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生态带 便捷共享游憩带 人文荟萃风貌带 立体城市景观带
重庆“两江四岸”26条规划指引亮相

山清水秀生态带 便捷共享游憩带 人文荟萃风貌带 立体城市景观带
重庆“两江四岸”26条规划指引亮相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10-28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颜若雯 实习生 刘思明)“两江四岸”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也是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宝贵资源,其治理提升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

在调研中召开的座谈会上,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编制的《“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以下简称《统筹规划》)正式亮相,详细介绍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目标和26条规划指引。

规划范围

治理提升两侧岸线394公里

《统筹规划》将“两江四岸”规划范围划定为: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共约394公里,其中近期治理提升范围岸线总长度约109公里。

该范围现状特征为:长江、嘉陵江自西向东,穿越整个主城核心区,交汇于渝中半岛朝天门,两江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众多富有特色的半岛、江心岛、湾、沱、滩等,是城市生态走廊、景观风貌窗口。

两江水位周期变化,生态相对脆弱,受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双重影响,冬夏水位垂直落差约17米。

“两江四岸”地区居住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大。

“两江四岸”地区还是多元文化交融、人文景观荟萃的区域。据统计,该地区共集聚了345处文保单位、54处历史建筑、22个传统风貌区、4个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滨江带

规划目标中提出:将“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成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人文之美的国际一流滨江带,为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滨水生活体验。

为实现规划目标,《统筹规划》以问题、目标和实施为导向,结合资源禀赋及现状条件,对“两江四岸”近远期治理提升工作提出26条规划指引,包括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滨江路规划指引等3个部分。

9条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

修复岸线功能 打造亲水空间

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包括9项具体内容。

● 货运码头改旅游码头

在优化岸线功能上,调整优化滨江岸线功能,以休闲游憩、提升活力为目标进行岸线优化。结合旅游资源,将有条件的货运码头改造为旅游码头。

● 建绿色休闲游憩水岸

在修复生态水岸上,强化对非城市段原生态岸线、峡口、沿江自然山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对城市段有条件的江岸,增加滨江绿带宽度,建设绿色休闲游憩水岸。因地制宜进行现有植被保护与恢复。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 打造长江风景眼广阳岛

在保护特色景观上,尊重和保护山水之间自然形成的特色景观区域,突出生态绿色展示功能,加强以自然维育为主的生态恢复,挖掘地名历史文化内涵。高水平规划建设广阳岛。

● 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

在合理组织交通上,加强滨江路外侧公共空间与滨江路内侧城市空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针对重要节点,以“能到达、易疏散、停得下”为原则,注重方便市民下穿滨江路接近水岸的人行交通组织。

● 滨水步道要建100公里

在完善滨水步道上,根据现状基础,将现有滨水步道延伸至100公里,多方式构建完整、连续、多层级的滨水步道系统。

● 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

在分类整治护岸上,根据岸线的现状与基本条件,分类整治护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

● 打造多样化亲水活动空间

在打造亲水空间上,根据消落区现状及资源环境条件,打造多样化的亲水活动空间。开展大型水上活动的专题策划研究。

● 治理清除消落区“八乱”行为

在治理环境污染上,治理清除消落区“八乱”行为,对滨水区裸露的截污干管、污水排放口等影响景观的设施进行整治。对破损、渗漏的污水管网和雨污合流管溢流口进行改造,消减对两江水域的污染。进一步加强沿线支流黑臭水体整治,对支流入江段进行清淤及景观美化提升。

● 打造滨水景观眺望系统

在规划眺望系统上,根据落差大的地形特征,结合规划的滨江广场、滨江路人行道、城市阳台等,打造富有山城特色的滨水景观眺望系统,让市民能更好地欣赏到山水城桥相交融的独特景致。

10条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

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在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方面,《统筹规划》根据山城特色,提出了10项具体内容。

● 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目标

规划强化山与水之间的视线联系,严格控制“两江四岸”滨江沿线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建筑布局形式,注重前低后高,预留通廊,保证背景山体的可见度,保证江面的可见宽度,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目标。

