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露天展柜+二维码+24小时不打烊 来看这个百姓身边的百姓博物馆
重庆巴南区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在这里经营了2年美妆店的商家彭华刚发现,最近几天,店门口人流量突然增加了不少,时常有人在店门口不远处的立柜前停驻、围观。

视频丨露天展柜+二维码+24小时不打烊 来看这个百姓身边的百姓博物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8日6时讯(记者 李华侨)重庆巴南区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在这里经营了2年美妆店的商家彭华刚发现,最近几天,店门口人流量突然增加了不少,时常有人在店门口不远处的立柜前停驻、围观。立柜里放着一个保温桶、几只陶瓷碗和一个蒸格。

百姓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些平常百姓家的东西有什么奇特之处,能吸引这么多人围观?

彭华刚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手机上出现一段刘祥鹅的故事:6年来,刘祥鹅每天准时给88岁的五保老人赵老伯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而这,只因当年的一句承诺……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刘祥鹅老人为孤寡老人送餐的餐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原来,这样的立柜,是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通过大街小巷摆放的一个个立柜,讲述老百姓身边自己的故事。如果说华龙网《百姓故事》栏目是在线上讲好百姓故事,这个百姓博物馆就是在线下给群众讲述身边的故事。目前,百姓博物馆设置了15个立柜,讲述了15个人的故事。

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

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好人好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初冬的西流沱小镇,江风伴着暖暖的阳光,引来不少游客前来玩耍。

小镇入口处,摆放着两个一米多高的立柜,一个放着红旗、一个放着一叠手稿,这是巴南区委宣传部创建的百姓博物馆的一角。

百姓博物馆有点特别,没有固定的场馆,而是散落在大街小巷,由一个个立式柜体组成,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扫描图文区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这些身边好人更多更详细的新闻报道。

在西流沱小镇,记者遇到了巴南区李家沱街道五园湾社区的李守华,他正带着学生到这里写生。不远处的立柜里,摆放着几支他画画用过的毛笔。

李守华长年坚持免费教社区老人画画,让大家发现生活中的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李守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但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从事设计专业,而是辗转进入了基层工作,从那时开始,画笔就开始慢慢地远离了他。

退休过后,搁置了二十多年的画笔,又渐渐回到了他的手中。他在社区办起了绘画培训班,不仅免费授课,还针对每位学员的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

两年多来,他的绘画班已有固定学员49名,学员们的作品参展市级、区级画展40余幅,其中有12幅作品获奖。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李守华用于教学的毛笔。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次,写生的学生看到展示李守华故事的柜子,纷纷拉起他合影。他的学生赵先生感慨:“每个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都令人感动。‘百姓博物馆’这种随时可以看的新颖形式也非常方便,这是真正在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记者发现,相较传统博物馆或陈列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太少等局限,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不足,百姓博物馆既无门槛,也无需楼堂馆所,以24小时不打烊不闭馆的露天存列方式,散落在大街小巷百姓的茶余饭后,很亲近,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身边榜样。

李家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地点也是有讲究的,既要选择人流量多的地方,又得不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群众公园、各镇街中心广场等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地方从早到晚都有人流,有利于扩散。

百姓物件讲百姓故事

拾金不昧的清洁工张天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从乡下进城务工,在李家沱林荫社区做了一名清洁工的张天伦没想到,因为拾金不昧,他的事迹竟成为一家博物馆的珍藏之一。

张天伦兴奋而羞涩地站在自己的展位前,玻璃柜中是一个旧挎包。

2019年9月一天,张天伦在平日的工作路段附近捡到一个破旧的深蓝色挎包,里面装着“碎碎钱”,十块二十块地加起来有1639元。

挎包比较破旧,他推测失主是个并不富裕的人,“失主一定非常着急,我要等到他回来。”张天伦说。原地等了三天等到失主——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张天伦拾到的旧挎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能作为模范事件展出,张天伦非常开心和自豪:“希望自己能带来一些好的影响,希望人们都能拾金不昧,在生活中做个诚实善良的人。”

