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的那些党员们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主城片区的主战场,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有一支主力军,活跃在战“疫”前线,他们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他们坚毅果敢,业务精湛;他们配合密切,克服万难……他们为这场战“疫”带来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抗疫一线的那些党员们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20-02-08

2月5日,转运工作人员熊春祥(右一)和同事一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送往医学影像科进行检查。

2月5日,隔离一区医生张力文正在用对讲机和护士交流。

2月6日,医生李奇穗正在采集咽拭子标本。

2月5日,隔离一区消杀人员鲁力安祺(右)、王鹏森(左)正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感染区进行消毒杀菌工作。

2月6日,医学装备科科长李仕康正在库房核对进出物资清单。

2月6日,信息科科长谢征(左一)和安装工人正在隔离六区安装监控线路。

2月5日,保安队队长杨凡益和同事正在指引医院其他人员绕开警示区域行驶。

2月6日,食堂工作人员肖中平为了让医务人员和患者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加快送餐步伐。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主城片区的主战场,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有一支主力军,活跃在战“疫”前线,他们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他们坚毅果敢,业务精湛;他们配合密切,克服万难……他们为这场战“疫”带来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我是党员,我先上”

“一会躺下,不要紧张,只要配合我,两分钟就好了。”2月6日,在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市公卫中心)隔离病房,医生李奇穗试着通过交流让患者放松心情,以便顺利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

采集咽拭子标本,是对患者做病毒核酸检测的关键一步,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步。

因为这个步骤,需要直接近距离接触呼吸道,如果患者咳嗽,甚至是哈气,都有可能溅上一脸飞沫。

做这项工作,即便穿好全套防护装备,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

知晓有风险,前一天分配任务时,李奇穗仍主动请缨,接下了这项工作。

“当时我就一个念头:我是党员,我先上。”进入隔离病房前,李奇穗这样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当天,她要为11名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

其实,在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中,像李奇穗一样战斗的党员有60多个,他们无一例外,全都主动提出申请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像李云龙那样咆哮

N95口罩500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6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600个、医用防护服200件、隔离衣200件……

这是市公卫中心战“疫”一天需求的清单。

“包括主城区在内,18个区县的确诊患者都集中收治在这里,每天医疗物资消耗很大。”市公卫中心医学装备科科长李仕康感到压力不小。

2月6日一早,在市公卫中心医材库房,前来领取医疗物资的护工排成了行,李仕康皱着眉头,清点不断发出去的医疗物资。

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李仕康文质彬彬,有点像电视剧《亮剑》里的赵刚。但最近他不知从哪里学来了脾气,在接打电话时,时不时就是一顿咆哮,像极了李云龙。

“我着急呀!现在仅靠原有渠道,根本采购不足医疗物资,全靠市政府、市卫健委调拨分配,才能基本满足中心需要!”李仕康说。

为协调及时获得足够医疗物资,李仕康每天要接打200多个电话,难免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

李仕康2001年入党,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非常了解医疗物资对战“疫”的重要性。所以,医疗物资紧张令他十分焦心。

“其实,我也不想这个样子,我想大家会体谅我为何像李云龙那样咆哮。”李仕康低头嘟囔道。

12天铺设网线1.8万余米

2月6日上午,一个黑衣男子,带着一帮扛着梯子、抱着纸箱的“红背心”,冲到了市公卫中心博爱楼6楼。

“完全没办法,这12天,我根本停不下来!”见记者好奇跟了上来,黑衣男子主动介绍,他是市公卫中心信息科科长谢征,带着工人去“抢出”隔离六病区。

隔离六病区每个房间都要安装摄像头,再加上护士工作站和医生办公室,信息科要为病区安装20多个摄像头。

“我们接到命令,只有2天时间,必须全部安装调试完毕。”谢征说。

因为是党员,谢征接到的全是紧急任务。从1月26日起,中心平均3天改造出1个新隔离病区,信息科11个同志全体无休,完成了这些隔离病区的网络改造。

“这12天,我们用完了60箱网线,算下来长度有1.8万余米。”谢征说。

除了摄像头,谢征与同事们还为6个隔离病区安装了远程会诊系统、电子病历等网络终端,共计1000多台(套),配合医学装备科,为每个隔离区安装了中央监护系统,这些设备已在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兵小将”杨队长

“帆哥,那个距离不够,再退后三步!”

