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见成效
1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自2018年启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下称工程试点)以来,重庆各项国家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实现率超过55%。”  该负责人表示,必须精准布局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才能保证保护修复的效果。

重庆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见成效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9-11-22

1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自2018年启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下称工程试点)以来,重庆各项国家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实现率超过55%。

2018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会同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申报工程试点,获得国家批准。试点共包括7大类、58大项,共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重庆改变传统治理模式,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多方施策推进各子项工程任务顺利开展。目前,在“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的试点区域中,“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治理目标已初步显现。

改变“头痛医头”的传统治理模式

“过去,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往往是‘头痛医头’,治山的只治山,治水的只治水。这样做效果欠佳,而且效率低。”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试点在“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区域,以“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思路进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的治理模式。

以“四山”之一的铜锣山为例,其治理就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其中,“山上”重点开展矿山公园环山公路沿线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山腰”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重点开展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同时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河流水系治理等10个子类型工作。

为啥修复治理一座山,也要分得这么细致?“细致治山,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治水。”

该负责人表示,必须精准布局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才能保证保护修复的效果。

流经两江新区龙盛片区的御临河,就是铜锣山下的水系之一。在保护修复铜锣山的基础上,两江新区对御临河进行河道及岸线整治,遵循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增设河滩和岸边湿地等,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并运用生态植物护岸技术进行岸坡侵蚀防护,改善河流的营养物质循环和水质。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得益于铜锣山生态保护修复,御临河治理项目完工后预计可提高御临河河道过流能力、减少修复区水土流失、改善消落区环境,完善城市基础配套条件。

建立全流程试点管理制度体系

仅一座山的治理,就涉及10个子类型工作。众多项目同时推进,又如何保证效果?为此,重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首先统筹协调理顺机制。成立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基本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领导,市级部门协调配合,区级政府组织实施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

其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意见》(渝府办〔2019〕2号),进一步明确试点目标、任务,确定各级责任和保障措施。目前,基本形成覆盖试点工作组织决策、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巡查督促、考核评估的全流程试点管理制度体系。

再次严格考核压实责任。以国家下达重庆的12项绩效指标为基础,制订区级绩效考核指标。市政府将工程试点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并进行逐区巡查。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发挥三维实景、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优势,汇总数据,打造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构建市、区、项目三级监管体系,加强上下联动;开发了微信上传工具,实现自动分析预警;集合了数据影像资源,实现可视化监管;并连通政务平台,助推高效管理。

目前,通过人工巡查和智能化结合,该平台可对工程试点区域的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的科学剖析,为全流程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创新应用促进生态修复成果增值

九龙坡区走马镇大石村,曾有一个深几十米、十分危险的废弃矿坑,让村民们头疼不已。但今年起,这里却成了绿树掩映的果园。

“通过消纳建筑弃土,空置十几年的深坑填平了,村里还有望集体增收。”大石村村支书林刚介绍,工程试点启动后,九龙坡区创新思路,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设弃土有偿回收地,既消纳了建筑弃土,又回填废弃矿坑,还将所得收入用作矿山治理恢复,修起果园,成功实现多重效益。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工程试点中创新应用改革成果的举措之一。该局还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草地后,形成生态地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

今年7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出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使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通过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后形成的减少建设用地指标,可作为地票进行交易。从而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问题,促进生态修复成果增值。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建立专家库,聘请技术支撑单位,加强工程技术体系和标准研究。组织课题组,开展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框架、重点工程系统性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研究,力求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方案。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重庆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见成效

2019-11-22 06:15:21 来源: 0 条评论

11月1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自2018年启动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下称工程试点)以来,重庆各项国家绩效考核指标总体实现率超过55%。

2018年,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会同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申报工程试点,获得国家批准。试点共包括7大类、58大项,共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重庆改变传统治理模式,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多方施策推进各子项工程任务顺利开展。目前,在“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的试点区域中,“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治理目标已初步显现。

改变“头痛医头”的传统治理模式

“过去,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往往是‘头痛医头’,治山的只治山,治水的只治水。这样做效果欠佳,而且效率低。”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试点在“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区域,以“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思路进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的治理模式。

以“四山”之一的铜锣山为例,其治理就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其中,“山上”重点开展矿山公园环山公路沿线国土绿化、景观步道、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山腰”重点开展废弃矿山及其影响区、矿坑水体生态修复;“山下”重点开展包括田水路林村等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同时统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调查、河流水系治理等10个子类型工作。

为啥修复治理一座山,也要分得这么细致?“细致治山,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治水。”

该负责人表示,必须精准布局山体修复、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才能保证保护修复的效果。

流经两江新区龙盛片区的御临河,就是铜锣山下的水系之一。在保护修复铜锣山的基础上,两江新区对御临河进行河道及岸线整治,遵循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增设河滩和岸边湿地等,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并运用生态植物护岸技术进行岸坡侵蚀防护,改善河流的营养物质循环和水质。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得益于铜锣山生态保护修复,御临河治理项目完工后预计可提高御临河河道过流能力、减少修复区水土流失、改善消落区环境,完善城市基础配套条件。

建立全流程试点管理制度体系

仅一座山的治理,就涉及10个子类型工作。众多项目同时推进,又如何保证效果?为此,重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首先统筹协调理顺机制。成立试点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目前,基本建立起市委、市政府领导,市级部门协调配合,区级政府组织实施的试点工作推进机制。

其次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市政府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意见》(渝府办〔2019〕2号),进一步明确试点目标、任务,确定各级责任和保障措施。目前,基本形成覆盖试点工作组织决策、项目监管、资金使用、巡查督促、考核评估的全流程试点管理制度体系。

再次严格考核压实责任。以国家下达重庆的12项绩效指标为基础,制订区级绩效考核指标。市政府将工程试点工作纳入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实行考核,并进行逐区巡查。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发挥三维实景、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优势,汇总数据,打造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构建市、区、项目三级监管体系,加强上下联动;开发了微信上传工具,实现自动分析预警;集合了数据影像资源,实现可视化监管;并连通政务平台,助推高效管理。

目前,通过人工巡查和智能化结合,该平台可对工程试点区域的200多个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的科学剖析,为全流程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创新应用促进生态修复成果增值

九龙坡区走马镇大石村,曾有一个深几十米、十分危险的废弃矿坑,让村民们头疼不已。但今年起,这里却成了绿树掩映的果园。

“通过消纳建筑弃土,空置十几年的深坑填平了,村里还有望集体增收。”大石村村支书林刚介绍,工程试点启动后,九龙坡区创新思路,探索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设弃土有偿回收地,既消纳了建筑弃土,又回填废弃矿坑,还将所得收入用作矿山治理恢复,修起果园,成功实现多重效益。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工程试点中创新应用改革成果的举措之一。该局还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对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草地后,形成生态地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

今年7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出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使得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通过工程措施生态修复后形成的减少建设用地指标,可作为地票进行交易。从而解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问题,促进生态修复成果增值。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建立专家库,聘请技术支撑单位,加强工程技术体系和标准研究。组织课题组,开展重庆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框架、重点工程系统性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研究,力求形成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方案。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罗昊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