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0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与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大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努力探索“学科建设贴近重庆发展任务、学术研究贴近重庆发展要求、学生培养方向贴近重庆发展需求”的路径,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创新机制,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10-31

10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与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大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努力探索“学科建设贴近重庆发展任务、学术研究贴近重庆发展要求、学生培养方向贴近重庆发展需求”的路径,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布局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据了解,目前在渝高等院校共7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03万人,本科专业共345个,1262个专业点;高职有19个专业大类,378个专业,1386个专业点。

为优化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制度设计,分层分类引导学科和专业建设,促进各类型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市重点实施了“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和“双高”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安排10.5亿元经费支持“双一流”建设。目前,我市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28个。

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精准施策,我市逐步构建有层次、有重点、有特色的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如我市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优质高等院校来渝办学,共有24家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立项建设了新工科高校4所,国际化人文特色高校5所,新型二级学院17所,优质高职院校20所。

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大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力度,进一步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来渝合作发展,继续推进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二级学院,支持鼓励高水平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加快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我市高等教育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计显示,近两年,全市高校(不含军校)R&D投入达74亿元。对接教育部“珠峰计划”,我市遴选了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25个、创新研究群体38个,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0余项,获国家三大科技奖4项,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向量最优化问题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出台了《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支持高校联合重庆长安、重庆机电控股集团、中国四联、京东方等企业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基地。近两年,全市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600余项,合同金额达5亿元。

今后,我市还将加大重点学科建设,以200个市级重点学科带动在渝高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并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15至20个特色学科群,不断培育和发展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的专业。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市还出台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实施意见》等政策,以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紧密对接地方经济需求和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我市还促进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如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更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此外,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市逐步构建“1+2+4+N”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不断加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全市共有10所优质高职院校入围“双高”建设。

为对接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我市还立项建设了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43个,立项建设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市级一流本科专业点350个,建成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等高职骨干专业点150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国家级骨干专业68个。

未来,我市将继续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双一流”建设和“双高”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创新机制,为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9-10-31 09:11:52 来源:

10月30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教委获悉,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与视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大高等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创新,努力探索“学科建设贴近重庆发展任务、学术研究贴近重庆发展要求、学生培养方向贴近重庆发展需求”的路径,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布局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

据了解,目前在渝高等院校共72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03万人,本科专业共345个,1262个专业点;高职有19个专业大类,378个专业,1386个专业点。

为优化布局,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庆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统筹全市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制度设计,分层分类引导学科和专业建设,促进各类型高校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为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市重点实施了“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和“双高”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校特色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安排10.5亿元经费支持“双一流”建设。目前,我市进入世界一流的学科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28个。

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结构,精准施策,我市逐步构建有层次、有重点、有特色的优质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如我市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优质高等院校来渝办学,共有24家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渝设立分院分所;立项建设了新工科高校4所,国际化人文特色高校5所,新型二级学院17所,优质高职院校20所。

下一步,我市还将加大引进高等教育资源力度,进一步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来渝合作发展,继续推进在渝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联合举办人工智能、微电子、软件等二级学院,支持鼓励高水平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加快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我市高等教育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统计显示,近两年,全市高校(不含军校)R&D投入达74亿元。对接教育部“珠峰计划”,我市遴选了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25个、创新研究群体38个,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0余项,获国家三大科技奖4项,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向量最优化问题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进一步完善政策,出台了《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试点,支持高校联合重庆长安、重庆机电控股集团、中国四联、京东方等企业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基地。近两年,全市高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600余项,合同金额达5亿元。

今后,我市还将加大重点学科建设,以200个市级重点学科带动在渝高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并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15至20个特色学科群,不断培育和发展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的专业。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市还出台了《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深化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改革实施意见》等政策,以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育紧密对接地方经济需求和产业发展。

不仅如此,我市还促进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如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向应用型大学转变,更好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此外,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我市逐步构建“1+2+4+N”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不断加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全市共有10所优质高职院校入围“双高”建设。

为对接大数据、智能化等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我市还立项建设了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43个,立项建设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市级一流本科专业点350个,建成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技术等高职骨干专业点150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国家级骨干专业68个。

未来,我市将继续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双一流”建设和“双高”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 谭周]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