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投入脱贫 协力圆梦小康

全心投入脱贫 协力圆梦小康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10-18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

脱贫当自强 不忘穷乡亲

王贞六。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陵山腹地,黔江区黑溪镇,秋高气爽,沿着山间弯曲的道路前行,就到了养蜂达人王贞六的养蜂基地。10月10日,王贞六起了个大早,像往常一样早早就来到养蜂基地检查蜂群,一开箱,伴随着蜜蜂嗡嗡的声音,一只只蜜蜂在他身旁起舞。

这是王贞六的一项日常工作,更是他甜蜜的脱贫事业。凭借养蜂技术,王贞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可谁又能想到,就在2014年,王贞六一家还是贫困户。

王贞六的儿子有脑膜炎后遗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常年体弱多病。2014年,驻村扶贫工作队给王贞六做起了发展产业的工作,王贞六首先想到了养蜂。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4年4月,64岁的王贞六免费参加了黔江区扶贫办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

只读了三年半小学的王贞六,凭着自己在部队读报纸学的字,认认真真地听完了课。军旅生涯让王贞六增长了知识,也磨练了性格,比如养蜂这事,就是说干就干。

经过培训,懂了技术,发展中蜂产业事半功倍。尝到了懂技术的甜头后,王贞六对学习这事更上心了。慢慢地,他吃透了养蜂的技术,也收获了甜蜜事业。2015年王贞六靠养蜂收入8000元,2016年收入8万元,2017年收入20余万元,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到来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脱贫致富后的王贞六成立了合作社,培养了4名养蜂技术人员,发展社员20名,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和技术指导下,12户贫困户从事中蜂养殖,每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以上。如今,村里的养蜂户都像王贞六一样摘了贫困帽。

贡献奖获得者傅飞丁

扶贫老兵的赤子情怀

傅飞丁(右)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万州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傅飞丁从事扶贫开发工作21年,从“八七扶贫攻坚”的新兵历练成了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名老兵,依旧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1999年2月,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场,他就是当时只有26岁的傅飞丁。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个“大活”:对全区的建卡贫困户逐户核算收入。那时,全区只有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基本没有,无论去哪个村、哪一户,都得背着一大包换洗衣服出发,靠脚板挨家挨户走访核查,一笔一笔填写记录。但傅飞丁没有一句怨言,通过走访全面摸清了贫困家底。

2001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各区县都要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由于机关没有计算机,更没有相关资料,傅飞丁就一个人深入到每个村,绘制地形地貌图、勾勒产业分布图,纯手工制作了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第一本扶贫开发规划。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傅飞丁来到弹子镇人和村担任第一书记。该村虽已脱贫销号,但村支两委不团结,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引领发展能力欠缺,是全镇的后进支部。傅飞丁带头认真抓党建、抓经济建设和乡村治理。通过努力,人和村当年就被镇党委评为党建一等奖。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人和村虽然确定了玫瑰香橙为主导产业,但是建设标准不高,示范带动性不强,村集体经济依然空壳。傅飞丁主动请果树专家到村里指导,同时争取到区扶贫办帮扶资金45万元,把财政补助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投资建设柑橘标准化果园。目前,村里已建成150亩党建示范园,投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作为一名扶贫老兵,我将继续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群众奔小康。”傅飞丁掷地有声地说。

创新奖获得者卢尧

“教育扶贫”的创新执行者

卢尧(右)在贫困户家里了解其子女上学状况。(受访者供图)

“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国庆前夕,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卢尧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卢尧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教育工委、教委领导班子上山下乡、进村入校,跑遍了全县26个乡镇(街道)339个村(居)286个校点,精准掌握了巫山县教育发展家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呼声,为贯彻落实“精准方略”把好第一把脉。

“教育扶贫能够斩断穷根。”卢尧说,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闭环”资助法的思路,即在资助过程中做到精准宣传资助政策、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兑现资助资金、精准核查比对,实现了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目标。同时,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方式,实现县域内适龄特殊少儿教育全覆盖。此外,通过“一生一案、一人一策”,使辖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以上。

扶贫扶智,一个都不能落下。这些年,在教育和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卢尧亲眼目睹了不少贫困家庭因贫困导致孩子辍学,从而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例如,巫峡镇春泉村贫困户章裕发的孩子因早产导致脑瘫,左眼斜视,四肢痉挛无法自主站立,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虽已8岁,但仍需父母全面照顾。

