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群众身边看变化”|这个街头24小时自助的“南书房” 吸引上万会员打卡阅读
在南岸区,有100个“南书房”散布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学校、广场和步行街上,打造出了一个个“500米文化圈”。

“看效果•群众身边看变化”|这个街头24小时自助的“南书房” 吸引上万会员打卡阅读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7日20时40分讯(记者 李华侨)今(27)日上午,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广场上,何阿姨正从小木箱中取出阅读书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何阿姨取出书籍的这个小木箱名叫“南书房”,里面装着四五十本书。在南岸区,有100个“南书房”散布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学校、广场和步行街上,打造出了一个个“500米文化圈”。南岸区文旅委数据显示,通过一年的运营,“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超过7000册,注册会员达到了1.2万余人。

社区居民在“南书房”借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摄

社区里的24小时自助“书房”

“以前借书要去图书馆,又远又麻烦,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借书了。”何阿姨说。据了解,南湖社区已经建成两个“南书房”,今年年底之前,将在天台岗小学再建一个。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从外观看起来,“南书房”更像是一个木质的邮箱,它的正面,是一块巨大的玻璃,被木质隔栏分成上下两排的箱子里,码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在玻璃上,则贴着一个明显的借阅、归还二维码。

南湖社区书记徐永利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展示了借书操作,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完毕,即可随借随还,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时间。

南岸区文旅委主任雷旺介绍,“南书房”是集借书、还书、捐书为一体的自助平台。读者只需要扫描“书房”上的二维码,认证通过就可借阅放在其中的图书。

不少居民在书店看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摄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借阅了书籍,身边的朋友也想要看,他只需直接扫描图书上的漂流码,就可以直接从你手拿走这本书。在系统图书库里看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时,而书又不在附近“书房”里,你可以直接通过预约功能,把图书预约投放至附近的“书房”中,方便借阅。雷旺表示,,趣味漂流和图书预约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阅读乐趣。

当然,居民如果自己家里有多余的图书,也可以自助捐赠到“南书房”中,让更多好书不再束之高阁。

花园6村4栋的居民蒋新菊就是一个“捐书达人”,今年62岁的她平时一直有阅读的习惯,每次看完一本好书,她都会放到社区居委会供邻里阅读,而有了这个“南书房”,她把书借出来就更方便了。

雷旺告诉记者,目前,“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达到7000余册,共有会员12000余名。

扫描实体书二维码可以免费“听书”

闲暇里,南湖社区的居民喜欢到三益书院坐坐,一杯几块钱的茶可以坐一下午。这里是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也是一个有声图书馆。

与“南书房”不同的是,有声图书馆的阅读方式,是通过耳朵来完成。据了解,有声图书馆以“一本实体书+一个二维码”的方式,为市民提供畅销书、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素材等。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听有声图书馆内的图书,提升了阅读者的读书兴趣。

“目前,我们采取的是每周更新的方式,定期上架新的有声图书。而借助喜马拉雅的平台,这样的更新几乎不会重复。”雷旺介绍,在南岸区,已建成16个有声图书馆,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线上线下创新全民阅读新载体,营造出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

数据显示,在今年10月,遍布南岸区的16个有声图书馆访问量就达到了62960次,独立访客数超过了3万次。

同时,南岸区还依托有声图书馆,开辟了社区电台,居民们可以自己录制诵读好书的音频,传送到电台之上,分享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让阅读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乐趣,而变成可以与人分享的大快乐。

今年6月才开通的社区电台,已经搭建了6个专辑,节目数达到了33条,播放量超过了8000次。

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据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有声图书馆,都是南岸区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2018年4月,南岸区代表我市成功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继渝中区、北碚区、江津区之后第四个获得该资格的城市。目前,南岸正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中。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提升南岸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选择,是实现文化强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南岸起风景’的重要保障。”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南岸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南岸区公共文化考核方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对全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总体性的制度性安排。

截至目前,南岸区先后投入1745万元,建成100家标准化社区图书馆,实“一个总馆+100家社区图书馆”为架构的图书馆总分馆制,促进南岸区十五分钟全民阅读圈基本建成,年到馆读者达60万人次,全年开展读书类活动300场次以上。

怎样切实提升和老百姓文化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南岸区多次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要点”等为题,就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示范区创建规划等话题召开会议、举行培训。

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南岸区统一谋划、精准施策,深入开展主要项目,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对标对表,推动逐项落实、逐项达标,为通过创建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南岸区将对现有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线上线下的文化志愿服务注册招募、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提高现有平台的使用效益;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管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看效果•群众身边看变化”|这个街头24小时自助的“南书房” 吸引上万会员打卡阅读

