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销号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不愁三保障”既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又关系着民生和人心向背。

乡村振兴|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销号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1-09

核心提示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不愁三保障”既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又关系着民生和人心向背。

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截至目前,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全部销号,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要不是有扶贫的好政策,(我)多年前就死了。”近日,云阳县龙洞镇大麦沱社区的李长见告诉记者。几年前,李长见父子俩被同时诊断出患有肝癌。更让李长见难以接受的是,年轻力壮的儿子医治无效撒手人寰,留下一大笔债务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面对肝癌化疗的高昂费用,李长见一家陷入了绝境。村支两委第一时间将李长见一家纳入建卡贫困户,他不仅享受住院兜底救助和居家康复政策,还得到2名签约医生的帮扶。这个家在最危急的时刻,得到了扶贫政策的托底保障。

这是我市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一个缩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查找出影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5155个,制订实施方案,定向发力。

其中,解决“两不愁”的重点锁定为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转移,开展消费扶贫,稳定增加收入,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吃穿不愁。

在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我市设立4亿元区县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相衔接的“七道保障线”。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创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医疗救助惠及贫困人口近20万人。

在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坚持向贫困学生“输血”,支持贫困区县增强“造血”功能,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与此同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资助政策,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此外,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改善与能力提升,实现“幼有所育”。

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我市将重点锁定为全覆盖开展农房安全鉴定,动态消除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

在“饮水安全有保障”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部分群众季节性缺水,建立管护运营机制,让所有农村贫困群众都喝上“放心水”。

通过逐项逐户对账销号,全市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全部销号,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黔江区李家溪安置点,农贸市场、幼儿园、卫生院、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

家家户户搬家具贴春联迎新年

新年,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点处处张灯结彩,刚从各个地方搬迁而来的新住户们,忙着搬家具贴春联,欢快的笑声不时响起。

39岁的贫困户游福琼,望着窗明几净的新房,乐得合不拢嘴。

眼下的幸福,让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住了半辈子的游福琼有些不敢相信。

高山上的苦日子

就在几个月前,游福琼一家还住在一个叫虎座山的山坡上。不通公路,上山下山只能靠走,下一次山得一两个小时。

虎座山位于黔江区金溪镇。前不久,记者搭便车前往采访时,向村干部落实位置就花了近半个小时,最终车在一处灰尘飞扬的路边停了下来,穿过一座河沟上的简易便桥,再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往山上攀爬约20分钟,才走到了游福琼的老房子。

老房子瓦片残破、土墙裂缝。

在游福琼的记忆里,“离开大山”的话题打小就被村里人挂在嘴边,但直到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大家还生活在山上。

山里的收成“糊”不住一家人的生活。游福琼的丈夫下山打工,去过城里、甚至远走他乡,但不管走多远,山里的家都拴着他。而眼睛有疾病、视力只有不到0.2的游福琼只能在家守着孩子。

“山上雾满坡,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大多数时候,游福琼要出去砍柴。“没得法,不砍就没有生火的。煤?你觉得运得上山吗?”她指着陡峭的山路反问记者。

每逢打雷下雨,别人是往家里跑,可游福琼是拉着孩子往屋外跑。为啥——担心山洪暴发、地质滑坡。

有一次,游福琼的女儿突然高烧不止,游福琼慌了神,拼命高喊:“来人呐,救命!”

几分钟后,邻居赶到,抬起孩子就往山下的镇卫生院赶。

视力不好的游福琼跟在后面,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斗,总算将孩子送到了卫生院。“要是晚到一点,孩子就危险了。”医生说。

“从那一天起,我就无时无刻不想搬出这座大山!”她告诉记者。

扶贫政策让她圆梦

游福琼的丈夫拼了命打工,也攒不够买房的钱。更别提还有一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乡场上哪有地供他们建房?又哪来的田土让他们耕作?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游福琼的梦想成了真。

2018年,李家溪安置点项目启动建设,符合政策的游福琼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去年下半年,随着安置点的完工,原本住在黔江各座高山上的410户、1526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居。游福琼的新房是楼房,功能分区合理,厨房灶台贴着洁白的瓷砖,卫生间也用上了水冲式便槽,政府甚至还配套了热水器、燃气灶、宽带、沙发、床、柜子等。

安置点内,农贸市场、幼儿园、卫生院、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

“过去娃儿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特别是冬天,早上要人点着火把送,晚上要人点着火把接,恼火得很。现在,学校就在家旁边,5分钟就走到了。”她开心地向记者介绍。

在安置点旁边,黔江区配套新建年产量2000万袋食用菌的工厂,让搬迁至此的群众可就近就业。游福琼也打算等农历新年过了之后,到厂里去找个事做,“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干。”

李家溪安置点是全市唯一位于城郊工业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模为全市最大,共建设有28栋房屋,安置410户、1526人。黔江区扶贫办主任郭兴春介绍,安置点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标准,设计了2至5人的户型:2人户50平方米,3人户75平方米,4人户100平方米,5人户125平方米。

家有5口人的游福琼,房屋面积125平方米,却只花了1万元。原来,黔江区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户农村房屋收储和宅基地复垦等政策,贫困户每人自付费用不超过2000元。

游福琼在自身没有大额负债的情况下,终于实现了“搬出大山天地宽”。

更多贫困群众搬新房

在脱贫攻坚进入到决战决胜的全面收官阶段,像游福琼这样享受到搬进了新房的贫困户越来越多。

过去,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村贫困户杨书成住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上,吃水靠挑、生活靠天,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马林村实现了集体搬迁。

而在万盛经开区,在邻居口中总是苦着一张脸的刘兴云,最近因为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搬进新房,舒展开了眉头,“现在政策好,终于有个像样的房子了!”

山城重庆,山连着山、山靠着山,不少高寒偏远地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为此,我市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集聚搬迁政策、资金,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努力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同时,围绕做好后续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由“搬得出”转向“稳得住、能致富”,抓好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和社区融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补齐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搬迁25.2万人,其中2019年12951人。目前,25.2万贫困人口房屋主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大事记》》

1月17日

中央第四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 4月15日至17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4月

奉节县、石柱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市贫困区县还剩下城口、巫溪、彭水、酉阳4个。

7月16日

全市脱贫攻坚现场工作会议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召开。

9月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4督查组对我市脱贫攻坚开展督查后认为,“重庆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成效显著”。

10月17日

我市开展第六个国家扶贫日活动。

12月

根据市扶贫办消息显示,2019年全市将实现4个未摘帽贫困县(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全部摘帽、33个未脱贫村全部脱贫,预计11.4万贫困人口将脱贫——至此,全市还剩下3.18万贫困人口,他们将在2020年全部脱贫,同时防止已脱贫户返贫。

数读》》

11.4万人

2019年,预计全市能够实现4个县摘帽、33个贫困村出列、11.4万人脱贫。

1919人

市级选派第一书记由153名增加到443名,目前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1919人,驻村工作队5573个,有在岗驻村干部20342名。