卢尧深受触动,立即着手落实帮扶。通过两年的送教上门,这名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以及家庭成员,能区分空间方位和认识简单的数字。更为可喜的是,因为孩子的进步,章裕发对改变家庭状况有了信心,家里已经能够腾出一人到县城务工,每月收入3000—5000元不等,贫困面貌明显改善。

他还根据群众入学需求,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将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村校教学点优化为104个,实现无一个适龄儿童因居住偏远影响上学的目标。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抓好教育扶贫,让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持续发挥。”卢尧表示。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组织创新奖获得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创新攻坚机制体制 脱贫摘帽有“法宝”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一片黄精地里,贫困户陈朋干得起劲:“我家的5亩地租金三年有1万块钱。黄精上市之后我还可以分到20%的收益,按通常的行情,3年下来我可以拿到3万元分成。有盼头,有钱嫌,当然更要加把劲。”

在机制体制上的不断创新,是石柱县脱贫攻坚的一大特点、亮点,也是该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法宝”。

例如,贫困户陈朋的收入,就与该县在长效机制上的创新密不可分。石柱县围绕“三变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推进村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农民、代建代管、订单生产等产业带动模式,充分激发中药材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全县还确定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等模式,形成长效利益联接机制。

在责任落实方面,该县35名市管领导干部、989名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和4880名结对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实现所有村(涉农社区)驻村工作队、所有乡镇驻乡工作队全覆盖,形成齐抓共管攻坚格局。

而在精神扶贫方面,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载体,创新开展精神扶贫“六大行动”,探索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农庄”“扶贫超市”“扶贫基地”等新型就业扶贫模式和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尤其是2017年7月以来,该县累计有85个贫困村、16426户6020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0.87%。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县中益乡视察调研,对石柱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4月底,市政府宣布石柱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月17日,石柱县获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荣获组织创新奖,既是对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肯定,也鞭策我们继续向前,只争朝夕,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扶贫办主任何德华说。

(本组稿件由记者颜安采写)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全心投入脱贫 协力圆梦小康

2019-10-18 09:58:46 来源: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奋进奖获得者王贞六

脱贫当自强 不忘穷乡亲

王贞六。 (黔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陵山腹地,黔江区黑溪镇,秋高气爽,沿着山间弯曲的道路前行,就到了养蜂达人王贞六的养蜂基地。10月10日,王贞六起了个大早,像往常一样早早就来到养蜂基地检查蜂群,一开箱,伴随着蜜蜂嗡嗡的声音,一只只蜜蜂在他身旁起舞。

这是王贞六的一项日常工作,更是他甜蜜的脱贫事业。凭借养蜂技术,王贞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年收入达到20余万元。可谁又能想到,就在2014年,王贞六一家还是贫困户。

王贞六的儿子有脑膜炎后遗症,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常年体弱多病。2014年,驻村扶贫工作队给王贞六做起了发展产业的工作,王贞六首先想到了养蜂。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2014年4月,64岁的王贞六免费参加了黔江区扶贫办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

只读了三年半小学的王贞六,凭着自己在部队读报纸学的字,认认真真地听完了课。军旅生涯让王贞六增长了知识,也磨练了性格,比如养蜂这事,就是说干就干。

经过培训,懂了技术,发展中蜂产业事半功倍。尝到了懂技术的甜头后,王贞六对学习这事更上心了。慢慢地,他吃透了养蜂的技术,也收获了甜蜜事业。2015年王贞六靠养蜂收入8000元,2016年收入8万元,2017年收入20余万元,他终于在古稀之年到来前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脱贫致富后的王贞六成立了合作社,培养了4名养蜂技术人员,发展社员20名,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和技术指导下,12户贫困户从事中蜂养殖,每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以上。如今,村里的养蜂户都像王贞六一样摘了贫困帽。

贡献奖获得者傅飞丁

扶贫老兵的赤子情怀

傅飞丁(右)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受访者供图)

万州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傅飞丁从事扶贫开发工作21年,从“八七扶贫攻坚”的新兵历练成了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名老兵,依旧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1999年2月,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扶贫攻坚战场,他就是当时只有26岁的傅飞丁。他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个“大活”:对全区的建卡贫困户逐户核算收入。那时,全区只有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基本没有,无论去哪个村、哪一户,都得背着一大包换洗衣服出发,靠脚板挨家挨户走访核查,一笔一笔填写记录。但傅飞丁没有一句怨言,通过走访全面摸清了贫困家底。