2019-11-27 20:46:58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7日20时40分讯(记者 李华侨)今(27)日上午,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广场上,何阿姨正从小木箱中取出阅读书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何阿姨取出书籍的这个小木箱名叫“南书房”,里面装着四五十本书。在南岸区,有100个“南书房”散布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学校、广场和步行街上,打造出了一个个“500米文化圈”。南岸区文旅委数据显示,通过一年的运营,“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超过7000册,注册会员达到了1.2万余人。

社区居民在“南书房”借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摄

社区里的24小时自助“书房”

“以前借书要去图书馆,又远又麻烦,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可以借书了。”何阿姨说。据了解,南湖社区已经建成两个“南书房”,今年年底之前,将在天台岗小学再建一个。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看到,从外观看起来,“南书房”更像是一个木质的邮箱,它的正面,是一块巨大的玻璃,被木质隔栏分成上下两排的箱子里,码放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在玻璃上,则贴着一个明显的借阅、归还二维码。

南湖社区书记徐永利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展示了借书操作,手机扫描二维码,注册完毕,即可随借随还,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时间。

南岸区文旅委主任雷旺介绍,“南书房”是集借书、还书、捐书为一体的自助平台。读者只需要扫描“书房”上的二维码,认证通过就可借阅放在其中的图书。

不少居民在书店看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华侨 摄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借阅了书籍,身边的朋友也想要看,他只需直接扫描图书上的漂流码,就可以直接从你手拿走这本书。在系统图书库里看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时,而书又不在附近“书房”里,你可以直接通过预约功能,把图书预约投放至附近的“书房”中,方便借阅。雷旺表示,,趣味漂流和图书预约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市民的阅读乐趣。

当然,居民如果自己家里有多余的图书,也可以自助捐赠到“南书房”中,让更多好书不再束之高阁。

花园6村4栋的居民蒋新菊就是一个“捐书达人”,今年62岁的她平时一直有阅读的习惯,每次看完一本好书,她都会放到社区居委会供邻里阅读,而有了这个“南书房”,她把书借出来就更方便了。

雷旺告诉记者,目前,“南书房”书云图书数目已经达到7000余册,共有会员12000余名。

扫描实体书二维码可以免费“听书”

闲暇里,南湖社区的居民喜欢到三益书院坐坐,一杯几块钱的茶可以坐一下午。这里是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也是一个有声图书馆。

与“南书房”不同的是,有声图书馆的阅读方式,是通过耳朵来完成。据了解,有声图书馆以“一本实体书+一个二维码”的方式,为市民提供畅销书、为党员学习教育提供素材等。市民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收听有声图书馆内的图书,提升了阅读者的读书兴趣。

“目前,我们采取的是每周更新的方式,定期上架新的有声图书。而借助喜马拉雅的平台,这样的更新几乎不会重复。”雷旺介绍,在南岸区,已建成16个有声图书馆,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线上线下创新全民阅读新载体,营造出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

数据显示,在今年10月,遍布南岸区的16个有声图书馆访问量就达到了62960次,独立访客数超过了3万次。

同时,南岸区还依托有声图书馆,开辟了社区电台,居民们可以自己录制诵读好书的音频,传送到电台之上,分享给自己的左邻右舍,让阅读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乐趣,而变成可以与人分享的大快乐。

今年6月才开通的社区电台,已经搭建了6个专辑,节目数达到了33条,播放量超过了8000次。

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据了解,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有声图书馆,都是南岸区进一步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缩影。

2018年4月,南岸区代表我市成功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继渝中区、北碚区、江津区之后第四个获得该资格的城市。目前,南岸正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中。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提升南岸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选择,是实现文化强区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南岸起风景’的重要保障。”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南岸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南岸区公共文化考核方案》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文件,对全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总体性的制度性安排。

截至目前,南岸区先后投入1745万元,建成100家标准化社区图书馆,实“一个总馆+100家社区图书馆”为架构的图书馆总分馆制,促进南岸区十五分钟全民阅读圈基本建成,年到馆读者达60万人次,全年开展读书类活动300场次以上。

怎样切实提升和老百姓文化生活关系密切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南岸区多次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要点”等为题,就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示范区创建规划等话题召开会议、举行培训。

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南岸区统一谋划、精准施策,深入开展主要项目,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对标对表,推动逐项落实、逐项达标,为通过创建验收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南岸区将对现有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区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线上线下的文化志愿服务注册招募、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形成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充分提高现有平台的使用效益;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群众能参与、好参与、乐于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于管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