“强哥,你搞快点,车子马上就到了。”

2月6日下午,市公卫中心4号楼门口,身穿橘红色工作服,手拿对讲机,指挥保安牵隔离线的杨凡益格外显眼。

在这次战“疫”中,30岁出头的杨凡益任保安队队长,负责转运救护车指引、患者检查通行区域隔离警戒工作。

在这支队伍中,杨凡益年龄最小,管任何队员都要叫声“哥”,颇有点“大兵小将”的味道。

不过,杨凡益却将这份工作做得游刃有余,各位“大哥”不但听他安排,还佩服他的“阅历”。

杨凡益2007年参军,2008年参与抗震救灾,并在当年入党,“我是汽车兵,汶川地震时,曾经冲锋在最前线。”

虽然现在已转业到市公卫中心保卫科工作,但杨凡益依然干劲十足,每次安保任务他都现场指挥,冲锋在前。

“今天下午有4位患者转运过来,一会儿还有10多位患者要到2号楼做检查。”杨凡益说,保安队要在救护车和患者通行前建立临时隔离区,并确保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不甘落后的“炊事班”

2月6日11点30分,肖中平推着热气腾腾的送餐车,一路小跑。

肖中平是市公卫中心食堂承办商重庆多美佳餐饮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自称属于“编外人员”的他,也投身到这场战“疫”中。

“战‘疫’期间,食堂每天中午要为病员和医务人员准备1000余份餐食,比平时多出近30%。”肖中平说。

应对变化,肖中平从其它食堂调来3名厨师,基本满足了厨房需要。

但是,在特殊时期,市公卫中心食堂一律采用分餐制,每顿饭都必须由专人送到病房,提供给患者和医务人员。

缺的这名送餐人员,肖中平就自己顶上,“我们按照中心营养科提供的菜谱,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烹制了营养餐。我要跑快点,趁热送到。”

图/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文/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栗园园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抗疫一线的那些党员们

2020-02-08 06:33:23 来源: 0 条评论

2月5日,转运工作人员熊春祥(右一)和同事一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送往医学影像科进行检查。

2月5日,隔离一区医生张力文正在用对讲机和护士交流。

2月6日,医生李奇穗正在采集咽拭子标本。

2月5日,隔离一区消杀人员鲁力安祺(右)、王鹏森(左)正在穿防护服,准备进入感染区进行消毒杀菌工作。

2月6日,医学装备科科长李仕康正在库房核对进出物资清单。

2月6日,信息科科长谢征(左一)和安装工人正在隔离六区安装监控线路。

2月5日,保安队队长杨凡益和同事正在指引医院其他人员绕开警示区域行驶。

2月6日,食堂工作人员肖中平为了让医务人员和患者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加快送餐步伐。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主城片区的主战场,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有一支主力军,活跃在战“疫”前线,他们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他们坚毅果敢,业务精湛;他们配合密切,克服万难……他们为这场战“疫”带来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我是党员,我先上”

“一会躺下,不要紧张,只要配合我,两分钟就好了。”2月6日,在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市公卫中心)隔离病房,医生李奇穗试着通过交流让患者放松心情,以便顺利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

采集咽拭子标本,是对患者做病毒核酸检测的关键一步,也是最为危险的一步。

因为这个步骤,需要直接近距离接触呼吸道,如果患者咳嗽,甚至是哈气,都有可能溅上一脸飞沫。

做这项工作,即便穿好全套防护装备,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病毒的可能。

知晓有风险,前一天分配任务时,李奇穗仍主动请缨,接下了这项工作。

“当时我就一个念头:我是党员,我先上。”进入隔离病房前,李奇穗这样对重庆日报记者说。

当天,她要为11名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

其实,在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中,像李奇穗一样战斗的党员有60多个,他们无一例外,全都主动提出申请进入隔离病区工作。

像李云龙那样咆哮

N95口罩500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6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600个、医用防护服200件、隔离衣200件……

