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 他们奋斗在一线
10月17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重庆有3人获奖,他们分别是:获得“奋进奖”的黔江区黑溪镇胜地村村民王贞六,获得“贡献奖”的万州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傅飞丁,获得“创新奖”的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卢尧。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表彰大会中获“组织创新奖”。一起来看他们的脱贫攻坚行动!
“回去之后再加油干!”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傅飞丁
“怎么也没想到能来北京领奖”——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
“对未来的脱贫工作充满信心”——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卢尧
傅飞丁
表彰会上找“差距”
回去接着加油干
谈及参加表彰大会的感受,46岁的傅飞丁说了两个关键词:感动、庄重。
现场聆听到其他获奖者的事迹之后,他告诉记者说:“虽然是来接受表彰,但是我真的找到自己的差距。”
“回去之后再加油干!”傅飞丁的言语里充满力量。
傅飞丁是重庆市万州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科科长。20年前,他就一头扎进扶贫一线。
1999年2月,傅飞丁满怀激情来到原万县市龙宝区扶贫办,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场。
那时下村远没有现在方便,“交通基本靠走”是当时出行状况的真实写照。每次下村入户,傅飞丁都得背一大包换洗衣服出发,靠脚板挨家挨户走访核查,一笔一笔填写记录。每到一个地方,少则十来天,多则大半月。
那一年,他走烂了3双胶鞋,全面摸清了1.78万建卡贫困人口的情况。
2001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开始,按照要求,各区县都要制定扶贫开发规划。为了准确掌握各地基本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傅飞丁深入到每个村,绘制地形地貌图、勾勒产业分布图、记录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最终完成了龙宝区第一个扶贫开发规划——《重庆市龙宝区扶贫开发规划(2002-2006)》。
2015年7月,万州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为了尽快实施攻坚项目,傅飞丁作为区扶贫攻坚办统筹组的一员,对全区168个贫困村的项目逐个审核投资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和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的发展基础问题。
白土镇长槽村,村如其名,两座大山形成长长的沟槽,村庄就在沟底,住着213户736人,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悬崖峭壁不仅阻断了交通,也阻碍了人们脱贫致富的脚步。
为破解交通瓶颈,2015年8月17日,傅飞丁等人到长槽村实地踏勘,如今的长槽村,到镇上的公路已通了车,村民出行方便了,扶贫产业发展了,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长槽村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今年1月17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组对重庆市反馈了意见,有的问题涉及到万州,傅飞丁又迅速投入到落实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歼灭战中。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王贞六
花甲之年来创业
带动贫困户养蜂脱贫
“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70岁的黔江养蜂老汉王贞六昨日兴奋地告诉记者,“怎么也没想到这次来北京,竟然是来领奖的。”
王贞六是黔江黑溪镇人,家住海拔上千米的大山深处。
2010年,年过花甲的他失去了爆破的营生,家里日子越过越穷,直到被识别为贫困户。
他和老伴既要照顾重度残疾的儿子,还要喂两头猪。王贞六时常犯愁:将来有一天,种不动地了,怎么办?
“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王贞六决定闯一闯。
王贞六找人借钱买回8桶蜂,打算从养蜂上寻找出路。由于方法不当,蜜蜂死的死、飞的飞,最后只剩下两桶。
2015年4月,重庆市扶贫办在黔江区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瞌睡来了遇到枕头。”王贞六第一时间报了名。
培训回来后,他信心满满再次借钱买回6桶蜂,因为不会识别蜜蜂病症,也未根据气温变化及时转场,8桶蜂最后只剩一桶。
“这一次失败不一样。”找到失败原因的王贞六,卖掉老伴养的大肥猪,凑足5000元再次购蜂。
在产业资金的支持下,2015年秋天王贞六尝到甜头,花蜜收入近8000元。
赚的钱加上借的一万多块,他又买回来30多群蜂。可到了冬天,蜜源不足,饿死了10群蜜蜂,损失近万元。
不信邪的王贞六为了学习养蜂技术,专门换了一部智能手机,碰到养蜂难题就上网搜,还到处找书看。
为了采到更多更好的蜜,他开始带着蜜蜂“追花”。从3月油菜花开,到11月最后的花瓣落下,王贞六一年转四五次场。
2016年,王贞六的养蜂规模扩大到50多群,收入8万元。2017年,收入20多万元。三年“三级跳”,王贞六一年比一年跳的步子大。
“我在苦瓜水里泡了40年,现在落到了蜂蜜罐里。”王贞六说,他要把技术带给更多的贫困户。
王贞六对着村里的贫困户名单,挨个打电话。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王贞六成立了担子坪中蜂养殖合作社,带动25户贫困户养蜂。2018年,他们合作社的收入近30万元。
以前在台下听课的王贞六,现在有时也被当地扶贫办请上台讲养蜂技术。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卢尧
提出“闭环”资助法
巫山无一学生因贫失学
“表彰大会现场,我太激动了,也倍感荣幸。”昨日,在接受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卢尧说,现场热烈的氛围和先进事迹令他深受鼓舞,“对未来的脱贫工作充满信心。”
作为巫山县教育系统的负责人,卢尧深感责任重大。“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卢尧说,巫山贫困家庭的儿童有两万多人,为了掌握全县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他带领工作人员反复“走校”调研。
记者了解到,卢尧带领巫山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班子成员进村入校,跑遍了全县26个乡镇(街道)339个村(居)286个校点,掌握全县教育发展“家底”。
来自巫山县教委的数据显示,通过“一生一案、一人一策”,辖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以上,确保上学路上适龄儿童一个不少。
针对特殊适龄儿童教育,他提出,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县域内适龄特殊少儿“全覆盖”受教育。据悉,送教上门,已让该县36名极重度障碍儿童接受教育。
在教育扶贫实际资助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户籍在巫山的贫困户,而子女却在外地就读。如何让资助政策落到贫困学生身上?
针对教育资助工作量大、面广、对象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卢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掌握全县教育发展“家底”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创新提出“闭环”资助法,在资助过程中做到体系建立、政策宣传、对象识别、资金兑现、核查比对“五个精准”,确保教育资助不漏、不错。
四年来,精准落实学前至大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类政策性资助3.1万人次2.38亿元,切实减少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实现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目标。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