百姓博物馆的“序章”写道:“这是百姓博物馆,真正属于百姓的博物馆。”它的初衷就是做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

“这里面好几位好人我都认识,现在他们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身边,感到更加亲切。”李家沱街道合建社区居民李小娥带着小孙子前来参观,逐一把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讲给孙子听。

这次展示的10余件,3件物品是属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成员,其余全是李家沱街道评选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的相关物件。

李家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找这些物件,他们没少费工夫。比如讲述张天伦故事的挎包,找到费了一番周折。

事情过去几个月,丢失挎包的老人找回物件后,未再与张天伦联系过。被确认为展示对象后,张天伦多次尝试联系老人未果,最后,街道工作人员几经周折,才将老人找到,最终取得挎包,进行展示。

看起来普通的物件,选什么来展示,却很有讲究。

一把指甲剪,讲述着照料有智力障碍的堂叔长达10年的唐正碧的故事,那指甲剪是他长年为堂叔剪指甲用的。

一条丝巾,藏着创业回报社会招聘了大量下岗女工的企业家梁凤梧的故事,那丝巾是女职工外出旅游时特意为她买回来的。

一把抓挠,则见证了照顾继父如亲生父亲的聂章木的故事,聂章木就是用这把抓挠为继父挠痒……

百姓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物件虽小,却见证了小人物的人间大爱,或是崇高境界。它们静默在展柜里,述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将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真情真爱展现出来。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李先池把左邻右舍都当成自家亲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立柜中,一叠记账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的主人叫李先池,巴南区李家沱街道合建社区居民。

李先池当“楼嫂”13年了,负责为合建村184号、191号等3栋楼房的37家居民服务。一直以来,她总是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说起记账单的故事,李先池有些难为情,在她看来,这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2016年,居民封传伦因车祸被亲戚接回老家休养,留下有智力障碍的妻子余孝凤在家。这段时间,李先池每天都会去他家“报到”,看看家里的水电气关好没有,米、菜够不够。有时余孝凤外出后不记得回家,李先池立马出去寻人,把余孝凤安全带回家。

为了避免出错,李先池将每一笔账都用小本子记载下来。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她把邻居当亲人的故事。

李先池把帮助左邻右舍的点滴小事都记在笔记本上,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其实,像李先池这样乐于助人的故事巴南区还有很多,每次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时,他们都会作为典型在全区进行巡回报告。但很多时候,活动结束后仅留一份稿子、一个证书、一张照片、一篇报道,在广大群众身边缺乏长期、具象的物质存在。这其实是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面临的难题。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这是巴南区委宣传部探索的先进典型教育的新形式。简单来说,要让百姓更好的记住他们身边的好人,这就需要一个物件能够承载那段过往。

从9月初,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为改变以前报告会仅留下一份讲稿一篇报道一副照片,因没有具象的物质存而缺乏长期感召力的遗憾,决定让每个报告人都带一个物件,通过物件来承载他们的故事。并提出百姓博物馆的想法,通过展示物件,把百姓的故事留在身边。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巴南区消防救援支队龙洲湾中队副中队长邱季把自己的消防头盔带到了现场。这个头盔承载了他9年消防生涯,也正是因为这个物件,现场的听众听得更入迷。

“我相信报告会上,不少人看到消防头盔,都会回忆起这场报告会,想起有个叫邱季的消防员替我们负重前行过。”现场群众听完报告会后说道。

报告会的效果良好,百姓博物馆的搭建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

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目前,重庆全市范围内正在广泛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而这,成了巴南区创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形式,“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西流沱小镇的百姓博物馆只是巴南区系列百姓博物馆的一次试点,接下来,巴南区计划全区进行推广,每个街道、社区都会选取辖区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物品进行展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有序推进,其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让听众能“看见”中国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

西流沱小镇门前的长江川流不息,百姓博物馆把这些好故事留在这里,并讲进了游客的心里。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视频丨露天展柜+二维码+24小时不打烊 来看这个百姓身边的百姓博物馆

2019-11-28 06:00:00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8日6时讯(记者 李华侨)重庆巴南区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在这里经营了2年美妆店的商家彭华刚发现,最近几天,店门口人流量突然增加了不少,时常有人在店门口不远处的立柜前停驻、围观。立柜里放着一个保温桶、几只陶瓷碗和一个蒸格。

百姓博物馆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些平常百姓家的东西有什么奇特之处,能吸引这么多人围观?