这是市公卫中心战“疫”一天需求的清单。

“包括主城区在内,18个区县的确诊患者都集中收治在这里,每天医疗物资消耗很大。”市公卫中心医学装备科科长李仕康感到压力不小。

2月6日一早,在市公卫中心医材库房,前来领取医疗物资的护工排成了行,李仕康皱着眉头,清点不断发出去的医疗物资。

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李仕康文质彬彬,有点像电视剧《亮剑》里的赵刚。但最近他不知从哪里学来了脾气,在接打电话时,时不时就是一顿咆哮,像极了李云龙。

“我着急呀!现在仅靠原有渠道,根本采购不足医疗物资,全靠市政府、市卫健委调拨分配,才能基本满足中心需要!”李仕康说。

为协调及时获得足够医疗物资,李仕康每天要接打200多个电话,难免有时候控制不住情绪。

李仕康2001年入党,2003年参与抗击非典,非常了解医疗物资对战“疫”的重要性。所以,医疗物资紧张令他十分焦心。

“其实,我也不想这个样子,我想大家会体谅我为何像李云龙那样咆哮。”李仕康低头嘟囔道。

12天铺设网线1.8万余米

2月6日上午,一个黑衣男子,带着一帮扛着梯子、抱着纸箱的“红背心”,冲到了市公卫中心博爱楼6楼。

“完全没办法,这12天,我根本停不下来!”见记者好奇跟了上来,黑衣男子主动介绍,他是市公卫中心信息科科长谢征,带着工人去“抢出”隔离六病区。

隔离六病区每个房间都要安装摄像头,再加上护士工作站和医生办公室,信息科要为病区安装20多个摄像头。

“我们接到命令,只有2天时间,必须全部安装调试完毕。”谢征说。

因为是党员,谢征接到的全是紧急任务。从1月26日起,中心平均3天改造出1个新隔离病区,信息科11个同志全体无休,完成了这些隔离病区的网络改造。

“这12天,我们用完了60箱网线,算下来长度有1.8万余米。”谢征说。

除了摄像头,谢征与同事们还为6个隔离病区安装了远程会诊系统、电子病历等网络终端,共计1000多台(套),配合医学装备科,为每个隔离区安装了中央监护系统,这些设备已在战“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兵小将”杨队长

“帆哥,那个距离不够,再退后三步!”

“强哥,你搞快点,车子马上就到了。”

2月6日下午,市公卫中心4号楼门口,身穿橘红色工作服,手拿对讲机,指挥保安牵隔离线的杨凡益格外显眼。

在这次战“疫”中,30岁出头的杨凡益任保安队队长,负责转运救护车指引、患者检查通行区域隔离警戒工作。

在这支队伍中,杨凡益年龄最小,管任何队员都要叫声“哥”,颇有点“大兵小将”的味道。

不过,杨凡益却将这份工作做得游刃有余,各位“大哥”不但听他安排,还佩服他的“阅历”。

杨凡益2007年参军,2008年参与抗震救灾,并在当年入党,“我是汽车兵,汶川地震时,曾经冲锋在最前线。”

虽然现在已转业到市公卫中心保卫科工作,但杨凡益依然干劲十足,每次安保任务他都现场指挥,冲锋在前。

“今天下午有4位患者转运过来,一会儿还有10多位患者要到2号楼做检查。”杨凡益说,保安队要在救护车和患者通行前建立临时隔离区,并确保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不甘落后的“炊事班”

2月6日11点30分,肖中平推着热气腾腾的送餐车,一路小跑。

肖中平是市公卫中心食堂承办商重庆多美佳餐饮有限公司的党支部书记,自称属于“编外人员”的他,也投身到这场战“疫”中。

“战‘疫’期间,食堂每天中午要为病员和医务人员准备1000余份餐食,比平时多出近30%。”肖中平说。

应对变化,肖中平从其它食堂调来3名厨师,基本满足了厨房需要。

但是,在特殊时期,市公卫中心食堂一律采用分餐制,每顿饭都必须由专人送到病房,提供给患者和医务人员。

缺的这名送餐人员,肖中平就自己顶上,“我们按照中心营养科提供的菜谱,为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烹制了营养餐。我要跑快点,趁热送到。”

图/重庆日报记者 龙帆 文/重庆日报记者 陈钧 栗园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