稿件由记者颜安、实习生廖雨寒采写

相关报道

3000多万亩特色产业地里长出“金疙瘩”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2019年,我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既取势更取实,以实干促振兴,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有力牵引“三农”发展持续稳定向好。

前不久,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巫溪县红池坝镇传来好消息:该镇打造的“红池云乡”正申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经重庆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进入公示阶段。

这也意味着作为“红池云乡”组成部分的红池坝镇茶山村,将搭上农旅融合的“快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如今,随着各地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逐渐实现融合发展,像茶山村这样的乡村已破茧化蝶,让重庆广袤田野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

去年全市新发展特色产业140万亩

茶山村是巫溪县最边远的村落之一,距县城135公里,以前种植包谷、红苕、洋芋“三大坨”为主。“虽离县城远,但离景区近。背靠红池坝景区,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茶山村第一书记妙晓东深知,茶山村要依托红池坝景区发展,产业是基础。因此,茶山村积极规划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坚持“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定位,推动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如今,茶山村正积极建设400亩李子园、300亩前胡种植示范基地、360亩茶叶基地、3000多棵樱花树等,打造春夏有花香、秋冬有果采的美丽乡村。

像茶山村这样,我市不少乡村在做产业规划时,就设计了一本“美丽经济”的账本:先把种植产业打造成风景,再把风景变成旅游产业。

去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去年,我市柑橘、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增势良好,新发展特色产业140万亩、总面积达到3075万亩。

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发展了3000亩柑橘、120亩精品蔬菜、150亩生态鱼塘等,如今,村里的这些产业都变成了发展旅游的美丽风景。

“我就是瞄准了农旅融合的发展‘钱’景!”村民王茂雨在村里流转了120亩荒山,发展起晚熟杂柑。此后,他依托果园开办了一个家庭农场,并投入300万元美化果园风景,在果园下开辟了林下石板路,并在节点位置种了桂花树、三角梅、格桑花……焕然一新的果园在去年的采摘游中,卖价30元一公斤的杂柑卖了5万多公斤,纯收入60万元。

同为中华村的企业——重庆顺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汤勇,也在池塘边种下垂柳、三角梅、桂花树,新建了锦鲤观赏池、荷花池、生态鱼展示池等,原本经营单一的百亩鱼塘变成了项目繁多的休闲生态鱼观光地,仅去年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

如今,在产业的带动下,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2019年,我市新认定10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182个示范村社、301个示范村点,打造3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去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巴南区接龙镇自力村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将一个个大柚子采摘下来“选美”:高“颜值”的柚子贴上“巴味渝珍”标签网上售卖,低“颜值”的则进入果蔬加工企业,加工成柚子酒、柚子酥、柚子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

“这种深耕柚子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牵一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接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连接,带动了第一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农业“接二连三”呈现强劲势头。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榨菜、畜牧和调味品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力促各类要素加快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焦。如潼南区新建的食品工业园已引进了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3.6亿元进行柠檬、调味品精深加工。

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5亿元,同比增长3%。

在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上,我市加工农产品荣获7个“金质产品奖”、29个“优质产品奖”,获奖数居全国第二。

石柱中益乡兴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粮经比从9∶1转变为1∶9

1月5日上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光明村气温降至6℃,刺骨的寒风吹得村道边的树枝沙沙作响,只有几个行人瑟缩着脖子匆匆赶路。

而村道不远处的土地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脱下棉袄挥舞着锄头,有说有笑地从土里刨出一块块“绿疙瘩”。

“这个绿疙瘩叫做前胡,是我们开荒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村支书向学彦喜滋滋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2019年,该村种植的500余亩前胡迎来丰收,将给村民带来近150万元收入。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村民一度靠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解决温饱。产业的滞后,交通的阻塞,思想的桎梏,让当地人生活贫困。这样一个发展滞后的乡如何实现产业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开启了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行动,大力发展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去‘激活’大山里的资源。”驻中益乡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建树告诉记者,如今,中益乡发展起特色产业1.8万亩,其中脆红李、黄连、前胡、桔梗等经果林、中药材蜜源植物1万亩,养殖中蜂8000群,粮经种植比从2017年的9∶1转变为现在的1∶9,确保每个村有1-2个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群众产业收入。

与此同时,为了建立完善利益联结,助推农民持续增收,该乡引进和培育了11家经营主体,在全乡7个村分别组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并享受保底分红,让1000余农户与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覆盖率100%。其中,华溪村的黄精种植基地还创新探索“返包”机制,让45户返包农户获得管护期工资,以增加收入。

“以前一到冬天,地里啥也没有了,村民都窝在家里烤火打牌。耍是耍好了,就是兜兜是空的嘛。”2018年,在村里的大力引导与技术指导下,光明村贫困户向大林利用6亩闲置地种起了前胡,当年就收入1.8万元。2019年他又多种植了7亩前胡,预计能多收入2万多元。向大林说,“现在‘冬闲’变成了‘冬忙’,大家都在地头挖前胡卖,兜兜也渐渐鼓起来了。”

2019年,仅一年生的中药材这一项产业,中益乡就增收370多万元。 

大事记》》

2月19日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2019年第一次会议。 2月27日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9〕1号)印发。

9月

由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市委乡村振兴办牵头,对38个涉农区县和39个市级部门开展全覆盖式督导,形成了亮点工作清单和问题清单。

12月30日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2019年第二次会议。

数读》》

3075万亩

2019年全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新发展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140万亩,总面积达到3075万亩。

覆盖率 97.5%

重庆构建9大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重点推广100个优质良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800亿元

2019年,我市新认定10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182个示范村社、301个示范村点,打造3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稿件由本报记者汤艳娟、实习生吴志杰采写

1046万村民投身清洁行动扮靓家园

核心提示

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且要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去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整治“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引领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来,重庆各地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6+3”工作为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2019年,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0个。2019年,全市有1046万名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43万吨、清理沟渠14万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0万吨。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从市里到区县,到乡镇,甚至村,大家围绕如何整治、如何管护、如何产生“美丽经济”等重点内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市人居环境整治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变美?

九龙坡区长石村打造特色乡村公园

1月5日下午,位于九龙坡区西彭镇长石村口的乡趣公园里,孩子们在灌木林里嬉戏打闹,年轻人在亲水平台上观光游览,老人们在阳光草坪上散步聊天。

“这里以前是臭水凼、荒山坡,如今变成漂亮公园了!”村民陈琴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也像城里一样好!”