彭华刚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手机上出现一段刘祥鹅的故事:6年来,刘祥鹅每天准时给88岁的五保老人赵老伯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而这,只因当年的一句承诺……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刘祥鹅老人为孤寡老人送餐的餐具。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原来,这样的立柜,是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通过大街小巷摆放的一个个立柜,讲述老百姓身边自己的故事。如果说华龙网《百姓故事》栏目是在线上讲好百姓故事,这个百姓博物馆就是在线下给群众讲述身边的故事。目前,百姓博物馆设置了15个立柜,讲述了15个人的故事。

24小时不打烊的博物馆

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好人好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初冬的西流沱小镇,江风伴着暖暖的阳光,引来不少游客前来玩耍。

小镇入口处,摆放着两个一米多高的立柜,一个放着红旗、一个放着一叠手稿,这是巴南区委宣传部创建的百姓博物馆的一角。

百姓博物馆有点特别,没有固定的场馆,而是散落在大街小巷,由一个个立式柜体组成,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扫描图文区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这些身边好人更多更详细的新闻报道。

在西流沱小镇,记者遇到了巴南区李家沱街道五园湾社区的李守华,他正带着学生到这里写生。不远处的立柜里,摆放着几支他画画用过的毛笔。

李守华长年坚持免费教社区老人画画,让大家发现生活中的美。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李守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但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从事设计专业,而是辗转进入了基层工作,从那时开始,画笔就开始慢慢地远离了他。

退休过后,搁置了二十多年的画笔,又渐渐回到了他的手中。他在社区办起了绘画培训班,不仅免费授课,还针对每位学员的个人情况,进行不同的教学。

两年多来,他的绘画班已有固定学员49名,学员们的作品参展市级、区级画展40余幅,其中有12幅作品获奖。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李守华用于教学的毛笔。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这次,写生的学生看到展示李守华故事的柜子,纷纷拉起他合影。他的学生赵先生感慨:“每个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都令人感动。‘百姓博物馆’这种随时可以看的新颖形式也非常方便,这是真正在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记者发现,相较传统博物馆或陈列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太少等局限,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不足,百姓博物馆既无门槛,也无需楼堂馆所,以24小时不打烊不闭馆的露天存列方式,散落在大街小巷百姓的茶余饭后,很亲近,让老百姓随时随地都能见到身边榜样。

李家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地点也是有讲究的,既要选择人流量多的地方,又得不影响行人的正常通行,群众公园、各镇街中心广场等是最好的选择,这些地方从早到晚都有人流,有利于扩散。

百姓物件讲百姓故事

拾金不昧的清洁工张天伦。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从乡下进城务工,在李家沱林荫社区做了一名清洁工的张天伦没想到,因为拾金不昧,他的事迹竟成为一家博物馆的珍藏之一。

张天伦兴奋而羞涩地站在自己的展位前,玻璃柜中是一个旧挎包。

2019年9月一天,张天伦在平日的工作路段附近捡到一个破旧的深蓝色挎包,里面装着“碎碎钱”,十块二十块地加起来有1639元。

挎包比较破旧,他推测失主是个并不富裕的人,“失主一定非常着急,我要等到他回来。”张天伦说。原地等了三天等到失主——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

百姓博物馆展出了张天伦拾到的旧挎包。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能作为模范事件展出,张天伦非常开心和自豪:“希望自己能带来一些好的影响,希望人们都能拾金不昧,在生活中做个诚实善良的人。”

百姓博物馆的“序章”写道:“这是百姓博物馆,真正属于百姓的博物馆。”它的初衷就是做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馆”,讲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故事。