● 深挖文化资源

规划深入挖掘“两江四岸”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延续历史文脉。串联“两江四岸”地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 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

规划预控滨江绿带,对滨江建筑进行后退控制,优化建筑色彩、建筑形态、建筑高度,留出滨江开敞空间,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

● 分级塑造重要节点

规划按照面上整体提升,点上精品打造的思路,以“序曲—高潮—回响”为节奏,分级塑造重要节点。

● 优化天际轮廓线

规划提出要优化天际轮廓线,以“层次丰富、高低错落、主从协调”为原则,塑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立体城市”。

● 提升建筑“颜值”

规划提出要提升建筑“颜值”,按照“面上优化、局部修补”的原则,分类开展城市设计。已建区开展修补型城市设计,未建区开展管控型城市设计,并加强城市色彩管控。

● 优化建筑屋顶

规划提出要优化建筑屋顶,加强“两江四岸”建筑屋顶的整治与管控。

● 减少滨江地区居住功能

规划提出要优化滨江功能,梳理优化滨江区域用地性质,逐步植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功能。已建区结合旧城更新,在有条件的地区增加休闲游憩等公共设施。未建区减少滨江地区居住功能,优先预控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公共文化设施用地。

● 打造世界级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规划要提升山城夜景,系统提升与展现山城江城夜景魅力。融入文化元素,彰显城市内涵,营造“主题鲜明、个性彰显、特色突出”具有震撼力的世界级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 发展轮渡、索道、缆车等交通方式

规划提出要策划精品游线,加强水陆互动体验,打造品牌、完善配套、提升环境,促进“两江四岸”都市旅游发展。发展传承具有山城江城特色的轮渡、索道、缆车、户外电梯等交通方式。

7条滨江路规划指引

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场所

现有的滨江交通系统存在“通过性”有余而“到达性”严重不足的弊病。对此,《统筹规划》提出了7条规划指引予以解决。

● 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

在完善交通体系上,合理弱化滨江路的交通功能,加强滨江路与城市腹地路网的联系,加快推进未建规划滨江路的实施,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避免进一步侵占江面空间。

● 增加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功能

在提升休闲功能上,增加滨江路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功能。临江侧尽量预留较为宽敞的人行活动空间,注意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遮阴避雨等细节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游憩场所。

● 开行旅游观光电车

在加强公交覆盖上,推进城区段滨江路公交线路全覆盖。有条件区段开行新型有轨电车线路,利用九龙半岛成渝铁路线,改造开行旅游观光电车。进一步加强公交线路与轨道站点的换乘接驳。

● 预留滨水开敞空间

在合理选线选型上,新建滨江路的选线应按规划后退水岸线,在半岛前端留出一定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滨江路平面及竖向设计,应注意随地赋形,减少对原生地形地貌的破坏;按照不同主题对滨江路进行分段景观设计,强化滨江路多样化特征。

● 加强公共空间景观塑造

在配套设施完善上,对滨江路护栏、路灯、座椅、公交车站、标识标牌等城市家具进行精心设计和整治规范。加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的景观塑造,对滨江高架路桥、立交桥、轨道桥墩、人行天桥等进行绿化美化。

● 合理利用闲置空间

在利用闲置空间上,合理利用滨江高架路桥下的闲置空间,规划建设休憩设施、康体活动设施、休闲观光露台等,完善城市配套。

● 强化新建桥梁造型、色彩研究

在优化跨江桥梁上,注重对现状跨江大桥的景观艺术效果管控,强化新建桥梁造型、色彩研究,使之与城市环境整体协调,建设“最美桥都”。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串联江北嘴、弹子石和朝天门 为重庆都市旅游添亮点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颜若雯 实习生 刘思明)“两江四岸”应该怎么打造?近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中,由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受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双重影响,“两江四岸”岸线冬夏水位垂直落差约17米。“重庆的滨江特色颇具典型性,消落带的设计几乎没有范本可借鉴。”市人大代表、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斌认为,在这个方面,“重庆必须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杨斌建议,在修建亲水设施的同时注意保护好原生态的岸线景观,保留一些“自然的野趣”,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十分珍贵。

