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花街子
在重庆沿江码头中的储奇门与南纪门之间有一条叫花街子的街,是众多小街中的一条,相对于解放西路这条马路来说,它躲在其身后,是条货真价实的背街。

呵,花街子

来源:重庆日报2019-10-27

在重庆沿江码头中的储奇门与南纪门之间有一条叫花街子的街,是众多小街中的一条,相对于解放西路这条马路来说,它躲在其身后,是条货真价实的背街。

与相邻的十八梯、厚池街、凤凰台、守备街、回水沟这些街相比,它又是最短的。短到个什么程度?你若点燃嘴上的烟,呼出的烟子还没在嘴边散去,街就走完。

即便如此,住在这里的人却并没觉得它短小。他们一说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这块土地,往往会抬手把周围一划,说这一片都是花街子。意思是,重庆城除了上半城的解放碑外,大的地方就数这里了。

不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样认为,连一些市场也如此。例如,十八梯农贸市场,它不在十八梯,却在花街子;南纪门劳务市场,它不在南纪门,也在花街子。

其实,人们都晓得这里的各条街的名字,都清楚每条街的界线,但就是要这么喊、要这么想——花街子。

这种明显的地域概念模糊、街名混淆,却在这里人们的口头上长此以往。

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差错?

探其究竟,是这里的人们在有意为之,是要用花街子去包容、涵盖这片街区。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花街子在这片街区中最繁华、最闹热、名堂最多。

这里的繁华、闹热和名堂,又跟上半城的不相同。上半城的无不透出洋气和张扬,而这里的是样样土得掉渣和俗得可爱。但正是这种土气和俗气,像锅盖一样严丝合缝地盖着这片街区,使这种味道浓得风雨都吹打不开。

花街子两边房子各有各的味道,有年代久远的穿斗房,有时间较近的砖房,高低参差,陈旧而真实地袒露在十八梯那坡石梯坎下,原汁原味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这些房屋,整日蜷缩在上半城高楼大厦的影子里,只有在大晴天的正午时分,太阳从两边屋檐的缝隙间露出一张窄脸,洒下一片阳光,将这里照得来如同四季一样分明。

这时,人们才像瞌睡醒来睁开了眼睛,看见地面上哪里有个小坑,坑里的积水已经发绿;街檐下哪有滩狗屎干得成了石头……仿佛一切放在了一只巨大的放大镜下,连飘浮空中的气味和声音也有着独特的个性。

在这狭小的街面上,商铺林立:美发厅、录像室、客栈、浴室、医馆生意兴隆,卖日用杂货的与蔬菜副食品店两隔壁,杀鸡杀鸭剖黄鳝的跟烧腊卤菜的摊子摆在一起,豆花馆的味道香半条街。在这里,雅与俗的物件被老板同时吆喝叫卖……世间百业,无一不有。这条街的世俗生活,让人叹为观止。

在花街子中段有所学校叫杏林中学,这所学校的规模与花街子一样小巧。上课的时候,从里面教室传出朗朗读书声,与街上的喧嚣在空中交汇,像一曲混声合唱,带着街上的气味,从街这头滚到那头,又被风从那头吹到这头,是这片街区烦嚣的空中响起的最强音。这声音越过了人们掀起的市声,发射出文明的光辉,如音乐般响彻花街子。如今,杏林中学与别的学校合并迁走了,缺少了这独一无二的声音,人们的记忆中有了空白。

我虽不是花街子的原住民,但因工作住进这里也近40年了。如再往前算,我在供电局工作,顺着电线走进来认识花街子,更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因此,我熟悉这条街,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每一片肌肤、每一寸血管,晓得哪里有条岔巷,哪里有几步梯坎,哪里有条沟;背得出街边的哪家店铺挨哪家,哪家卖的是什么;即使行色匆匆的人等从眼前闪过,也会逮住熟悉的面孔。

令我一辈子感到有缘的是,离开了供电局到重庆日报工作仍然离不开花街子,因为老报社就在花街子隔壁。

杏林中学斜对面有家理发店,上世纪80年代初开业,理发店的设备行头跟乡场上的剃头摊子没有两样,只有两把木椅子,一把电吹风都是等着用,洗头的热水是装在铁桶里,用时打开连接的橡皮管。

到它因片区改造前搬迁时,设备行头早已鸟枪换炮:面积扩大了,两把木椅成了四只皮转椅;招牌换成了霓虹灯,天才擦黑,就将街面映出一片红光;店门柱子上的彩条幌子,在人们的视线中昼夜不停地转动。老板小两口子还招了师傅和专门洗头的服务员。

我几十年一直在那儿理发,只认其中一个理发师,是一个来自简阳的小伙子,手艺最好,是我头发变色最直接的见证者。记得黑发开变的时候,我问他变了多少,他说,才几根。这话叫我欣慰,还有大把的时光够我抛撒,连坐在转椅上的姿式都变得轻松起来。几年后,我又一次问他,从镜子里望去,他拈起我头发,仔细查看一阵,考虑了说,百分之三十吧。这话仍然叫我欣慰,让我并不觉得时间紧逼的慌张。到了搬迁前他最后一次给我理发时,我根本懒得问了,从剪下的断发中自己一眼就看出了百分比。我此刻显得悠闲而冷静地说着这琐事,是想隐瞒我与花街子相识的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生命像做减法似的少去了的慌张,然而百年的花街子竟然还是如此原样,如此多彩丰富。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借用这话,也说给花街子:半个多世纪,一块鹅卵石捂怀里也能焐熟,一根木头也能焐出新芽,何况是一条生气喧腾的百年老街,能不像生命一样,融入我命运中!