“这里面好几位好人我都认识,现在他们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身边,感到更加亲切。”李家沱街道合建社区居民李小娥带着小孙子前来参观,逐一把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讲给孙子听。

这次展示的10余件,3件物品是属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成员,其余全是李家沱街道评选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的相关物件。

李家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找这些物件,他们没少费工夫。比如讲述张天伦故事的挎包,找到费了一番周折。

事情过去几个月,丢失挎包的老人找回物件后,未再与张天伦联系过。被确认为展示对象后,张天伦多次尝试联系老人未果,最后,街道工作人员几经周折,才将老人找到,最终取得挎包,进行展示。

看起来普通的物件,选什么来展示,却很有讲究。

一把指甲剪,讲述着照料有智力障碍的堂叔长达10年的唐正碧的故事,那指甲剪是他长年为堂叔剪指甲用的。

一条丝巾,藏着创业回报社会招聘了大量下岗女工的企业家梁凤梧的故事,那丝巾是女职工外出旅游时特意为她买回来的。

一把抓挠,则见证了照顾继父如亲生父亲的聂章木的故事,聂章木就是用这把抓挠为继父挠痒……

百姓博物馆展出的这些物件虽小,却见证了小人物的人间大爱,或是崇高境界。它们静默在展柜里,述说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百姓故事,将普通老百姓之间的真情真爱展现出来。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李先池把左邻右舍都当成自家亲人。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立柜中,一叠记账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的主人叫李先池,巴南区李家沱街道合建社区居民。

李先池当“楼嫂”13年了,负责为合建村184号、191号等3栋楼房的37家居民服务。一直以来,她总是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说起记账单的故事,李先池有些难为情,在她看来,这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2016年,居民封传伦因车祸被亲戚接回老家休养,留下有智力障碍的妻子余孝凤在家。这段时间,李先池每天都会去他家“报到”,看看家里的水电气关好没有,米、菜够不够。有时余孝凤外出后不记得回家,李先池立马出去寻人,把余孝凤安全带回家。

为了避免出错,李先池将每一笔账都用小本子记载下来。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她把邻居当亲人的故事。

李先池把帮助左邻右舍的点滴小事都记在笔记本上,希望自己的后代继承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其实,像李先池这样乐于助人的故事巴南区还有很多,每次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时,他们都会作为典型在全区进行巡回报告。但很多时候,活动结束后仅留一份稿子、一个证书、一张照片、一篇报道,在广大群众身边缺乏长期、具象的物质存在。这其实是当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面临的难题。

“见人见事”还要“见物”,这是巴南区委宣传部探索的先进典型教育的新形式。简单来说,要让百姓更好的记住他们身边的好人,这就需要一个物件能够承载那段过往。

从9月初,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为改变以前报告会仅留下一份讲稿一篇报道一副照片,因没有具象的物质存而缺乏长期感召力的遗憾,决定让每个报告人都带一个物件,通过物件来承载他们的故事。并提出百姓博物馆的想法,通过展示物件,把百姓的故事留在身边。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巴南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巴南区消防救援支队龙洲湾中队副中队长邱季把自己的消防头盔带到了现场。这个头盔承载了他9年消防生涯,也正是因为这个物件,现场的听众听得更入迷。

“我相信报告会上,不少人看到消防头盔,都会回忆起这场报告会,想起有个叫邱季的消防员替我们负重前行过。”现场群众听完报告会后说道。

报告会的效果良好,百姓博物馆的搭建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

一个立柜展示着一个身边好人的物件,以及他的图文简介。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目前,重庆全市范围内正在广泛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而这,成了巴南区创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形式,“见人见事”,还要“见物”。

西流沱小镇的百姓博物馆只是巴南区系列百姓博物馆的一次试点,接下来,巴南区计划全区进行推广,每个街道、社区都会选取辖区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物品进行展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有序推进,其中,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让听众能“看见”中国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

西流沱小镇门前的长江川流不息,百姓博物馆把这些好故事留在这里,并讲进了游客的心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邵煜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