乡趣公园占地面积150亩,分休闲健身、农事体验、花果观赏、亲水游览四个区域,是备受村民及游客青睐的特色乡村公园。

公园两旁的农房,全部改成了灰色琉璃瓦坡屋顶,外墙统一粉刷成了川渝风格,厕所污水也并入了市政管网。为了不让散养的鸡鸭到处排粪便造成污染,政府还帮有条件的房子修了一间鸡舍。

据了解,2019年,我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实施了分类分档整治,将区县分为三类、村分为三档,按不同标准推进整治。其中,一类区包括渝北等6个主城及近郊有基础有条件的区,二类区包括涪陵和渝西等片区的15个区,三类区包括万州等17个渝东北渝东南区县。而全市9219个行政村(涉农社区)中,有4017个村纳入第一档(干净整洁目标),4479个村纳入第二档(基础提升目标),723个村纳入第三档(生态宜居目标)。

“我们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市农业农村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刘明介绍,“我市在一二三档村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重点探索形成不同档次村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整治模式、标准和方式,用于示范指导各档次村深入推进整治。”

人居环境如何建立管护机制?

巴南集体村依靠“五长制”

怒放的四季海棠铺满了房前屋后、彩色的轮胎点缀着围墙景观、密集的竹篱笆拥簇着入户道路……每天上午,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院落长潘孝燕都要对绿树红花环绕的20户村民院落进行卫生巡查。

几天前,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针对环境治理“五长制”落实情况进行了季度表彰,身为院落长的潘孝燕获评优秀奖。

村容环境治理“五长制”是集体村探索基层自治组织的新尝试,即院落长制、户长制、段长制、党员制、村民代表制,实行院落长包院,户长包户,段长包段,党员、村民代表为示范的分片分户包干制,层层落实村容环境治理的责任。

如今,在潘孝燕等负责实施的“五长制”引领下,爱护环境卫生已成当地村民的自觉行为。村里的环境好了,前来赏梨花、采梨子的游客也多了。去年,该村梨产量600万斤,梨产值近4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000元。

除了集体村的“五长制”,我市长寿区开展了变农村服务“公共事”为农民“自家事”活动;奉节县在83个村试点成立了“垃圾兑换银行”;梁平区、巫溪县、开州区等建立了管护经费收缴配套制度……

如今,随着一场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各地开展,我市村庄环境逐渐变得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得到增强,部分地方已实现了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业宜游。

整治成果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

渝北乌牛村借产业添致富动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美了,如何让这些整治成果助力农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给出的答案是: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打造产业风光结合起来,加快调整调顺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让村民依靠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一年里,乌牛村的105栋农房换上了新装,村中的公共地带打造了美丽小景,农家的污水全部进行了环保处理。与此同时,闲置土地上种上了李子、无花果等,果园了安上了单轨列车、修建了观光亭,村中的2公里沿湖公路边摆了上万盆水果盆景……

“村容村貌变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来村里的城里人也多了。”阙兴国说,“今年夏天,成群结队的自驾游客开进了我们的果园,将12万斤仙桃李一抢而空。仅这一项产业,就给我们村带来综合收入200万元左右。”

我市各村着力推动环境整治成果转化,有的在产业园里形成了一批农家新貌“打卡点”,避暑纳凉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田园型等特色乡村旅游模式在各地探索发展起来。

据统计,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推动乡村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年乡村休闲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游客量稳定在2亿人次以上。

大足区邮亭镇村民清除垃圾、美化村居、种植瓜果

庭院“微果园” 宜居又生财

“我自家门口想啷个丢就啷个丢,要你管!”大足区邮亭镇规环办工作人员谢泽玩至今记得去年初一个村民怼他的话。

当时,谢泽玩发现烈火村一老人家门前竹林里到处是老人丢的垃圾,便劝说对方清理干净,可刚开口便被老人“怼”得哑口无言。但如今,这户人家不但不再乱倒垃圾,还在竹林边围起了竹篱笆,种下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我市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引领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光靠政府投入营造生态宜居的大环境,远远不够,更需要村民自觉改善房前屋后小环境。在这方面,大足区邮亭镇颇有心得。

“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把大家的奉献意识都调动起来了!”1月6日,邮亭镇利群村村支书姚高志一边拿着扫帚扫地,一边感叹。附近,几个村民正顶着寒风打扫坝子垃圾、清理花间杂草、维护健身器材。姚高志说,这些人中,有的过去连自己家门口的垃圾都懒得捡。

“类似的‘政府干,百姓看’现象,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邮亭镇副镇长肖俊说,“正面应对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试着从侧面去突破。”

如何突破?肖俊说,首先要让村民产生整治环境的意识和愿望,让他们的身份从“看戏”向“唱戏”转变。

邮亭镇采用“两步走”来对症下药。第一步是整镇推进“七改”工作,即改脑、改房、改路、改水、改电、改气、改厕,让村民在实实在在的受益中产生幸福感、获得感。第二步是整村开展居宅整洁、庭院整洁、周边整洁的“三洁庭院”红旗评比,各村每月张榜评比一次,奖励美丽庭院典型,曝光不整洁的庭院。

在“两步走”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地,村民家的庭院干净整洁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鸡鸭等家禽也圈养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房上挂上了“三洁庭院”的红旗。

邮亭镇复兴村村民邹学兰的黑水凼,常年散发臭气、滋生蚊虫。去年,镇里出资将这里平整后,种上了鸢尾、美人蕉、菖蒲等净水植物。邹学兰把自家庭院和这块地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花团锦簇、瓜果飘香的“微果园”。“园子里种了红美人柑橘、杨梅,养了几十只土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买农产品,明年,估计能收入3000元。”邹学兰说。

复兴村打造了杨梅“微果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去年杨梅采摘和农家乐的营业收入达600万元。

环境一天天变美了,政府又引导大家以庭院的“小美”聚合乡村的“大美”,挖掘美丽环境里的“美丽经济”,借景生财。

在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村里的房屋多为川东民居风格,墙上画着色彩斑澜的綦江版画,村民们的院坝里干干净净,就连菜园也按照园艺标准打造,整个乡村美成了山水画。村支书李杰说,这样的农耕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村里也号召村民开办农家乐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仅去年一年,中华村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00余万元。

大事记》》

1月12日

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市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 2月1日

重庆市首个“农村清洁日”。全市有3943052名农民群众主动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春节。

2月19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召开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坚持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强统筹规划,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6月17日至23日

我市开展“美丽村庄·我在行动”实践活动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问题,开展卫生大扫除、文明大劝导、营造大氛围“三大活动”。

7月19日

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联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引领建设,支持建设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领村,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分类分档整治。

11月20日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考核办法》,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体系。

数读》》

143.25亿元

2019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计投入各级资金143.25亿元,基本形成了政府投入引导、金融资金倾斜、社会资本参与、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99.3%

2019年,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5.09万户,建设农村公厕1205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99.3%,完成危房改造3.89万户等

稿件由记者汤艳娟、实习生吴志杰采写

25.5万名农民享受“三变”改革红利

核心提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三变”改革均作出重要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以来,我市137个村进行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三变”改革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推行两年多的“三变”改革让2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助推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

冬日的清晨,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群山在云雾中静谧地伫立着,亿万年未变。

群山环绕中的岚溪村,却因一场新机制的推行而发生着“巨变”。

“以前最恨这些大山,让我们生活和挣钱都难。”吕本兴望着群山说,“现在我们一家爱这些大山得很,它们现在成了‘聚宝盆’。”