时常我在花街子街上听有人在感叹:“唉,不晓得是怎么的,硬是离不开花街子哟!”或者“我是上辈子就跟花街子有约哟”“我二辈子投生都要投到花街子来”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充满依恋之情的言语,没有半点矫情。

在电梯间,在小区里,同事碰见,相问去哪里,多半回答,去花街子。或买东西,或闲逛一下。

人们的生活跟花街子发生了关系,就像命跟花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条街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被市俗生活公平地抹去。行走在这条街上,人们相视的目光,都显得一般高,似乎引车卖浆之流,才是这里的主人。马尔克斯曾也用不同的文句,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闭门码字并不比鞋匠制鞋高明多少。”

站在这条街上,抬眼望去,满街熙熙攘攘的路人,你会感到,伴随着短暂的人生,花街子的宽容和接纳,成就了人世间的永恒。

在本世纪初,政府在花街子划出一块地,建起了劳务市场。这市场仅与我工作的报社一墙之隔,站在办公室过道上,透过窗户,就听见市场里的喧闹。不少来闯重庆城的乡下人,远天远地赶来,聚集这里找活路。他们举着介绍手艺的纸片,神情各异地等待雇主的到来。这让花街子在自己独特的时空里,演绎出与上半城不同的人间轻喜剧……

本来,这些与我个人真实的生活并无直接关系。我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这里的人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在我生活中掀起波澜。但是,我的写作使我跟这里的一切有了相融的契约。我可以坦然地对着世界,大声地说:我喜欢花街子,花街子的魂已经注入我的生命中。

现在,这一片街区要改造。这里有不少老屋、背街陋巷,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从未彻底修建过的地方。这消息,叫我高兴,又令我恐慌:高兴这里的居民,要住新居;恐慌焕然一新之时,会不会丢失些什么。

历史总是和文化依附在一起,融入人们生活中,存储着不可忘却的记忆。但愿,我的恐慌是多余的,花街子的魂并不会离我而去。在不久的一天,花街子又将以别开生面的市俗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呵,花街子

2019-10-27 09:16:41 来源: 0 条评论

在重庆沿江码头中的储奇门与南纪门之间有一条叫花街子的街,是众多小街中的一条,相对于解放西路这条马路来说,它躲在其身后,是条货真价实的背街。

与相邻的十八梯、厚池街、凤凰台、守备街、回水沟这些街相比,它又是最短的。短到个什么程度?你若点燃嘴上的烟,呼出的烟子还没在嘴边散去,街就走完。

即便如此,住在这里的人却并没觉得它短小。他们一说起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这块土地,往往会抬手把周围一划,说这一片都是花街子。意思是,重庆城除了上半城的解放碑外,大的地方就数这里了。

不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样认为,连一些市场也如此。例如,十八梯农贸市场,它不在十八梯,却在花街子;南纪门劳务市场,它不在南纪门,也在花街子。

其实,人们都晓得这里的各条街的名字,都清楚每条街的界线,但就是要这么喊、要这么想——花街子。

这种明显的地域概念模糊、街名混淆,却在这里人们的口头上长此以往。

为什么会有这种明显的差错?

探其究竟,是这里的人们在有意为之,是要用花街子去包容、涵盖这片街区。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花街子在这片街区中最繁华、最闹热、名堂最多。

这里的繁华、闹热和名堂,又跟上半城的不相同。上半城的无不透出洋气和张扬,而这里的是样样土得掉渣和俗得可爱。但正是这种土气和俗气,像锅盖一样严丝合缝地盖着这片街区,使这种味道浓得风雨都吹打不开。

花街子两边房子各有各的味道,有年代久远的穿斗房,有时间较近的砖房,高低参差,陈旧而真实地袒露在十八梯那坡石梯坎下,原汁原味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这些房屋,整日蜷缩在上半城高楼大厦的影子里,只有在大晴天的正午时分,太阳从两边屋檐的缝隙间露出一张窄脸,洒下一片阳光,将这里照得来如同四季一样分明。

这时,人们才像瞌睡醒来睁开了眼睛,看见地面上哪里有个小坑,坑里的积水已经发绿;街檐下哪有滩狗屎干得成了石头……仿佛一切放在了一只巨大的放大镜下,连飘浮空中的气味和声音也有着独特的个性。

在这狭小的街面上,商铺林立:美发厅、录像室、客栈、浴室、医馆生意兴隆,卖日用杂货的与蔬菜副食品店两隔壁,杀鸡杀鸭剖黄鳝的跟烧腊卤菜的摊子摆在一起,豆花馆的味道香半条街。在这里,雅与俗的物件被老板同时吆喝叫卖……世间百业,无一不有。这条街的世俗生活,让人叹为观止。

