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古道赠茶21年 “茶水婆婆”用一碗茶传递温情
南岸区黄葛古道有位“茶水婆婆”——黎宗先在退休后,每天为来往的游客送免费茶水解渴,一送就是21年。她还在古道旁砌起水池,接满山泉,方便游客洗手和清理着装,为来往的游客带来便利与温馨。

黄葛古道赠茶21年 “茶水婆婆”用一碗茶传递温情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1-03

南岸区黄葛古道有位“茶水婆婆”——黎宗先在退休后,每天为来往的游客送免费茶水解渴,一送就是21年。她还在古道旁砌起水池,接满山泉,方便游客洗手和清理着装,为来往的游客带来便利与温馨。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敦厚街社区民生家园小区,黎宗先的家已被重新翻修得焕然一新。原来,央视财经频道设计公益类原创节目《秘密大改造》为“茶水婆婆”打造了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退休后,她摆茶摊、挖水池

黄葛古道是重庆市知名度很高的一条古道,1999年3月,黎宗先从学校退休后就租房居住在黄葛古道边上,那里正好是上新街、海棠溪两条上山路与黄桷垭的汇合之处。

“那会儿上山耍的人都很多了,那时出门带水杯的人少,游人口渴了就到处讨水喝。”黎宗先回忆道,“刚好我家处在古道路边,一到夏天,便经常有人来问我要水喝。”

她本就有熬茶水的习惯,便经常“招待”那些爬山口渴的人。渐渐地,“规模”也大了,为了方便,她就直接在家门口放上一桶熬好的茶水,旁边搁一个不锈钢盅子,行路人渴了就自己随意喝。

这黄葛古道边上的夏天免费茶水摊,一摆出来,就摆了12年。直到几年前黎宗先搬到了民生家园,免费茶摊也就“收摊”了。

茶摊虽然收了,黎宗先仍时常到山上的步道去看看,遇到哪儿脏了,就拿着扫把去扫扫。

黎宗先发现,每当下雨天,从山上下来的人们,裤腿上都满是泥点子。她便想着法子在古道旁边的一小块菜地上挖出了一个五六平方米大小、深30厘米左右的水凼,接了山上的泉水,装了满满一池清水,供人们洗去泥印和疲倦。旁边菜地的邻居蒋代全深受触动,将自己的一小块菜地也挖成一个水池。

这几年,两个小水池很受游客欢迎。夏天爬完山下来,走到水池边洗个手、擦个脸,凉爽的山泉水让人神清气爽。

重操旧业 茶韵香飘古道

一次,黎宗先清理完两个水池里的杂草后,正准备回家,她看到路边一个小姑娘坐在地上,满头大汗,脸色苍白。

她上前询问,原来姑娘是天气太热中暑了。黎宗先赶紧去买了一瓶水递给她,同时将随身揣着的人丹给她吃了一点。

这件事情之后,黎宗先又动起了摆茶摊送茶水的念头,加之家附近这个黄葛古道的上山口修成了平整的水泥台阶,条件也允许。于是,炎热的夏日,黄葛古道的这个梯坎口子,两个容量1.5升的电水壶、一个菜篮子、一袋一次性水杯,黎婆婆的免费茶水摊,又重新“开业”了。

央视为她打造幸福居室

这段时间,黎宗先没能外出送茶。那是因为去年12月16日,她不小心摔了跤,不得已只好在家休养。好在,海棠溪街道十余位志愿者驻守茶水摊,路人依然能喝到热茶。

原来,如今已经76岁的“茶水婆婆”身体也不如从前。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继续送茶行善,于是,热心的她又做起了宣讲人。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开设了固定的免费茶铺。在这里,黎宗先将自己多年来的服务心得悉数传授给其他志愿者,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茶的功效和配比。

“我想快点养好伤腿,出去送姜茶。”黎宗先说,送茶这事只是暂时耽搁,等她腿脚好了还是会继续“出摊”。

心有大爱的黎宗先处处以他人为先,却无暇精心打理自己的家。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有个恬然的寓所,央视财经频道设计公益类原创节目《秘密大改造》将她纳入改造对象。在了解“茶水婆婆”的生活状况后,设计师王奕文决定以光影茶居为主题,为茶水婆婆打造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干湿分离的卫生间、整洁明亮的厨房、客厅还单独隔出了一个茶室……新家让黎宗先和老伴儿倍感温馨,而最让她喜爱的,则是央视赠送的卡通画像:上面的黎宗先捧着茶杯,笑容满面,旁边一行字:赠人清茶、手留余香。

短评》》

让好人收获更多做好事的快乐

刘江

央视最近播出的一期《秘密大改造》,展示了知名设计师为“中国好人”黎宗先改造老旧房屋的过程。改造后的房间温馨精致,节目组用匠心设计表达了对奉献社会楷模的敬意。这是对“好人好报,德者有得”价值取向的最直观呈现。

市井的善行故事里,没有太多传奇,却更容易引起共情共鸣。多年来,“茶水婆婆”用一杯热茶,让黄葛古道上的行人感受到良善的温情。这种举手之劳的善行背后,传递着一种朴素却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它使人相信,善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如何做一个好人,既是道德命题,更是时代命题。许多人对当好人、做好事的心情是复杂纠结的,做好事的冲动常常被担心误解的顾虑打败,对行善之举感动多于行动。把摔倒在地的老人扶起后,会不会被诬告?把不省人事的街头病人送往医院,家属会不会不感恩反倒索赔?这种助人与自保之间的天人交战,是多数人对当下复杂社会生态的真实内心反映。

我们离善的距离是远是近,既要看每个人对道德的尊崇和笃行,更要看“好人有好报、好人受尊敬”的社会氛围有多浓厚。在制度与社会层面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让做好事形成良性循环,让做好事者收获更多快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道德光亮中,成为城市里“最美的风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黄葛古道赠茶21年 “茶水婆婆”用一碗茶传递温情