“三变”改革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三变”改革中,岚溪村建卡贫困户吕本兴把家里多出的5间房出租给集体经济组织作民宿,又被返聘为保洁员,再加上分红,去年他家收入轻松超过两万元。

在“三变”改革中,我市资产入股和股权量化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推动贫困农户家家有产业、人人变股东,探索出“三变+精准扶贫”的模式,每年为贫困人口带来人均500元左右的稳定性财产性收入。

抱团发展现代农业闯市场

在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从凛冽的寒风里钻进大棚,暖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大棚内,黄瓜正在开着小黄花,油麦菜正在发芽。

“根据前期市场调查,这些都是春节前后最好卖的菜。”负责大棚管理的农民贺德中说。

早在几年前,奉节平安乡还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17年,该村成为全县“三变”改革试点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148户农户将6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在其他区域,381户农户将2615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到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股联营,发展蔬菜、脆李、万寿菊等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

“三变”改革将单家独户生产的小农经济,整合为抱团闯市场的集体力量,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看,这是2017年栽下的柑橘,结的果子甜得很!”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51岁的黄孝文对村里的果园发展如数家珍,“听村支两委这帮年轻人的话,没得错!”

青龙村曾是渝北区有名的“空壳村”。2017年底,该成为“三变”改革试点村,村支两委立志要“大干一场”,但村民们却投来怀疑的目光。

经过实地取经、反复算经济账等方式,村里的杨德明等老党员最先被说动,分片包干当宣传员,打消了大家对改革的顾虑。

现在,集体组织经营的现代化水果示范基地,生产环节实行全程数字化管理;请专家打造“花园式果园”、改造房屋风貌、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吸引人气……

“村民收入高了,村支两委说话也有人听了。”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说。

据了解,目前全市137个试点村集体经营收入村均达到20万元,扭转了集体经济无钱办事的局面,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沙坪坝区三河村盘活闲置农房

昔日猪圈变身网红书屋

1月3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猪圈书屋”。宁静的夜晚,空气寒冷而清新,黄色的灯光浮在夜色中,倒映在屋前的水塘里——每到周末的夜晚,总有许多年轻人沉醉在这所“猪圈书屋”的夜色里,久久不愿离去。

“很多来耍的年轻人不相信,这里原先真是要垮要垮的猪圈。”猪圈的原主人罗文淑捂着嘴笑道,“谁都不会想到,猪圈也可以变成景点挣钱。”

“‘猪圈书屋’只是其中一个别致的景点,而‘远山有窑’则让三河村有了产业突破的爆发点。”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强说,“‘三变’改革把爆发由点扩大到面,让三河村焕然一新,换了‘山河’!”

网红打卡地“猪圈书屋”就位于去“远山有窑”的必经之路旁。

粗砺的条石墙基、留着岁月痕迹的土墙,再搭以新盖的青瓦和几支绿竹。走进书屋内,几面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几百本书,房屋正中的桌上,几个年轻人正在托腮看书。

“这猪圈至少是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也有十多年没喂过猪了。”“猪圈”现任主人王子书说,以前三河村是个“空壳村”,没产业,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没心思没精力管理自己的家,到处是破败的房屋、半人高的野草,村支两委也没办公室,长期租借邻近青木关镇的房屋……

2015年,重庆大学田琦教授将三河村一个废弃的土窑改造成了“远山有窑”,成为一个小众文化旅游景点。

“远山有窑”让丰文街道看到了三河村发展的潜力,但潜力如何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实力?

2017年底,三河村被选为我市首批“三变”改革试点村。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景,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打造。”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村里将林地、荒坡、房屋地折成资产,把可经营性资产都确权到村民头上,并经全体村民协商决定,组建起股份制的舜圆农业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经营。

比如“猪圈书屋”,不拆影响景观,拆除了又有些可惜——因为它也是村里的一处历史遗迹。于是猪圈被舜圆公司转租过来改造,从破败小屋蜕变为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观之一。

经过舜圆公司的整体打造、经营,旅游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带动了种植业、运输业等的发展。

如今走进三河村,鸟儿在葱茏的绿树间鸣唱;一幢幢别致的褚色土墙房和红色砖瓦房,倒映在池塘的波光里;池塘边,三三两两的游客散步、喝茶,有的在“猪圈书屋”静心看书,怡然自得……

舜圆公司负责人表示,2019年三河村民人均分红500多元。今年春节后将举办股东大会,预计人均分红630元。

随着腰包渐渐鼓起来,大家生活更顺心了,干什么也更有劲了。

上个月,50岁的王登榜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很少回家。

原来,三河村八社只有一条水泥路,3.5米宽的路面早已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可扩建又要占用两个旅游项目和70多户村民的部分土地。

为了让扩路工程顺利动工,王登榜在打零工之余总往业主、村民家里跑,劝说大家“扩路不是帮哪个老板扩,是帮我们自己扩”。

不到一个月,王登榜和几位“乡贤”分头将业主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工程提前动工。

“以前三河是‘村干部在干,村民在一边看’。”王登榜说,“三变”改革让大家成为利益共同体,现在大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干。

村第一书记李强告诉记者,三河村的民心变化从到会率就可见一斑:以前村里开会,能到齐一半就算不错;现在一叫开会,许多人请假回来,在会上还主动为村里建言献策。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让村里发生了巨变,也锻炼了干部。

村支书邱世明说,“三变”改革前,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遇到事,群众就是一股怨气冲向干部,村里事干部得“求着”村民干。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分红的票子也是实打实地揣进了村民的荷包,村支两委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从过去的村干部“求人干事”变成了现在的干部群众“一起干事”。

大事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

1月4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调指出,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

2月27日

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稳步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19年每个区县增加2-3个村试点,到2020年“三变”改革试点覆盖10%左右的行政村。

4月8日

我市印发《2019年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6月5日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批复重庆市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7月17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市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调研考察学习交流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7-8月

市农业农村委分三个片区召开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12月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案例集·农村“三变”改革专刊》。

数读》》

137个

2017年12月,我市部署和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截至2019年底,全市试点村累计达137个。

8.2万亩

全市137个试点村累计入股耕地8.2万亩,累计盘活集体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2.1万亩,闲置撂荒土地3.1万余亩,闲置农房等872套,集体经营性资产1.4亿元,打造了一批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稿件由记者罗芸采写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乡村振兴|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销号

2020-01-09 07:17:19 来源:

核心提示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不愁三保障”既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又关系着民生和人心向背。

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标志性指标,高位推动。截至目前,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全部销号,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要不是有扶贫的好政策,(我)多年前就死了。”近日,云阳县龙洞镇大麦沱社区的李长见告诉记者。几年前,李长见父子俩被同时诊断出患有肝癌。更让李长见难以接受的是,年轻力壮的儿子医治无效撒手人寰,留下一大笔债务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面对肝癌化疗的高昂费用,李长见一家陷入了绝境。村支两委第一时间将李长见一家纳入建卡贫困户,他不仅享受住院兜底救助和居家康复政策,还得到2名签约医生的帮扶。这个家在最危急的时刻,得到了扶贫政策的托底保障。