在花街子中段有所学校叫杏林中学,这所学校的规模与花街子一样小巧。上课的时候,从里面教室传出朗朗读书声,与街上的喧嚣在空中交汇,像一曲混声合唱,带着街上的气味,从街这头滚到那头,又被风从那头吹到这头,是这片街区烦嚣的空中响起的最强音。这声音越过了人们掀起的市声,发射出文明的光辉,如音乐般响彻花街子。如今,杏林中学与别的学校合并迁走了,缺少了这独一无二的声音,人们的记忆中有了空白。

我虽不是花街子的原住民,但因工作住进这里也近40年了。如再往前算,我在供电局工作,顺着电线走进来认识花街子,更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因此,我熟悉这条街,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每一片肌肤、每一寸血管,晓得哪里有条岔巷,哪里有几步梯坎,哪里有条沟;背得出街边的哪家店铺挨哪家,哪家卖的是什么;即使行色匆匆的人等从眼前闪过,也会逮住熟悉的面孔。

令我一辈子感到有缘的是,离开了供电局到重庆日报工作仍然离不开花街子,因为老报社就在花街子隔壁。

杏林中学斜对面有家理发店,上世纪80年代初开业,理发店的设备行头跟乡场上的剃头摊子没有两样,只有两把木椅子,一把电吹风都是等着用,洗头的热水是装在铁桶里,用时打开连接的橡皮管。

到它因片区改造前搬迁时,设备行头早已鸟枪换炮:面积扩大了,两把木椅成了四只皮转椅;招牌换成了霓虹灯,天才擦黑,就将街面映出一片红光;店门柱子上的彩条幌子,在人们的视线中昼夜不停地转动。老板小两口子还招了师傅和专门洗头的服务员。

我几十年一直在那儿理发,只认其中一个理发师,是一个来自简阳的小伙子,手艺最好,是我头发变色最直接的见证者。记得黑发开变的时候,我问他变了多少,他说,才几根。这话叫我欣慰,还有大把的时光够我抛撒,连坐在转椅上的姿式都变得轻松起来。几年后,我又一次问他,从镜子里望去,他拈起我头发,仔细查看一阵,考虑了说,百分之三十吧。这话仍然叫我欣慰,让我并不觉得时间紧逼的慌张。到了搬迁前他最后一次给我理发时,我根本懒得问了,从剪下的断发中自己一眼就看出了百分比。我此刻显得悠闲而冷静地说着这琐事,是想隐瞒我与花街子相识的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生命像做减法似的少去了的慌张,然而百年的花街子竟然还是如此原样,如此多彩丰富。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我借用这话,也说给花街子:半个多世纪,一块鹅卵石捂怀里也能焐熟,一根木头也能焐出新芽,何况是一条生气喧腾的百年老街,能不像生命一样,融入我命运中!

时常我在花街子街上听有人在感叹:“唉,不晓得是怎么的,硬是离不开花街子哟!”或者“我是上辈子就跟花街子有约哟”“我二辈子投生都要投到花街子来”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充满依恋之情的言语,没有半点矫情。

在电梯间,在小区里,同事碰见,相问去哪里,多半回答,去花街子。或买东西,或闲逛一下。

人们的生活跟花街子发生了关系,就像命跟花街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条街上,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被市俗生活公平地抹去。行走在这条街上,人们相视的目光,都显得一般高,似乎引车卖浆之流,才是这里的主人。马尔克斯曾也用不同的文句,表达过相似的意思:“闭门码字并不比鞋匠制鞋高明多少。”

站在这条街上,抬眼望去,满街熙熙攘攘的路人,你会感到,伴随着短暂的人生,花街子的宽容和接纳,成就了人世间的永恒。

在本世纪初,政府在花街子划出一块地,建起了劳务市场。这市场仅与我工作的报社一墙之隔,站在办公室过道上,透过窗户,就听见市场里的喧闹。不少来闯重庆城的乡下人,远天远地赶来,聚集这里找活路。他们举着介绍手艺的纸片,神情各异地等待雇主的到来。这让花街子在自己独特的时空里,演绎出与上半城不同的人间轻喜剧……

本来,这些与我个人真实的生活并无直接关系。我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这里的人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在我生活中掀起波澜。但是,我的写作使我跟这里的一切有了相融的契约。我可以坦然地对着世界,大声地说:我喜欢花街子,花街子的魂已经注入我的生命中。

现在,这一片街区要改造。这里有不少老屋、背街陋巷,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从未彻底修建过的地方。这消息,叫我高兴,又令我恐慌:高兴这里的居民,要住新居;恐慌焕然一新之时,会不会丢失些什么。

历史总是和文化依附在一起,融入人们生活中,存储着不可忘却的记忆。但愿,我的恐慌是多余的,花街子的魂并不会离我而去。在不久的一天,花街子又将以别开生面的市俗景象展现在人们眼前。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赵秋云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