2001年新阶段扶贫开发,各区县都要制定扶贫开发规划,由于机关没有计算机,更没有相关资料,傅飞丁就一个人深入到每个村,绘制地形地貌图、勾勒产业分布图,纯手工制作了万州龙宝移民开发区第一本扶贫开发规划。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傅飞丁来到弹子镇人和村担任第一书记。该村虽已脱贫销号,但村支两委不团结,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引领发展能力欠缺,是全镇的后进支部。傅飞丁带头认真抓党建、抓经济建设和乡村治理。通过努力,人和村当年就被镇党委评为党建一等奖。

产业是脱贫的根基。人和村虽然确定了玫瑰香橙为主导产业,但是建设标准不高,示范带动性不强,村集体经济依然空壳。傅飞丁主动请果树专家到村里指导,同时争取到区扶贫办帮扶资金45万元,把财政补助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投资建设柑橘标准化果园。目前,村里已建成150亩党建示范园,投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余元。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作为一名扶贫老兵,我将继续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群众奔小康。”傅飞丁掷地有声地说。

创新奖获得者卢尧

“教育扶贫”的创新执行者

卢尧(右)在贫困户家里了解其子女上学状况。(受访者供图)

“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国庆前夕,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卢尧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卢尧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教育工委、教委领导班子上山下乡、进村入校,跑遍了全县26个乡镇(街道)339个村(居)286个校点,精准掌握了巫山县教育发展家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呼声,为贯彻落实“精准方略”把好第一把脉。

“教育扶贫能够斩断穷根。”卢尧说,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闭环”资助法的思路,即在资助过程中做到精准宣传资助政策、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兑现资助资金、精准核查比对,实现了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目标。同时,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方式,实现县域内适龄特殊少儿教育全覆盖。此外,通过“一生一案、一人一策”,使辖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以上。

扶贫扶智,一个都不能落下。这些年,在教育和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卢尧亲眼目睹了不少贫困家庭因贫困导致孩子辍学,从而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例如,巫峡镇春泉村贫困户章裕发的孩子因早产导致脑瘫,左眼斜视,四肢痉挛无法自主站立,基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虽已8岁,但仍需父母全面照顾。

卢尧深受触动,立即着手落实帮扶。通过两年的送教上门,这名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能认识自己的名字以及家庭成员,能区分空间方位和认识简单的数字。更为可喜的是,因为孩子的进步,章裕发对改变家庭状况有了信心,家里已经能够腾出一人到县城务工,每月收入3000—5000元不等,贫困面貌明显改善。

他还根据群众入学需求,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将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村校教学点优化为104个,实现无一个适龄儿童因居住偏远影响上学的目标。

“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抓好教育扶贫,让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持续发挥。”卢尧表示。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组织创新奖获得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创新攻坚机制体制 脱贫摘帽有“法宝”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一片黄精地里,贫困户陈朋干得起劲:“我家的5亩地租金三年有1万块钱。黄精上市之后我还可以分到20%的收益,按通常的行情,3年下来我可以拿到3万元分成。有盼头,有钱嫌,当然更要加把劲。”

在机制体制上的不断创新,是石柱县脱贫攻坚的一大特点、亮点,也是该县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法宝”。

例如,贫困户陈朋的收入,就与该县在长效机制上的创新密不可分。石柱县围绕“三变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持续推进村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农民、代建代管、订单生产等产业带动模式,充分激发中药材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全县还确定了“土地入股保底分红+项目投产效益分红”等模式,形成长效利益联接机制。

在责任落实方面,该县35名市管领导干部、989名驻乡驻村工作队员和4880名结对帮扶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实现所有村(涉农社区)驻村工作队、所有乡镇驻乡工作队全覆盖,形成齐抓共管攻坚格局。

而在精神扶贫方面,该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载体,创新开展精神扶贫“六大行动”,探索建立“扶贫车间”“扶贫农庄”“扶贫超市”“扶贫基地”等新型就业扶贫模式和乡风文明积分管理制度,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尤其是2017年7月以来,该县累计有85个贫困村、16426户6020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7%降至0.87%。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石柱县中益乡视察调研,对石柱县脱贫攻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4月底,市政府宣布石柱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月17日,石柱县获评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荣获组织创新奖,既是对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肯定,也鞭策我们继续向前,只争朝夕,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扶贫办主任何德华说。

(本组稿件由记者颜安采写)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