这是我市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一个缩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我市查找出影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5155个,制订实施方案,定向发力。

其中,解决“两不愁”的重点锁定为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就业转移,开展消费扶贫,稳定增加收入,确保每一个贫困人口吃穿不愁。

在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我市设立4亿元区县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形成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疾病应急救助、商业补充保险相衔接的“七道保障线”。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创建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平台,医疗救助惠及贫困人口近20万人。

在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坚持向贫困学生“输血”,支持贫困区县增强“造血”功能,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与此同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等教育资助政策,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此外,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的改善与能力提升,实现“幼有所育”。

在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我市将重点锁定为全覆盖开展农房安全鉴定,动态消除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

在“饮水安全有保障”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部分群众季节性缺水,建立管护运营机制,让所有农村贫困群众都喝上“放心水”。

通过逐项逐户对账销号,全市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已全部销号,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黔江区李家溪安置点,农贸市场、幼儿园、卫生院、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

家家户户搬家具贴春联迎新年

新年,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点处处张灯结彩,刚从各个地方搬迁而来的新住户们,忙着搬家具贴春联,欢快的笑声不时响起。

39岁的贫困户游福琼,望着窗明几净的新房,乐得合不拢嘴。

眼下的幸福,让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住了半辈子的游福琼有些不敢相信。

高山上的苦日子

就在几个月前,游福琼一家还住在一个叫虎座山的山坡上。不通公路,上山下山只能靠走,下一次山得一两个小时。

虎座山位于黔江区金溪镇。前不久,记者搭便车前往采访时,向村干部落实位置就花了近半个小时,最终车在一处灰尘飞扬的路边停了下来,穿过一座河沟上的简易便桥,再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往山上攀爬约20分钟,才走到了游福琼的老房子。

老房子瓦片残破、土墙裂缝。

在游福琼的记忆里,“离开大山”的话题打小就被村里人挂在嘴边,但直到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大家还生活在山上。

山里的收成“糊”不住一家人的生活。游福琼的丈夫下山打工,去过城里、甚至远走他乡,但不管走多远,山里的家都拴着他。而眼睛有疾病、视力只有不到0.2的游福琼只能在家守着孩子。

“山上雾满坡,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大多数时候,游福琼要出去砍柴。“没得法,不砍就没有生火的。煤?你觉得运得上山吗?”她指着陡峭的山路反问记者。

每逢打雷下雨,别人是往家里跑,可游福琼是拉着孩子往屋外跑。为啥——担心山洪暴发、地质滑坡。

有一次,游福琼的女儿突然高烧不止,游福琼慌了神,拼命高喊:“来人呐,救命!”

几分钟后,邻居赶到,抬起孩子就往山下的镇卫生院赶。

视力不好的游福琼跟在后面,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斗,总算将孩子送到了卫生院。“要是晚到一点,孩子就危险了。”医生说。

“从那一天起,我就无时无刻不想搬出这座大山!”她告诉记者。

扶贫政策让她圆梦

游福琼的丈夫拼了命打工,也攒不够买房的钱。更别提还有一些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乡场上哪有地供他们建房?又哪来的田土让他们耕作?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游福琼的梦想成了真。

2018年,李家溪安置点项目启动建设,符合政策的游福琼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去年下半年,随着安置点的完工,原本住在黔江各座高山上的410户、1526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居。游福琼的新房是楼房,功能分区合理,厨房灶台贴着洁白的瓷砖,卫生间也用上了水冲式便槽,政府甚至还配套了热水器、燃气灶、宽带、沙发、床、柜子等。

安置点内,农贸市场、幼儿园、卫生院、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

“过去娃儿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特别是冬天,早上要人点着火把送,晚上要人点着火把接,恼火得很。现在,学校就在家旁边,5分钟就走到了。”她开心地向记者介绍。

在安置点旁边,黔江区配套新建年产量2000万袋食用菌的工厂,让搬迁至此的群众可就近就业。游福琼也打算等农历新年过了之后,到厂里去找个事做,“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干。”

李家溪安置点是全市唯一位于城郊工业园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模为全市最大,共建设有28栋房屋,安置410户、1526人。黔江区扶贫办主任郭兴春介绍,安置点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标准,设计了2至5人的户型:2人户50平方米,3人户75平方米,4人户100平方米,5人户125平方米。

家有5口人的游福琼,房屋面积125平方米,却只花了1万元。原来,黔江区整合了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户农村房屋收储和宅基地复垦等政策,贫困户每人自付费用不超过2000元。

游福琼在自身没有大额负债的情况下,终于实现了“搬出大山天地宽”。

更多贫困群众搬新房

在脱贫攻坚进入到决战决胜的全面收官阶段,像游福琼这样享受到搬进了新房的贫困户越来越多。

过去,黔江区冯家街道马林村贫困户杨书成住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上,吃水靠挑、生活靠天,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马林村实现了集体搬迁。

而在万盛经开区,在邻居口中总是苦着一张脸的刘兴云,最近因为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搬进新房,舒展开了眉头,“现在政策好,终于有个像样的房子了!”

山城重庆,山连着山、山靠着山,不少高寒偏远地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为此,我市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集聚搬迁政策、资金,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努力做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同时,围绕做好后续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由“搬得出”转向“稳得住、能致富”,抓好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和社区融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补齐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搬迁群众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

“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搬迁25.2万人,其中2019年12951人。目前,25.2万贫困人口房屋主体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大事记》》

1月17日

中央第四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情况。 4月15日至17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4月

奉节县、石柱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市贫困区县还剩下城口、巫溪、彭水、酉阳4个。

7月16日

全市脱贫攻坚现场工作会议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召开。

9月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4督查组对我市脱贫攻坚开展督查后认为,“重庆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持续发力,成效显著”。

10月17日

我市开展第六个国家扶贫日活动。

12月

根据市扶贫办消息显示,2019年全市将实现4个未摘帽贫困县(城口、巫溪、酉阳、彭水)全部摘帽、33个未脱贫村全部脱贫,预计11.4万贫困人口将脱贫——至此,全市还剩下3.18万贫困人口,他们将在2020年全部脱贫,同时防止已脱贫户返贫。

数读》》

11.4万人

2019年,预计全市能够实现4个县摘帽、33个贫困村出列、11.4万人脱贫。

1919人

市级选派第一书记由153名增加到443名,目前全市共选派第一书记1919人,驻村工作队5573个,有在岗驻村干部20342名。

稿件由记者颜安、实习生廖雨寒采写

相关报道

3000多万亩特色产业地里长出“金疙瘩”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开拓农民增收新空间、新渠道。

2019年,我市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既取势更取实,以实干促振兴,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有力牵引“三农”发展持续稳定向好。