2020-01-03 06:50:19 来源: 0 条评论

南岸区黄葛古道有位“茶水婆婆”——黎宗先在退休后,每天为来往的游客送免费茶水解渴,一送就是21年。她还在古道旁砌起水池,接满山泉,方便游客洗手和清理着装,为来往的游客带来便利与温馨。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来到南岸区海棠溪街道敦厚街社区民生家园小区,黎宗先的家已被重新翻修得焕然一新。原来,央视财经频道设计公益类原创节目《秘密大改造》为“茶水婆婆”打造了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退休后,她摆茶摊、挖水池

黄葛古道是重庆市知名度很高的一条古道,1999年3月,黎宗先从学校退休后就租房居住在黄葛古道边上,那里正好是上新街、海棠溪两条上山路与黄桷垭的汇合之处。

“那会儿上山耍的人都很多了,那时出门带水杯的人少,游人口渴了就到处讨水喝。”黎宗先回忆道,“刚好我家处在古道路边,一到夏天,便经常有人来问我要水喝。”

她本就有熬茶水的习惯,便经常“招待”那些爬山口渴的人。渐渐地,“规模”也大了,为了方便,她就直接在家门口放上一桶熬好的茶水,旁边搁一个不锈钢盅子,行路人渴了就自己随意喝。

这黄葛古道边上的夏天免费茶水摊,一摆出来,就摆了12年。直到几年前黎宗先搬到了民生家园,免费茶摊也就“收摊”了。

茶摊虽然收了,黎宗先仍时常到山上的步道去看看,遇到哪儿脏了,就拿着扫把去扫扫。

黎宗先发现,每当下雨天,从山上下来的人们,裤腿上都满是泥点子。她便想着法子在古道旁边的一小块菜地上挖出了一个五六平方米大小、深30厘米左右的水凼,接了山上的泉水,装了满满一池清水,供人们洗去泥印和疲倦。旁边菜地的邻居蒋代全深受触动,将自己的一小块菜地也挖成一个水池。

这几年,两个小水池很受游客欢迎。夏天爬完山下来,走到水池边洗个手、擦个脸,凉爽的山泉水让人神清气爽。

重操旧业 茶韵香飘古道

一次,黎宗先清理完两个水池里的杂草后,正准备回家,她看到路边一个小姑娘坐在地上,满头大汗,脸色苍白。

她上前询问,原来姑娘是天气太热中暑了。黎宗先赶紧去买了一瓶水递给她,同时将随身揣着的人丹给她吃了一点。

这件事情之后,黎宗先又动起了摆茶摊送茶水的念头,加之家附近这个黄葛古道的上山口修成了平整的水泥台阶,条件也允许。于是,炎热的夏日,黄葛古道的这个梯坎口子,两个容量1.5升的电水壶、一个菜篮子、一袋一次性水杯,黎婆婆的免费茶水摊,又重新“开业”了。

央视为她打造幸福居室

这段时间,黎宗先没能外出送茶。那是因为去年12月16日,她不小心摔了跤,不得已只好在家休养。好在,海棠溪街道十余位志愿者驻守茶水摊,路人依然能喝到热茶。

原来,如今已经76岁的“茶水婆婆”身体也不如从前。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继续送茶行善,于是,热心的她又做起了宣讲人。在社区的帮助下,她开设了固定的免费茶铺。在这里,黎宗先将自己多年来的服务心得悉数传授给其他志愿者,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茶的功效和配比。

“我想快点养好伤腿,出去送姜茶。”黎宗先说,送茶这事只是暂时耽搁,等她腿脚好了还是会继续“出摊”。

心有大爱的黎宗先处处以他人为先,却无暇精心打理自己的家。为了让老人安享晚年,有个恬然的寓所,央视财经频道设计公益类原创节目《秘密大改造》将她纳入改造对象。在了解“茶水婆婆”的生活状况后,设计师王奕文决定以光影茶居为主题,为茶水婆婆打造一个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幸福居室。

干湿分离的卫生间、整洁明亮的厨房、客厅还单独隔出了一个茶室……新家让黎宗先和老伴儿倍感温馨,而最让她喜爱的,则是央视赠送的卡通画像:上面的黎宗先捧着茶杯,笑容满面,旁边一行字:赠人清茶、手留余香。

短评》》

让好人收获更多做好事的快乐

刘江

央视最近播出的一期《秘密大改造》,展示了知名设计师为“中国好人”黎宗先改造老旧房屋的过程。改造后的房间温馨精致,节目组用匠心设计表达了对奉献社会楷模的敬意。这是对“好人好报,德者有得”价值取向的最直观呈现。

市井的善行故事里,没有太多传奇,却更容易引起共情共鸣。多年来,“茶水婆婆”用一杯热茶,让黄葛古道上的行人感受到良善的温情。这种举手之劳的善行背后,传递着一种朴素却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它使人相信,善一直都在,从未离开。

如何做一个好人,既是道德命题,更是时代命题。许多人对当好人、做好事的心情是复杂纠结的,做好事的冲动常常被担心误解的顾虑打败,对行善之举感动多于行动。把摔倒在地的老人扶起后,会不会被诬告?把不省人事的街头病人送往医院,家属会不会不感恩反倒索赔?这种助人与自保之间的天人交战,是多数人对当下复杂社会生态的真实内心反映。

我们离善的距离是远是近,既要看每个人对道德的尊崇和笃行,更要看“好人有好报、好人受尊敬”的社会氛围有多浓厚。在制度与社会层面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让做好事形成良性循环,让做好事者收获更多快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道德光亮中,成为城市里“最美的风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