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郑彬依然记得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你来牵头行不行?”
47岁的郑彬算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元老”了,在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筹建之时他就加入,至今已经八年。牵头组建机器人研究团队,为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是郑彬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他的团队不仅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很多还实现了产业应用。

如今,郑彬依然记得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你来牵头行不行?”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11-08

当初听了“伯乐”的一句话,郑彬来到重庆组建机器人团队,8年来取得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十一月五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北斗导航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郑彬向记者介绍团队研究成果。记者 张亦筑 摄

47岁的郑彬算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元老”了,在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筹建之时他就加入,至今已经八年。

牵头组建机器人研究团队,为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是郑彬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他的团队不仅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很多还实现了产业应用。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重庆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2007年从美国罗格斯大学机械航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郑彬在美国一家传感器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了一年。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台湾人,当时他到电子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到美国之后就跟我讲,国内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就推荐我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郑彬说。

在电子科大做了三年教学科研工作之后,正好遇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开始筹建,原本他是为远在美国的妻子投简历,没想到“误打误撞”却自己投中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是他的“伯乐”。

两人是旧识。郑彬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袁家虎也在光电所工作。见面之后相谈甚欢,袁家虎即刻向郑彬抛出“橄榄枝”。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重庆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准备成立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正好适合你的研究发展方向。你来牵头行不行?”就这样,2011年11月,郑彬加入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当时,郑彬加上六个学生,团队就只有七个人。由于机器人技术涉及声光电控等各个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他们七个人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没有一个人是机器人专业的。怎么做机器人,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院长袁家虎当机立断,把他们派到深圳一家机器人公司学习了半年,解决了怎么做机器人的问题。

“回来之后做的第一台机器人,就是和长安工业联合开发的六自由度弧焊机器人。”郑彬说。

这也是首台“重庆造”弧焊机器人,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均由国内厂家生产,相比价格高昂的国外进口产品来讲,其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可推广性,后来在长安工业进行了应用。

研发机器人主体取得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首战告捷之后,郑彬又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机器人本体为主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2013年,郑彬的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当时已面世的3D打印机相比,该3D打印并联机器人的手臂尺度大,可在800毫米范围内“活动”,可打印出直径大很多的产品,而且一次成型,打印速度快、精度高。

2014年,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发出多鳍式水下仿真机器人,并在重庆成功完成了首次下水试验。这款仿真机器人拥有像黑色炮弹一样的“身体”,以及黄色的像海龟鳍一样“四肢”,携带着水下摄像机、中央处理器、水质检测仪、锂电池等部件。与国内传统的自主航行机器人多数采用的是螺旋桨式驱动不同,它首次采用了海龟鳍的原理来驱动航行,进行水质监测,由4个电机独立控制“四肢”。

当人在水面上操作一个类似游戏机手柄的遥控器时,其“四肢”就会像海龟鳍一样不停地拍动,因拍动方向、幅度和力度的不同,实现水下的自平衡和灵活转向。而这是整个机器人最核心关键的技术之一。

在这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撑下,这款仿真机器人不仅能实现水质检测,还可以进行水底清淤等工作。

2016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联合研制出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并在法国波尔多完成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装备关键技术与工艺,实现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两种材料的微重力打印。

这意味着,如果宇宙空间站的设备出现故障,就可以通过它打印零部件,及时对出现故障的零部件进行更换。这为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成立公司从“高大上”转向实际应用

做了多年“高大上”的研究,郑彬不再满足于单个产品的研发,更看重的是“接地气”,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2018年,郑彬带着团队将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中科万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万勋)并担任董事长,开展新型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涵盖工业、特种安防、消费服务等多个领域。

针对纺织行业车间劳动力短缺、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他们在重庆市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智能落纱机器人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的支持下,开发出一款子母式环锭纺复合机器人,并在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进行了单台机器人试验。

“这款机器人可以在纺织设备上来回移动,代替工人进行拔管、插管等工作,不仅节约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郑彬说,一间5万锭的纺织车间,全靠人工操作的话需要40多名工人。经过半自动化改造之后,工人可以减半。如果用上这样的机器人,工人可以再减半。“预计明年我们将对三峡纺织公司的车间完成改造。”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的纺纱规模在1.2亿锭左右,这样的机器人将来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除此之外,他们还针对PCB板(印制电路板)制造行业研发了PCB板错混料分拣点数包装线,帮助企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今年已经拿下1500万元的订单。

基于过去水下机器人的相关技术,他们开发的三峡库区底泥原位采样水下机器人,在未来也将在三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应用。

机器人研发推广的工作越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的落地,对郑彬的团队来说,无疑是重要支持。

如今,郑彬不仅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北斗导航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科万勋董事长,还是国科大重庆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借助这些中科院的平台优势,将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我们也希望能够更好推动重庆机器人及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如今,郑彬依然记得那句话——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你来牵头行不行?”