前不久,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巫溪县红池坝镇传来好消息:该镇打造的“红池云乡”正申请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经重庆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并进入公示阶段。

这也意味着作为“红池云乡”组成部分的红池坝镇茶山村,将搭上农旅融合的“快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如今,随着各地乡村振兴的步伐加快,一二三产业逐渐实现融合发展,像茶山村这样的乡村已破茧化蝶,让重庆广袤田野升腾起发展的新希望。

去年全市新发展特色产业140万亩

茶山村是巫溪县最边远的村落之一,距县城135公里,以前种植包谷、红苕、洋芋“三大坨”为主。“虽离县城远,但离景区近。背靠红池坝景区,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茶山村第一书记妙晓东深知,茶山村要依托红池坝景区发展,产业是基础。因此,茶山村积极规划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坚持“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定位,推动农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如今,茶山村正积极建设400亩李子园、300亩前胡种植示范基地、360亩茶叶基地、3000多棵樱花树等,打造春夏有花香、秋冬有果采的美丽乡村。

像茶山村这样,我市不少乡村在做产业规划时,就设计了一本“美丽经济”的账本:先把种植产业打造成风景,再把风景变成旅游产业。

去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结构调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发展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去年,我市柑橘、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等十大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增势良好,新发展特色产业140万亩、总面积达到3075万亩。

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发展了3000亩柑橘、120亩精品蔬菜、150亩生态鱼塘等,如今,村里的这些产业都变成了发展旅游的美丽风景。

“我就是瞄准了农旅融合的发展‘钱’景!”村民王茂雨在村里流转了120亩荒山,发展起晚熟杂柑。此后,他依托果园开办了一个家庭农场,并投入300万元美化果园风景,在果园下开辟了林下石板路,并在节点位置种了桂花树、三角梅、格桑花……焕然一新的果园在去年的采摘游中,卖价30元一公斤的杂柑卖了5万多公斤,纯收入60万元。

同为中华村的企业——重庆顺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汤勇,也在池塘边种下垂柳、三角梅、桂花树,新建了锦鲤观赏池、荷花池、生态鱼展示池等,原本经营单一的百亩鱼塘变成了项目繁多的休闲生态鱼观光地,仅去年就接待了3万多游客。

如今,在产业的带动下,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2019年,我市新认定10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182个示范村社、301个示范村点,打造3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去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巴南区接龙镇自力村看到,村民们正忙着将一个个大柚子采摘下来“选美”:高“颜值”的柚子贴上“巴味渝珍”标签网上售卖,低“颜值”的则进入果蔬加工企业,加工成柚子酒、柚子酥、柚子精油等精深加工产品。

“这种深耕柚子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牵一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接龙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农业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业为连接,带动了第一产业、促进了第三产业,农业“接二连三”呈现强劲势头。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了以粮油、榨菜、畜牧和调味品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力促各类要素加快向优势产业、优势区域聚焦。如潼南区新建的食品工业园已引进了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3.6亿元进行柠檬、调味品精深加工。

201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同比增长10%;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5亿元,同比增长3%。

在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上,我市加工农产品荣获7个“金质产品奖”、29个“优质产品奖”,获奖数居全国第二。

石柱中益乡兴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粮经比从9∶1转变为1∶9

1月5日上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光明村气温降至6℃,刺骨的寒风吹得村道边的树枝沙沙作响,只有几个行人瑟缩着脖子匆匆赶路。

而村道不远处的土地里,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五成群的村民脱下棉袄挥舞着锄头,有说有笑地从土里刨出一块块“绿疙瘩”。

“这个绿疙瘩叫做前胡,是我们开荒发展的中药材产业。”村支书向学彦喜滋滋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2019年,该村种植的500余亩前胡迎来丰收,将给村民带来近150万元收入。

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村民一度靠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等传统农作物解决温饱。产业的滞后,交通的阻塞,思想的桎梏,让当地人生活贫困。这样一个发展滞后的乡如何实现产业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开启了深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行动,大力发展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去‘激活’大山里的资源。”驻中益乡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建树告诉记者,如今,中益乡发展起特色产业1.8万亩,其中脆红李、黄连、前胡、桔梗等经果林、中药材蜜源植物1万亩,养殖中蜂8000群,粮经种植比从2017年的9∶1转变为现在的1∶9,确保每个村有1-2个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群众产业收入。

与此同时,为了建立完善利益联结,助推农民持续增收,该乡引进和培育了11家经营主体,在全乡7个村分别组建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和劳动力入股并享受保底分红,让1000余农户与经营主体建立稳固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覆盖率100%。其中,华溪村的黄精种植基地还创新探索“返包”机制,让45户返包农户获得管护期工资,以增加收入。

“以前一到冬天,地里啥也没有了,村民都窝在家里烤火打牌。耍是耍好了,就是兜兜是空的嘛。”2018年,在村里的大力引导与技术指导下,光明村贫困户向大林利用6亩闲置地种起了前胡,当年就收入1.8万元。2019年他又多种植了7亩前胡,预计能多收入2万多元。向大林说,“现在‘冬闲’变成了‘冬忙’,大家都在地头挖前胡卖,兜兜也渐渐鼓起来了。”

2019年,仅一年生的中药材这一项产业,中益乡就增收370多万元。 

大事记》》

2月19日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2019年第一次会议。 2月27日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9〕1号)印发。

9月

由市委督查办、市政府督查办、市委乡村振兴办牵头,对38个涉农区县和39个市级部门开展全覆盖式督导,形成了亮点工作清单和问题清单。

12月30日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2019年第二次会议。

数读》》

3075万亩

2019年全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新发展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140万亩,总面积达到3075万亩。

覆盖率 97.5%

重庆构建9大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重点推广100个优质良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5%,主要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800亿元

2019年,我市新认定10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182个示范村社、301个示范村点,打造36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稿件由本报记者汤艳娟、实习生吴志杰采写

1046万村民投身清洁行动扮靓家园

核心提示

实施乡村振兴,不仅要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而且要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去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整治“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引领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年来,重庆各地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6+3”工作为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2019年,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00个。2019年,全市有1046万名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累计清理生活垃圾43万吨、清理沟渠14万公里、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0万吨。

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从市里到区县,到乡镇,甚至村,大家围绕如何整治、如何管护、如何产生“美丽经济”等重点内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全市人居环境整治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人居环境如何变美?

九龙坡区长石村打造特色乡村公园

1月5日下午,位于九龙坡区西彭镇长石村口的乡趣公园里,孩子们在灌木林里嬉戏打闹,年轻人在亲水平台上观光游览,老人们在阳光草坪上散步聊天。

“这里以前是臭水凼、荒山坡,如今变成漂亮公园了!”村民陈琴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也像城里一样好!”

