小兵等80后、90后村干部成立了龙驹镇电商青年创业联盟,带动发展起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24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通过互联网在更大范围内找市场。去年全镇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额500万元。
今年8月,龙驹镇电商青年创业联盟又与万州区一家农产品电商公司合作,依托其物流、仓储、销售网络,为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
创新模式
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在岭上村,“两江新区帮扶科技产业园”的大字格外醒目。在重庆市科技帮扶集团的支持下,这里建起了200多亩的红肉猕猴桃种植基地。近年来,猕猴桃销售遇冷,岭上村为啥还逆势而为?
“我们实施的是仿生栽培技术。”科技特派员、果树专家向太红介绍,溃疡病是导致猕猴桃产业低迷主要原因。为此,他们参照野生猕猴桃生长特点,创新探索搭建遮阳大棚、开挖基质槽、采用腐殖土、设置密雾系统等,营造地面松软、空气湿润、避免日灼等生长环境,并实施定干、定枝、定果技术,因需用肥,仿生栽培猕猴桃。高技术培育高品质,当然能产生高效益。
据透露,仿生科技栽培猕猴桃亩投入3万元,是一般猕猴桃投入的3倍,但产量却高出250%,产值更是翻了3倍,达到6万元。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除了产业本身采用新品种、创新高技术外,龙驹镇还结合“三变改革”探索创新以股权融合、技术协作、生产联合、营销合作等为主要形式的带贫促收利益链接机制。
据介绍,龙驹镇通过财政扶贫资金股权改革、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帮扶单位建立产业帮扶资金等方式完成了21个村级集体股份专业合作社组建,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资产等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居民变股东,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共同经营模式。
截至目前,全镇先后实现产业基地土地入股带动2015户农民年分红增收500万元,基地常年就业务工2500人,年均增收3000万元;股权化改革财政扶持资金5973万元、可实现年固定分红179万元,实现了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覆盖率、贫困群众产业覆盖。
“办法总比困难多。”百香果发展初期,发展资金和销售市场是姚茂瑜最担心的事情,最后大家创新推出众筹和扶贫合伙人模式,既向村民、技术员、镇村干部、外出务工人员、大型超市、帮扶单位、企事业单位筹集了资金,又向他们宣传推介了百香果产业,自然也就拓展了销售渠道。
现在,龙驹镇发展淡季水果、茶叶、花椒、中药材、油橄榄等特色产业24629亩,建成30万只生态鸡养殖、3万只芦花鸡示范养殖及250万只芦花鸡繁育项目,创建农产品地理商标2件、产品商标5件,辖区可种植面积粮经比由2017年的6:4调整到目前的2:8,全镇贫困户产业到户实现了全覆盖。
■访谈》》
党建引领 集聚扶贫产业发展合力
两年时间,龙驹镇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质的跨越,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近日,龙驹镇党委书记张凤政介绍了龙驹镇扶贫产业快速发展的相关情况。
问:龙驹镇扶贫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张凤政:关键得益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英明决策。市、区两级帮扶集团为龙驹扶贫产业发展带来了项目、送来了资金、派来了人才,化解了制约我们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项目选择、技术管理等问题。
问:怎么看待龙驹产业的快速发展?
张凤政:这可以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党建引领集聚起了扶贫产业的发展合力,我们整合市科技帮扶集团、区委组织部帮扶集团两级42家市区部门帮扶力量,优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构建起了区委书记示范、党委书记实施、支部书记落实及区委书记下村指挥督导、党委书记现场落实、支部书记及“第一书记”入户到人的脱贫攻坚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形成了“练晒评督”(现场拉练、集中亮晒、交叉评估、随机督核)的脱贫攻坚常态化落实机制。
问:产业发展上,您觉得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张凤政:首先是干部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增强了。过去要辞职的村干部留下来了,准备外出打工的村民成了产业农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了,城市资本也进村扶贫了。其次,从产业本身来讲,过去红薯、土豆、玉米等“土疙瘩”变成了“金宝贝”;同时类似芦花鸡、猕猴桃、百香果等特色产业实现了“无中生有”。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全镇土地集约经营率由2017年的12.3%提高到47.7%;辖区存贷比由2017年底的10.89%提高到目前的31.16%。实践证明,镇域产业经营主体与村民的发展意愿、发展动力正在持续增强。 盛志信
图片除署名外由万州区龙驹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