当前,“两江四岸”滨江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缺少面积较大的亲水公共活动空间。这个问题引起了市人大城环委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芾的注意。他认为,发展轮渡、索道、缆车、户外电梯等立体交通方式不仅能够传承山城江城特色,也对重庆沿江各区县具有借鉴意义。

《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提出的“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避免进一步侵占江面空间”理念得到了杨斌的认同。他认为,未来“两江四岸”的沿江道路应弱化交通功能,强化市民亲水休闲及观景功能,并加强过江人行通道的建设。

江北嘴、弹子石和朝天门是“两江四岸”的重中之重,杨斌注意到,目前3个地方还未被有效地串联起来,出游高峰时期,游客往返这3个地点引起了交通拥堵。杨冰建议,以竖向电梯、轨道、渡轮、过江人行通道等方式串联3地,此举投入不大,但体验很好,有望为重庆的都市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此外,还有调研组成员建议,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提升“两江四岸”规划的刚性约束,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严控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布局形式,让“两江四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两江四岸”近期和远期治理提升工作的26条规划指引

滨江路外侧

1 优化岸线功能

2 修复生态水岸

3 保护特色景观

4 合理组织交通

5 完善滨水步道

6 分类整治护岸

7 打造亲水空间

8 治理环境污染

9 规划眺望系统

滨江路内侧

10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11 记得住乡愁

12 预控滨江绿带

13 打造重要节点

14 优化天际轮廓线

15 提升建筑“颜值”

16 优化建筑屋顶

17 优化滨江功能

18 提升山城夜景

19 策划精品游线

滨江路

20 完善交通体系

21 提升休闲功能

22 加强公交覆盖

23 合理选线选型

24 完善配套设施

25 利用闲置空间

26 优化跨江桥梁

资料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山清水秀生态带 便捷共享游憩带 人文荟萃风貌带 立体城市景观带
重庆“两江四岸”26条规划指引亮相

2019-10-28 07:29:25 来源: 0 条评论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颜若雯 实习生 刘思明)“两江四岸”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主轴,也是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宝贵资源,其治理提升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

在调研中召开的座谈会上,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编制的《“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以下简称《统筹规划》)正式亮相,详细介绍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的目标和26条规划指引。

规划范围

治理提升两侧岸线394公里

《统筹规划》将“两江四岸”规划范围划定为:沿长江,上起九龙坡区西彭镇,下至江北区五宝镇;沿嘉陵江,上起北碚城区,下至渝中区朝天门,河道中心线长度约180公里,两侧岸线共约394公里,其中近期治理提升范围岸线总长度约109公里。

该范围现状特征为:长江、嘉陵江自西向东,穿越整个主城核心区,交汇于渝中半岛朝天门,两江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众多富有特色的半岛、江心岛、湾、沱、滩等,是城市生态走廊、景观风貌窗口。

两江水位周期变化,生态相对脆弱,受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双重影响,冬夏水位垂直落差约17米。

“两江四岸”地区居住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大。

“两江四岸”地区还是多元文化交融、人文景观荟萃的区域。据统计,该地区共集聚了345处文保单位、54处历史建筑、22个传统风貌区、4个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目标

建设国际一流滨江带

规划目标中提出:将“两江四岸”规划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成为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人文之美的国际一流滨江带,为重庆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滨水生活体验。

为实现规划目标,《统筹规划》以问题、目标和实施为导向,结合资源禀赋及现状条件,对“两江四岸”近远期治理提升工作提出26条规划指引,包括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滨江路规划指引等3个部分。

9条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

修复岸线功能 打造亲水空间

滨江路外侧规划指引包括9项具体内容。

● 货运码头改旅游码头

在优化岸线功能上,调整优化滨江岸线功能,以休闲游憩、提升活力为目标进行岸线优化。结合旅游资源,将有条件的货运码头改造为旅游码头。

● 建绿色休闲游憩水岸

在修复生态水岸上,强化对非城市段原生态岸线、峡口、沿江自然山体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对城市段有条件的江岸,增加滨江绿带宽度,建设绿色休闲游憩水岸。因地制宜进行现有植被保护与恢复。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 打造长江风景眼广阳岛