乡趣公园占地面积150亩,分休闲健身、农事体验、花果观赏、亲水游览四个区域,是备受村民及游客青睐的特色乡村公园。

公园两旁的农房,全部改成了灰色琉璃瓦坡屋顶,外墙统一粉刷成了川渝风格,厕所污水也并入了市政管网。为了不让散养的鸡鸭到处排粪便造成污染,政府还帮有条件的房子修了一间鸡舍。

据了解,2019年,我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实施了分类分档整治,将区县分为三类、村分为三档,按不同标准推进整治。其中,一类区包括渝北等6个主城及近郊有基础有条件的区,二类区包括涪陵和渝西等片区的15个区,三类区包括万州等17个渝东北渝东南区县。而全市9219个行政村(涉农社区)中,有4017个村纳入第一档(干净整洁目标),4479个村纳入第二档(基础提升目标),723个村纳入第三档(生态宜居目标)。

“我们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市农业农村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刘明介绍,“我市在一二三档村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重点探索形成不同档次村便于操作、群众认可的整治模式、标准和方式,用于示范指导各档次村深入推进整治。”

人居环境如何建立管护机制?

巴南集体村依靠“五长制”

怒放的四季海棠铺满了房前屋后、彩色的轮胎点缀着围墙景观、密集的竹篱笆拥簇着入户道路……每天上午,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院落长潘孝燕都要对绿树红花环绕的20户村民院落进行卫生巡查。

几天前,村里召开了一次村民大会,针对环境治理“五长制”落实情况进行了季度表彰,身为院落长的潘孝燕获评优秀奖。

村容环境治理“五长制”是集体村探索基层自治组织的新尝试,即院落长制、户长制、段长制、党员制、村民代表制,实行院落长包院,户长包户,段长包段,党员、村民代表为示范的分片分户包干制,层层落实村容环境治理的责任。

如今,在潘孝燕等负责实施的“五长制”引领下,爱护环境卫生已成当地村民的自觉行为。村里的环境好了,前来赏梨花、采梨子的游客也多了。去年,该村梨产量600万斤,梨产值近4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4000元。

除了集体村的“五长制”,我市长寿区开展了变农村服务“公共事”为农民“自家事”活动;奉节县在83个村试点成立了“垃圾兑换银行”;梁平区、巫溪县、开州区等建立了管护经费收缴配套制度……

如今,随着一场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各地开展,我市村庄环境逐渐变得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得到增强,部分地方已实现了山清水秀村美、宜居宜业宜游。

整治成果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

渝北乌牛村借产业添致富动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变美了,如何让这些整治成果助力农业价值实现最大化?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给出的答案是: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打造产业风光结合起来,加快调整调顺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让村民依靠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一年里,乌牛村的105栋农房换上了新装,村中的公共地带打造了美丽小景,农家的污水全部进行了环保处理。与此同时,闲置土地上种上了李子、无花果等,果园了安上了单轨列车、修建了观光亭,村中的2公里沿湖公路边摆了上万盆水果盆景……

“村容村貌变美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来村里的城里人也多了。”阙兴国说,“今年夏天,成群结队的自驾游客开进了我们的果园,将12万斤仙桃李一抢而空。仅这一项产业,就给我们村带来综合收入200万元左右。”

我市各村着力推动环境整治成果转化,有的在产业园里形成了一批农家新貌“打卡点”,避暑纳凉型、生态休闲型、花果观赏型、农家田园型等特色乡村旅游模式在各地探索发展起来。

据统计,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推动乡村资源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年乡村休闲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游客量稳定在2亿人次以上。

大足区邮亭镇村民清除垃圾、美化村居、种植瓜果

庭院“微果园” 宜居又生财

“我自家门口想啷个丢就啷个丢,要你管!”大足区邮亭镇规环办工作人员谢泽玩至今记得去年初一个村民怼他的话。

当时,谢泽玩发现烈火村一老人家门前竹林里到处是老人丢的垃圾,便劝说对方清理干净,可刚开口便被老人“怼”得哑口无言。但如今,这户人家不但不再乱倒垃圾,还在竹林边围起了竹篱笆,种下了五颜六色的鲜花。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我市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卫生意识,引领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光靠政府投入营造生态宜居的大环境,远远不够,更需要村民自觉改善房前屋后小环境。在这方面,大足区邮亭镇颇有心得。

“一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把大家的奉献意识都调动起来了!”1月6日,邮亭镇利群村村支书姚高志一边拿着扫帚扫地,一边感叹。附近,几个村民正顶着寒风打扫坝子垃圾、清理花间杂草、维护健身器材。姚高志说,这些人中,有的过去连自己家门口的垃圾都懒得捡。

“类似的‘政府干,百姓看’现象,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邮亭镇副镇长肖俊说,“正面应对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就试着从侧面去突破。”

如何突破?肖俊说,首先要让村民产生整治环境的意识和愿望,让他们的身份从“看戏”向“唱戏”转变。

邮亭镇采用“两步走”来对症下药。第一步是整镇推进“七改”工作,即改脑、改房、改路、改水、改电、改气、改厕,让村民在实实在在的受益中产生幸福感、获得感。第二步是整村开展居宅整洁、庭院整洁、周边整洁的“三洁庭院”红旗评比,各村每月张榜评比一次,奖励美丽庭院典型,曝光不整洁的庭院。

在“两步走”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地,村民家的庭院干净整洁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鸡鸭等家禽也圈养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房上挂上了“三洁庭院”的红旗。

邮亭镇复兴村村民邹学兰的黑水凼,常年散发臭气、滋生蚊虫。去年,镇里出资将这里平整后,种上了鸢尾、美人蕉、菖蒲等净水植物。邹学兰把自家庭院和这块地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花团锦簇、瓜果飘香的“微果园”。“园子里种了红美人柑橘、杨梅,养了几十只土鸡。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买农产品,明年,估计能收入3000元。”邹学兰说。

复兴村打造了杨梅“微果园”,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去年杨梅采摘和农家乐的营业收入达600万元。

环境一天天变美了,政府又引导大家以庭院的“小美”聚合乡村的“大美”,挖掘美丽环境里的“美丽经济”,借景生财。

在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村里的房屋多为川东民居风格,墙上画着色彩斑澜的綦江版画,村民们的院坝里干干净净,就连菜园也按照园艺标准打造,整个乡村美成了山水画。村支书李杰说,这样的农耕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村里也号召村民开办农家乐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仅去年一年,中华村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400余万元。

大事记》》

1月12日

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全市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 2月1日

重庆市首个“农村清洁日”。全市有3943052名农民群众主动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春节。

2月19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召开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坚持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加强统筹规划,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6月17日至23日

我市开展“美丽村庄·我在行动”实践活动周,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问题,开展卫生大扫除、文明大劝导、营造大氛围“三大活动”。

7月19日

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联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引领建设,支持建设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领村,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分类分档整治。

11月20日

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考核办法》,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指标体系。

数读》》

143.25亿元

2019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计投入各级资金143.25亿元,基本形成了政府投入引导、金融资金倾斜、社会资本参与、农民自筹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99.3%

2019年,全市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5.09万户,建设农村公厕1205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99.3%,完成危房改造3.89万户等