2019-11-08 09:38:59 来源: 0 条评论

当初听了“伯乐”的一句话,郑彬来到重庆组建机器人团队,8年来取得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十一月五日,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北斗导航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郑彬向记者介绍团队研究成果。记者 张亦筑 摄

47岁的郑彬算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下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元老”了,在2011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筹建之时他就加入,至今已经八年。

牵头组建机器人研究团队,为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这是郑彬一直在做的事情。如今,他的团队不仅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很多还实现了产业应用。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重庆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2007年从美国罗格斯大学机械航空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之后,郑彬在美国一家传感器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了一年。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台湾人,当时他到电子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到美国之后就跟我讲,国内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就推荐我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郑彬说。

在电子科大做了三年教学科研工作之后,正好遇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开始筹建,原本他是为远在美国的妻子投简历,没想到“误打误撞”却自己投中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院长袁家虎是他的“伯乐”。

两人是旧识。郑彬在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袁家虎也在光电所工作。见面之后相谈甚欢,袁家虎即刻向郑彬抛出“橄榄枝”。

“你为什么不到重庆来?重庆正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们准备成立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正好适合你的研究发展方向。你来牵头行不行?”就这样,2011年11月,郑彬加入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

当时,郑彬加上六个学生,团队就只有七个人。由于机器人技术涉及声光电控等各个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他们七个人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没有一个人是机器人专业的。怎么做机器人,刚开始大家都有点摸不着头脑。

院长袁家虎当机立断,把他们派到深圳一家机器人公司学习了半年,解决了怎么做机器人的问题。

“回来之后做的第一台机器人,就是和长安工业联合开发的六自由度弧焊机器人。”郑彬说。

这也是首台“重庆造”弧焊机器人,包括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均由国内厂家生产,相比价格高昂的国外进口产品来讲,其制造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可推广性,后来在长安工业进行了应用。

研发机器人主体取得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首战告捷之后,郑彬又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机器人本体为主的研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首创性成果。

2013年,郑彬的团队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当时已面世的3D打印机相比,该3D打印并联机器人的手臂尺度大,可在800毫米范围内“活动”,可打印出直径大很多的产品,而且一次成型,打印速度快、精度高。

2014年,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发出多鳍式水下仿真机器人,并在重庆成功完成了首次下水试验。这款仿真机器人拥有像黑色炮弹一样的“身体”,以及黄色的像海龟鳍一样“四肢”,携带着水下摄像机、中央处理器、水质检测仪、锂电池等部件。与国内传统的自主航行机器人多数采用的是螺旋桨式驱动不同,它首次采用了海龟鳍的原理来驱动航行,进行水质监测,由4个电机独立控制“四肢”。

当人在水面上操作一个类似游戏机手柄的遥控器时,其“四肢”就会像海龟鳍一样不停地拍动,因拍动方向、幅度和力度的不同,实现水下的自平衡和灵活转向。而这是整个机器人最核心关键的技术之一。

在这些核心关键技术的支撑下,这款仿真机器人不仅能实现水质检测,还可以进行水底清淤等工作。

2016年,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联合研制出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并在法国波尔多完成了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成功验证了微重力环境下3D打印装备关键技术与工艺,实现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两种材料的微重力打印。

这意味着,如果宇宙空间站的设备出现故障,就可以通过它打印零部件,及时对出现故障的零部件进行更换。这为我国完成空间站建造及后期运营奠定了基础。

成立公司从“高大上”转向实际应用

做了多年“高大上”的研究,郑彬不再满足于单个产品的研发,更看重的是“接地气”,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2018年,郑彬带着团队将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了中科万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万勋)并担任董事长,开展新型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的研发和推广,涵盖工业、特种安防、消费服务等多个领域。

针对纺织行业车间劳动力短缺、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他们在重庆市产业类重点研发项目智能落纱机器人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的支持下,开发出一款子母式环锭纺复合机器人,并在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进行了单台机器人试验。

“这款机器人可以在纺织设备上来回移动,代替工人进行拔管、插管等工作,不仅节约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还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郑彬说,一间5万锭的纺织车间,全靠人工操作的话需要40多名工人。经过半自动化改造之后,工人可以减半。如果用上这样的机器人,工人可以再减半。“预计明年我们将对三峡纺织公司的车间完成改造。”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的纺纱规模在1.2亿锭左右,这样的机器人将来会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除此之外,他们还针对PCB板(印制电路板)制造行业研发了PCB板错混料分拣点数包装线,帮助企业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今年已经拿下1500万元的订单。

基于过去水下机器人的相关技术,他们开发的三峡库区底泥原位采样水下机器人,在未来也将在三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应用。

机器人研发推广的工作越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的落地,对郑彬的团队来说,无疑是重要支持。

如今,郑彬不仅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机器人北斗导航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科万勋董事长,还是国科大重庆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借助这些中科院的平台优势,将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我们也希望能够更好推动重庆机器人及智能化产业的发展。”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熊世华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