在保护特色景观上,尊重和保护山水之间自然形成的特色景观区域,突出生态绿色展示功能,加强以自然维育为主的生态恢复,挖掘地名历史文化内涵。高水平规划建设广阳岛。

● 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

在合理组织交通上,加强滨江路外侧公共空间与滨江路内侧城市空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针对重要节点,以“能到达、易疏散、停得下”为原则,注重方便市民下穿滨江路接近水岸的人行交通组织。

● 滨水步道要建100公里

在完善滨水步道上,根据现状基础,将现有滨水步道延伸至100公里,多方式构建完整、连续、多层级的滨水步道系统。

● 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

在分类整治护岸上,根据岸线的现状与基本条件,分类整治护岸,增加植物界面,融入文化元素。

● 打造多样化亲水活动空间

在打造亲水空间上,根据消落区现状及资源环境条件,打造多样化的亲水活动空间。开展大型水上活动的专题策划研究。

● 治理清除消落区“八乱”行为

在治理环境污染上,治理清除消落区“八乱”行为,对滨水区裸露的截污干管、污水排放口等影响景观的设施进行整治。对破损、渗漏的污水管网和雨污合流管溢流口进行改造,消减对两江水域的污染。进一步加强沿线支流黑臭水体整治,对支流入江段进行清淤及景观美化提升。

● 打造滨水景观眺望系统

在规划眺望系统上,根据落差大的地形特征,结合规划的滨江广场、滨江路人行道、城市阳台等,打造富有山城特色的滨水景观眺望系统,让市民能更好地欣赏到山水城桥相交融的独特景致。

10条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

突出城市特色 打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在滨江路内侧规划指引方面,《统筹规划》根据山城特色,提出了10项具体内容。

● 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目标

规划强化山与水之间的视线联系,严格控制“两江四岸”滨江沿线的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建筑布局形式,注重前低后高,预留通廊,保证背景山体的可见度,保证江面的可见宽度,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目标。

● 深挖文化资源

规划深入挖掘“两江四岸”城市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延续历史文脉。串联“两江四岸”地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带,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 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

规划预控滨江绿带,对滨江建筑进行后退控制,优化建筑色彩、建筑形态、建筑高度,留出滨江开敞空间,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滨江绿带。

● 分级塑造重要节点

规划按照面上整体提升,点上精品打造的思路,以“序曲—高潮—回响”为节奏,分级塑造重要节点。

● 优化天际轮廓线

规划提出要优化天际轮廓线,以“层次丰富、高低错落、主从协调”为原则,塑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立体城市”。

● 提升建筑“颜值”

规划提出要提升建筑“颜值”,按照“面上优化、局部修补”的原则,分类开展城市设计。已建区开展修补型城市设计,未建区开展管控型城市设计,并加强城市色彩管控。

● 优化建筑屋顶

规划提出要优化建筑屋顶,加强“两江四岸”建筑屋顶的整治与管控。

● 减少滨江地区居住功能

规划提出要优化滨江功能,梳理优化滨江区域用地性质,逐步植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等高端服务功能。已建区结合旧城更新,在有条件的地区增加休闲游憩等公共设施。未建区减少滨江地区居住功能,优先预控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公共文化设施用地。

● 打造世界级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规划要提升山城夜景,系统提升与展现山城江城夜景魅力。融入文化元素,彰显城市内涵,营造“主题鲜明、个性彰显、特色突出”具有震撼力的世界级立体山水都市夜景。

● 发展轮渡、索道、缆车等交通方式

规划提出要策划精品游线,加强水陆互动体验,打造品牌、完善配套、提升环境,促进“两江四岸”都市旅游发展。发展传承具有山城江城特色的轮渡、索道、缆车、户外电梯等交通方式。

7条滨江路规划指引

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场所

现有的滨江交通系统存在“通过性”有余而“到达性”严重不足的弊病。对此,《统筹规划》提出了7条规划指引予以解决。

● 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

在完善交通体系上,合理弱化滨江路的交通功能,加强滨江路与城市腹地路网的联系,加快推进未建规划滨江路的实施,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避免进一步侵占江面空间。