稿件由记者汤艳娟、实习生吴志杰采写

25.5万名农民享受“三变”改革红利

核心提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三变”改革均作出重要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以来,我市137个村进行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三变”改革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推行两年多的“三变”改革让2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助推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

冬日的清晨,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群山在云雾中静谧地伫立着,亿万年未变。

群山环绕中的岚溪村,却因一场新机制的推行而发生着“巨变”。

“以前最恨这些大山,让我们生活和挣钱都难。”吕本兴望着群山说,“现在我们一家爱这些大山得很,它们现在成了‘聚宝盆’。”

“三变”改革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三变”改革中,岚溪村建卡贫困户吕本兴把家里多出的5间房出租给集体经济组织作民宿,又被返聘为保洁员,再加上分红,去年他家收入轻松超过两万元。

在“三变”改革中,我市资产入股和股权量化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推动贫困农户家家有产业、人人变股东,探索出“三变+精准扶贫”的模式,每年为贫困人口带来人均500元左右的稳定性财产性收入。

抱团发展现代农业闯市场

在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从凛冽的寒风里钻进大棚,暖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大棚内,黄瓜正在开着小黄花,油麦菜正在发芽。

“根据前期市场调查,这些都是春节前后最好卖的菜。”负责大棚管理的农民贺德中说。

早在几年前,奉节平安乡还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17年,该村成为全县“三变”改革试点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148户农户将6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在其他区域,381户农户将2615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到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股联营,发展蔬菜、脆李、万寿菊等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

“三变”改革将单家独户生产的小农经济,整合为抱团闯市场的集体力量,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看,这是2017年栽下的柑橘,结的果子甜得很!”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51岁的黄孝文对村里的果园发展如数家珍,“听村支两委这帮年轻人的话,没得错!”

青龙村曾是渝北区有名的“空壳村”。2017年底,该成为“三变”改革试点村,村支两委立志要“大干一场”,但村民们却投来怀疑的目光。

经过实地取经、反复算经济账等方式,村里的杨德明等老党员最先被说动,分片包干当宣传员,打消了大家对改革的顾虑。

现在,集体组织经营的现代化水果示范基地,生产环节实行全程数字化管理;请专家打造“花园式果园”、改造房屋风貌、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吸引人气……

“村民收入高了,村支两委说话也有人听了。”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说。

据了解,目前全市137个试点村集体经营收入村均达到20万元,扭转了集体经济无钱办事的局面,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沙坪坝区三河村盘活闲置农房

昔日猪圈变身网红书屋

1月3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猪圈书屋”。宁静的夜晚,空气寒冷而清新,黄色的灯光浮在夜色中,倒映在屋前的水塘里——每到周末的夜晚,总有许多年轻人沉醉在这所“猪圈书屋”的夜色里,久久不愿离去。

“很多来耍的年轻人不相信,这里原先真是要垮要垮的猪圈。”猪圈的原主人罗文淑捂着嘴笑道,“谁都不会想到,猪圈也可以变成景点挣钱。”

“‘猪圈书屋’只是其中一个别致的景点,而‘远山有窑’则让三河村有了产业突破的爆发点。”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强说,“‘三变’改革把爆发由点扩大到面,让三河村焕然一新,换了‘山河’!”

网红打卡地“猪圈书屋”就位于去“远山有窑”的必经之路旁。

粗砺的条石墙基、留着岁月痕迹的土墙,再搭以新盖的青瓦和几支绿竹。走进书屋内,几面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几百本书,房屋正中的桌上,几个年轻人正在托腮看书。

“这猪圈至少是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也有十多年没喂过猪了。”“猪圈”现任主人王子书说,以前三河村是个“空壳村”,没产业,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没心思没精力管理自己的家,到处是破败的房屋、半人高的野草,村支两委也没办公室,长期租借邻近青木关镇的房屋……

2015年,重庆大学田琦教授将三河村一个废弃的土窑改造成了“远山有窑”,成为一个小众文化旅游景点。

“远山有窑”让丰文街道看到了三河村发展的潜力,但潜力如何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实力?

2017年底,三河村被选为我市首批“三变”改革试点村。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景,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打造。”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村里将林地、荒坡、房屋地折成资产,把可经营性资产都确权到村民头上,并经全体村民协商决定,组建起股份制的舜圆农业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经营。

比如“猪圈书屋”,不拆影响景观,拆除了又有些可惜——因为它也是村里的一处历史遗迹。于是猪圈被舜圆公司转租过来改造,从破败小屋蜕变为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观之一。

经过舜圆公司的整体打造、经营,旅游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带动了种植业、运输业等的发展。

如今走进三河村,鸟儿在葱茏的绿树间鸣唱;一幢幢别致的褚色土墙房和红色砖瓦房,倒映在池塘的波光里;池塘边,三三两两的游客散步、喝茶,有的在“猪圈书屋”静心看书,怡然自得……

舜圆公司负责人表示,2019年三河村民人均分红500多元。今年春节后将举办股东大会,预计人均分红630元。

随着腰包渐渐鼓起来,大家生活更顺心了,干什么也更有劲了。

上个月,50岁的王登榜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很少回家。

原来,三河村八社只有一条水泥路,3.5米宽的路面早已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可扩建又要占用两个旅游项目和70多户村民的部分土地。

为了让扩路工程顺利动工,王登榜在打零工之余总往业主、村民家里跑,劝说大家“扩路不是帮哪个老板扩,是帮我们自己扩”。

不到一个月,王登榜和几位“乡贤”分头将业主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工程提前动工。

“以前三河是‘村干部在干,村民在一边看’。”王登榜说,“三变”改革让大家成为利益共同体,现在大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干。

村第一书记李强告诉记者,三河村的民心变化从到会率就可见一斑:以前村里开会,能到齐一半就算不错;现在一叫开会,许多人请假回来,在会上还主动为村里建言献策。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让村里发生了巨变,也锻炼了干部。

村支书邱世明说,“三变”改革前,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遇到事,群众就是一股怨气冲向干部,村里事干部得“求着”村民干。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分红的票子也是实打实地揣进了村民的荷包,村支两委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从过去的村干部“求人干事”变成了现在的干部群众“一起干事”。

大事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

1月4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调指出,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

2月27日

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稳步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19年每个区县增加2-3个村试点,到2020年“三变”改革试点覆盖10%左右的行政村。

4月8日

我市印发《2019年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6月5日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批复重庆市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7月17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市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调研考察学习交流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7-8月

市农业农村委分三个片区召开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12月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案例集·农村“三变”改革专刊》。

数读》》

137个

2017年12月,我市部署和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截至2019年底,全市试点村累计达137个。

8.2万亩

全市137个试点村累计入股耕地8.2万亩,累计盘活集体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2.1万亩,闲置撂荒土地3.1万余亩,闲置农房等872套,集体经营性资产1.4亿元,打造了一批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稿件由记者罗芸采写

[责任编辑: 杜漩]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