● 增加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功能

在提升休闲功能上,增加滨江路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功能。临江侧尽量预留较为宽敞的人行活动空间,注意炎热气候条件下的遮阴避雨等细节设计,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休闲游憩场所。

● 开行旅游观光电车

在加强公交覆盖上,推进城区段滨江路公交线路全覆盖。有条件区段开行新型有轨电车线路,利用九龙半岛成渝铁路线,改造开行旅游观光电车。进一步加强公交线路与轨道站点的换乘接驳。

● 预留滨水开敞空间

在合理选线选型上,新建滨江路的选线应按规划后退水岸线,在半岛前端留出一定规模的滨水开敞空间,滨江路平面及竖向设计,应注意随地赋形,减少对原生地形地貌的破坏;按照不同主题对滨江路进行分段景观设计,强化滨江路多样化特征。

● 加强公共空间景观塑造

在配套设施完善上,对滨江路护栏、路灯、座椅、公交车站、标识标牌等城市家具进行精心设计和整治规范。加强“两江四岸”公共空间的景观塑造,对滨江高架路桥、立交桥、轨道桥墩、人行天桥等进行绿化美化。

● 合理利用闲置空间

在利用闲置空间上,合理利用滨江高架路桥下的闲置空间,规划建设休憩设施、康体活动设施、休闲观光露台等,完善城市配套。

● 强化新建桥梁造型、色彩研究

在优化跨江桥梁上,注重对现状跨江大桥的景观艺术效果管控,强化新建桥梁造型、色彩研究,使之与城市环境整体协调,建设“最美桥都”。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串联江北嘴、弹子石和朝天门 为重庆都市旅游添亮点

重庆日报讯 (记者 颜若雯 实习生 刘思明)“两江四岸”应该怎么打造?近日,在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调研中,由部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

受三峡水库蓄水和洪汛双重影响,“两江四岸”岸线冬夏水位垂直落差约17米。“重庆的滨江特色颇具典型性,消落带的设计几乎没有范本可借鉴。”市人大代表、市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杨斌认为,在这个方面,“重庆必须自己摸索出一条路来”。杨斌建议,在修建亲水设施的同时注意保护好原生态的岸线景观,保留一些“自然的野趣”,这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十分珍贵。

当前,“两江四岸”滨江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缺少面积较大的亲水公共活动空间。这个问题引起了市人大城环委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芾的注意。他认为,发展轮渡、索道、缆车、户外电梯等立体交通方式不仅能够传承山城江城特色,也对重庆沿江各区县具有借鉴意义。

《重庆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统筹规划》提出的“现状滨江路原则上不得进行拓宽,避免进一步侵占江面空间”理念得到了杨斌的认同。他认为,未来“两江四岸”的沿江道路应弱化交通功能,强化市民亲水休闲及观景功能,并加强过江人行通道的建设。

江北嘴、弹子石和朝天门是“两江四岸”的重中之重,杨斌注意到,目前3个地方还未被有效地串联起来,出游高峰时期,游客往返这3个地点引起了交通拥堵。杨冰建议,以竖向电梯、轨道、渡轮、过江人行通道等方式串联3地,此举投入不大,但体验很好,有望为重庆的都市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此外,还有调研组成员建议,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提升“两江四岸”规划的刚性约束,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确保严控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与布局形式,让“两江四岸”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两江四岸”近期和远期治理提升工作的26条规划指引

滨江路外侧

1 优化岸线功能

2 修复生态水岸

3 保护特色景观

4 合理组织交通

5 完善滨水步道

6 分类整治护岸

7 打造亲水空间

8 治理环境污染

9 规划眺望系统

滨江路内侧

10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11 记得住乡愁

12 预控滨江绿带

13 打造重要节点

14 优化天际轮廓线

15 提升建筑“颜值”

16 优化建筑屋顶

17 优化滨江功能

18 提升山城夜景

19 策划精品游线

滨江路

20 完善交通体系

21 提升休闲功能

22 加强公交覆盖

23 合理选线选型

24 完善配套设施

25 利用闲置空间

26 优化跨江桥梁

资料来源: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